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仔面和公仔面:114岁长寿老人一生最爱三样:白酒、海鲜和冰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44:50
距离115岁只差62天 大连最长寿老人梦中辞世

2008年过生日时。(资料片)摄影记者张腾飞
温杨氏其人
温杨氏是哈尔滨人,生于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温杨氏全家为躲避战乱去了河北。1960年,她和家人又一起来到了大连,从此再未离开。
温杨氏育有三子二女五个孩子,现在已经是五世同堂的大家族了。直至离世前,她一直和71岁的小女儿温培兰夫妇生活在一起。这位一生勤俭持家、与人为善,深得子孙、邻里敬重的老人,因为出生在重男轻女的旧社会,嫁人后冠以夫姓,身份证和户口本上记录的“温杨氏”就是她叫了一个多世纪的名字。
长寿秘诀
1.生活规律:
上了年纪以后,她的生活起居特别有规律,即便是爱吃的东西也绝不贪多,保证定量。她爱吃的有三样:白酒、冰糖和海鲜。
2.手脚不闲:
年轻时省吃俭用照顾一大家人,吃过很多苦。即使上了年纪也总是手脚不闲,缝缝补补的针线活更是做了一辈子。
处事秘诀
1.讲究仪表:
每次家里来人,就算赶上她身体不舒服,也得坐直身板,捋顺头发,精精神神地接待客人。她常说,“上门就是客,咱得有规矩”。
2.特爱干净:
近几年,她已经很少下地走动了,但她的手绢天天换,一刻都不离身,咳嗽吐痰都转过脸,在女儿面前也讲究得不得了。
3.不管“闲事”:
她对女儿女婿的家务事从不“指手画脚”。见到女儿女婿拌嘴,她也从不干涉,该干啥干啥,没听见似的。只不过小两口和好后,她的笑容也明显多了。
采自甘井子区兴华街道秀山社区
2010年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凌晨2时许,本市最长寿老人、家住秀山社区的温杨氏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114周岁。这一天,距离她过115周岁生日还有62天。
据悉,春节过后,她的小女儿温培兰以及家人将护送温杨氏的骨灰回河北老家与父亲合葬。“和父亲葬在一起,是母亲最后的心愿,我们一定帮她完成。”温培兰说。
一个遗憾
她还没吃上小年的饺子
都说,这么大年纪过世、又没有遭罪,是喜丧,可毕竟相依相伴走过了46年的岁月,温培兰抚着母亲空出的床铺,以往的每一天都仿佛电影镜头一样在眼前闪回,“不能提,一说起来我心里就难受……”说到母亲温杨氏,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从温培兰的面容上滑落。
今年元旦以后,温杨氏的身体日渐虚弱。1月27日,甘井子区兴华千山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于士河,来给老人检查身体时发现,老人的血压虽然正常,但呼吸比较急促,神志也有些不清楚,另外肺部有感染迹象。开好药后,他郑重地告诉温培兰,老人的情况不太好,让她做好心理准备。“我母亲吃完药后一天比一天有精神头儿,也能吃点东西了。我们都以为她能过去这个年呢!”
2月6日凌晨1时35分,温培兰像往常一样轻手轻脚地起床,给温杨氏重新换上焐得热热乎乎的尿布,还喂她喝了几口水。看到老人顺利地喝下水,温培兰高兴地说:“妈,今天过小年了,等天亮了我给你包饺子吃!”母女俩相视而笑。
大约半个多小时后,还未睡熟的温培兰突然觉得心慌,“虽然一点声音都没有,可我就是不放心,起来一摸,母亲已经没有呼吸了……”回忆起母亲去世前一天的情形,温培兰感动地说,“母亲好像知道自己要不久于人世一样,总是抬头去看墙上的挂钟。我现在才明白,她一定是在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别看她耳朵聋,可心里明白着呢!按照我们老家的习惯,老人过世停灵三天后火化,然后花三天时间回河北老家,再过三天后安葬,刚好能在腊月二十九办完,她老人家直到死也不想拖累我们,还惦记着让我们好好过年呢!”
一份惊奇
她是“有60岁心脏的百岁老人”
温杨氏90岁以后,家人每年都带她去医院检查身体。94岁那年,老人去医院还能自己扶着楼梯扶手登台阶,医院里见到她的人都拍手称奇,争相和老人握手,“沾沾老人健康长寿的福气”。在几年前的一次身体检查中,医生惊讶地说:“这位老寿星可真了不起,别看已经100多岁了,可心脏强壮得竟然只有60岁!”
