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角公式运用正负:約 翰 福 音 講 義講師:黎業文(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09:07

10:1-39

 

這談論的起因可以說是接續第九章的敘述而有。法利賽人把瞎子趕出去(9:34),但是耶穌作為好牧人而收留這瞎子(9:35)

談論也擁有多重的主題:「我是好牧人」,「我是羊的門」,耶穌要為羊(門徒)捨命,耶穌會帶領「另外的羊」來。這是約翰編寫談論的高明手法:在一個談論中有多重的主題。

 

「羊...門」寫出當時巴勒斯坦地的牧農情況。羊群是收藏在圍有欄干的羊圈內。每個羊圈都有門進入。羊圈也有「看門的」。把神形容為牧人是舊約的用語(23:1;80:2;40:11;31:9)。大衛或大衛式的彌賽亞也被形容為牧人(78:70-72;37:24;5:3)。新約也有多處把神/主基督形容為牧人(6:34;18:12-14;14:27;25:32;13:20;彼前2:25;5:4)

 

「自己的羊」有意說明圈內有些羊不屬於耶穌的。耶穌是指猶太人中有些羊(不信主的猶太人)不屬於自己;而學者相信「另外有羊」(10:16)是指信主的外邦人。[1] 可見約翰在此的目的是寫給外邦人。

「按著名」耶穌按自己的名呼召那些天父所交托給他的人(6:37,39;17:6,9,24;18:9)。他們也聽從他的聲音,並跟從他(3:19-21)

 

「別處爬進去...是賊是強盜」不知是指誰?賣主的猶大被指為賊(12:6);巴拉巴是強盜(18:40)。一般的釋經學者認為這是指一些假先知。[2]

 

「把羊領出來」這一個談話似乎有意回應民27:17-18的談話。註譯學者認為約翰有意以「彌賽亞的解經法」回應民27:17-18的預言/預表(6:34)[3] 耶穌真正實現了民27:17-18所指的。

 

「就是門」這觀念是基督教的用語。天堂是由門進入的(28:17;78:23;1:51)。這樣的觀念常出現在新約(7:7,13;25:10;13:25;9:43,45,47)。耶穌是天堂的門也是基督教的特別用語。以下的談論(10:11),說由耶穌這門進入天堂的人要得生命。

 

「為羊捨命」一個新的觀念(10:15,17;13:37;15:13;約一3:16)。是一個耶穌受死的預言。「是我自己捨的」福音書作者堅持說明耶穌是自己捨命而不是猶太人或羅馬王帝取他的命。羅馬史說錄耶穌是在提比流王帝時被判刑釘十架而死。

 

第十九至廿一節是這一段的結語,也是下段(22-42)談論的起因:耶穌到底是誰。他是否是被鬼附的人,或是瘋子,或是真先知(9:17),或是基督。從第七章至第十章,約翰所編輯的資料都是為了要說明耶穌是誰。

 

10:22-29

接下來的幾節(22-29),約翰再次拿起「羊與好牧人」的談論指責不信的猶太人。

「修殿節」是猶太人記念()獻殿的日子(公元前165)。那是因為羅馬大將安提阿哥(Antiochus Epiphanes)在當年褻瀆聖殿而需要再獻聖殿。是在十二月(冬天),慶祝長達八天。從前一章知道耶穌的行程是在住棚節(十月)(7:2,37)。因此耶穌留在耶路撒冷長達兩個月。符類福音中從來沒有記錄耶穌曾逗留耶路撒冷那麼長久。

 

「你若是基督」(參路22:67)相信這是真誠的問題。可見當時的猶太人並不能完全了解耶穌是誰。約翰福音中的彌賽亞仍然是“秘密”的,但也指明他的作為已足夠讓猶太人認識他是彌賽亞(6:69)。耶穌也直接的回答:把猶太人人當著是不聽他話的羊,而把門徒當著是聽他話的羊,並且跟從他。

 

10:30 - 42

「我與父原為一」通常是指關係上的合一(morally united)。指明耶穌所作所為完全與天父的旨意一樣(參約5:19-20)

 

「石頭...打他」(參可2:7)褻瀆神的罪(說僭妄的話或把自己當作神)是被石頭打死。猶太拉比亞巴呼(R.Abbahu AD 300)記錄說:如果有人向你說,我是神,他是說騙話;如果他說,我是人子,他將在末日後悔;如果他說,我升天,那他雖然說了,但是不會做得到。

「你們的律法」可見約翰是在與猶太教對話。把自己當著是代表基督教。

 

「我曾說你們是神」引用自詩82:6LXX。一般的解釋是指以色列子民(神的子民)領受了律法(承受神道)而被形容為有神性(divine/elohim)[4] 這段經文是要辦明如果聖經可以這樣把人指為神,那耶穌為何不可以呢。

 

  最後,約翰記述耶穌回到他出來傳道之地 -- 約旦河邊 -- 施洗約翰的地方。

 

( 11:1-57)

 

  拉撒路的復活是第二至第十一章七個神蹟中最後一個神蹟。

  讓我們把神蹟的敘述分為四部份:

 

一.佈景(11:1-6):有人把消息傳給約旦河外的耶穌告訴他說他的朋友拉撒路病了。拉撒路是馬大和馬利亞的弟弟。馬利亞也就是那位用香膏高膏耶穌的女人(12:12:1-8)。從敘述可見耶穌與這家人交情甚深。

二.情節(11:7-37):等時候到了,耶穌就向門徒建議說到猶太去,也去伯大尼探望拉撒路。耶穌似乎有意拖延時間,等拉撒路死後的第四天,証明拉撒路真正的死了,耶穌才到伯大尼。馬大,後來馬利亞,出來迎接他。兩人與耶穌對談。耶穌要求去看拉撒路的墳墓。

三.解決的方法(11:38-44):耶穌吩咐人把墳墓前的石頭挪開,向天祈求,然後大聲喊叫拉撒路出來。拉撒路出來,還裹著布,耶穌叫他行走。拉撒路真的復活了,後來與耶穌一起吃飯(12:1-2)

四.意見:作者藉著這神蹟發揮某些神學意見。相信第二十五節是約翰福音第十一章的神學中心:「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這神學目的與較前的記述(5:25,28-29)一起說明:「死人要聽見上帝兒子的聲音,聽見的人就要活了」,「凡在墳墓裡的,都要聽見他的聲音,就出來」。可能初早期教會一向認為復活是末來的事。但是拉撒路的復活証明復活是“現在的”。

   另外,這神蹟是為了神的榮耀(11:4)。也考驗人的信心(11:26;45)。也因為這濃厚的神學目的而造成這長篇談話。並且指明生命與復活的權柄皆在耶穌手中(11:25)

