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能提前多久更换:女人的名字叫母亲》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55:47

序:《女人的名字叫母亲》创作的深远意义

(2010-04-21 10:48:42)转载 标签:

心理咨询

母亲

女人

男人

教育

文化

    



《女人的名字叫母亲》新浪读书连载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30239.html

                                

                                        寻找教育的突破口

 

   就现阶段而言,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乃至家庭教育都处于迷茫期,我们按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出的孩子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北京某高校在对毕业生的一次调查中发现,许多班上的全五分(满分)学生,在使用人单位的工作能力竟然是最差的。而问题都不是智力因素,而是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性、敬业感等等。

 

 

    这就给当今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课题,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

 

 

    培养孩子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健全和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顽强的适应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一种在芸芸众生中不断超越他人也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的心灵看到生命的希望,看到生命的阳光,促进生命的成长。 

 

    可是孩子杀死父母,学生杀死老师、同学杀死同学的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每次事件都会引发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但讨论过后,情况没有丝毫的改变。

 

 

    我深信,在现代社会中,大人和孩子缺乏的并不是掌握某种知识、技术的能力,而是一种创造的热忱以及怀有一颗抗拒焦虑、丰富、高贵、安详的心灵,融合了尊重、合作、体贴与关怀这些优秀的生命品质。

 

 

    失去了这些人性中最宝贵最美好的生命品质,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一个心灵自救的母亲,为了寻找教育的突破口,我于2002年6月2日辞掉公职,来到北京从心理咨询入手,开始了对整个社会以及家庭命运的探索,先后深入北京各类素质培训机构、医院、各类家庭、各大高等院校、监狱、法院……

 

 

    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个无助的家庭,一个个无辜的孩子;我所能感受到的是一颗颗脆弱的心灵……

 

 

    期间,我挖掘到孩子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因特网成隐、早恋、叛逆、自卑自闭、奢侈浪费、离家出走、沟通困难、情感缺失、各种暴力事件等等问题的根源几乎都和孩子的家庭有关,和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做人、价值观、人生观、心态都有关。

 

 

    我举一个典型案例来剖析:

 

 

    2000年1月17日,在浙江一个富裕的城市——金华,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惨痛事件:金华市某中学高二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

 

 

    为什么一个17岁的孩子,会用这么极端的手段对待自己的母亲?

 

 

    徐力对采访记者是这样描述杀母前的情形的:“那天中午,吃过午饭,我见到母亲开着电视机在卧室里织毛衣,我想过去看几眼电视,母亲像往常一样又开始说我:‘我告诉你,考不上大学,我不会给你考第二次的机会,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我心里很委屈、很愤恨,我觉得我已经很用功了,她怎么还这么说我,我一声不吭拎起书包往外走,走到门口看见鞋柜上有一把铁榔头,于是我冲进卧室,就……”

 

 

    那么,徐力所生活的家庭环境是怎么样的?

 

 

    徐力是这样描述的:“我的父母生活得不幸福,他们整天为赚钱而奔波。他们之间沟通比较少,没有共同语言。母亲看不起父亲。我的母亲是大学生,父亲只是初中毕业生。母亲觉得父亲没有用,嫁给父亲太委屈自己了。所以母亲经常对我讲,不要像父亲那样没出息,一定要考上一流的大学……

 

 

   “母亲平时最多的语言就是关心学习,关心分数和名次,考不好,就骂我‘你为什么这么笨,为什么学不过别人?’

 

 

    “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小秘密,因为我的任何东西母亲都要翻看……上了高中之后,我感到母亲处处在监视我,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没有资格去接,如果是同学打来,母亲会盘查得清清楚楚才把电话给我……

 

 

    “母亲经常到学校来,监视我在学习还是在玩。她希望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课外活动时间也要学习。我有时多玩了一会,晚了10分钟回家,母亲也要骂我,打我,用棍子、用皮带、用扫帚,有时候把扫帚都打断了……

 

 

   “初二的时候,我入了团,我曾经是学雷锋小组的成员,经常去一位孤独的老奶奶家打扫卫生,烧菜做饭,我想,以后总有一天要独立生活,烧菜做饭不能不会,学着帮助老奶奶,就是提高我的能力,但母亲知道这事后,说这样会影响学习,不准我再去……

 

 

    “在家里,母亲不让我做任何事,只让我学习;我喜欢踢足球、看课外书,但母亲认为这些都影响学习,老是阻止我;每周六和周日也不许玩;我想看看报纸,看看新闻,母亲又说,高考又不考报上的内容……我感觉很厌倦,太单调了,我觉得学习学得很不开心,活着没有什么意思……”

 

 

    可以说,徐母已经把所有的心力都倾注在儿子徐力的学习上,让孩子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可是在徐力17年的生涯中,他从来没有体验过生活的美好,更没能体验到母亲的爱,他甚至认为“母亲活在世上太可怜了,整天为我的学习操心,如果母亲死了,可怜的母亲也就解脱了。”

 

 

    人们常说,母子是连心的,可是母亲对儿子分数的苛求竟让这对母子的心灵产生如此之大的分歧,我们不禁要问:徐母对儿子分数的苛求究竟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呢?造成徐母这样的心态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徐母之所以这样苛求孩子,从表面上来看是学校排名次、社会竞争激烈的形势所逼,而实质的根源是徐母自己没有真正成长起来,没有清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她并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所以也就没有能力引导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积极的人生,徐母阻止孩子看书看报,参加课外活动,有一个不变的理由——“考大学也不考这个”,可见徐母把儿子考上一流的大学作为人生的惟一的终极的目标,认为孩子考上一流的大学就有美好的前程了。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我在心理机构就接触不少了考入名牌高校却因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由母亲陪同前来咨询的大学生。

 

 

    可见,即使孩子考上了一流的大学,如果孩子除了这一纸文凭,却没有没有学会生存,没有学会做人和做事,心性没有真正成长起来,他就很难立足于社会,又怎么可能有美好的前程呢?

