蹿的读音:重视非语言因素 提高“说话”质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38:45

重视非语言因素 提高“说话”质量2009年01月14日  
(收藏原文时,排版已乱 重排 原收藏者 窃书不能算偷)

来源:欣欣普通话在线学习网  点击: 8次

  摘 要:“说话”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等级评判中所占分量是最大的,因此特别受到教师和学习者的重视,在教学中探索出了很多语言因素训练(如:发音训练、正音训练)的好方法。但是在测试实践中我们发现,仅仅加强语言因素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要全面提高一个人普通话运用水平,还必须加强语言因素以外的能力和素质的训练。本文从测试中常见的现象加以分析和探讨,提出重视非语言因素,在教学训练中加强思维、观察、阅读、心理、听觉等方面的指导,更有效地全面促进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非语言因素  普通话水平测试  说话训练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传递感情的最重要的工具,它通过言语这一具体形式表现出来,说话是一种口头言语行为,是一个人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反映。一个人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极其艰难而复杂的过程,但仔细分析起来,无外乎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是语言自身系统,即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我们称之为语言因素;另一个则是语言自身系统之外的其他方面,如:生理的、心理的、环境的等等,我们称之为非语言因素。前者是基石,极为重要;后者则是对前者的补充,两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缺一不可。作为全面检测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方式——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其中,无文字凭借的“说话”项占了较大的比例,而这种“说话”要求必须是运用普通话,这对已经熟练掌握方言、运用方言说话的人来讲,语言因素的训练在这种改变中就更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师、学生都想方设法、加班加点,为的是什么——纠正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读音。然而一段时间下来,师生都会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于是“语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期的训练”便成了勿庸置疑的理由。其实,这是我们的教师和学习者走入了一个误区,一味注重语言因素对说话训练的影响,而忽视了另一个重要因素:非语言因素在说话训练中的作用:支撑与促进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一种工具,它是一种形式,需要各个方面的补充与支撑。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说话训练必然是两个因素有机的结合体,是两者的综合表现,不可偏废。语言因素训练固然重要,非语言因素在“说话”训练中也不可忽视。应重视非语言因素,以提高“说话”质量。

  一、测试中非语言因素影响说话质量的几种现象

  在测试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发音错误、用词不当、搭配不当、方言词直接转化成普通话词语等等在“说话”里常见的问题,究其原因理所当然有语言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常常发现这样一些影响了“说话”质量的现象:

  现象一:考生双手发抖,嘴唇抽慉,满脸通红,声音发颤,完全不是平常音。情况稍好的还能说下去,但表现得断断续续,磕磕巴巴,重复语特别多;情况不好的则是说不出话,无论测试员如何提示,都改变不了考生的状态。

  现象二:考生状态很正常,也能按要求一直说下去,可是声音奇小,经提示后会稍大一些,但随之又变小了。问其原因,答曰:我就是这样说话的。(这时候的声音大了很多)

  现象三:考生状态很正常,可说话哽涩,不顺畅,显得无话可说、无准备。问其原因,答曰:不是没有准备,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想得好好的,就是说不出来。

  现象四:考生能按说话要求顺畅地说满时间,字音也非常清晰,但从说话的腔调中很容易就能将其身份或所从事的职业判断出来,最突出的:中师学生、幼儿及小学教师、行政干部等,他们的说话腔调因在特殊的环境、面对特殊的对象而形成了一种定型的模式。

  现象五:考生说话很流畅,可测试员反复提示:不要背诵。考生一脸委屈:我没有背呀。另外有的考生极力使自己说话口语化,但仍显露背诵痕迹——没有突破书面语的束缚。                              

  ……

  随着测试范围、对象的不断扩大,以上现象出现得越来越多,总结分析发现,这些问题与我们通常注重的语言自身因素的影响关系不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非语言因素。思维、情绪、心理素质、性格的影响、说话习惯的培养、观察、分析、阅读能力的训练等等,这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极大地削弱了“说话”的质量,造成考生成绩不理想、水平等级上不去,进而导致一个人“说话”能力差。

  因此,要使“说话”过程顺利完成,必须在训练中抓好每一个环节,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非语言因素融入进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非语言因素的训练,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实提高说话质量,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教学中非语言因素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1、加强思维训练,促进思维到语言的顺利转化。

  观点、思想是思维的内容与结果,说话是观点和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与思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想说什么,怎么说,都受到思维的影响和制约,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说话过程。说话是为了表达意义,是把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说话过程就是思维与语言转化的过程。即从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的过程。它有三个阶段:构思阶段——依照交际目的来确定表达的意思,以明确说些什么;转换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维结果转换成言语形式;执行阶段——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说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快速地进行着思想——句子类型——词汇——语音的转换,任何环节出了障碍,都会影响到说话的顺利进行,说话时的词不达意、重复、不准确都是其表现。所以要使说话顺利进行,必须要在思维与语言转化上下功夫,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开阔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灵牙利齿”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思维、语言的不断转化训练出来的。

