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尾灯罩裂了 必须换吗:记张前冲烈士——狂涛卷去青云志 革命气质留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07:50
狂涛卷去青云志  革命气质留人间
——记张前冲烈士
吴庆新
地处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东面,浩瀚的东海洋面上,有大小近二百个岛屿,星罗棋布。海域辽阔的定海县,位于舟山群岛西部,居我国漫长海岸线的中部,既是南北航道要冲,也是我国最大的渔港之一。它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的东大门,是防御外国侵略者从海上进犯我国的前线,因此,在国防、海洋事业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定海县城北门外的山坡上,有一座为纪念解放舟山群岛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陵园。这陵园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亲笔题词:“海军1385部队遇难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在陵园中央。有郭沫若同志题词“海山增辉”的牌坊,以彰先烈而励后人。绿树丛中,墓碑林立,肃穆庄严、气势宏伟、令人敬仰。
东海舰队原1385部队,“418”事件中遇难的潜艇副政委张前冲烈士的(墓碑)遗体就安葬在这座陵园里。在烈士的墓碑上端有影印在陶瓷上面的烈士照片,下面镌刻着七个大字:“张前冲烈士之墓”。不少前来凭吊的人们,在烈士墓前默哀致敬,表示要学习烈士的革命精神,为革命事业披荆斩棘,阔步前进。
投笔从戎  立志报国
张前冲,原名张万奎,1928年8月出生在铁岭县第一区(今蔡牛乡)王千总堡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8 岁上学读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高小、初中、高中等校,共念了12年书。他中等身材,是个容貌清秀,两眼炯炯有神,性格开朗,充满朝气的年轻人。
1946年8月,他考人铁岭县立中学高中部读书,在学校,他求知欲强,学习兴趣广泛,是班级中的高材生。他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从而可以看到他当时的抱负和耿耿丹心。他经常接触一些思想进步的老师和同学,议论时政探讨人生道路和国家前途,面对黑暗、腐朽、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使他不满情绪与日俱增。那时国民党军队到处横行霸道,欺压百姓,要粮派款、抓丁拉夫、修筑城防,闹得城乡人心慌慌,鸡犬不宁,群众怨声载道。在他那心底里,默默地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不久,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鼓舞下,满怀爱国热情的张前冲眼睛亮了,他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此时,接受了张兴济、马喜林等一些进步老师革命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读了“社会科学”二十讲等革命书刊,启迪了思想觉悟,眼界为之开阔,心胸豁然开朗,对未来充满信心。为此他追求光明,投奔解放区的念头便油然而生。
1947年11月的一天,张前冲和他最亲密的同学叶向欣,秘密商议出走计划。他们认为如不离开蒋管区,夙愿难以实现,毅然决定当晚出走。待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穿小街走僻巷,悄悄地离开了蒋管区——铁岭,投奔解放区——西安(今辽原市),他们的革命行动,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和支持,被安排在西安公安局暂时协助工作。从此,他就投入到革命的洪流,革命的热情倍增,精神焕发。经三个月的刻苦学习,于1948年2月,经组织保送到辽宁二分区西安教导大队正式入伍。他心花怒放,感到由衷的高兴,在入伍的第一天就办了两件有意义的事:一是向组织交一份决心书;二是改名“张前冲”。他表示:“从今天起,决心为拯救祖国和人民,为中国解放事业奋勇前进,冲锋陷阵,驰骋在疆场上,把生命置之度外”。同年 9 月他参加了沈阳东大营战斗及抚顺战斗。当时他是宣传员,临行时担任运送伤员任务。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表现得非常积极,为抢救及护送伤员,他冒着枪林弹雨,冲在前面,名副其实地发挥了“前冲”的作用。
