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剑骑兵进阶:双赢的诀窍是什么——与孩子沟通九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1:10:13
 双赢的诀窍是什么

                                                                                        ——与孩子沟通九招

作者简介:

卢勤,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30岁调入中国少年报社,34岁起担任“知心姐姐”栏目主持人,被广大少年儿童及父母称为“知心姐姐”,现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20多年来,致力于对少年儿童及家长心理健康的研究。

一年春节,我和高中同学聚会。昔日的老同学一说起他们正在上学的孩子,一个个都唉声叹气。

一个同学对我说:“我们这代人上要照顾老,下要照顾小,好不容易把儿子养到十几岁,上了高中,竟然跟我们没话说,和他爸爸更是一见面就吵。儿子整天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不许我们进他的屋。我要是想跟他说句话,也只好写个纸条从门缝塞进去。我真是又难过又憋气。你是知心姐姐,你说说,我们跟儿子的关系怎么才能改变?”

她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许多同学都把目光投向我。我沉思着,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男孩设计的《家长报》。

这个男孩是北京崇文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一个飘雪花的日子,他的班主任徐老师请我去为同学们自办的小报评奖。让学生自己办报的建议是我提出的:每个同学都设计一张小报,每天贴一张,这样就等于出“日报”了,还让孩子们都有成功的感觉。如今,孩子们的报纸真的办起来了,我当然要去祝贺。

评比会开得十分热烈,五彩缤纷的小报展现在眼前,那些充满童趣的图画、别出心裁的设计,令人目不暇接。作为评委,我真不知道评哪张优秀才好。可以说,45张小报,张张都是那么出色。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男孩设计的《家长报》的报头。图案由涂实的红、绿、蓝三个圆组成,红色的在上,绿色、蓝色的在下,三个圆交叉在一起。

“能不能谈谈你的设计思想?”我认真地向小设计师发问。

男孩子站起来,神气十足地说:“红圆代表我,绿圆代表我妈,蓝圆代表我爸。红圆与绿圆交叉的地方,说明我妈爱我,我爱我妈;红圆与蓝圆交叉的地方,说明我爸爱我,我爱我爸;绿圆与蓝圆交叉的地方,说明我妈爱我爸,我爸爱我妈!”

“太好了!”我禁不住为他的想法拍手叫绝。

   教室里忽然响起热烈的掌声,鼓掌的是孩子们!

从这个男孩的设计中,从孩子们的掌声中,我理解了他们,他们需要自己独立的世界,他们把自己看成是和父母完全平等的。在他们心中,家庭是由三个完全平等的世界组成的,每个世界都是独立的,又是交叉的,也是互相支撑的。他们骄傲地把自己的世界设计成红色,而且放在上面。他们知道,自己是父母心中的太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他们多么需要父母的爱,多么渴望与父母沟通!

孩子们的设计意图,向我们做父母的表达了这样的心愿:相互依托,相互合作,相互沟通,这应该是现代“三口人”之家,也就是独生子女家庭应该具备的人际关系。

假如让爸爸妈妈画一张家庭关系图,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会在一个大圆里画上小圆,代表一种包容、从属的关系。在父母的心目中:孩子属于我,我可以主宰孩子,孩子必须服从我,我可以给你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好玩的……管你喜欢不喜欢,“爱你没商量”。

而如今,“三人世界”的家庭并不太平并不和睦,有的“三人世界”竟然发生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为此,大人伤心痛苦,孩子也觉得活得很累。

怎么办?怎样把对抗变为对话?怎样实现沟通?