  2、提高编码能力,促进说话活动的良性循环。

  说话过程包括编码、输出、传递、接收、解码和反馈等六个基本环节。说话行为的开始即为编码,“说”是信息编码,即把有声的语义单位按一定的法则组成信息结构并表达出来,“说”的训练实质上就是训练在动态语境中调节并控制言语编码的能力。训练这个能力要做到:第一,突破方言定势,适应并掌握普通话语言思维和表达规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说话训练中,要摒弃方言思维习惯,用普通话来进行思维,提高编码速度。第二,突破方言表达定势,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使用普通话的表达方式最大的障碍就是方言的表达定势,在说话中往往出现用普通话的语音去套用方言的表达方式,造成“不伦不类”的问题。因此,只有冲破方言表达习惯才能使思维与普通话的表达同步。第三,适应说话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快速语言编码的训练。

  3、借助文字阶梯,循序渐进,促进说话效果的不断提高

  说话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逐步提高。如何做到流畅自如地说话呢?在训练中,我们可以从朗读有文字凭借的“说”,即复述、解说等,再过渡到无文字凭借的“说”。这一阶段的作用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第一,书面语源于口头语,反过来书面语又对口头语的规范加以限制和约束,进行有文字凭借的表达训练,就是要使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接受书面语的具有表现力的语汇、句式以及表达模式的良好影响。第二,思维与普通话表达的转化过程,对有些人(特别是方言区的人)来说是缓慢的、困难的,有了有文字凭借的“说”的训练作为阶梯(实质上就是为边想边说的无文字凭借的表达设置一个过渡),以它为依托,一来可以增强信心,说得流畅,二来写了再讲心里踏实,提高说话质量。因此我们在说话训练中可以分为这样几级台阶,攀登起来就会容易一些。即朗读——有文字的“说”,如复述、解说等——基本不凭借文字的“说”,如提纲、半脱稿等——完全无文字的凭借的“说”,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从而达到最终目的。当然,这一训练过程中,复述、解说的能力是基础,而这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则源于观察阅读、、分析、理解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涉猎知识,全面培养自身修养和能力,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帮助说话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要强调的是,这里我们是把有文字凭借的“说”作为阶梯,并不是把它作为最终目的和最高标准。如果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就会把说话目标引入歧途:背诵或形成了固定的说话模式,从而丧失了说话的基本特征“口语化”。

  4、注重“听”的训练,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促进“听”、“说”的相互作用

  说话中不能忽视“听”的作用,有的人以为说话就是“说”,与“听”没有关系。其实不然,任何一个说话行为的完成都是“说”与“听”的不断循环,是“说”与“听”的动态过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说”是输码和编码的外在表现,说出去的话要做到声音响亮——让人听得见,声音不含混——让人听得清,声音正确、标准——让人听得懂;“听”是解码,要做到听得准、理解快、记得清。正是这互相作用,我们在说话训练中既要掌握说话的要领,同时也要重视听话的要求,培养良好的说话、听话习惯。“听”能帮助我们获得知识信息,扩大思维范围,能帮助我们纠正语言的错误,还能帮助我们奠定良好的说话基础。只有听进去了,才能说得出来。

  5、开展活动,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说话水平正常发挥

  说话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理与心理的过程,克服心理障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说话的前提条件。我们发现,心理障碍是影响说话训练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胆怯、自卑、自傲等不良心理倾向都在说话中有所表现。具体表现为:紧张、语无伦次、夸夸其谈、不着边际等等。要克服这些障碍,必须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并通过一定手段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一,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摆正自己在说话过程中的位置,适时适当地表现自己。第二,要胸有成竹,训练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这里所说的准备不是指文字凭借,而是指心理准备),有备而来才可能从容不迫。第三,要真诚,“真”,心里才实,“空”,心里就会虚,心虚自然说不好话。第四,开展活动,创造锻炼的舞台。训练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演讲会、评论会、主持班会、甚至自我介绍等,活动多了,学生说话的机会自然就多了,见识也广了,心里也就踏实了。

  总之,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非语言因素的训练,无疑能促进“说话质量的大大提高。特别是说话行为作为一种复合行为,尤其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全方位地进行训练,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否则,将功亏一篑。

 

  参考书目:

  1、《教师口语》,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语文出版社,1994年。

  2、《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建设论文选编》,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作者: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童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