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雷的博客:明治维新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17:09

由于某种原因我查阅晚清与日本学习西方的历史。脑子里已经习惯了一种学者们(特别是中国的学者)的普遍看法;即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晚清的洋务运动失败了!看着看着,突然产生了这个念头;明治维新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看近代史,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太像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外部的原因是1853年的所谓“黑船来航”事件。美国军舰迫使日本签署了《日米和亲条约》,打开门户。中国的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比日本早了7年,外部的原因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两国的这两个运动的目的也完全一样。保护主权,防止自己变成殖民地。

 

可滑稽的是,这两个自认为受到西方压迫的国家在学习西方的三十年后直接对撞了!中国是学习西方以制西方,日本也是。学着学着,师兄师弟干起来了!一个甲午海战,日本把大清揍垮了。大清的洋务运动也就随之吹灯拔蜡了!人们由此得出结论,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大清的洋务运动失败了。

 

可仔细想想发觉不对。两国的目的都是保护主权,防止自己变成殖民地。大清固然是输了,但是谁把国家主权给搞丢了呢?是日本!二战后,日本变成了被占领国,成了一个丧失了部分主权的非正常国家。这就有意思了!八十年前开始维新,八十年后得到与维新完全相反的结果,谁会把这个定义成成功呢?

 

有人可能说;人家富了!那才是真格的。对喽,什么主权不主权,人民要的是活得有人样,有人的尊严。那才是真格的。皇家的主权,你有本事你就夺。夺不来嘛,那是你自己玩儿的游戏,你自己难过去。

 

可再一想,还是不对!日本二战后穷得叮当响,砸锅卖铁赔偿战争损失,全国的机器拆完了还不够还债的,他富什么了?日本什么时候富了?是美国佬把民主体制硬压到它这个皇家头上,把皇家彻底架空以后富了。算来算去,日本现在的富裕和明治维新没啥直接关系。

 

我幻想;如果那甲午海战是大清赢了,历史会怎么发展呢?大清会因为压倒了日本而雄起,日本明治维新宣告失败,开始出现内讧,天皇被人推翻。大清的洋务运动将继续给大清的国家实力加油。大清趁日本出现内讧而占领部分日本。大清国民洋洋得意地称呼日本人东亚病夫。占领日本是帮助日本建立王道乐土!

 

二战蜂起,大清与德国同盟,经过一次空前惨烈的大战,最终被盟国击败,大清被各个同盟国瓜分,长江以北归苏联控制,长江以南归西方各个盟国控制。接下来是;北方继续穷的叮当响,南方富的和现在的香港相当,为了防止北方中国人游过长江,苏联沿着长江建起铁丝网防线。1990年北方崩溃,沿江防线被推倒,南方统一北方。世界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在东方升起。全球进入民主,亚洲各国取消边界控制。王道乐土建成了!

 

对不起,做梦呢!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看到,维护集权者利益的任何改革都将失败,飞得越高,摔得越狠!原因很简单,世界无法容忍少数集权统治阶层的肆意狂为。大清幸亏是没起飞就趴窝了,否则二战死亡人数可能多几倍!

 

驳“明治维新‘失败论’”  作者:磬无语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83821

这几天刚读完《伊藤博文传》,不巧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上看到一篇题目赫然写着《日本明治维新的失败》的文章,心中不禁疑惑,对于几乎已经有历史定论的命题竟然能提出完全相反的看法“日本的明治维新不仅不成功,而且是极其失败的”,笔者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完全激发出来。将文章通读一遍之后,发现作者的立论逻辑真是颇让人费解。

一、战争是由明治维新改革导致

作者认为“正是明治维新所取得的表面成功,使得日本在当年拥有了迅速膨胀的综合国力,于是到处寻求扩张,发动战争,想要掌控亚洲,作黄种人的领导者,进而称霸全球,并成为引发世界大战的祸源国之一”,“日本国民的心情一定是极其绝望或极其麻木的”,明治维新不但“没有给日本国民带来真正的福祉”反而还给国民带来“悲伤痛苦和异常艰辛的日常生活”。其实,还有其他学者也持与作者类似的观点:封建皇权主导的富国强兵走向扩张的法西斯主义,最后导致了日本的毁灭,八十多年的艰辛成果努力付之一炬。

两种论调的结论貌似都逻辑紧密,A导致B,B导致C,所以A导致C,即“明治维新(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国家富强”——“法西斯战争”,所以明治维新导致了日本发动二次世界大战。先分析一下,这种逻辑的问题在哪?