 

 

   正因为徐母自己没有成长起来,没有清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导致了她对人生的态度是消极和悲观的,她始终感到活得很累,没有安全感,内心极度焦虑,没有内心的安宁也就没有爱自己的能力,更没有爱丈夫和孩子的能力,所以表现得很要强,这种要强其实是一种“虚强”,所以凡事喜欢和别人攀比,攀比的结果总是觉得丈夫不合自己的意,总是觉得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内心越发焦虑,越发对丈夫对孩子挑剔和严苛,形成了一个严重的恶性循环。

 

 

    可见徐力是在一个缺乏沟通、极度压抑、冷酷甚至是窒息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在家里,他从来没能体验过什么是尊重,要知道,孩子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体验过被尊重的感觉,那么他就不会尊重别人,也不会去尊重社会的规范。从小到大,徐母对儿子的看管、监视、打骂,早已经把儿子的尊严消磨得荡然无存,逼得他一天天地走向了毁灭!“哀莫大于心死”,事实上,徐力的心,已经在打死母亲之前被母亲打死了。

 

 

    失去了尊严,正是在压抑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发生暴力的原因。

 

 

    在今天亿个家庭中,有徐母这种心态的母亲不在少数,有徐力这种心态的孩子也不在少数。

 

 

    我在咨询中就接过不少孩子打来的求助电话,他们的共同感受就是:“活着好累”“活着没意思”“活着没有方向”,而且有不少孩子提到了他们的母亲很像徐母,有这样一位望子成龙的母亲,为了能让孩子考上大学,每天都在孩子的卧室墙上贴纸条,写上什么“你一定能考上大学”,“你是最棒的。”“你是全家的希望”等等,还不忘时时叮嘱,本来高三的学生就有压力,看到这些更增加了压力,孩子承受不了,最后竟然疯了。

 

 

   正是母亲们对孩子这份不理解的爱,给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母亲们不明白,正是自己对孩子的过分保护,过分设计,才加重了孩子的自我封闭;正是母亲自己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导致孩子对人生产生了迷茫。

 

 

    2001年北京市崇文区妇联、崇文区家庭教育研究会曾经对500名12到18岁孩子以及他们的母亲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母亲的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育人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调查发现,母亲们普遍忽视品德发展、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在对孩子的品德发展、知识教育、交往合作能力、身心健康、个性培养等几方面进行评价时,母亲们不约而同把学习成绩排在第一位。

 

 

    我不知道母亲们有没有想过,当分数决定一切的时候,我们已经人为地把原本各有所长的孩子按唯一的标准贴上了优良中差的标签,区分了等级,让孩子被迫生活在没有灵性没有乐趣没有创造的世界里。

 

 

    本想营造一个美丽的生命,可我们得到的却是一份沉甸甸的痛苦。

 

 

    当我在北京深入各类家庭、法院、监狱时,则更进一步证实了有什么样的母亲就会培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比如编造谎言犯诈骗罪的少年,他的母亲就有不诚实的习惯;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他的母亲往往崇尚金钱,有贪小便宜的习惯;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他的母亲性格通常比较暴躁,爱与人争斗……

 

 

    孩子出了问题,这是母亲最痛心的事,可很多母亲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恰恰就出在自己的身上。

 

 

    根据我在北京多年的实践案例,逐渐摸索出一个规律,在一个家庭中,母亲(女性)的情绪在无形地左右着一个家庭的情绪,无论是这个家庭中的父亲(男性)还是孩子都会潜移默化地受其消极或积极情绪的影响。

 

 

    我们知道,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形态,它的健康程度,会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肌体的存在与发展状态,和谐社会,社会和谐,前提就是阴阳平衡。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都会导致社会生活这架天平的倾斜。

 

 

    我们不能不面对一个残酷但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的事实:走向了社会的女性,已经有意无意的渐渐模糊了我们的女性色彩,或多或少的弱化了我们特有的男人永远无法替代的母性天赋。

 

 

     母性这份天赋渗透着大地的灵性,蕴涵着朴实、贤良的美德以及柔韧的耐性和悲悯的情怀。母性的核心是母爱,而母爱是任何其他方式的爱都无法替代的,缺失了母性的社会,决然会成为一个缺失了爱的社会,缺失了爱的社会,也必终成为一个无法求得真正和谐与稳定的社会。

 

 

    从大量的咨询实践案例中,我摸索出一个客观规律:女人只有成长起来,经营好自己,才能唤醒自身的母性,才能有效地激励男人(发自内心的宽容比批评更能影响人),从而建设一个和谐稳固的、互相支持的家庭。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体验和感悟的,只有在和谐的家庭中,孩子才能真正体验并感受尊重、合作、体贴与关怀这些优秀的生命品质,只有体验并感受了这些生命品质,才会具备这些生命品质,而这,恰恰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

 

 

                                                                    苏菁

                                                             2010年4月19日于北京

《女人的名字叫母亲》新浪读书连载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30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