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狱后cydia网络错误:1881年度言论:曾纪泽称幼童未读圣贤书就出洋是无益之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5:44:53
曾纪泽:幼童未读圣贤书即出洋,对中国没什么好处
陈兰彬、吴嘉善等人热衷洋务,当时称为开明,然而即便是他们,也无法接受留美幼童对美国文化的认同。曾国藩是幼童出洋的重要推动者,其子曾纪泽办理外交多年,熟知中外情状,居然也明确反对幼童出洋:
“昔年陈荔秋、容纯甫率幼童出洋,纪泽侍先太傅前,陈说利弊。……当时言:美国君臣上下,不分等差。幼童未读中国圣贤书,速令远赴异域,专事西学:上之不过为美邦增添士民,下之为各埠洋行增添通事、买办之属耳,于中国无大益也。”
美国大学校长联名致信总理衙门:幼童改变了中国形象
1881年留美幼童返华前,他们的美国师长联名致函中国总理衙门,给予幼童这样的评价:
“贵国派遣之青年学生,自抵美以来,人人能善用其光阴,以研究学术。以故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论其道德,尤无一人不优美高尚。其礼貌之周至,持躬之谦抑,尤为外人所乐道。……凡此诸生言行之尽善尽美,实不愧为大国国民之代表,足为贵国增荣誉也。盖诸生年虽幼稚,然已能知彼等在美国之一举一动,皆为祖国国家之名誉极有关系,故能谨言慎行,过于成人。……美国少数无识之人,其平日对贵国人之偏见,至此逐渐消灭。”
李鸿章责怪容闳:为何任由学生归国而不进行抵制
1881年留美幼童撤回后,容闳在天津同李鸿章会面,谈及此事,李鸿章责问:“汝何亦任学生归国乎?”容闳说:“此事乃由公使陈兰彬奉上谕而行,鄙意以为总督及陈兰彬与吴子登,皆赞成此举也。予纵欲挽回此事,亦何能为役。且违抗谕旨,则人且目为叛逆,捕而戮之。”
李鸿章反驳道:“否,予当日亦甚愿学生勿归,仍留美以求学,故颇属望于汝,谓汝当能阻止学生勿归也。”对此,容闳极为惊诧,“当日此举,总督既未有反对之表示?身居四方五千里外,安能遥度总督心事?”这或许可以作为此一事件中李鸿章矛盾心理的一段注解。
幼童们回国后对美国的怀念
 
幼童们返国后,现实环境的压抑让他们喘不过气来,集体呈现出对美国留学生涯的怀念。譬如:
幼童罗国瑞在给美国友人的信中说:
“我忆起在西海注我们共同渡过的童年。那里有海滩与树林,我相信我一生最快乐的日子是在那里渡过。人人是那样和蔼可亲,而最使孩子们常念不忘的是那丰盛可口的食物,就在这种无忧无虑的环境下,我们共同步入成年。”
幼童黄开甲在给美国友人的信中也说:
“对于正想合上眼皮的人,我想他们(幼童)一定再度回味到太平洋彼岸愉快的时光。曾在亲切的监护和指导下,引导他们走向正义之路,明白做人之道。有可爱的声音教他们念“主祷文”,有和蔼的微笑经常迎接着他们,他们一定再度幻想重游我们的母校……”
幼童温秉忠则回忆说:
“中国幼童们与食宿一同的美国家庭及中学、大学同学们均建立深厚之友谊。故启行之日(1881年返华之日),幼童与童年朋友告别,均很伤感,最重要的是,美国老师及监护人,那种“家长式的爱护”(Parental Treatment),使幼童们久久铭刻不忘。”
资料来源:
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石霓《观念与悲剧:晚清留美幼童命运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潘向明《留美幼童撤回原因考略》,载《清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