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的旋律 民歌联唱:肖鹰:一篇被禁文章的“见网之日” - 肖鹰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3:53:47

肖鹰:一篇被禁文章的“见网之日” 

默认分类 2011-05-10 15:03:53 阅读874 评论0   字号: 订阅

 

专家不可自愚惑众

 ——为李玫瑾教授画像 肖 鹰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贱者自愚自败。--肖鹰   肖鹰按:本文写于今年4月中旬,灵感来自阅读《北京日报》等多家主流大报为李玫瑾的“药家鑫弹钢琴强迫杀人说”鸣冤叫屈、请功叫好的报道文章。本文曾辗转投稿多报,均以“有上级禁令,不便刊用”被拒绝;最后被《新快报》接受,并在4月月22日见报,但特别给予“见报不上网”的“屏蔽待遇”。今日偶见《新快报》官网解禁发布本文,欣喜意外,故特别在此刊发见报全文,以志纪念。  

    核心提示:当一位专家固执于自己的错误而无视是非地维护自我时,他背叛了学者敬畏真理的良知,他是自愚而且试图惑众。这样的作为,也许一时得逞,但最终必是惑众不成而自愚自败…… 

  当代生活,无论在社会层面、还是在个体层面,都是高度技术化(职能化)的,因此,形成了对各类专家的高度信赖。当代生活对专家信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公众对媒体发布的“专家意见”普遍抱有高出普通人士的“真理期待”。

  在近日成为舆论焦点的“李玫瑾评药家鑫杀人案事件”中,我们就可看到公众对专家的“真理期待”的破灭及其引发的文化冲突。

  3月23日,在CCTV《新闻1+1》节目中,李玫瑾说: 

  

李玫瑾:在这之前我是没有看到这一段的,我现在看到这一段,我突然就明白了。心理学上有一个词,经常叫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就是什么?他做的这个动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种兴趣动作,而是一种机械的他在做,这个动作往往它会变成一个什么?替代行为。所以我现在突然明白什么呢?你刚刚问我的这个问题,也是我要问药家鑫的问题,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

 

  这段话明确表明:李玫瑾用变态心理学的“强迫行为”和“替代行为”两个原理,解释药家鑫杀人的心理动机:药家鑫杀人是强迫性(机械的、不由自主的)和替代性地(杀人替代弹琴)发泄心中的不满。概括讲,就是“弹钢琴强迫杀人说”。李玫瑾此说不仅与药家鑫自己供述的“怕农村人难缠,杀人灭口”的犯罪动机相矛盾,而且与已经为办案官方确认的案情相冲突,更重要的是,是完全违背心理学的“强迫行为”原理的。

  近日来,在遭受持续批评的形势下,李玫瑾先是公开承认“药家鑫是故意、恶性杀人”,既而否认她表达过“药家鑫把杀人当弹钢琴”的说法。既然承认药家鑫是故意杀人,就应当明确承认以“强迫行为”理论解释其杀人行为是错误的———在心理学上,“强迫”是被迫的,不由自主的;“故意”是主动的,有目的的。

  但是,李玫瑾并不愿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试图通过重申药家鑫的“钢琴训练”和“杀人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示自己的“一贯正确”。不过,在新的表述中,李玫瑾用“反应性行为”概念偷换她在CCTV节目中明确使用的“强迫行为”概念,即用华生等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偷换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李玫瑾在CCTV节目中表示,她对药家鑫杀人行为的心理动机(又说心理背景)的理解只是在看几分钟药家鑫法庭供述视频后“我突然明白了”的产物。时至今日,她既没有对药家鑫的日常行为做专业调查,又没有做出学理分析,从而向公众解释清楚:药家鑫的“弹琴”和“杀人”究竟是如何“类似”和“联系”的。李玫瑾迄今为止向公众做出的全部表述证明,她完全是在凭空推想的前提下,机械、简单地把药家鑫的“弹琴“与“杀人”做类比和关联。这不就是犯了李玫瑾责备别人的错误:看到地湿了,就喊天下雨了!