  作者也有意指出雖然耶穌使拉撒路復活了,但是他本身的死越來越近 -- 祭司長與法利賽聚集在公會要使計謀害耶穌(11:47,53)。當時猶太人也害怕如果眾人繼續相信耶穌,會引起羅馬官府的注意而藉此機會更嚴厲的統治猶大地(11:48)。猶太人甚至在耶路撒冷等候機會捉拿耶穌(11:57)

 

註解:

「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時麼?」當時把日出至日落之間分成十二小時。夜間卻分為四更。耶穌在此目的是要告訴人他是世上的光,黑暗/黑夜的勢力不能勝過他。他也必須趁著白日來行事。

 

「睡了」希臘文常用來指死了。耶穌“叫醒”睡了的拉撒路,一方面說明他這世上的光勝過死亡的黑夜,另一面要建立門徒的信心,迎接將來到耶穌身上的死亡。

「末日復活」當時的基督徒及猶太人皆相信末日的復活。

 

「信我的人,雖然死了...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這是一句神學/屬靈語句。第一個「死了」是指肉體的死。第二個「不死」是指那與神相連的生命。

 

「耶穌將要替這一國死」作者目的是指出大祭司該亞法無意間說出耶穌為百姓死吻合了神的旨意。後來的歷史見到耶穌的死並不是挽救猶太人,因為在主後70年耶路撒冷終被羅馬大軍毀滅。耶穌的死真正是要使猶太人及外邦人與神和好並且得贖。

 

 

約翰福音中的 「我是」

 

「我是」(EGO EIMI)可以說是約翰福音的獨特用語。大約可分成兩類:

 

. 獨立性用法(without predicate)

    4:26(就是);6:20(是我);8:24(我是),28(我是);13:19(我是);18:5(我就是),6(我就是),8(我就是)

 

. 帶述語性用法(with predicate)

    6:35,(41,48,51):我是生命的糧。

    8:12,(18,23):我是世界的光。

    10:7,9:我是羊的門。

    10:11,14:我是好牧人。

    11:25:我是復活/我是生命。

    14:6: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15:1,5:我是葡萄樹。

 

背景:學者對約翰這獨特的神學用語的背景有以下發現:

 

. 舊約:在舊約「我是」(ana hu/ego eimi)是指神的啟示。

    3:6「我是你父親的上帝」。

    3:14「我是自有永有的」(我是我所是的)

    20:2「我是耶和華你的神」。

    51:12「我是,我是安慰你們的」。

    8「我」多次的被智慧用來自稱。這希伯來文的ANI在七十士譯本中被譯為EGO EIMI

 

. 新約:「我」()(ego)也常在符類福音書中出現:

    5:22,28,32,34,39,44 「只是我告訴你們」。

  可9:25 「我吩咐你」。

 

聖經以外的背景: 

 

. 希臘“愛示”(Isis)神教文件中常出現“啟示式”的「我是」。

  一般上,學者們認為舊約是「我是」這用詞的真正背景。

「我是」在約翰福音中的用法。

 

. 我是生命的糧(6:35,(41,48,51)

在文本中,這生命的糧是與舊約摩西所賜的嗎哪作比較,目的是指新約耶穌所賜“生命”的糧比在舊約以色列人從摩西所得到只能維持生命的嗎哪更好,也具有永恆的價值。「吃嗎哪的人還是死了」(6:48,58),因此「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6:27)。接下來,我們發現約翰的目的還沒完結。他繼續以這生命的糧的觀念與吃肉喝血的觀念連串起來,似乎要藉此帶出更深的隱喻。「吃我肉喝我血的人有永生」(6:54)。然後說明這可吃可喝的肉與血是「從天上降下來的」(6:58)。雖然我們不能肯定耶穌當時是否有意提出這是聖餐的意義,但是後來的人卻以此來理解聖餐的神學意義。如果是這樣,可見聖餐的意義可溯源至舊約的嗎哪,或說這嗎哪是新約聖餐的一個“預表”。

  「我是」生命的糧,按神學角度來看不只是指耶穌所帶來的糧食,而是特別指耶穌就是那生命的糧。

 

. 我是世界的光(8:12,(18,23);9:5)

相信這談論是接續耶穌醫治瞎子後所發出(9:5)。似乎有意比較黑暗與光明。這主題一直是約翰福音的重點:「這生命就是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1:4)這談論是有意指明一班法利賽人還比不上一位瞎子看得見光(耶穌)是誰。不過,耶穌是世界的光也常與見証牽連在一起。這觀念早就被作者提出:「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証」(1:8)。耶穌也藉此說明他有天父為他作見証。

 

. 我是羊的門(10:7,9)我是好牧人(10:11,14)

這兩個是相連的觀念。這談論也是接續耶穌收容瞎子後的談話。目的要說明猶太人把瞎子「趕出去」而耶穌是好牧人收容瞎子。配合著這好牧人的談論就是耶穌是羊的門。可是這談論的目的並不止這些。藉著耶穌是羊的門談論,有意比較說明「賊與強盜」(指當時一些假先知)並不是從正門而入。而也只有從正門而入的人才可以得救得生命。另外,好牧人是為羊「捨命的牧人」 。當然,當時的牧人卻不需要為羊捨命的。這裡的目的是要指明耶穌為他的羊(包括所有的信徒=另外有羊))捨命並且被釘在十字架上。

 

. 我是復活/我是生命(11:25)

這是耶穌使拉撒路後的談話。目的是要說明「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凡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11:25)。這談話另有深一層的意義。它是回答馬大的說話:「在末世信徒會復活」馬大的意思是指那末來的復活。但是耶穌的案答並不只是如此,也要說明復活是“現在”就可以嘗到及看得見的,而這現在的「復活」/「永遠不死」是藉著「信」耶穌而成就。可見約翰有意襯托出這“現在得永生”的神學。

 

.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14:6)

這段的談話是因為多馬不明白耶穌說他要離開門徒而起。門徒不知道耶穌要去的地方的道路是怎樣走。藉著這疑問,耶穌提出他就是那個道路。所去的地方是天父那裡。同時也說明這道路也是通向真理與生命之路。

 

. 我是葡萄樹(15:1,5)

這是一個比喻式的談論。耶穌是葡萄樹,門徒是枝子。天父是栽種的人。栽種的天父會把不結果子的枝子剪去,而讓結果子的枝將會結更多的果子。整個談論的目的是要門徒常“連接”於樹上,這等於「我在你裡面」(在主裡)。接著,也說明「遵守我的命令」就是在主裡。這裡一方面是要求門徒遵守主的教導,另一方面也要指出不遵守或不結果子的門徒要受到審判:「仍在火裡燒了」。

 

約翰福音與「我是」

  學者們各持意見不能肯定到底約翰福音中的「我是」是否源於耶穌或是約翰的獨特神學用詞。略有三個意見:

 