风华正茂  初露锋芒
1948年11月,他调到 49 军 162 师 486 团 2 营机炮连,任文化干事。 1949 年大军渡过长江后,他在湖南军区苓陵军分区永明县大队任文化干部。
1950年4月,是他一生中最光荣而难忘的日子,由连队指导员李家善和副连长叶长蓉二同志介绍光荣入党。1950年5月,到军分区文教训练班学习。 1950年 7 月到 1952 年 5 月去苓陵军分区政治部任干事。 1952 年 8 月为扩建海军,上级决定:从陆军中选拔出一批文化程度较高的同志,充实到海军队伍。张前冲被组织选送到青岛海军政治干部学校学习。1953 年学习期满,被留校工作,任干部处助理员。 1954 年 9 月 15 日,由于工作扎实,成绩显著,经干校政治部批准,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5 年 3 月 29 日.又荣获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纪念章“解放奖章”一枚。
下连当兵  身体力行
1958 年 7 月,部队院校缩编,他被调到潜艇一支队 48 艇任副政委。 1959 年 3 月,又把他调到 22 支队政治部工作。不久,全军发出干部下放连队当兵号召,他积极响应,第一个报名,于 1959 年 11 月 l 日,他便以普通一兵的身份下放到连队。第一天和战士们见面时,他风趣地对大家说:“你们以前都是我的学生,今后变了,你们又都是我的老师,这叫师生调换嘛!”说得在场的同志都笑了。当天晚上,战士们向他介绍了出海训练的艰苦生活,他听到后,为战士们苦练海上作战本领的激情和毅力所打动,当即奋笔疾书:“没有困难的环境,哪里来的英雄,我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军战士,要坚持始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下连当兵任务”。他和全艇战士在每天出海参加军事训练时,都能团结一致,互帮互学,自觉地遵守训练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他一贯主张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他常向战士们讲:“不能兑现的支票是废纸,不能实现的决心是空话。行得一寸,胜似说得一天,权衡一个人对党对人民贡献大小的标准,不是挂在口头上的高尚理想,而是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他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年来他工作调动虽然频繁一些,但是他始终服从组织分配,从未计较职务高低,个人得失,他革命事业心强,干一行爱一行,工作总是雷厉风行,争分夺秒。为密切配合战备训练需要,发挥所长,主动积极开展艇上各项宣传鼓动工作。他利用休息时间和战士们学唱革命歌曲,给战士们讲革命故事等来活跃战士们的文娱生活,进一步培养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旺盛的斗志。他下放当兵的工作岗位是声呐班,但他还主动要求兼任艇上的“航泊小报”编辑工作。遗憾的是他有个晕船的毛病,尤其是每天乘坐的圆形潜艇晃动二十一度左右,把一些晕船的人都晃动得不住的作呕。他吐得比别人更厉害,如同重病在身一样,脸色苍白。可是他并未因此而动摇下放锻炼的决心,有时甚至一边吐还一边坚持工作,艇上的“航泊小报”从未间断。为勉励自己,曾把“困难是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这段豪言壮语写在纸上,贴在案头,作为他战胜各种困难的“座右铭”。
他对人谦虚、和蔼、诚恳,遇事先人后己,善于团结同志,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重要,同志们都赞扬他说:“我们的副政委同志可真好!他自己晕船吐得很厉害,可是他还积极热情的帮助护理其他晕船的同志,给捶背、倒水,打扫卫生等,真是我们的好榜样”。俗语说得好:“兵随将转”。果然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艇同志团结的气氛更浓了。