  李玫瑾不仅无意为她的“专家结论”作实证研究和学理解释,而且时常做出自相矛盾和枉顾事实的荒谬说法。比如,对A记者,她说:“他(药家鑫首次杀人)应该恐惧多,他应该扎了一两刀就想跑,甚至可能因为意外和恐惧而出现无法自控的颤抖,但他在瞬间连扎了这么多刀,他为什么没有顾虑,他为什么不停?”(《京华时报》,4月11日)对B记者,她说:“药家鑫案件中,要是他真想置人于死地,完全可以一刀毙命就跑掉,但他为什么要原地扎了八刀?”(《山东商报》,4月11日)

  就此我们要问:李玫瑾究竟认为,首次杀人的药家鑫,“应该恐惧多,他应该扎了一两刀就想跑”,还是“要是他真想置人于死地,完全可以一刀毙命就跑掉”?而且,药家鑫连扎受害者八刀,还不是“真想置人于死地”?李玫瑾真不能识别自己说法的矛盾和荒谬?李玫瑾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确”,如此语无伦次,肆意颠倒黑白,是与她一再自我标榜的“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截然相反的。

  事实是非常清楚的:药家鑫首次杀人,“原地连扎八刀”,是药家鑫决意“杀人灭口”的有意识行为,而不是无意识的机械动作———不是李玫瑾所谓的“强迫行为”和“反应性行为”。药家鑫的杀人行为表现了其人格中的对他人生命的极端歧视、自私和残忍的品性。这种残忍人格是缺少社会正义教育和平等生命意识的产物。作为犯罪心理教授,李玫瑾不追问而是执意回避药家鑫真正的人格缺陷及其根源,偏执地在钢琴上寻找药家鑫杀人背景的犯罪心理学地图,将他残忍和自私杀人的动机转嫁于艺术教育,要天下父母警惕艺术教育的危害。李玫瑾以这样的“偏方治大病”,与蒙昧时代巫医神汉的画符念咒有何区别呢?

  李玫瑾在为自己作的强迫性辩护中,表现的一个根本矛盾是:既不敢公开坚持自己的“弹钢琴(强迫)行为杀人说”———因为在明显的错误面前,她不能承受公众舆论的强烈抨击;又不愿放弃此说的基本内容———因为自我偏执和迷恋,她不愿公开自我否定。结果,李玫瑾将自己逼成了一个用自己泼出的脏水洗澡的人,自我洗清的努力不仅徒劳,反而添加了自身的污秽。

  系统分析李玫瑾关于药家鑫案的评论可见,她对所引用的精神分析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的掌握和理解,是非常粗浅和自以为是的,甚至是望文生义地唯我所用。这样的表现,暴露了李玫瑾作为一位知名专家的“先天不足”,其学术认知给人“心理学的学前教育”之感。然而,在这次事件中,在面对包括多位学者在内的公众舆论普遍批评时,李玫瑾不仅未对自己的严重学术缺陷进行必要的反省,反而将所从事的犯罪心理学分析,视作“公众不懂、外行免评”的神秘学问。这显然是一种自恋人格在专业认知中的体现。这样的心态和做法,与蒙昧时代的巫医神汉无差别。

  我们看到,李玫瑾从未以学术辩驳的方式正面回应对她的“弹钢琴(强迫)行为杀人说”的学理批评,而是以“选择性盲视”看待批评,以“专家权力”对批评者实施“资格否决”和“道德问罪”。正是这种极端的自我偏执人格,导致李玫瑾对公众认知的严重盲识,使她强迫性地自我维护恶化成对她的“专家信誉”致命伤害的自愚行为,严重挫伤了公众对她的“专家期待”。

  当一位专家固执于自己的错误而无视是非地维护自我时,他背叛了学者敬畏真理的良知,他是自愚而且试图惑众。这样的作为,也许一时得逞,但最终必是惑众不成而自愚自败……

肖鹰:一篇被禁文章的“见网之日” - 肖鹰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肖鹰:一篇被禁文章的“见网之日” 一篇哲理性强的文章 - maple619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你一辈子都在找的一篇好文章!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一篇感天动地的文章!【情感图文】 - zz.rlx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西彩石民俗之腊八日 - 柳上惠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你一辈子都在找的一篇好文章!【不知谁整理的】 - 栗子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给成天考虑要补气血的朋友推荐一篇好文章 - bbbbbb832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董氏奇穴第一篇,上 - 温暖人间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董氏奇穴第一篇,上 - 温暖人间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一篇被台湾网站紧急封杀的帖子 - baqq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最有人气的一篇博客文章 MODIS方面的好文章 - yangwujian1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任何事物皆可入文章 - fenglong88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毛巾不宜长期使用 - 秋水文章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文章图片导读 - 迎春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中草药图片大全文章 - 海阔天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金之钗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心灵之约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心灵之约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转一篇经济学家的文章-mzdm的博客-时空博客 为人子女该看的一篇文章 -美文故事-散文日志随笔- 文章阅读网 引用 一篇错过会后悔的感悟! - 授人玫瑰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一篇用152首歌曲名字组写的情书 - 碧波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