戏称自己为温杨氏“私人保健医生”的于士河说,每年的元旦、“五一”、“八一”、“十一”等节日,他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都会登门为温杨氏细致地检查身体,同时叮嘱一些生活中该注意的问题,“七八年前老寿星耳朵不聋的时候,我每次去,她都拉着我的手和我拉家常,她是个特别爽快的老太太!临近春节,我们原本打算2月8日去看她的,没想到老寿星已经走了!”前一天刚得知老人去世消息的于士河遗憾地说。
温杨氏年轻时省吃俭用照顾一大家人,吃过很多苦,但身体一直很硬朗。即使上了年纪也总是手脚不闲,缝缝补补的针线活更是做了一辈子。后期眼神不济的时候,温杨氏也总爱摆弄家里那个边角已经磨得油亮的针线钵,“我母亲的头脑一直都不糊涂和这有很大关系。”温培兰说。
上了年纪以后,温杨氏的生活起居特别有规律,即便是爱吃的东西也绝不贪多,保证定量。“老人家爱吃的有三样:白酒、冰糖和海鲜!我们每次去看望老人都换着样地给她买!”兴华街道和秀山社区的工作人员和温培兰家人一样,都是最熟悉温杨氏“口味”的人。
“家有一老,好比一宝”,和老岳母朝夕相处46年的杨传禄待温杨氏比温培兰这个亲生女儿还细心,家里上好的白酒和特级冰糖都是他为老岳母准备的,哪样东西没有了,天气再不好,他也要出门给老人家买回来补上。亲友们都感叹,温杨氏是因为和孝顺的温培兰夫妻俩一起生活,得到了常年细心周到的照顾,才能这么长寿呢!
如今岳母去世,杨传禄心中的悲痛不亚于老伴温培兰,“今天中午我端着炒好的菜从厨房出来,看到他愣愣地盯着自己刚摆在饭桌上的三双筷子发呆……”
一个习惯
她“讲究”一辈子教出好儿孙
近几年,温杨氏已经很少下地走动了,但老人爱干净的劲头儿却一点都没变,手绢天天换,一刻都不离身:“我母亲咳嗽吐痰都转过脸,我怕她累着,总跟她说做儿女的啥时候都不嫌弃妈,可她就是改不了,讲究得不得了!说起来她那几个孙子辈的孩子爱讲卫生的习惯还都是她给带出来的呢!”温培兰说,虽然母亲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家庭妇女,但她和哥哥姐姐以及孙辈的孩子们都从老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我母亲耳背,但爱看电视,最爱看动画片和新闻,小辈的孩子都愿意缠着她。”
在温培兰家一住就是46年,温杨氏从来没和女儿女婿闹过别扭,对女儿女婿的家务事从不“指手画脚”。见到女儿、女婿拌嘴,她也从不干涉,该干啥干啥,没听见似的。只不过小两口和好后,总能感觉老母亲吃饭时胃口特别好,笑容也明显多了。
在温培兰的印象中,母亲一直是个讲究仪容仪表的女人,年轻时家里穷,有限的几件旧衣服即便打着补丁也都浆洗得干干净净,“我母亲岁数大,最近几年来看她的人特别多,街道和社区一直也都很关心她。每次家里来人,就算赶上她身体不舒服,也得坐直身板,捋顺头发,精精神神地接待客人,‘上门就是客,咱得有规矩’是她常说的话。”
一份回忆
《半岛晨报》给她过了3次生日
别看温杨氏不识字,可自从2007年开始,每年生日那天她都是本报社区版上的“新闻人物”呢。“2007年我母亲112岁生日时,街道领导和社区书记送来大蛋糕和鲜花,半岛晨报的记者也到家里采访,老太太可高兴了!记者都走了,她还念叨着:‘我也上新闻了’呢!”温培兰回忆说。
2008年,本报举办“寻找健康老寿星”活动,113岁的温杨氏的长寿秘诀再次通过本报报道和滨城读者一起分享:“这位爱喝白酒、爱吃海鲜和冰糖的老寿星活了113岁,是咱大连最长寿的老人,了不起啊!”最终,备受瞩目的温杨氏在接受采访的40位老人中被评为“年龄最大的健康老寿星”。记者朱衍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