. 不是源於耶穌。

斯那根保(Schnackenburg)認為「我是」這一類延展出來的語句,不應直接溯源於耶穌,而是出現在教會教導與宣教發展的時期。目的是向信徒表明耶穌是誰,以及衪為何來到世上。[5]

 

. 源於耶穌。

史濤弗(E. Stauffer)認為至少也有一些「我是」的語句,可追溯至耶穌自己。他寫道:「無可置疑,這些「神啟套語」(theophanic formula)可以溯源自耶穌本身。我們雖然不能按自己的意見,說耶穌講了所有關乎衪自己的「神啟套語,...但我們可以確信ani hu這個「神啟套語」在耶穌自我啟示中極其重要。」[6]

 

. 是耶穌的用語,也在教會中發展成形。(綜合看法)

柏雷曼(R. E. Brown)注意到一件事:耶穌在水面上走,門徒從船上看見衪時,衪說「ego eimi(6:50;6:20)。柏雷曼也留意到符類福音有些地方也使用了「我是」的獨立字眼,顯明了啟示的方式(14:62;24:39)。柏雷曼結論說:「如同符類福音的傳統,約翰的「我是」獨立的語法,也當歸因於耶穌的精心之作。再者,與其說約翰神學是無中生有的首創,不如說它收集了早期教會傳統中,有確據的一些主題。」[7]

 

. 已編修過的教會中的信仰告白。

范德立(D. G. Vanderlip)探討以上各學者的意見後,作下這樣的結論:「透過帶述語的「我是」語句,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早期教會的信仰告白。這些信仰的確認說明了當時基督徒所經驗到的是怎樣的一位耶穌,雖然與耶穌親口的用語有些不同,但是這些帶述語的「我是」語句仍然是真實的,並且準確地解釋了耶穌的身份及其本義。」[8]

 

對以上的各種意見,我們可說是無可適從。如果按約翰福音的內容是屬於神學性的,或也是為初早期教會的信徒而寫,那這些那麼獨特的神學用語可以說是約翰所注重的。也因此與符類福音所注重的不相同。我們當然不會否認這用語源是由耶穌開始。

 

                                      (12:1-8;14:3-9;26:6-13;7:36-50)

 

  這事件的主要目的是說明穌臨死前受膏抹,因為是「逾越節前的六日」,耶穌就在逾越節前一日被釘十字架。馬太、馬可及約翰皆記錄這事發生在伯大尼,位於耶路撒冷東邊橄欖山下。相信耶穌當時是每天從伯大尼馬大馬利亞之住家出入耶路撒冷。

 

經文比較:

馬可(14:3-9):逾越節前、在伯大尼、長大痲瘋者西門的家裡、有一個女人(沒有名字)、三十兩銀子、有幾個人心裡不喜悅、她是為我安葬的事、傳福音要述說這女人所作所為。

馬太(26:6-13):逾越節前、在伯大尼、長大痲瘋者西門的家裡、有一個女人(沒有名字)、三十兩銀子、門徒看見很不喜悅、她是為我安葬之事、傳福音要述說這女人所作所為。

路加(7:36-50):有一個法利賽人(名叫西門)、一個有罪的女人、用香膏抹主的腳(不是頭)、法利賽人心裡不喜悅、講兩個債戶的比喻、罪多赦免也多。

約翰(12:1-8):逾越節前六日、在伯大尼、有人家的筵席、那女人是馬利亞、抹耶穌的腳、三十兩銀子、猶大這門徒不喜悅、與出賣耶穌的猶大行為比較。(馬利亞曾是伯大尼有姐姐馬大和兄弟拉撒路的馬利亞(11:1))

 

  相信路加的記述是另外一事件,應該分開來看。相信路加的法利賽人西門家裡和馬太長大痲瘋者西間為同名不同人。不能接受說是路加弄錯了的編修資料。馬可、馬太當然是屬於同一件事,如果把約翰的「有人家」等於馬太或馬可的「長大痲瘋者西門的家」,那約翰的記錄就可以和馬太或馬可相同,馬大馬利亞是在西門家吃這筳席。 

約翰、馬太及馬可的事件都是發生在逾越節前。馬可及馬太的「逾越節前兩天」只是說明猶太人在這一日已忍不住要害耶穌,並不是指受膏之事發生在當日。約翰對這件事另有不同的看見:馬利亞的行為不只是要為耶穌膏抹,並且要表達出她的犧牲行為如何偉大,遠超過猶大賣主的行為。約翰提出這女人的名字,可見約翰與馬大及馬利亞的相熟。約翰特別提出猶大的談話,又指責猶大「是個賊」,有意比較馬利亞與猶大的行為。

 

 

  路加最大的分別是在時間地點、法利賽人的反應和有罪的女人。雖然路加沒有指明地點,但是這件事卻發生在耶穌早期的工作中,相信是在加利利一帶。路加的目的也與其他三卷福音書不相同;路加是要以這有罪的女人對主的愛與法利賽人對主的愛相比。

 

「三十兩銀子」等於一年一位工人的工資。也等於一位女人積儲多年出嫁時所需用的所有香料。

「甚麼地方傳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約翰沒有這語句,只出現在馬太和馬可。如果按約翰的記錄,他特別提出馬利亞和猶大的行為,這讓我們清楚知道是指這行為所帶來對主的“犧牲/奉獻精神”。當然,我們也看見馬利亞對主耶穌的愛及對主耶穌所預言自己的死的信心。

 

耶穌進耶路撒冷

(12:12-50;11:1-11;21:1-11;19:28-38)

 

  按照符類福音的記載,耶穌留在耶路撒冷似乎只有一個星期的時間;那時正是逾越節前的一個星期。這時有許多猶太人上到京城來過新年。約翰福音也有記錄耶穌進耶路撒冷這件事情。我們發現各福音書作者似乎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件事。約翰(12:15)與馬太(21:5)有意要指明這是印證舊約所說的彌賽亞王騎著驢駒進耶路撒冷(9:9)。馬可卻指明耶穌特別的安排尋找驢駒,而約翰卻說是因為眾人拿著棕樹枝高喊和撒那,後來耶穌「得」了驢駒才騎上進城去。

  約翰福音比較注重耶穌在耶路撒冷的工作,因此看起來耶穌似乎不只是留在耶路撒冷一個星期,也多次上耶路撒冷去。耶穌進耶路撒冷的目的也明顯;就是耶穌是以色列的王,他所受的迎接儀式正配合他的身份。當然,約翰也附加了一個談論,就是當時門徒並不完全理解這件事的意義(12:16)

在還沒有敘述耶穌離別的談話和受難的事之前,約翰加插了多個談話(希臘人求見耶穌和耶穌為門徒洗腳)和一個工作的總結討論。

 

「耶穌得了一個驢駒」約翰沒有像符類福音般記述耶穌如何藉著預知的能力得到這匹驢駒。相信耶穌醫治拉撒路的能力(12:9-11)已足夠說明耶穌這樣的能力。

「驢駒」在原文是指一匹幼驢子(參亞9:9)