他一刻也不闲着,不是下伙房帮厨,就是深入连队和战士们谈心。在整个下连当兵阶段,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下放战士,而且也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平时他善于观察人、了解人,发现哪个战士有思想问题时,便及时热情地帮助解决,关怀备至。艇上的同志们一致赞扬他是一名优秀的宣传员。他经常向战士们宣传我军的光荣历史,他曾对战士们说:“我们是海军战士,在建军的道路上,我们要立革命的雄心大志,鼓足干劲,加强海军建设。我们海军事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历史上有哪一代王朝设想过为人民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御敌于国门之外?没有!没有!也不可能有。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们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只有我们党和我们海军全体指战员,在短短的十年中,使我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今天已建成为一支初具规模的海军力量,但我们决不应满足现状,为加速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加强训练,有效地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我们的一切力量”!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话语,激起战士们热爱海军事业的豪情壮志。
丹心沉碧海  遗言壮军威
时光流逝得真快,下连当兵,一晃一个月到了。在他下连当兵的最后一天,1959年11月30日早饭后,他刚要上艇出海,宣传科长张殿普赶来请他回机关帮几天忙。他说:“真对不起老首长!这一天更有意义,这是最后的一班岗,我更得站好,实现下放时我决心书上的诺言:“保证在下连当兵阶段,一定要踏踏实实’,以后再帮你忙吧。”张殿普点了点头说:“你说的对!”后来张殿普写了一首快板诗说:“前冲下放意志坚,身体力行永登攀。助人为乐传佳话,一丝不苟留美谈”。
第二天12月1日他下放期满,本应回机关工作,可是他还依依不舍,留恋连队生活。事也凑巧,就在这一天,政委有事不能出海,正好由不忍离队的张前冲副政委来暂代政委工作。他和往常一样随同全艇人员出海了,这一天海上风大浪急,大雨滂沱,气候十分恶劣。午后13时55分,护卫舰队对潜艇搜索攻击训练结束,418潜艇上浮,一时不慎与衡阳艇碰撞,不幸失事。
当天,部队领导全力组织抢救,星夜调集打捞器材,调动防救部队,以分秒必争的工作精神,奔赴现场。由于艇支破损严重,加之水深浪急气候恶劣,失去了抢救的可能,张前冲副政委牺牲了。噩耗传来,战友们无不落泪、悲痛。当潜艇被打捞上来时,发现在烈士们的皮夹纸上留下了许多庄严遗言。这遗言的内容是:“我们全艇人员,尽最大努力,坚持到最后,每个同志表现得很好!” “我有九十五元钱可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亲爱的战士们,我们可能永别了”,“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这些豪迈的烈士遗言,充分表达了他对党对人民军队的热爱,表现了他们坚定沉着、临危不乱、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和英雄气概。
(赵  犁  编辑)
欢迎访问辽宁双拥优抚工作图书馆http://lnsyyfgz.360doc.com
附记:
中国418潜艇蒙难记
阿海

中国海军1385部队遇难烈士纪念碑
编者按:世纪末,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推出了15集电视连续剧《波涛汹涌》,全剧以22年前人民海军800号潜艇探索“郑和水道”蒙难为主线,展露着人民海军面向未来的胸襟和眼光,也寓意着21世纪中国海军保卫祖国蓝色国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神圣使命。事实上,人民海军的这场大海难也确实发生过,只是它不是在22年前,而是41年前的1959年12月1日。
