超级特种兵之龙刺:教民种桑的正安吏目——徐阶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2:50:05
作者: 叶正江  来源: 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09-10-25

(图载《正安县志》周信绘画)
在遵义知府陈玉 带领百姓养蚕致富之后,在遵义府的正安州(现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另一“流官”徐阶平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带领当地百姓养蚕织丝,发展地方经济。
徐阶平,浙江嘉善人,曾任江南泰州吏目。据《正安州志》、《遵义人物志》和《正安县志》记载,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作为“流官”任正安州吏目。
徐阶平到正安后,发现此地虽然地瘠民贫,但柞、拓树很多,且有桑树存在,气候、土壤非常适合桑树生长,是发展桑蚕的理想之地。
那时,遵义知府陈玉 从山东引种柞蚕已获成功,他认为陈的做法很好。在教民利用槲树叶养蚕的同时,徐阶平仿陈的做法,也派人去浙江购蚕种(桑蚕)、请技师到正安,传授烘种、饲养、缫丝、纺织之法,帮助百姓发展桑蚕,加工丝绸。
经过实践后他发现,用拓叶饲养的茧层薄,色泽差。而用桑叶饲养的蚕,茧质不低于浙江所产。由于桑叶数量不足,徐阶平又引导民众栽种桑树,大规模发展蚕桑。
几年后,正安蚕丝和缫丝织品品种齐全、质优价廉。招徕了省内及陕西、甘肃、四
川、湖北等地大批客商,蚕农因此而获得丰厚利润。
徐阶平还热心公益事业,廉洁自守,捐出自己的俸禄在州城西门(现正安县公安局处)修建“三圣祠”,祠内供孔子、药王菩萨(一说为孟子)和关帝塑像,并在祠旁开办“丝绸市”(蚕丝交易场所),为州内外客商开展丝绸交易提供方便。
徐阶平任正安吏目13年,廉洁自律,为发展正安蚕业不遗余力,并捐廉助学,发展地方文化事业。对百姓重教育、感化,全州百姓尊称“慈母”。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徐阶平告老还乡离开正安。因经济贫困,无任何积蓄,不能返回千里之外的浙江嘉善老家,只得滞留遵义府城杨柳街。去世后,葬遵义城东凤凰山“民心寺”后。
据《正安县志》记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正安绅民在县城西门(现正安县公安局处)建“徐公祠”。在安场(现正安县安场镇中街人民会堂对面,内塑徐公像,正门前曾有撰联:“做九品官享百世祀,谋一州利留千古名”,赞颂徐为民谋利勤政爱民之举)、瑞溪街上(现正安县瑞溪镇老街河坎边,已拆)修建“徐公祠”,以示怀念。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遵义知府平翰向朝廷详细陈述了徐在正安期间的功绩,清朝廷特准把徐阶平列清廷“名宦”档册。清·光绪《续修正安州志》(1877年)记入“国朝”名宦的有19人,徐为其中之一。《续修正安州志》称徐公:“……视民如伤,閣州称为慈母”。贡献为:“……上充国课,下裕民财,群黎食德……”评价甚高。
据《续修正安州志》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湖南新化名人邓显鹤撰文、浙江鄞县书画家沈道宽书有“皇清诰赠朝议大夫、福建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贵州正安州吏目敕祀名宦嘉善徐君神道碑铭”。清·光绪三年(1877年),正安州知州彭焯翻刻立石,置于徐公祠内,其跋称目的是让州人都知徐公之功德,让大家永世不忘,可惜“神道碑铭”现只见文字记载,石碑已不存在。
史志对徐阶平的记载有:
1.《清史稿·列传》记述徐阶平:“……正安州吏目徐阶平,亦自浙江购茧种,仿玉 行之正安,亦大食其利……”。
2.清·嘉庆《正安州志》、清·咸丰《正安新志》、清·光绪《续修正安州志》均有文字记载。
3.在清《贵州通志·宦迹志》中,徐阶平排名第二。
4.《正安县志》(1999年10月出版)对徐阶平教民养蚕设专章记载,并将其列入《人物传》。
5.《遵义地区志·人物志》将其列入。
今天,登录因特网Baidu(百度)、Google(谷歌)、Yahoo(雅虎)搜索,仍然可以找到数篇介绍徐阶平的文章。
徐阶平——封建社会一个微不足道的工作人员,像一粒普通尘土,微薄、微细,寻找不到,却又随处可见。他自觉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拥有一颗为民的心。
取材者不忘本,饮水者必思源。徐公虽已作古160多年,但仍千古流芳,被历代遵义人传颂,他的品行曾经感动过过去,现在仍然感动着现实,也必将感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