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马里奥世界rom:徐达内:“名满天下”(FT中文网 2011-4-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1:11:10
2011年04月25日 18:52 PM

“名满天下”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作者微博】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评论[36条] 打印 电邮 收藏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昨天,清华大学迎来了百岁庆典。这所中国顶尖高校获得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仪式的待遇,在央视的直播镜头前,“最高”校友胡锦涛向他的师友鞠躬致贺,号召“奋斗,奋斗,再奋斗!”

校庆倒计时早在去年此时便已开始。称赞清华育人成就的文稿自然是主流,历数这所学堂的百年辉煌。4月以来,渐入佳境。几乎所有知名的时事杂志,《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周刊》等,开始刊发十几版甚至几十版的校友专题,用以致贺的大标题包括:“清华建设中国”、“清华与国运”、“盛世中国,清华制造”等。

4月20日,胡锦涛曾回到他学习工作过十余年的母校,与昔时校友拥抱。《新闻联播》里,传来那些年轻人呼喊“学长好!”的声音。前总理朱镕基22日到访,在网络上激发的轰动效应甚至更大,因为根据流传的现场记录,他在曾任院长的经管学院座谈时说了一些“实话、真话”(不过包括清华官网在内的媒体引述时去除了大部分“刺激”语句)。

清华校庆获得的待遇,不仅体现在京城报章的集体出动上,体现在央视的大段直播里,更体现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上。《人民日报》4月21日联同《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等,以头版头条通栏高规格刊发胡锦涛视察清华的消息(《百年砥砺铸辉煌,水木清华再奋进》),次日又将《水木清华,人文日新——写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置于头版头条(同日的《光明日报》是《作中流之砥柱——写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今天则除了同时刊载庆祝大会消息、胡锦涛讲话全文、代表发言摘要外,还配发《总书记讲话在全国高校引起强烈反响》。

也是在中国最高领导人来到清华园次日,新华社发稿《百年清华:从中国“红色精英摇篮”迈向世界一流学府》,文章引用数据称:“新中国成立后清华毕业或曾在校工作过的校友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30人,工程院院士144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4人,省部级以上干部超过280人,其中曾任和现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在市场化媒体标题中,这段数据时常被概括为“清华百年走出九常委”。

清华校庆专刊封面上的校友,按现行政治序列排版,针对此类现象,一些民间意见领袖也表达了对“校庆已成国庆”、“铺张浪费”的不满,嘲笑这所大学早已风骨不存、改革停滞,更多是一所“党校官校”。青年作家蒋方舟的一封公开信月初引发一时波澜,在为《看历史》杂志撰写的这篇稿件中,这位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在读学生批评北大清华学子“一路都是教育和体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大学成了掠夺政治资本的地方”:“他们毫无障碍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价值观,自诩主流,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不怀疑;他们青出于蓝地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而后,在4月8日清华百年校庆新闻发布会上,校方在宣布清华计划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后,亦回应蒋方舟同学的批评,表示“需要认真反思”,“爱之越深,责之越切”。

但对这所顶尖高校权贵网络的探索从未停止(《中国经济周刊》那辑《清华财富报告》获得广泛转载)。就在昨天这个“正日子”里,网易仍在推荐其题为“百年清华,富贵之家”的专题,导语写道:“审视当下的清华大学,万千学子们削尖脑袋想要获得的,其实已远非知识那么纯粹。”在列举其每年获得数十亿财政特别“关照”、“MBA学员掏高价攒关系,政商通吃”,以及“校长矮化为政府附庸,教授争先迎合权力”后,专题总结,“没有哪所大学,比清华距离这个国家更近,距离权力更近,距离金钱更近”,“清华大学的问题也是中国教育的问题,必须时刻警惕‘掮客化’这种倾向。”不过,自昨晚起,此专题转入“页面被删除”状态。

从字面上看,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强调的“四个必须”、“三点希望”,与那些中国高等教育批判者观点一致,《京华时报》、《新京报》、《潇湘晨报》、《新快报》等概括主题时均突出“希望学生保持个性”。事实上,以清华为代表,探索中国高校改革方向的讨论正是此时焦点之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论断再获民间热引。《新京报》昨将社论献于庆典,题为“大学改革,期待清华敢为人先”;《东方早报》头版刊出梁启超、陈寅恪们的画像,“大学之大首先在精神之大”。