舟山群岛是我国最大的群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座著名的海军城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在这座海军城里,有一个占据最佳位置的烈士陵园,里面陈列着为解放和保卫舟山而捐躯的烈士的事迹。在陵园众多的墓群中,有一个墓群特别醒目,它由38个坟墓组成,其正面有一个青石碑(题图),上面书写着“1385部队遇难烈士纪念碑”几个字。这个墓群座落在烈士陵园的正中间山道上,站在其前面,正好可以眺望茫茫东海。人们之所以将这个墓群建在这里,就是想让38位烈士每天都能看见他们守护的东海。
38位烈士遇难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一则被封锁了的消息。烈士墓碑上没有留下任何事迹,就是在今天,不少年轻的舟山人也不知道,41年前曾有一群无私无畏的中国潜艇兵为探索潜艇这一当时的尖端武器的战技术性能而捐躯在茫茫东海。
让我们一同将思绪放回到1959年12月1日吧,回到那个令中国潜艇悲痛与自豪的日子里。
12日1日中午,418号潜艇正在海下平安地航行着,它这次是在与水面舰艇一同进行攻潜、反舰的综合性演练。这是一次探索性的演练,因为,人民海军1954年夏刚刚组建潜艇部队,所有艇员都是从全军挑选出来的,是全军战士中的精华,经过在旅顺潜艇学习队的学习,这些稍有文化的中国军人已在苏联人的帮助下初通了潜艇操作技术。只是当时仅会操纵潜艇,苏联人怕中国人掌握潜艇技术太快了,战法技法一点也不教,中国潜艇兵只能自己摸索。
418艇艇长名叫张明龙,出海之前,他爱人快要临盆了,他脑海中一直涌动着即将为人父的喜悦。副艇长王明新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海军学院,是专门来艇上锻炼的,他也刚刚当了父亲。航海长金作印毕业于大连海校,是新中国最早的大学生。原艇政委马振民在出海前生病,支队临时将他换下,派支队组织科干事张前冲来艇上代理政委。
按计划,418艇在水下进行最后一个演练科目:规避航行。此刻,418艇正在全体艇员的操纵下敏捷地在水下划出一个个“之”字。
12月1日13点40分,这是演习结束的时间,与418艇配合训练的“衡阳”号护卫舰按计划已到预定海区系泊。系泊完成后,“衡阳”号向水下投射了3枚陆军手榴弹(当时水面舰艇与水下潜艇联络采用这种办法),潜艇声呐兵听到3声爆炸后,报告艇长可以上浮。
其实,由于距离近,艇长和全体水兵都听到了手榴弹的3声爆响。于是,艇长张明龙下达了“准备上浮”的口令。
随着警报一声长鸣,艇员迅速各就各位,仅用3秒钟,各舱就纷纷报告:“准备完毕。”不过,由于当时中国艇员还没有水密意识,实际上全艇并未按规定全部关闭水密隔舱的水密门。
随着各级“准备上浮”口令的逐一下达,排水系统将15个大气压的高压气体迅速注入水柜,海水在强大的气压作用下被挤出水柜,潜艇在自身的浮力作用下迅速上浮。
30米、20米、15米、5米……潜艇不断地上浮着,然而,艇员们没有想到,灾难正悄悄地向他们走来。由于当时的探测系统还很差,艇员们没有想到,潜艇上浮的海区正在“衡阳”舰的下方。潜艇的潜望镜刚一露出水面,副艇长王明新就发现了这一灾情,他连忙下达“速潜”的命令。然而,潜艇在自身的惯性作用下仍不断上浮,未等艇员们反应过来,艇身就撞上了“衡阳”舰,潜艇舰桥被“衡阳”舰的舰首一切两半。瞬时间,海水呼啸着向艇内涌去,此时,如果第二道水密舱门关闭好,潜艇还能浮在水面上,然而,第二个水密舱门根本没有关严,第三个水密舱门关严了,但第4个水密舱门又没有关严,于是,海水很快就灌满了3个舱室,潜艇一下子扎到了40米深的海底,艇长张明龙等7名军官和17名士兵当场死亡。
正在水面等待的“衡阳”舰见418潜艇接到上浮信号后没有浮起,只放出一串气泡,也搞不清怎么回事。潜艇撞在军舰上,他们甚至都没有感觉到,因为当时风浪较大,舰身在不停地摇晃。只有支队作训科长张毅比较懂行,一见这一情形,他感到情况不妙,一定是潜艇在水下遇到麻烦,他当即要求参加演练的各舰密切注意水面情况。不久,“成都”舰报告,在方位300°、距离9链(1链等于1/10海里,即185.2米)处发现漂浮物,小舢板靠近漂浮物后,发现是浮起的潜艇失事浮标。
水兵们看到,潜艇失事浮标周围漂浮着一条宽1米长约20多米的油迹,这一惨景告诉人们,418潜艇遇难了!
当时中国只有8艘潜艇,潜艇成了共和国的宝中之宝,所以,潜艇遇难的消息很快就惊动了最高决策层。海军首长指示:“分秒必争,救人第一,首先输氧。”并派时任海军潜艇部长的傅继泽将军当天赶到现场。空军运输机日夜兼程,从各地运来潜水人员和救生器材。上海市委立即派上海打捞局张智魁局长率国内一流的打捞队伍前往支援。一时间,大小59艘舰船来到出事海区。