 

「拿著棕樹枝...和散那...以列色王」王下9:13說明這是迎接王的儀式。「和散那」(原意是至高神拯救)按詩118:25是「求神拯救」的意思。住棚節猶太人在崇拜讚美時,手上會拿著棕枝喊「和散那」 或這樣歡迎來到耶路撒冷過節的人。約翰沒有記述當時的人也有用衣服舖在地上歡迎耶穌走過。

接下來約翰引用詩118:26。明顯的,使徒們也認為這是一個“彌賽亞的詩篇”,這裡有意說明耶穌就是那「彌賽亞」(2:13,20)。約翰還特別引用亞9:9指明耶穌是那要來的以色列王。

 

「等到耶穌得了榮耀以後」相信這是指耶穌基督復活升天以後。

 

  總而言之,這幾個舊約經文一起被引用目的是要指明耶穌就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不管門徒是否立刻明白這意義,或是「這些事門徒起先不明白,等到耶穌得了榮耀以後,才想起這話是指著他寫的,並且眾人果然向他這樣行了」(12:16)。馬太卻說「合城都驚動了」(21:10)。這樣的事,也引起猶太人的懼怕(19:39),因為這樣可能引起羅馬官府的注意。另外法利賽人甚至懼怕耶穌的名聲蓋過他們(12:19)。耶穌的回答卻是獨特的,「石頭必要呼叫起來」也就是說不可能禁止人們這樣作。

  相信在當時各人的腦海裡是盼望這榮耀的「彌賽亞」要來把他們從羅馬的統治下拯救出來。以上三個的舊約的引用極容易被人誤解認為這「彌賽亞」是一位政治性人物。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亞9:9也提到這一位騎驢進耶路撒冷的王是「謙謙和和的...向列國講和平」的王。可見當時的猶太人是因為長久受統治而只顧著盼望那政治性的彌賽亞。

 

外邦人求見耶穌的談話(12:20-26)

  當時有一些外邦希利尼人到耶路撒冷過節,見耶穌受眾人的擁戴,就藉著門徒求見耶穌。                          

「上來過節...希利尼人」這些都是當時猶太教的“門外進教者”(Proselytes of the Gate),即是接受猶太教的希臘人。他們可以在聖殿的外邦人院敬拜上帝。如哥尼流(10:1)或是埃提阿伯的太監(8:27)。當時的法利賽常嚴勵的要求這些外邦猶太教徒遵守律法和傳統。

「腓力」也就是耶穌所召的門徒(1:44)。相信他會講希臘話而這些希利尼人找他要求見耶穌。另外一點,也看見約翰似乎有意表達耶穌早在耶路撒冷時已向外邦人傳福音。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說明耶穌的死,也就是「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將帶給這世界許多的生命。而愛自己生命的人(那些不肯跟從與服事主的(12:26))便會失去生命,也失去神的尊重。

 

耶穌的禱告和預言受害(12:27-36)

  相信這是耶穌個人的禱告。

 

「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約翰沒有記錄耶穌在客西馬園的禱告,可是這個禱告的內容可以相比客西馬園的禱告(14:36)。再次見到耶穌在受難前那人性的掙扎。可14:37以「杯」的觀念來表達耶穌所將遇到的苦難;可是耶穌卻是願意順服神的旨意。這裡約翰表達耶穌的順服是願神得榮耀。

「這聲音不是為我」當時天上發出聲音。耶穌直接表明這聲音是為當時的人。

接著耶穌也說明他的死的意義:() 叫世人受審判(不信的原故)() 叫這「世界的王」被趕走(指撒旦攔阻耶穌上十架失敗了)() 叫萬人歸衪(使萬人得救)

 

「基督是永存的」彌賽亞是永存的是舊約的教導(89:36;110:4;9:7;7:14)。當時的人卻誤會/不理解耶穌說「死」的含意。

「信從這光...光明之子」耶穌是這世界之光是約翰的主題(1:5,7-9;8:12;9:5)。「光明之子」也是新約的觀念(16:8;5:8)

 

耶穌傳道的結語(12:37-50)

「應驗以賽亞先知的話...」新約多次引用這以賽亞的預言來形容當時的猶太人如何接受耶穌的傳道(6:10;4:12;13;14;11:8)。目的是說明當時的猶太人,就如以賽亞時期的以色列人,雖然有許多清楚的指示或是神蹟(12:37),還是不接受主耶穌。

「官長中有好些信他的」相信當時在耶路撒冷有一些公會成員相信耶穌,但是害怕猶太人社會的壓力而不敢公開承認。

 

耶穌的宣言(12:44-50):這宣言(proclaimation)可分為六點:[9]

() 相信耶穌亦即相信神。

() 看見耶穌等於看見神。

() 耶穌是光,信者住在光內,並得永生。

() 不信者定了自己的罪。

() 不信者在末日受審判。

() 不信者應無法推諉神話語的真實。

 

最後的晚上

(13:1-38; 26-28;14-16;22-24)

 

  四卷福音書皆詳細記錄耶穌最後一個晚餐上的談話,可是約翰沒有記錄耶穌設立晚餐,但是卻記錄了耶穌長篇的離別談話。

 

13:1-3,21-38:耶穌預言被賣

  福音書作者都有意指明耶穌是在逾越節前受難受死。也預言猶太要出賣衪。

 

「吃晚飯的時候」逾越節的筵席是在星期四晚,是除酵節的第一天。接下來就是七天長的除酵節。第一天有獻祭(14:12), 這整個星期叫逾越節的星期(2:41;22:1,7;12:3-4)。彼得和約翰被派去準備這筵席(22:8)。筵席的地點沒有指明;聖經學者一致認為是耶路撒冷中一位愛主的人家裡,相信是馬利亞或馬可的母親的家中,也是後來門徒常聚集的大樓(1:6;22:12)。約翰沒有藉著這晚餐表達聖餐的意義。

 

「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耶穌預言有人會出賣他;各人卻在猜測是指誰。約翰指出耶穌曾清楚把醮了醋的餅來指出是猶大(13:26)。符類福音沒有這直接的說明,是後來耶穌曾指出是猶太(26:25)。不過其他的門徒不領會這指責(13:28-29)。「撒旦就入了他的心」約13:2,27指明是魔鬼/撒旦進入猶大而致使他出賣耶穌。

「你要作的快作罷」不能肯定它的意思,有三個可能性的解釋:()指猶大出賣主的行徑;()指猶大受門徒所託去購買過逾越節的用品,因為他是管錢囊的;()指猶大替門徒做點賙濟人的事,這是敬虔猶太人在過節時的習慣。

    約翰也沒有在此談論耶穌曾預言彼得將三次不認他。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新」不是說以前從沒有這樣的吩咐,而是指在新時代必須特別注重這彼此相愛的命令(19:18,34)