我想,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1.让孩子倾诉——坐下来听

  静静地听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

  作为孩子,总希望父母能与他共享快乐或分担愤怒、恐惧、压抑、悲伤,而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却往往只爱听“好消息”,不爱听“坏消息”。长此以往,孩子失望了,觉得什么事情对父母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将坏心情埋在心里。久而久之,消极情绪找不到发泄和化解的渠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突然爆发,变成一种对抗情绪,以致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损害。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有觉得对方能真正理解他的想法时,才能听得进对方的话。我们在听了孩子的想法后,立即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其中的要点,并同他交流,孩子会觉得我们一直在认真倾听,对他是尊重并理解的。那么,孩子无论怀着什么样的心态,都能够表现得平静,对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利。

  跟孩子交流,有时候并不需要我们自己说,只要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孩子也就满足了。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有位妈妈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到学校去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她不能讲话,只能看着下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气愤的儿子蜷伏在妈妈身边,把头枕在妈妈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给我指出来,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妈妈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里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还等着我呢。谢谢妈妈!”

  妈妈的沉默给了儿子一个倾诉的机会,使他能够向妈妈吐露内心的痛苦。妈妈明白了,这时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教训和忠告,他受了委屈,需要有人倾听他的诉说。

  沉默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一个奥秘。你能够理解这无声的交流吗?你能够学会使用它吗?那么请坐下来,静静地听孩子说吧!

2.和孩子平视 --蹲下来看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才能看懂孩子的心。

  我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人发现有个孩子聚精会神地蹲在路边观察蚂蚁,便问:“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孩子仰起稚气的脸得意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大人哈哈大 

笑:“蚂蚁怎么会唱歌?”孩子不高兴地回答:“你不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一位爸爸的切身体验:“蹲下来,和孩子平视。”在《写给年轻妈妈》一书中,我曾经谈到这位台湾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讲的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那件事给我很大启示:与孩子平视,是每个父母应该遵循的原则。

父母要被孩子所接受,是不是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呢?有许多事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怎么也理解不了,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变换角色的意识,抛弃自己的偏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才能看懂孩子。

3.与孩子商量——相互尊重

  商量的魅力在于,使自己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两代人的沟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是--学会商量。

  我从儿子的成长中体会到:商量,能使家庭关系变得和谐;商量,能使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并学会用商量的办法去对待父母和他人。

  从儿子幼儿时期直到高中时代,我一直用“商量”的办法同他相处。“商量”使亲子间增进了感情,避免了冲突和对抗;“商量”使儿子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事情,思考问题,学会了民主和平等、尊重和友谊。

回想儿子成长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是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蕴藏着极大的潜能。潜能的开发,要靠个人努力,更要靠父母的尊重、赏识和肯定。父母应当相信,孩子的世界会比自己的世界更辉煌,因为他们属于未来。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平等地面对他们,真正地尊重他们,由衷地赞美他们,他们才有可能以自己的健康成长来回报我们。

4.让孩子决定——学会选择

学会选择的人,才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选择是一种能力。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选择的机会。机会永远只属于有准备的人。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有意识培养自己选择的能力,那么就有可能抓住机会,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如果事事都靠父母替他选择,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那么机会就会与他擦肩而过。

选择的能力是从小培养的。父母要对孩子一生负责,就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切不可包办代替,因为人生的路还要靠孩子自己走。

如今,我们自己做了父母,却习惯把“选择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千方百计为孩子设计未来,逼着孩子做他们没有兴趣的事情。结果只有两个,一是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只会顺从地按照父母的意见办事,自己缺少主见;二是引起孩子的反感,总是跟父母“较劲”:你让我朝东,我偏要向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无法实现,还造成与孩子心理的隔阂。

如果我们能对孩子的选择保持顺其自然的心态,让孩子自己选择,那结果就大不一样。

学会选择的人,才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5.给孩子写信——巧妙地表达

书信,自古以来就是人与人沟通的好方法。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有一肚子话要对孩子讲,又不知道应该从哪里说起。尤其是遇到比较敏感的问题,更不知道该不该对孩子说,怎么对孩子说。

给孩子写信,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不失为一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好方法。