一些批评者认为,在继承清华前贤独立风骨方面,台湾清华比大陆清华更有资格庆祝。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均播发了马英九出席新竹清华庆祝大会的消息,不过,比起官办媒体使用的“隆重”标题,《东方早报》描述时大有不同,形容为“低调无声”:“清华大学正值百年校庆,海峡这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校庆盛典,举国为之鼓掌喝彩,各家媒体纷纷为之长篇累牍地称颂不已,而海峡那边的‘国立清华大学’虽一脉相承,此时,却悄无声息,风平浪静。”

一个现象是,昨天,人民网上的清华校庆报道堪称低调,首页要闻区仅设一图,不仅比不上全天头条的新浪、搜狐,较之同属官办背景的新华网亦是差距颇大。

方舟子和陈光标有一个共同特性:誉满天下,谤满媒体圈。他们都在普通民众中积累了很高声望,却屡屡遭遇新闻从业者的非议。

比起“打假斗士”,“中国首善”的偶像地位看上去更加稳固。在四川和青海地震中的救灾表现,使这位企业家名满天下。2010年9月宣布“裸捐”,更令其个人声望达到一时巅峰。那时,他独特的“高调”慈善方式引来的更多是理解,甚至激赏,人们称赞这样的“做秀”越多越好。

时移事易。当日历翻至2011年,“中国首善”开始频繁地与一个专门为他开发的新词——“暴力慈善”联系在了一起。1月初,陈光标前往台湾捐款,因曾要求“当面发放”而被批“侮辱人格”;日本3•11地震后,他发布的手持电筒察看灾情照片又被指为“做秀做假”;他迅速返回云南盈江向灾民“派钱”的图片,一经公布更是引发如潮批评,画面显示,陈光标站在地势较高处,一手拿着钱,一手做出了V字手势,他身边不少灾民却面容严肃,眼神焦虑。当时,搜狐专题有云:“失去程序正义的慈善不如不做”。

于是,从未远离过这位“全国道德模范”的两大争议此时更加醒目。一是他的捐款是否有水分;二是他的发家史,“一个不怎么知名的拆迁公司,哪来那么多钱去捐?”一些记者抱怨,他们早就对陈光标的善行存在疑问,但因为一些“外力干预”,无法公开刊登。

尽管陈光标面对争议从未停止过自我辩解,强调“多一些高调行善的人才能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向前发展”,尽管绝大多数中国政界官员总是拒绝直接批评,尽管还是有相当多的评论员愿意以他的例子来鞭策官办慈善事业,但“中国首善”的光环在这个春天确有黯淡之势。

因为,在过去的这个周末,《华夏时报》和《中国经营报》一前一后,把同行们的私下非议搬上了纸面。4月19日陈光标再度入围中国慈善排行榜是调查缘起,这两份报纸均称经过查证,其承诺项目多有水分,“倾向于炒作”。

陈光标年初曾公开承认自家公司半年多没接到新业务,“陷入困境”。《中国经营报》据此亦有调查结果,引述称,“陈光标的慈善之名为他的公司带来了不少生意机会……很多地方政府都会给陈光标一个面子让其入围”,“(承认公司困难)是陈光标向政府发出的一个信号,需要工程单子来救急……因他是道德模范、中国‘首善’,政府应不会任其陷入困境。”

揭发“中国首善”的报道经由网络热传后,陈光标在周六午后通过自家微博、人民网等作出回应,指责媒体“严重歪曲”,“如果是这种舆论氛围,许多善良和爱会被扼杀的。”晚间,更发布一段视频,展示多本捐款证书和收据,指责相关报道98%不实,可能是因为“得罪了一些利益集团,收买了某些小媒体”。

周日,揭发与反驳在各地报章上汇集,《齐鲁晚报》用陈光标展示成堆人民币的整版旧照作为封面。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形下,那些有关“高调慈善”的评论继承了3月余脉,不论是主张对陈应更加宽容,还是称定要查个真相大白,所持理由都是“为了保护中国孱弱的慈善事业”。