首先,逻辑的第一环是正确的,没有人能否认明治维新带来了日本的强大。明治维新的改革包括地税改革、修建铁路,建立现代的货币制度、银行制度、以及证券公债制度,确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甚至是生活方式。通过明治维新,日本成为近代历史上唯一的实现工业化道路的东方国家,在明治维新实行不到三十年便打败了强邻中国,成为亚洲第一。

其次,再看第二环,法西斯战争是国家富强的必然结果吗?细数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到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我们可以将战争的原因归结为国际体系的失衡、强大国家对权力过度追求、对国家利益的无限扩大、极端领导人的出现等等。例如进攻性现实大师米尔斯海默在《大国的政治悲剧》中最典型的观点就是国际权力的分配决定了国家强大以后的行为模式,因此为了生存的安全,大国之间的权力争夺是常态,这种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就是冲突和战争不可避免。

然而,国家实力强盛却从来都不是战争的原因,它只是国家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只是一个前提条件而已。二战中的日本和德国就是典型的例子,德国为了追求生存空间引发了欧洲战争,日本侵略中国和引发太平洋战争的原因也不是日本国家富强,而是它们不适当地追求国家利益。同样冷战后的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理由有打击恐怖主义、获取地缘政治优势、推翻萨达姆专制政权,甚至为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等等理由,但我们就是得不出这样结论:因为美国强大,人民生活富裕,所以就必然发动战争。

在国际体系日益成熟、国际机制越发完善的今天,战争并不是常态,尤其是在核威慑的情况下,大国之间的战争更是不可想象。对于“和谐世界”的倡导者中国来说,就更不应该草率地下如此的结论,因为“和平发展”是有可能的。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我们不断地向世人释放善意,保证无论将来的世界格局如何发生变化,中国决不称霸,永不当头。中国的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让世界担忧不已,如果还有人不断用“国强就必然发动战争”的逻辑,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恐怕就要被国人自己证实了。

最后,既然国家富强并不是必然带来战争,那么明治维新导致战争的观点就更加荒谬了。

二、权力集中行使等于反动落后的封建专制

作者认为明治维新造就了“天皇高度集权的体制,封建集权特征反而更加突出”,但是笔者不知道作者对幕府将军时代结束日本的历史了解多少呢?

笔者并非历史专业出身,就说说自己所学所知的关于明治维新的背景。据《伊藤博文传》记载,当幕府倒台,日本的大政归于朝廷,但当时的朝廷并没有实力。首先,朝廷没有兵力,推翻幕府的兵队都是从勤王各藩借来的。其次,朝廷没有金钱,勉强维持的军费开支都是从富商大贾借的。第三,朝廷没有实际的政权,各藩主拥有土地、人民,各自在自己的藩地中行使政权,任意管治,任意征取赋税。不单是中央的官纪松弛,就是各地方的藩主也彼此想保住本藩的每一寸土地,同时还有不平之徒成群结党,急欲采取暴乱的举动,因此推翻幕府之后实际上是,人人都出于惶恐不安之中。

国家一盘散沙,更不用说上下齐心,共同对付已是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了。在外忧内患的形势下,明治维新志士们得出了结论:当时新日本统一的唯一道路,即废除立于封建制度上的藩及藩知事,改为朝廷直辖的郡县制度。掌权难,让人放权更难。直到明治四年,统治日本七百来年的武人政治才完全名符其实地掌握在朝廷之手了。将国家权力收归中央,再全心全意谋发展,这种发展道路与现代的“东亚的威权主义模式”又何其相似——依靠集中的国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民的权利与自由。

作者认为:“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建立起来的天皇高度集权的体制,封建集权特征反而更加突出”。事实上,有学者曾今已经论证得出德川幕府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只是到德川末期,由于日本社会因城市的兴起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再加上社会底层不稳定,以及后来严峻的国际形式,尊皇思想和忠孝观被维新派作为推翻幕府统治的理论依据。明治维新将日本从一个封建国家改变为一个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国家,它既保留天皇,却又实行真正的议会主权,而不像是作者所说的比造就了幕府时期更加“落后反动”封建集权体制。