 

耶穌為門徒洗腳(13:5-20)

  耶穌以身作則,教導門徒彼此謙卑服事。相信耶穌這樣作是因為當晚門徒曾爭論誰為大(22:24-34)

 

「洗門徒的腳」根據猶太人的風俗,洗腳是家僕的責任,在大門口那裡進行。相信耶穌如此行是因為要門徒接受衪是一位願意謙卑來服事人的主。耶穌這樣的行動引起門徒不同的反應。

「無份」彼得的反應導到致耶穌如此的回答。無份是指彼得如果不能接受彼此服事的行動,那就不能與主一般成為眾人的僕人。彼得甚至說:「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巴勒特(Barrett)說這是彼得貪心希望耶穌更進一步服事他(442)

 

「凡洗過澡的人...全身就乾淨了...」這是一個隱喻詞句。對這談話有兩種解釋:一. 說洗過澡是指得救,因此是屬主的人(全身乾淨),不需要再洗(指救恩方面)。一般的解釋認為「洗澡」是指救恩,而「洗腳」是指聖潔的生活或是事奉。二. 洗澡是領受神的話語,就被潔淨了,就如約15:3所指(Barrett442)

「你們不都是乾淨的」暗示有人要出賣耶穌。

 

耶穌離別的談話

( 14:1 - 17:26 )

 

  耶穌知道他的死期已將臨到,把「最後」要說的話說清楚。在這離別的談話中,目的是要安慰已跟從了他許久的門徒,說明他的離去是對他們有好處的。耶穌的離去並不是說就此和門徒隔絕;門徒會繼續的與耶穌在一起,但是衪卻以另外一個形式和他們在一起 - 聖靈保惠師必會與他們在一起。

  可以肯定這一篇談話是接續第十三章在那施聖餐的房子裡所說。符類福音專注記錄耶穌所施的晚餐,並沒有記錄這次離別的談話。

  第十四至十七章的談話是回答彼得的問題:主往那裡去?(13:36)。耶穌的回答可分為以下的段落:

14:1-11     往父那裡去。

14:12-14    門徒將繼續耶穌的工作。

14:15-17    保惠師會幫助他們。

14:18-24    父與子都要住在他們裡面。

14:25-31    說這番話是要使們徒不膽怯。

 

  第十五章是要回答13:35,說明怎樣「彼此相愛」的意思。藉著:

15:1-17     葡萄樹和枝子的比喻。

15:18-16:15 這樣作見證甚至受到逼迫。

16:16-33   是要回答13:33所說的「等不多時的時候」。

 

  第十七章是耶穌分離的禱告。是要回答13:31所說人子要得榮耀的事。注意這幾章中有三段耶穌對保惠師的談論:14:16-172615:2616:5-15

 

14:1-11

「心裡不要憂愁」是因為門徒已知道耶穌就將快離開他們。耶穌的回答是要求門徒對他和父有「信」心。「信」(“信靠”believe in)是約翰常用的字眼(1:12),意思是信靠。這裡是指信靠耶穌與父上帝的關係,並衪兒子的工作。

「父的家里,有許多住處...」指天堂。當時猶太人認為天堂就是上帝的住家,有許多的房子。(2:16 也指明聖殿也是上帝的住家)

「就必再來」也可見耶穌預言他的再來是因為他的離去。「接去」可指末世基督再來時的情況。

 

「那條道路...我就是道路...」耶穌申明他就是那「道路」。可見「道路」在這裡是指去天堂的方法/途徑。耶穌到天堂的方法是因著他的順服以致於死和復活。因此,門徒也要如此走這條「道路」才可以到天堂去。

「真理,生命」相信耶穌是上帝所差派的兒子,就是這真理。因著相信和接納耶穌基督因此與上帝有親密的關係,這關係不會因死亡而停止,就是生命。真理和生命是約翰福音書的重要觀念(生命,在第一至十二章出現32次,在十三至廿一章4; 真理,在第一至十二章出現13次,在十三至廿一章有12)。約10:1有「我是門」,太7:13有進入「窄門」得生命。

「沒有人能到...」由此可見基督教的獨一性和排他性。歷來教會堅持耶穌基督這樣說而把所的宗教排斥於外。

 

14:8-11

「腓力」(1:43;6:6;12:21)他的要求(信心的要求)是要「看見」才「知足」。耶穌的回答指明他的一生就是父上帝的啟示;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更完整的得到這樣的啟示。這樣的啟示的基礎是在於耶穌「在父裡面,父在我[耶穌]裡面」。

腓力這位使徒曾多次出現在這福音書,耶穌曾試驗他的信心(6:6)

 

14:12-14

特別提起門徒的事奉工作。「更大的事」並不是指更好,而是指所達到的範圍更廣闊,有意說明在各地建教會的事奉。門徒的事奉是因為耶穌要往父那里去。耶穌也有意指出門徒的事奉是要奉耶穌的名來禱告支持。當然門徒是向父上帝祈求。

 

14:15-17

「保惠師」(Paraclete),原意是「在旁指導的」。這保惠師也是「真理的靈」(15:26;16:13;約一4:6)。一般上,這字有兩個用法:一. 勸勉的意思:含有先知的勸勉的意義(2:40;林前14:3)。二. 安慰的意思(40:1;5:4;2:25)

這聖靈是「不[]見」的,但可以「認識」,也「住」在人裡面。

 

「世人」或「世界」,指不信的/抵檔神的世界,這些人不能接受這聖靈。

 

14:18-24

「世人不再見我」是耶穌被釘埋葬。「你們卻看見我」是指耶穌的復活和顯現給門徒。約14:20說明了聖父,聖子,和門徒之間的密切關係:以住在各人心裡的形式出現。可見這樣的形式要有聖靈(靈體)的形狀來達到。

「命令」(見約13:34)遵守耶穌的命令的人才算是愛耶穌的人。同樣的,父和耶穌也愛這樣的人。

「猶大」只在路6:16;1:13中出現。馬太和馬可卻以達太(3:18;10:3)這名字來稱呼。

 

「為什麼向我們顯現」相信是指「同住」的顯現,並不是復活身體的顯現。

 

14:25-31

「這些話對你們說」(15:11;16:1,25,33)當然是指最後一個晚餐時所說耶穌要受難與復活的事。保惠師或聖靈的工作是「指教...想起我對你門所說的一切話」,是指這聖靈幫助門徒去理解耶穌生前所說的話的意義。

 

「我留下平安」猶太人離別時都互祝說平安(Shalom)。這「平安」不是世界的人所可以賜的。相信是指保惠師的安慰。

「還要到你們這裡來」指耶穌的復活或是指耶穌在末日的到來。相信是指後者。

 