总体而言,比起那些类似“陈光标就算吹了点牛,至少也好过那些什么都不捐的富豪”的观点,传统媒体上的评论员更期待借此契机“开启慈善透明之先河”(《燕赵都市报》),“高调慈善更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北京青年报》)。《钱江晚报》今以社论宣告“慈善事业需要‘陈光标之问’”,强调“现代慈善靠的不是神仙救世主,靠的对人性的洞察力和约束力,靠的是组织化和程序化。无论是平民慈善还是官办慈善都要纳入这个程序设计”。新浪推荐《南方都市报》所刊《陈光标到底撒谎了没有?》,亦鼓励“媒体要一直追下去”:“我们理解,在中国做慈善不易,既没有机制保障,民间也疑虑重重。陈光标横空出世,算开了一个风气,值得支持和保护。但正是因为如此,如果他撒谎,那对人们的伤害,对中国慈善的伤害更大。这不是个小问题。”搜狐所荐评论认为:“围绕陈光标‘诈捐’事件的诸多争议,乃是时下社会信用普遍匮乏的一面‘照妖镜’,从中可以看到各方的观点和立场,对慈善事业的未来发展有好处。”

腾讯发现“当陈光标面临指责的时候,人们却大都站在他这一边,质疑媒体动机”,于是制作“今日话题”。对于为何“绝大部分的网友都支持陈光标”这个问题,编辑总结为,一是他“满足了人们对‘富人行善’的期望”,二是“高调慈善”刚好切合了人们对当下慈善机制的失望。

今日《京华时报》宣布,该报核查了这场引发周末论战的陈光标“少捐多报”事件,发现除两笔总额900万的捐赠暂时无法核实外,其余绝大部分捐赠都属实。编辑发表的编后感慨是:陈光标既不是很多人眼中的虚伪的“魔鬼”、“大奸”,恐怕距离“天使”也很遥远,他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人,捐赠了很多钱的聪明的江苏商人。

判处死刑、检方撤诉,药案和李案在上周五分别告一段落,互联网上展现出了压倒性的“欣慰”之情,不论是感怀司法“守住了底线”,还是庆祝“民意”获得了胜利,人们认定这会是中国法治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

当然,少许“阴谋论”者不会轻易放弃戒心:他们推定药家鑫会在二审时被判死缓,周五的判决只不过是法院避让锋头;他们预测薄熙来的部下并不会就此认输,一定会卷土重来,让李庄把牢底坐穿。甚至,他们认为药案和李案的“顺应民意”只不过是一场“小恩小惠”的局。

不过,欢喜毕竟是主流。周五下午出版的《北京晚报》紧急把两则快讯标题都放在了头版,《合肥晚报》更是把药家鑫的死刑判决做成头版头条。次日,《京华时报》、《华西都市报》、《齐鲁晚报》、《潇湘晨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广州日报》,多家国内知名市民报纸均选择两案并列,置于最突出位置。《中国青年报》,这份在李庄旧案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团中央机关报,更是在消息下方配发评论,大标题作“4月22日,守住了法律的底线”。《云南信息报》在两位主角的大幅图片上压《新周刊》微博评语:“许多年以后,人们会回想起这一天,回想起这一天的上午和两个人。”

从判决宣布那一刻起,门户网站就把消息放在新闻首页的前几条位置。酷六网的头条视频组合包括“药家鑫案受害方律师:法律非针对穷人制定”、“受害方律师称民事赔偿太少,将继续协商”,以及“男子法院门口呼吁大家签字拥护正义”。

虽然放弃自行报道,刊登新华社通稿,但《陕西日报》、《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还是将本地中院的决定放在了头版。陕西省官办的西部网周五下午曾率先发出死刑消息,及至傍晚,开始用首页头条推荐《网友为药家鑫案受害者捐款》的消息,文章称:“从今天(4月22日)中午开始,在微博上有不少网友把注意力转向对‘药家鑫案’受害人张妙的家属的帮助上来。”