我儿子上高中的时候,一次我去学校开家长会,听说他对一个女同学挺有好感,但那个女同学不理他,因此他的情绪很低落。回到家后,我把这个情况跟他爸爸说了,爸爸当时就问他:“你跟那个女生怎么着了?”儿子哭了,向我们大吼一声:“别逼我好不好?”一摔门走了。我们俩谁也没有说话。一会儿,儿子回来了,说了声:“对不起,我刚才太激动了!你们批评我吧!”我被儿子的“大度”感动了,反而觉得自己太不注意方法了,于是抱歉地说:“是我们太心急了,今天不说了。”

当晚,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写道:“一个国家强大了,别的国家都来跟它建交;一个人强大了,别人就会跟他友好;一个男人强大了,好女孩也会主动跟他交友。一个男人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团结别人的。你现在还不是很强大,你去找人家不成功,心里很难受,这是弱小的表现。你要使自己强大起来,我相信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我把这封信放在他的桌子上,从此没有再谈过这件事。

书信,自古以来是人与人沟通的好方法,我们可不能把它遗忘呀!

6.替孩子着想——留点面子

孩子最害怕的是失去尊严。

一个人最宝贵的是尊严。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害怕的不是棍棒、拳头,而是失去面子、失去尊严。当你知道孩子偷了东西,但还不能确定时,请你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冤枉孩子;而当你已经有证据确认孩子犯了错误时,请一定给孩子留点儿面子,孩子会为此感激你一辈子!

我忘不了作家梁晓声写的一篇文章《橘皮》。梁晓声上小学时,家里十分困难,父亲又患了哮喘病咳得很厉害。他听说橘皮能治哮喘病,便偷偷拿走了教室窗台上晾的干橘皮。老师发现了这件事,一直替他保密,没有对别人说起。梁晓声说,他从内心里感激这位老师,这种感激之情持续至今,鼓励着他用一生的努力来回报社会。

对待孩子,没有比保护他的自尊更重要的事了。

7.放孩子出去——认识社会

见识,是在实践中增长的。

带孩子出去玩,出去见世面,扩大视野,是家里任何玩具、画册、游戏机都替代不了的。

不到九岁的北京男孩温勃,暑假远行万里,到南非看望在那里工作的爸爸。温勃第一次踏出国门,便是穿过一万多公里的空间,从北半球来到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从酷暑难耐的北京,走入枯黄萧索的约翰内斯堡。亲身体验给一个男孩留下的是多么深刻的印象!

对一个初到非洲的中国孩子来说,温勃最感陌生、好奇又有些恐惧的莫过于满眼都是黑人。

爸爸带温勃去了一个极为贫穷的黑人村镇。那天,村里的黑人正蜂拥着参加庆祝集会。上千名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大喊大叫,逐渐把他们父子俩围在中间。这样张扬奔放的迎客方式令父亲深受感动,然而温勃却是一脸的恐惧。事后,温勃对爸爸说:“我哪儿见过这种阵势呀!我真怕他们把咱们抢了。”这是九岁的中国男孩对黑人的最初认识。

减少偏见,客观地了解另一种肤色人群的最好办法,便是多同他们交流。于是,父亲把温勃带到一个民俗文化村。文化村内有几个典型的黑人部族村落,各村落中都有一群身穿本民族服装的黑人。每到一个村落,都有酋长给客人讲解各自的习俗。温勃虽然听不懂他说什么,但一脸的恐惧逐渐消失了。

文化村最后一个节目是和黑人们一起跳舞。一位脸上涂着几个白点的黑人妇女拉着温勃的手,加入了歌舞的队伍。温勃已经不再害怕,他大方地学着黑人的舞姿扭起来。

这样的接触渐渐冲淡了原有的陌生、好奇和恐惧,温勃在与黑人的交流中变得大方多了。在祖鲁族部落,上百名祖鲁族黑人以狂歌劲舞的传统方式迎接各国宾客。男人手持兽皮盾和长矛,身上仅仅遮着一块兽皮,而那些女人则赤裸着上身,他们跳着、舞着、唱着,是那么地尽兴、那么地奔放……歌舞完毕,这些黑人又在手持权杖的酋长带领下呼啸而去。要是在以前,这个阵势准又把温勃吓坏了,会远远地躲开,而这次,他竟然毫不胆怯地迎上前去,站在那位祖鲁族酋长的身边,留下了一张难得的合影。