真是天不遂人愿,海面上的风越刮越大,救援舰队来到时,海面上竟刮起了8级大风,甚至把潜艇呼救浮标钢缆刮断了,这样,本来可以通过失事浮标上的一部有线电话与艇上联系的途径也失去了。
失事浮标钢缆的断裂使人们无法标示418潜艇准确的失事艇位,而当时测定技术又很落后,重新测定艇位竟在3天之后,从而丧失了最佳救援时间。
从后来唯一生还的轮机长王发全的口中,人们终于了解到当时的水下情况。
王发全当时正在五舱值班,手榴弹爆炸声他也听到了,然而,艇体上浮过程中,他突然感到艇体猛地跳了一下,此后便没有了声息。当时,五舱共有5人,大家都不知道遇到了什么事,因为,从接受苏联潜艇专家训练至今的5年间,王发全和他的战友已经历过无数次下潜、上浮,而这一次却十分特别,他脑海中竟突然间冒出一点不祥的预感。
突然,他们听到四舱在猛力敲击水密门,并通过水密话筒高喊“五舱排水,五舱快排水……”王发全知道,四舱没有排水装置,所有进水都靠五舱排出艇外。王发全当即让新兵陆正德打开排水管道筏。然而,由于水压极高,不但没有将水排出艇外,反而让水冲破了排水阀,五舱也进水了。
这时,四舱的呼喊声逐渐减弱下去,敲击声也慢慢停止了。面对已经没到膝下的海水,王发全指挥大家立即撤到六舱,与电工军士长王传经和4名艇员会合。
至此,全艇仅剩下首舱、六舱和逃到六舱的五舱艇员共15人还活着,其他人早已身亡,艇内没有一名干部,最高指挥官是轮机军士长王发全和电工军士长王传经。
当时的条令规定,潜艇失事后,“没有指挥员命令,不准逃生”;“不得在敌占区逃生”;“要尽量组织自救”。于是,王发全和王传经两人组织大家研究,想办法。然而,当时针指向12月2日凌晨5点时,他们逐渐感到氧气不足了,这时,他们已经在水下坚持了15个小时,无可奈何之际,大家想到了逃生,有人看了看深度表,深度表指示为水下8米。
这个在潜艇上毫不起眼的深度表加重了这场灾难。此刻,潜艇水深为40多米,而深度表只有8米,王发全和王传经研究后认为,此时已是拂晓,天已放亮,8米水深即使漂出去,也不会影响太大,于是,两名军士长组织在六舱的10名水兵逃生,首舱的情况王发全他们也不知道。
他们穿戴好救生衣和氧气瓶后排好队,准备一个个逃生。新兵陆正德的呼吸器失灵,王发全将自己的救生衣装具换给了他,然后决定由王传经带队,王发全压阵,其余8人排好顺序,3名新兵夹在中间。
当前面的9人钻出舱口后,王发全突然想,舱内只剩下我一个人,万一大家漂出水面后遇不上救援队,岂不是饿肚皮?于是,他从舱内找了些饼干和罐头,并带上了钳子、扳手和防鲨刀之类的工具,准备撤离。然而,他一出水就感到了可怕,他事后这样回忆道“艇外海水漆黑一团,我抱着那包饼干,深吸一口气便钻出舱口,一出舱,立即感到身体像被一只大手攥着一样,耳膜生疼,这哪只8米啊?”
“还是那包饼干和罐头帮了大忙,它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上浮的速度慢,不像他们那么快。我浮一段,就扔一点东西,但那包饼干没舍得扔。越往上压力就越弱,我不断呼出肺里的膨胀空气,以免肺部被气压伤,但也不敢呼出得太快,因为快了,空气不够用,人会憋死。”
“快接近海面时,已经是身不由己了。海浪把我推来推去。当时已经精疲力竭。海面黑乎乎一片,不见一个人,风呜呜地刮,浪头一个接一个打过来,12月份的海水冷得够劲儿,这时也觉不出来了,只是拼命地喊。”
“不远处的舰上有灯光,我就朝那边游过去。”“昆明”舰发现了我,放下舢板来救我,但风太大,6只桨划断了4只。没法子,他们就朝我扔救生圈,可惜一个也没套住。最后舰上朝我抛过来一根缆绳,我死死抓住绳子不撒手。虽然离船很近,我自己已无力爬上去,手也被勒得快露出骨头,海水一煞,钻心地痛,没办法只好用牙咬住绳子。甲板上的人连拉带拽总算把我拉了上去。上去以后一低头,吐出两颗门牙来。
“就这样,我得救了,那9人全部牺牲,还有舱首的5个人,也都不知下落。这次逃出的15人中,除了我,只捞出4具尸体,其余11人失踪。”
王发全被救上“昆明”号舰后,东海舰队派鱼雷快艇以最快的速度将他送往上海抢救。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亲自打电话指示“组织力量抢救,谁也不能让他死,谁给弄死了谁负责。”
经过全国几乎所有减压专家的共同努力,从水下40米深处漂浮出海的王发全奇迹般活了下来,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专程看望了他。
418潜艇在失事75天后被打捞出水了,现在,它已离开了大海,成为海军潜艇学院的教材。
(摘自《兵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