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的摆件放的位置图片:人口普查是不是个科学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07:50
人口普查是不是个科学问题?  文:叮叮当当  

      最近下乡,听说了一件事,感觉很奇怪。大家都知道,我国刚进行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在有多少人,已经有了一个统计数字。与我们国家其他方面的统计数字不一样,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些数字的真实性。我一直以为,人口普查的数据还是比较接近实际的。但是这次,我有点动摇了。

      有一件事也是这次下乡才知道的,那就是我们的各级统计部门对于人口变动有一个动态的研究方法:选取几个有限区域作为统计调查样本,定期进行人口统计,然后根据样本数据的变动,用科学的方法来掌握区域内人口变化规律,以及预测未来人口变化趋势。

      问题可能就是由此而来。在去年十一月底时,我们的普查统计结果出来了,全县现有29万人,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但是报到上级那儿卡住了,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与那个动态研究方法的预测结果不符。根据那个预测方法,**现在应该有35万人。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是32万人,十年过去了,全国人口都在增长,你**不但人口没有增加,反倒少了3万人,这怎么行?肯定是普查漏了,赶紧回去重弄。“重弄?怎么重弄?人口普查又不是闭门造车,都要原始表格的。”“不管那些,反正得把数字加上来。”没办法,只好在流动人口上做手脚了。回去以后想尽办法重弄了一下,报上来之后一汇总,33万,还是不够,怎么办?继续重弄!还是没办法,继续加流动人口吧,反正是流动的,今天可以说在,明天可以说不在。经过这么两番加工,终于“完成了任务”。

      听说这种情况不是我们一家有。全省的数据回去之后,**挨批更厉害,少了60万人,整整少了一个县,这还了得。不约而同的办法就是流动人口往上补。

      当时有位统计局的工作人员在场,他解释说是我们的普查人员存在工作不认真不仔细的原因,有漏填的情况存在。这点我相信,但我更相信误差绝对不会有这么大。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那个样本动态统计法出了差错。在普查与样本之间,我宁愿相信普查。

      如果我的怀疑是正确的,那么推而广之,全国的普查数据不是也有水分了吗?人口普查本来应该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的呀。

---------------------------------------------------------------------------------------------------------------------------------------------

补充:关于人口普查问题,今天看到了一条新闻《人口普查解释了什么》,印证了我听说的这件事情。新闻摘录如下:

易富贤:初评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1年04月30日06:45中国经济网我要评论(56) 字号:T|T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数据让人非常震撼。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亿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十年之内,年平均增长率下降差不多一半,已经很让人震撼了。但中国人口有没有13.397亿还值得商榷。在这次人口普查中,15—59岁(1951—1995年出生)人口占70.14%,由公布的总人口计算,这个年龄段的总数应为9.3968亿。而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951—1995年出生人口存活9.3398亿,也就是说,即使他们在2000年之后一个都没死,在这次普查中还额外多出570万!

根据生命表,55岁以下人口每年死亡0.22%(56—59岁者更高),那么2000年在1951—1995年出生的9.3398亿人口,到2010年还应剩下9.1343亿。由此可见,2010年15—59岁人口净重报 2625万(9.3968亿—9.1343亿=2625万),重报率为2.87%。减去重报人口,2010年总人口只有13.1亿。如果其他年龄段的重报率也为2.87%,那么中国的总人口就只有13.0亿。

超低生育率再次得到验证

要维持人口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子数)需要维持在2.3。但所有客观调查(包括2000年人口普查、2005年1%抽样调查)都显示,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计生委和人口学家们不敢相信如此低的生育率,纷纷用各种数学模式将之“修正”到1.8,人口政策也因此不做调整。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生育率数据对人口政策调整至关重要。但国家统计局这次并没有公布确切的生育率数据。不过可以用其他数据粗测。比如0—14岁人口占16.60%,假设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为25岁,那么2.2239亿0—14岁(1996—2010年出生)人口的母亲是1971年到1985年出生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该年龄段出生的女性共1.5416亿人,得出1996—2010年平均生育率只有1.44左右。

还可以用另一种更为精确的方法粗测。依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1996—2010年平均每年出生1483万人。可以从上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得出某一年龄别的育龄妇女(15—49岁)总数,比如2010年育龄妇女是1961年到1995年出生的女子,共有3.7102亿。过去15年各年龄别的总育龄妇女平均为3.5795亿,那么生育率 =1483÷35795×35=1.45。那么1996—2010年中国实际生育率只有1.35左右。这说明以前国家统计局历次关于生育率的数据是基本准确的。

人口危机即将爆发

联合国2008年预测:2010年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中国分别为12.3%、8.2%,印度分别为7.5%、4.9%。但这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老年化程度超过预期,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在提速。

人口普查还发现,虽然“关爱女孩”运动已开展多年,但性别比失衡仍呈上升态势,2010年男女出生性别比是118.06,比2000年的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这说明在现行人口政策下,无法有效解决性别比失衡的问题。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借鉴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初步结果,从人口结构看,目前中国综合国力是历史最强时期,2010年15—64岁劳动力年龄人口达到近10亿的历史顶峰,19—22岁最有活力的人口达到1亿的历史顶峰,20—39岁人口也还有4.3亿。老年扶养比不到12%,总扶养比(非劳动人口与劳动人口比例)只有34%(历史最低),现在是中国历史上负担最轻的时期。

但是从人口结构看,中国即将走日本1990年代经济衰退的老路,不同的是:日本是先富后老,中国是未富先老。日本目前人均GDP为4万多美元,而中国只有4000美元。中国15—64岁总劳动力将在2013年达到顶峰,然后开始减少。

社会对19—22岁人口数量变化最为敏感,这是企业所需的最有活力的新增劳动力,是大学年龄人口,是参军入伍年龄人口。2009年中国19—22岁人口数量达到历史顶峰(1亿),然后快速减少,到2019年将只剩下0.58亿,10年下降43%。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新增劳动力严重不足,大量企业可能将撤离中国;对于大学意味着生源不足,2009年高考报考人数减少40万,2010年减少74万,今后大量高校将破产;对于国防来说,意味着兵源数量和质量下降,男孩中服兵役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0%提高到今后的19%;也意味着房地产的好日子快要走到尽头了。

人口政策调整将进入“动车”时代

人口普查之前,大家可能还怀着侥幸心理,以为存在漏报,实际生育率真有1.8,以为“关爱女孩”运动能够有效治理性别比失衡,因此人口政策纹丝不动。计生委和主流人口学家们还指望用各种二胎过渡方案来平稳过渡人口政策。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再次证实了1.3左右的超低生育率和不断攀升的出生性别比。这次人口普查在防止漏报方面做得相当不错,漏报率只有0.12%,计生委和主流人口学家不能再用“漏报”来否定人口普查的超低生育率结果了。现在是形势比人强,人口政策调整必须进入快车道。人口政策走向应该明确:依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完善”人口政策。并且这个步伐还要加快,不能局限于放开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