一个中国男孩,有幸踏上远隔万里的南非大地,有幸从亲身的体验中了解那里黑人的生活,和陌生的人群进行交流,这是他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

人类是一个巨大的“部落”,认识整个人类,需要一个博大的胸怀,尤其面对与自己民族差异很大的群体,需要以坦诚的胸怀走向对方,了解对方。

孩子认识人类,是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来认识的。让孩子多交一个朋友,实际上是在帮助他多打开一个窗口。这样的窗口打开得越多,孩子的视野就越开阔,心胸就越宽广,胆量就越大。相反,如果把孩子封闭起来,不让他与人交往,那么孩子或者变得孤独、冷漠、不合群、不自信,或者变得夜郎自大、故步自封,与别人格格不入。慢慢地,对人越来越疏远、陌生,心灵的世界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自己,其结果是相当可怕的。

 

请不要把孩子关在狭窄的空间里,放他们出去,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多认识社会,多结交朋友。

8.向孩子道歉——说声对不起

大人做了错事,不妨大胆地认错。

大人有时会错怪孩子,这很正常,因为许多大人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孩子犯了错,要向大人认错,向被冒犯的人道歉;可大人犯了错,错怪了孩子,却很少向孩子说声对 

不起,这就不正常了。

“人无完人”,谁都免不了会有过失。我们总不能像蜗牛一样,把所有的错误都装进一个大壳子里,天天背着,那有多累啊!其实,大人做了错事,也应该像孩子一样大胆承认并立刻改正。丢掉面子,丢掉错误,轻装上路,那有多轻松啊!

   一次座谈会上,有位家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人犯了错误,面对孩子,应该怎样解释呢?比如说,孩子做了一件错事,我知道了就责备他,骂他。以后通过找老师,我发现错怪了他,但没有勇气向孩子承认错误,这一点让我们大人很难办。”

我回答说:“大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大人也要实话实说。如果能对孩子说一声:‘对不起,我错怪你了!’我想,孩子是会非常感动的。有时,家长老是放不下架子,觉得自己是大人,怎么可以随便向孩子说‘对不起’呢!我倒是觉得,我们跟孩子可以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有来有往,谁做得不对谁就认错。这样,反而显得大人很光明磊落,在孩子眼中也很有分量。那些只知道修饰自己的人肯定是很虚弱的人。”

9.向孩子学习 ——能者为师

放下架子,你会发现孩子可能比你强。

我过50岁生日那天,儿子送我一件礼物--他亲手将我家的电脑升级,装入语音录入系统软件。

在儿子的指导下,我乖乖地坐在电脑前,学习语音录入。

“专心,别走神!”

“自然点儿,就像平常说话一样……”

“不行,您感冒了,鼻音太重。妈妈,您需要重新录……”

面对电脑,我是一个小学生,儿子却俨然是一位严格而耐心的老师。

想起几年前,我还可以做他的老师,而今,他利用知识的优势以及所享有的信息、技能,使我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不得不老老实实拜他为师。

能者为师。拜孩子为师,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

今天的孩子非常幸运地成长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这些家长的想像力。一件新的电器买回家,我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孩子几分钟就能让功能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器听从他们的指挥,并教给我们如何使用;到商场买东西,你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地挑来选去时,孩子会马上告诉你,哪种式样的衣服最流行,哪种已经过时,让你不得不听他的……在有些方面,孩子确实比我们懂得多。

拜孩子为师,好处很多。

一、能使大人变得年轻。好像回到自己的年轻时代,激活自己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能使孩子变得自信。能够做父母的老师,让父母听自己的,这是多么神气的事情!孩子自然会从心里发出“我能行”的正信息。

三、能使亲子间的感情增进。父母拜孩子为师,就自然会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受到大人的尊重,反过来会更尊重大人。这样,家庭气氛会变得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