虽然缩减版面的周末即将到来,但一些报刊仍然就药案判决发表评论。腾讯重点推荐来自《长江日报》的文章,该报评论员想要“说说药家鑫案背后的问题”。在承认“一审判决结果符合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预期”后,作者认为对药家鑫个人命运的审判已然是一个平台,“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在此之上对法律制度与司法独立的思索”:“在人道主义视角下重新审问死刑刑罚功能是否必要,废除死刑的时机是否已到,都不应随着判决的尘埃落定而告一段落;中国司法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受到过多的民意干扰,而是不能从其他权力干扰中脱身。民意反而时常被两面运用,让人不知真正的民意在哪里。”

并不怎么知名的《河北青年报》,是周六就此刊发非新华社通稿的少数媒体之一,成为各门户推荐信源。该报引述死者丈夫“为了给广大农民、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的心情,并发表短评强调“公众叫好很正常”:“在诸多潜规则盛行、司法公信力不高、公众法律信仰动摇、公平正义难求的语境下,公众不仅用这杆秤来称法院对药家鑫判处是否适当,还用这杆秤来称法院的公平心,用这杆秤来衡量社会公平正义及希望,并以此来判断自己将来到底要不要信仰法律。”

“公众叫好”之后,搜狐今日推荐自家专题:“正义”审判,民意的理性面仍待表达。编辑写道:“不杀,似乎司法强奸了民意;杀,又似乎民意强奸了司法。这二位如此容易施暴与被奸,即便偶尔来一回真格的两情相悦,也还是疑似奸情,众人心里依然说不清地纠结。”

宣传官员在李庄案上的“统一口径”能力甚至更明显。撤诉之后,外地媒体上此案主要稿件来源由华龙网转为新华社。除了宣布“备受关注的李庄涉嫌辩护人妨害作证罪案”审理结束外,这家官办通讯社还播发了江北区检察院强调自己“尊重事实,尊重法律”,以及法院要求“没有新证据不得再起诉”的答疑,所发图片中更有李庄律师斯伟江接受采访的画面。

在漩涡中心重庆,李庄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各报头版(出现的是药家鑫哭丧着的脸)。市委机关报在内版以“李庄漏罪案一审结束,法庭裁定准许公诉方撤诉”为题刊发报道,辅以两院答疑通稿,并配发相关司法解释。而拥有网络发稿权的华龙网又推荐一篇来自属下论坛的帖子《没判就没判,何必倒着看》:“笔者理解法庭上的些许欢呼,但不看好论坛微博上的‘胜利感言’。胜利,担当太重;失败,过于忧患。”

紧密跟踪的财新传媒又有突出表现。财新网周五晚间即以首页头条推荐自家报道《李庄案大转折》(并继续得到《云南信息报》等大段转载)。文章起始便道,“毫不亚于律政大片中的精彩剧情,举世关注的李庄案‘第二季’,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在形容此案如何令“中国法律界精华尽出,作最后努力”之时,记者们也认为“这个大转折并非没有迹象”:“外界无从知晓,(上周三)那半个小时的休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而之后的庭审进展也将难以预料。在网络舆论平台上,有人猜测检方是不是还有‘后手’,也有个别观点提到检方撤诉,但被斥为‘幼稚的乐观’。”

“法律界精华”们的“胜利感言”在网络上流传,他们感谢民众关注,感谢“体制内的人”的坚守。《东莞时报》是纸媒中比较罕见的公开引用者,周六摘录李庄前辩护律师陈有西的博客,“李庄案终于阻击成功,这是法治中国和人类良知的胜利”;以及贺卫方之微博吁求——“希望能够就本次侦查和起诉对于重庆公安机关问责”。五大门户中,凤凰网得以推荐此组报道,陈有西预测检方重新起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重庆不是独立王国”;周一更引《瞭望东方周刊》之稿:“李庄漏罪案庭审全记录:我一个眼神就可以将她击倒”。

总体上,对于李庄案的新闻管制比药家鑫案更严密。比起微博论坛上氛围之热烈,报纸、电视、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等媒体平台上,实在冷清得多。有媒体人开始在博客上贴出相关稿件,声称系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未获刊发。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