「父是比我大」並不因此說耶穌基督是一位“小/次等”的神;而是在工作上的比較指耶穌要被差派來完成父的旨意。

「世界的王」是指撒旦。「毫無所有」原文是沒有控制的力量。

 

15:1-17 葡萄樹與枝子的比喻。

這比喻多少與保羅在羅馬書11:17-24所描述的一樣。舊約背景有賽5:1-5。舊約中有多處提起說以色列是葡萄樹。或者說,從這比喻中,我們見到耶穌所說的「彼此相愛」的教導在此顯明:就如枝子和樹一樣。

 

「我是」如約6:35;10:7,11;14:6, 耶穌以比喻中的主要徵象來代表自己。也把父上帝比喻為「栽種的人」。比喻目的是說明栽種的人是有權柄或也懂得把不好的枝子去掉,把好的枝留住,以致有更多的果子得收獲。

 

「已經乾淨了」很明顯的,是神的「道」作了這潔淨(修理人心)的工作。

 

  結果子的條件也提出來:就是枝子要連與樹上,也就是說門徒要在耶穌裡面。

在約15:7,更加的指明何謂是常在耶穌裡面:就是耶穌的「話常在你們[門徒]」裡面。(參約14:11,20,23)

「扔在火里燒」不可說是受永遠的審判,而只是說明枝子無用處,被當材燒。

 

15:9,比喻的談論也在此停止,而繼續以「愛」來接續約15:4的討論。在耶穌的「愛」裡,就是遵守耶穌的「命令」(誡命約13:34)(參約14:15,21)

 

「這些事」是耶穌受難與復活的事(14:25;16:1,4,7,12,25)

「喜樂」是因為耶穌的復活(16:20-22)

 

「為朋友捨命」在當時被認為最偉大的愛的表現,也証明捨命的那個人才是真朋友。(保羅曾經提起說耶穌為罪人捨命比這行為更大,羅5:7)。要成為耶穌的真正朋友就是遵守他的誡命。既為朋友就不是僕人。真朋友也真知道或「已經都告訴」別人來分享。

 

「是我揀選了你們」說明可以作為耶穌的朋友是完全出於耶穌自己的揀選。

 

15:18-27:門徒與世人的關係

說明門徒要受到逼迫。門徒也要繼續耶穌的工作(作見証)。符類福音相似的談論有太10:17-42: 關於受差遣和受到逼迫的事。

門徒被世人憎「恨」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屬於這世界。不屬於這世界是因為門徒已被耶穌從世界裡揀選/分別出來了。

 

「僕人不能大於主人」的意思是說門徒也不能避免主人所遭受的事(10:24)

 

「因我的名」而受逼迫。也就是他們不認識這「名」的意義。有許多記錄証明初早期教會的信徒是因「耶穌的名」而遭受到逼迫。耶穌「行的事」也是父上帝的工作。世人也看見這些事是神蹟,但卻不接納,甚至「也恨惡了」。然後引用舊約的話來支持這樣的逼迫。引用不知來自那裡,最接近的經文是詩35:19;69:4

 

  門徒就是要在這樣的世界處境中來作見証,但是卻有真理的聖靈來幫助他們作見証。

 

15:26-27 清楚說明「保惠師」就是「真理的聖靈」(16:13)

 

16:1-4a「我將這些事告訢」(14:25)是指約15:20所說逼迫的事。門徒受逼迫的原因也曾經在約15:21-25解釋。受逼迫的結果在這裡也指出來:跌倒、趕出會堂、殺害你們。

「趕出會堂」就是與被本族的人趕出宗會,或繼絕關係,是當時猶太人中在倫理道德方面最嚴重的審判。另一方面,猶太人這樣作認為是在事奉神。耶穌也再次講明門徒受逼迫的原因。

 

16:4b-15 保惠師的工作

「這些事」當然是指約16:1-2所說跌倒,趕出會堂,殺你們。

 

「現今我往...」可見這一番說的起因是因為耶穌要離開他們到父那裡去。

「我若去就差他來」從積極的角度來看,耶穌離去而差派聖靈來是「有益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並不是說耶穌不離去聖靈就不會來,只是說如果耶穌不離去,聖靈不會完全的來到門徒身上。

「他既來了」是指聖靈來到門徒當中。

「為罪, 為義,為審判」這三個觀念都是指同一件事:為罪是使人知覺有罪或是因為不信耶穌,為義是因為被判為無罪或說耶穌往父那裡去完成了救贖罪人的工作,為審判是因為罪人都要受審判或說撒旦(世界的王,代表罪首)要受審判。這是保惠師的第一個工作。

第二個聖靈的工作是引導門徒明白真理。聖靈在這里被稱為「真理的靈」,是因為他的工作而這樣稱呼。可見聖靈會代替耶穌的工作來引導門徒「進入真理」。當然,聖靈也如耶穌一般是「把他所聽見的」或所知道的事,從父上帝那裡交給耶穌的,告訴門徒。(參約8:26-28,38,40,42;12:49;14:10)。聖靈引導人的事可參考詩25:5;143:10

「將來的事」是指末世的事。聖靈還要來榮耀耶穌;也就是耶穌基督所作的工作。

 

16:16-24

把憂愁變喜樂「等不多時」忽然間,耶穌換了話題。但是詳細的看上下文,在約14:19;16:5-6可有提起這樣的事。是指耶穌將要受死。

「再等不多時」應該是指耶穌將要復活。(參約14:19) 因此,門徒會憂愁,就如一位婦人在生產前,原因是耶穌會被釘在十架上。那時「世人倒要喜樂」。當耶穌復活時這些憂愁立刻會變為喜樂。這喜樂是永遠的,也沒有人可以奪去。

「到那日」(14:20),是指耶穌復活的時間,也是末世成立及開始的日子。

「因耶穌的名」可見在末世門徒要奉耶穌的名來向神禱告祈求。「就必得著」是因為門徒與耶穌的關係。

門徒們的「喜樂」也因為禱告祈求而得著更加滿足。當然,是奉耶穌的名才可以得著,這也証實了復活的耶穌(喜樂的來源)是真的。

 

16:25-33「用比喻」和「明明」對比,說明比喻是比較是不明顯的教導。

 

「我並不對你們說,我要為你們祈求」為了清楚說明耶穌並不是一位代求人或中間人,而是說門徒的禱告是直接進到父上帝那裡,因為耶穌在父裡面。(參約12:11-14)門徒可以直接到父面前是因為父本身愛他們。這愛的基礎是門徒愛耶穌也信耶穌。

 

16:29 指明門徒忽然領悟了耶穌的談話,或是明白了耶穌這整個晚上的談話。

「知道...因此我們信」可見這兩件事之密切關係:信心是因知道(認識信靠)耶穌而來。

「時候將到」是指耶穌受難的時間到了,也就是被捉去的時間就來到。

「你們要分散」是引用亞13:7,說明牧人被擊打的時候,羊就分散(參太26:31;14:27)。這証明門徒這樣作使到耶穌獨自一人去完成神的旨意。

 