虽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侵略国家,承担战争的后果是其咎由自取,但日本也饱受炮火的蹂躏和摧残,并最终战败濒临亡国的边缘,是什么让她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间,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通过考察战后日本民主制度发展的进程,我们会发现日本宪政民主的历史根基。

在当今民主政治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除了美国完全没有封建传统的历史包袱,可以轻松上阵率先实践宪政民主,其他国家尤其是像日本这样也经历过长期封建传统浸淫的国家,想要一蹴而就从幕府封建统治转变成现代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国内外因素会影响现代化的进程,有反复是正常的,何况但明治十八年内阁制度的确立、明治二十二年日本宪法的颁布、明治二十三年日本众议院的选举等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制度是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不知道作者凭什么断定“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在社会治理体制上实际是退化了”。

三、日本国民对天皇的非理性崇拜

作者所认为,在明治维新以后“天皇的权力由神所赐予,万世一系即与天地共存”的“君权神授”登峰造极,天皇已经完全控制了日本国民。

明治元年(1868年)明治天皇提出的五条誓文:“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战经纶;官武一途,以至于庶民,使人心不倦;破旧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以大振皇基。”作为“社会的主宰者”,有必要“万机决于公论”吗?咱们国家也拥有着悠久的封建历史,你在多少史料中能找到专制的皇帝会“万机决于公论”?

其实,明治维新之后天皇体制一直不断地被日本一些启蒙思想家否定,如荻生徂徕、西周、加藤弘之、植木枝盛、福泽谕吉等。他们宣扬西方文明,并且极力倡导自由、平等、功利、天赋人权、立宪政治、民选政府、社会契约等理念。这与天皇的誓文“求知识于世界,以大振皇基”是交相辉映的,也可以说是在皇权的允许和支持之下而为之。他们的学说表明,明治维新前后出现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人为制作”思想具有明显的近代化性质。这种政治学说的变迁,无疑为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主张乃至近代日本政治体制部分改革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它不仅导致明治末期“天皇机关说”的出现,而且更深远地影响到二战后的日本社会。

明治维新是由改革派推动的,没有政府的推动,明治天皇如何将“集立法、行政、司法及统率军队的权力于一身”,明治天皇也不过就是政府的中心罢了,何来的“社会主宰者”?作者是掌握了很多的史据,可以作为断定天皇是“社会主宰者”的事实证据?还是将天皇的权力人为夸大了?

作者认为“由于日本在战后继续保留了天皇体制,在社会普遍缺乏正确崇拜对象的日本,许多人也继续保留了对天皇和神道教的崇拜。所以日本社会的主流崇拜如今仍然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这对日本政治甚至国际政治都有很大不良影响”。事实上,当今世界上很多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的民主政治,但依然保存着一位高高在上的“陛下”,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对君主或国王有多少迷信的崇拜和现实的期待,他们更多的是想要一种心灵上的寄托。保留着一种神秘的神圣性并不能断定“有问题”,甚至“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关键在众人如何看待这种神圣性,以及政治体制如何“惠存”这种神圣性。

 四 、今天日本民主宪政的政治历史渊源——明治维新

二战后,全球经历好几波的“民主化”浪潮。每次浪潮之后,又有不少国家又走回了传统的老路,有些非洲国家在宣布实行多党制后一夜之间冒出了两百多个政党,这些政党与原来的部落并没有很大的区别。由此可见,民主制度并不能在所有的国家遍地开花。为什么战后美国改造日本能够成功?美国设计的道路就如此符合日本的国情吗?还是日本本身在作者所说的明治维新“失败过程”中就已经有了很好的民主、宪政、法治的基础?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找到今天日本民主政治成熟的根源吗?

日本的宪政之路是从《日本国宪法》(又被称为“昭和宪法”和“和平宪法”)开始,还是应该从《明治宪法》(也即《大日本帝国宪法》)算起?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明治宪法文本的颁布,还是从日本议会制度的确立,政党制度的形成,官制改革的成功,日本的宪政历史都应该从明治维新开始。

伊藤博文在明治维新早期便已认识到:“一乡之心易治,一国之物情难治,一国之形势易转,宇内之风气难回。现今世界乃宇内大势之所推至,而非一国一州之事端也。”“立宪思想为世界大势所趋,即使有因袭的惰力和有司法的压制,也拿它没办法。”(《伊藤博文传》,217页)

