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视频格式的软件:学海拾贝·老子辨证法思想的局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04:40

学海拾贝·老子辨证法思想的局限

和老子的宇宙观相联系的,是他的方法论。他的方法论究竟是唯物辩证的还是形而上学的,历来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说老子的方法论是唯物辩证的,一种观点认为老子的方法论是形而上学的。我认为,老子的方法论是基于他的宇宙观上的朴素的辩证法,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特质,但同时由于时代历史的局限,不可能达到科学辩证法的水平。和他的不彻底的唯物论一样,他的辩证法也是不彻底的,换句话说,是一种半截子的唯物辩证法。老子在现实生活和历史经验中,继承和发扬了前人既有的成就,系统而又深入地,创造性地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规律,达到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思维逻辑上的最高水平。老子认为,一切历史的形成的事物和概念,都永远处于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之中,同时,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面,不断地互相转化,而其发生的基础,又在于内部的矛盾运动。在表现形式上,老子对于存在、本质、数量、时间、空间等也随着运动而变化。他提出了许多成对的概念,并做了广泛的这里说明,反映了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这个体系的逻辑成就是他的前任无法企及的。他认为,一切矛盾的现象,诸如有无、生死、祸福、美恶、强弱、难易、曲全、虚实、长短、高下、后先、壮老、敝新、静噪、重轻、荣辱、贵贱、损益、善与不善、有余和不足等等,都可以自行互相转化,不待加入任何条件。老子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反复流变的过程中。他在《道德经·五十八章》中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永远“周而复始”不管走得多远,终归自反,回到原来的位置。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 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 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 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意思是说,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这一章讲“道”的普遍意义。前半段段论述“道”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或者说,“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后半段由此推及到人间,告诫统治者从“道”的原则出发,并常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因而在本章的内容中,同样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的意思是: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这是讲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相反相成,双方并非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老子把生成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归结为“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矛盾、斗争都是“道”派生出来的。不管世界上有多少矛盾,他们统统都向着对方转化,而转化的条件呢,老子没有涉及。矛盾的结果呢,又都归结为“统一”,统统统一到“道”那里。显然,这个“道”是万古不变的,没有发展的,永远高高在上独立于一切事物之外。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承认事物之间矛盾斗争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却看不到事物之间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就不能认识事物的发展,只讲和谐统一,不讲统一以后的新矛盾新斗争,把事物的变化规定为同一事物的不断重复。承认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却看不到转化的条件和根据。这就是老子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局限。这个局限是历史条件的局限。没有现代的资本主义发展,没有现代大工业的成就,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两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晚期,要产生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可能的。因此,老子的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智慧。201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