離別的禱告 (17:1-26)

  根據符類福音書,耶穌與門徒到客西馬尼去禱告(22:39;26:36;14:32)。這在約翰福音書中「離別的禱告」卻放在耶穌去客西馬尼園之前。這禱告有以下的形式:

     () 為神旨意的成全來禱告(17:1-5)

     () 為門徒禱告,以致他們得保守並繼續耶穌的工作(17:6-19)

     () 為教會的合一禱告(17:20-26)

 

  因這禱告像一種“代禱”式的禱告(intercession),因此也被稱為“大祭司式的禱告”(Highpriestly Prayer)

 

17:1-5

「耶穌說了這些話」是整個在最後晚餐時的談話。

「舉目望天」是猶太人禱告的動作和態度。

「時候到了」(12:23,27;13:1;16:32)是指上帝旨意成就的時間(或說耶穌得榮耀的時間),耶穌作這禱告是多麼的迫切。可見耶穌得榮耀(被釘十架)也是父上帝得榮耀。

 

「賜給他」提出來將發生的事不只是關於耶穌一個人,而是關係到整個人類的救贖工作。

「永生」是約翰常用來代替「神的國」的用詞(3:3,15)。這永生是由「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對猶太人來說,「認識」含有信靠的意思,並不像希臘人所指知識上的認識。約17:25 再次提起這樣的認識。

 

「榮耀你...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可見耶穌被差來的工作有兩方面:他在地上的傳道工作,和以死來榮耀上帝。

「世界以先」引用箴8:23。約17:24 說明聖父和聖子的先存性。

 

17:6-19

耶穌說出他所受托付的事是什麼;要將父的名顯明給他們,並遵守上帝的道。「遵守神的道」也是成為門徒的記號。

 

「不為世人祈求」並不是說耶穌不關心世界上的其他人,而是禱告是特別為這一班門徒得蒙保守來祈求;都是因為「從今以後,我不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可見們徒要負起耶穌在地上的工作,耶穌也為著們徒所要遭遇到的危險來禱告。

「因我的名保守他們」對猶太人或基督徒來說,神的名或主耶穌的名就是權威和力量。

 

「滅亡之子」有兩個解釋:一.相信是指撒旦(帖後2:3)。二.相信是指猶大,因為他出賣耶穌的行為。對其他的門徒,約翰以一個對比來形容他們不會滅亡或失去,這也應驗了詩41:9的預言。

 

「世界又恨他們」對約翰來說,「世界」多是指不認識神的人群,見約1:9-11;約一4:5,因為世界是屬於「那惡者」的(約一2:14-15)

 

「成聖」就是聖潔。成聖是以真理來達成,換句話說,就是藉著神的道。

 

「差他們」說明門徒要繼續耶穌所受差派的工作。

 

「自己分別為聖」在舊約是指一個人作潔淨禮(19:22)。這裡指耶穌自己獻上為潔淨人的罪的祭。

 

17:20-26:這一段是為信徒或教會的合一而禱告。

 

「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清楚指明門徒要把耶穌的信息傳開,也帶領許多人信。更重要的是這些信徒之間的合一。

 

接下來幾節,耶穌指出那合一的基礎:教會的合一要反映耶穌和父上帝之間的合一。這方法是:父在耶穌裡面,耶穌在父裡面,門徒要在耶穌裡面,耶穌也要在門徒裡面。(參約14:20) 但是要維持這合一的方法卻是「使你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裡面」(26)

 

「叫世人可以信」(參約13:35)說明合一不只可以引人信主,也說明一個分裂的教會會使世人不相信耶穌。

 

結論:這談話是耶穌在最後一個晚上與門徒的講話。也只有約翰記錄下來。見到約翰所收集的資料是要表明耶穌將要離開門徒,但是衪要回來,不是以一個人子的身份回來(像馬可福音所表達的),而是以靈的(保惠師)的身份立刻回來與門徒同在。再次的說明約翰有意指教當時的信徒他們有聖靈同在的。

 

受難與復活

18-20;26-28; 14-16; 22-24

 

  四卷福音書都有詳細記錄耶穌的受難與復活的事蹟, 可見耶穌的受難與復活的事是福音書中極重要的記錄。約翰福音也在這記述上與馬可最相似。

 

耶穌被捕 ( 18:1-18)

  在最後一個晚餐與談話以後,耶穌與門徒就到一個園子:汲淪溪。相信是在耶路撒冷的東面,橄欖山下,一個耶穌與門徒常去的地方。猶大因此知道這地方。符類福音告訴我們這園子叫客西馬尼園。

  約翰福音沒有記錄耶穌行最後一個晚餐之禮。也沒有記錄耶穌在這園子裡的禱告。反而有一長篇的離別談話和禱告。

  約翰在第十三章有預言猶大要出賣他(13:21-30)。卻沒有說明是如何出賣耶穌。符類福音卻有詳細的記述(26:14-16;14:10-11;22:3-6)。加略人猶大是與官府勾結出賣耶穌。是為了錢財而出賣耶穌。價錢是三十塊錢。這是買贖一個奴隸的錢銀(21:32)。這三十塊錢也曾經被預言說明是要出賣那"牧人"的價錢(11:12)。後來,猶大也以這筆錢來埋葬自己(1:16-20)

 

    約翰只是間接的提起耶穌走向客西馬尼園路上與門徒的談話(13:36-38;26:31-46;14:27-42;22:31-46)。在此,耶穌曾預言彼得三次不認他。指明在雞叫以先,彼得會三次不認耶穌。在符類福音,耶穌也預言門徒會離開他。這要應驗亞13:7的預言,說當牧人(彌賽亞)被擊打時,羊群就分散。耶穌也預言他要在復活並且先往加利利去(26:32;28:7)

 

出賣耶穌的猶大跟一大班人就來到園子里;有羅馬兵丁(18;3)和聖殿的守衛(22:52),由祭司長和長老帶領著,也帶著劍和刀來(26:47;14:43),燈與火把(18:3)。約翰說明耶穌知道這將會來臨的一切事(18:4)。馬太記錄捉拿耶穌的人不敢在耶路撒冷捉他是因為害怕在眾人面這樣作(26:55)。約翰指明耶穌是可以決定他的被捕與否:是耶穌自己出來承認他是那要被捉拿的人 - 「我就是」說了三次(18:5,6,8)

約翰記錄說耶穌親自站出來認他就是要被捉拿的人。約翰還記錄說兵丁被耶穌這樣的勇氣嚇倒在地上。符類福音卻記錄說猶大早已和這班人說明辨認耶穌的記號。約翰也記錄耶穌要保護門徒,使他們一個不失落,這也應驗了耶穌先前的預言(17:12)。彼得卻不願意就犯而舉刀傷了祭司長的僕人(18:10)。耶穌卻指責這樣的行為,也立刻醫治傷者(22:51)。耶穌也說明他可以求天父差派十二營(七萬兩千)天使來保守他(26:53)