明治七年就有大臣提出民选议院设立的建议书,他们在幕府末期就已经认识到舆论政治的必要性,如果平民对本藩的兴亡漠不关心,如果政府和国家的建立不以人民为基础,国家政权将是十分脆弱的。当时叫喊自由、民权的声浪已经弥漫了日本全国。于是,政府于明治七年五月发出了颁布议院宪法的赦诏。

明治宪法是在德国宪法体制上建立起来的,并且同时参考了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奥、意等国的法学专家和政治家们的意见。虽然宪法承认天皇的广泛统治权,但宪政因素还是明显地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虽然有所保留,但宪法还是明确承认了臣民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以及秘密通信等基本人权;其二,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的雏形:立法权由帝国议会行使,行政权由国务大臣掌控,司法权由法院支配;其三,设立帝国议会,众议院由民选的议员组成;其四,规定天皇的行为应得到国务大臣的辅助;其五,确立了最初的司法独立。

明治十八年,日本废除太政官,新设内阁制,实行了官制大改革,日本现代官僚体制逐渐形成。当时的官制改革制定文官试验制度,确立了官吏铨叙方法,这是当时的规定:“一、打破大宝令以来的门第之弊,开放宰相的门户,不管门第爵位怎样,凡有才能的人都能够担任显职;二、决定可为政府首班者,以明示对于元首的责任,而完成内阁的统一;三、制止情面夤缘之弊,开放人才之进路。”日本的官僚政治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两套稳定的体系,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由民主选举产生,事务官通过选拔考试。事务官也即公务员,它是独立自成系统,与政坛和国会的争斗、动荡没有关系。他们具有极高稳定性和专业性,只负责政务官所作出的决定。

日本国会虽有局限,却是非西方国家第一个试验成功的国会制度。尽管开始时摇摆不定,但这个制度生存了下来,并被证明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能够得到出色的发展。明治二十三年七月,日本便举行了最初的众议院议员总选举。“这次总选举是日本宪政史上唯一的理想选举,没有干涉,也没有贿买,朝野两方面都积极公开和透明地从事政战,结果也无比良好。”(《伊藤博文传》,第258页)弃权了低,所选出的人物也多是比较好的人。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官僚体系大致上保持了相当的忠诚、富于牺牲的精神和工作效率。这种忠诚和对效率的讲求确保当政党利益发生冲突时具有相互妥协和继续合作的空间。

在日本最初的国会选举中,参加选举的党派有中立党、大同团结党、进步党、爱国公党、保守党、九州进步党、自由党、自治党等。同年冬天日本最初的议会开会,自由党、进步党等民党坚固团结,对政府的预算案大加削减,竟然使政府景况困窘。

这是一百多年前的真实日本。当断定“明治维新是极其失败”的时候,再看看当前中国当前徘徊不前的“渐进式”政治改革,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反思自身的不足和落后?

不知道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境写下这篇“大作”,是标新立异,故意吸引大众的眼球?还是根本就误解了明治维新以及日本之后的这段历史?对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富有智慧的大国心态应该是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而不是怀着某种错误的心理而将这种政治智慧和经验拒之门外。

明治维新:日本对西方主和派的胜利成果

在国与国争端中,很多人认为,主战是爱国行为,主和是卖国行为。因此历史上主战的岳飞被人们歌颂,而主和的秦桧则被铸成万人唾骂的铁人。对这段历史公案,似乎已成定论,那么还是让我们继续歌颂岳飞诅咒秦桧吧。因为当时不管是主战还是主和,大金国已经江河日下,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早晚也要践踏中原大地。大金国和大宋国都倍受蒙古国欺压,主战派一直占上风,最后结果都被灭亡,大宋最后还出了一位文天祥这个大英雄。

  十九世纪中叶,大清国出现了危机,西方强盗强迫大清国开放门户跟他们做生意。此时大清国东边的小日本国也遭到了同样命运。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同样境况的两个国家最后竟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小日本国成为世界列强,大清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不明真相的人会想当然地说,肯定是因为小日本国主战而大清国主和才出现这个结果。或者说大清国搞洋务结果越搞越糟,小日本国拒绝学习洋人所以强盛起来。果真如此吗?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历史事实再下结论吧。

  实际上当大清国和小日本国遭受西方通商要挟后,都曾经主战派占上风,驱赶洋人,拒不通商的决心都非常大。然而在历次抵抗中,两国都惨遭失败,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即使如此,仇视西方的热情不减,驱赶洋人的决心未变。小日本国曾经掀起过“遵王攘夷”火烧洋人公使馆,有意寻衅杀死洋人的群众运动;大清国也曾爆发过“保清灭洋”杀洋人烧使馆这个著名的义和团运动。抵抗强度不可谓不够,然而抵抗结果却是签订了更多不平等条约。

  小日本国与大清国相比,唯一不同之处就是,明治维新比戊戌变法早了三十年。正是这三十年的差距,把小日本国变成了一个大日本国,把大清国变成了一个弱清国。而且更是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大清国在1900年更是遭受到包括大日本国在内的更大侮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日本人很早就开始拜西洋人为师,向洋人屈膝求和,而中国人却以天朝大国自居,不肯承认自己技不如人。后来一部分中国人开始向洋人学习,还被戏称作假洋鬼子。过去流行过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总是打学生?据说这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发出的疑问,我没有做过考证。可是却没有人问问,为什么老师只打中国学生,却不打日本学生呢?是不是因为我们中国学生总是考试成绩不及格才挨洋老师的揍呢?恐怕原因就在这里吧?

  一直以来还有一个说法,落后就要挨打。日本我们姑且不论,十九世纪中叶的大清国在当时并不见得有多落后。中国承康乾盛世,国力强盛。可仅仅过了四十余年,就惨遭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可耻失败。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仅仅经济落后科技落后并不一定导致挨打,而是因为思想意识落后才有可能不断挨揍。日本明治维新早于中国三十年就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挨打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变通,是因为思想意识落后!

  那么,日本人当时是怎么变通的呢?为什么他们学习成绩那么好呢?

  日本是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国家,连文字都是从中国借用过去的。当西方人来到东方时,日本也同样在西方炮舰的威胁下,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在内忧外患下,中国的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及《圣武记》等流传到日本,大家争相传阅,从中了解到世界大势。日本开始扩大同西方的接触往来。一批武士出身的思想家热心地了解介绍西方情况,探索鼓吹改革,并大力开塾讲学,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幕府保守势力的抵抗,维新派遭到不少挫折。

  日本人也曾经象义和团“保清灭洋”那样,开展“尊王攘夷”运动,向洋人有意寻衅,杀死洋人,赶走洋人,火烧洋人公使馆等。

  1863年,英法美荷四国联合舰队为了报复下关攘夷,17艘军舰炮轰并摧毁了下关炮台。

  维新派先驱高杉晋作曾在中国上海遍访各国商馆,同欧美人士交谈,参观欧美驻军的武器装备,阅读各种图书时刊,认识到不学习西方,改革图强,光靠蛮干攘夷是行不通的。高杉晋作的学友伊藤博文,井上馨等也曾热心攘夷,后于1863年途径上海赴英国留学。耳闻目睹,大开眼界,思想有了转变。听说四国舰队将进攻下关,立即兼程回国,向高杉晋作建议与四国通商讲和。

  改革派下关议和,放弃了盲目攘夷的做法,而是全力以赴推翻幕府保守势力,以达维新变法的目的。通过不懈努力,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全国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明治政府带头身体力行。1871年,主要政府官员率领50余人使节团,赴欧美认真考察了12个国家,历时一年半左右。这次考察后,明治政府进一步推行除旧布新的改革,积极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为了文明开化,1872年颁布《学制》,要求“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在乡镇,挨家挨户巡视,劝导儿童上学是警察的任务之一。

  同时,明治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极力讨好欧美列强,标榜日本已经全盘欧化。1880年初,特地建造了豪华欧式的“鹿鸣馆”,专门接待外国宾客。日本官员携妻带女,在这里同外国人举行化装舞会。就这样,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反而成为东方的经济军事强国。

  日本通过了解西方,认识到西方无非以通商为目的,所以因势利导,主动求和通商。并通过全盘西化,普及教育,主动接受西方的先进文化,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赢得西方国家的尊敬,这才走向了强国之路。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精髓,就是以曲求伸。打人一定要先将拳头收回来,这样打出去的拳头才有力道。

  日本改革派深通这个道理,因此才主动求和,以求发展。明治维新的成功,为日本带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良机,最后实力增强后,自然取消了那些不平等条约,成为东亚霸主。

  所以说,不可以片面认为主和就是卖国,主战就是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