 

約翰是在彼得拒絕耶穌受捕後才提出那「杯」的觀念。「杯」在舊約里代表苦難,這裡應指就將來到的死刑。他願意順服上帝的旨意(26:39)

 

亞那並不是當時的大祭司,而是該亞法(3:2;4:6)。其實在公元15(AD 15)亞那已下台,但是還深深的有影響力。約翰也指明亞那是該亞法的岳父。路加也記錄說當時是亞那在背後掌權。約翰也再次提出說該亞法曾無意間講對了一個預言:「一個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18:14;11:49-50)

 

彼得跟在後面,也見到這次的審判。因他沒有見過這嚴厲的事情而害怕。也正應驗了耶穌之前的預言他會三次否認耶穌。約翰有說明彼得可以進去大祭司院是因為有一個認識大祭司的門徒(相信是約翰)帶他進去。

 

耶穌受審 (18:19-19:16//26:57-75;14:53-72;22:54-62)

 

耶穌受審的六個次序如下:

宗教的:       在祭司長亞拿面前           18:12-14

           在祭司長該亞法面前         26:57-68     

           在猶太人公會前             27:1-2

官府的:     在彼拉多面前               18:28-38

           在希律面前                 23:6-12     

           在彼拉多面前               18:39-19:6

 

祭司長和公會是在尋找“控狀”來提控耶穌。約翰的目的就是要說明大祭司們都沒有找到真正可以判耶穌罪行的控狀。約翰並沒有記錄耶穌在該亞法及在猶人公會前的審判。馬太卻指明猶太人是以「假見証」來控告耶穌(26:60), 但總是找不到。後來有兩個見証人(猶太法庭所要求)指控耶穌說他曾經指著聖殿要拆毀它而又在三天裡建起來。這是"褻瀆"了神。褻瀆神的罪是死行。只有祭司長指著神來問耶穌, 耶穌才回答他。答案也是肯定的。這答案使到祭司長撕開衣服, 判定這是僭妄神的話了。大家的意見是要治死他。

 

耶穌在官府前受審 (18:28-19:16)

耶穌先受猶太人的審判是在黑夜裡。公會判定耶穌必要受死刑。但是猶太公會卻沒有行死刑的能力(18:31)。猶太人也因此要藉用羅馬官府的權力來致死耶穌。

 

「彼拉多」是猶太地的第五任羅馬巡撫。當任時期為公元2636(AD26-36)。從其他猶太文件的記錄(Philo Leg.ad.Gaium 38, Josephus Ant.18.2.2; 18.3.1;18.6.5)說他是一位殘忍固執的官長,常領受貪污的錢。彼拉多是問耶穌關於作王的事。可見猶太人是藉著耶穌說他是基督(彌賽亞),也就是猶太人的王,來指控他。猶太人改變控狀不以耶穌褻瀆神的名或說他是的兒子在官府面前提控他。羅馬人本來接納多神的觀念。可見猶太人在彼拉多面前卻改變了控狀指耶穌要作猶太人的王。這是羅馬官府不能忍受的。

 

約翰在此卻有意帶出耶穌帶來屬靈天國的教導(18:36)。彼拉多也意識到耶穌所說的天國並不會與羅馬帝國對抗而想掉耶穌。路加福音(23:6)說彼拉多後來知道耶穌是一位加利利人而把他交給希律王(巴勒斯坦地分封王)審判。

 

另外,約翰巧妙地引入彼拉多問「真理是甚麼」這神學性的問題。目的不只是要說明猶太人不懂得真理,而連羅馬人都不懂得。不管怎樣,約翰記錄耶穌受審判的最主要目的是要說明他們都找不到判耶穌死刑的控狀(18:38)。彼拉多也宣佈耶穌為無罪。彼拉多的妻子(藉著夢)也曾經警告他要小心審判這耶穌,因為耶穌是無罪的(27:19)

 

根據當時的傳統規矩,每年在逾越節前羅馬巡撫都會釋放一位罪犯為了要討好猶太人。彼拉多原本要藉著這機會把耶穌放掉。但猶太人卻寧願要求釋放惡名沼沼的殺人強盜巴拉巴(18:40;15:7)。這是彼拉多意想不到的,還以猶太人人會喜歡耶穌作他們的王(27:18)。群眾也受了聳動呼喊要把耶穌釘十字架。

 

彼拉多這時也只好服從群眾的情緒。另一方面也怕有人告上羅馬該撒王帝那裡。後來約翰甚至記錄說彼拉多反過問猶太人他是否可以把他們的王釘十字架麼。馬太記錄彼拉多也以猶太人的規矩來洗手不願參與這殺人的罪(27:24)。不過他後來還是不能逃避這殺義人之罪(4:27)

 

耶穌被釘十字架 (19:1-42)

耶穌是先被帶進彼拉多的地方。馬太(27:27)指出是衙門;羅馬兵士聚集的院子,「全營」是六百兵士。這些兵士怎樣對待耶穌都有清楚說明:

() 為他被上紫色(27:27 紅色)袍子;這象徵王帝,

() 戴上荊棘作的冠冕;這代表王冠,

() 手上拿著一根葦子,代表王杖(27:28)

 

然後,兵士們郤來戲弄耶穌。約翰仍然堅持要說明彼拉多「查不出他有什麼罪」(19:4,6),並且沒有權柄把耶穌釘十字架(19:11),甚至「彼拉多想要釋解耶穌」(19:12)

 

19:17-27(27:32-38;15:21-28;路23:26-34)

  約翰形容耶穌是自己背著十字架出耶路撒冷。馬太記錄是「古利奈人名叫西門」(是從北非洲一住內許多猶太人的城巿而來)在半途接過十架背出城。

 

「十字架」真正只是十字架的橫木。釘十字架是當時羅馬律法之下最嚴重的死刑。

 

「各各他」在亞蘭文的意思是髑髏地,是耶路撒冷外加利略(Calvary)的地方。兵士們也拈鬮分他的衣服。這正應驗了詩22:18 的預言(1924)

 

“罪狀”是寫著「猶太人的王耶穌」。是以亞蘭文,拉丁文,希臘文寫成(19:20)。雖然大祭司反對這樣的寫法,彼拉多郤拒絕刪改(19:21-22)。耶穌也被釘在兩個強盜之間。

 

約翰並沒有記錄耶穌死時的景象(參太27:45-50;15:33-37;23:44-46;19:28-30)。馬可指明耶穌被釘的時間是「巳初的時候」;約早上九時(15:25)。馬太也清楚記錄說「從午正到申初」;中午十二時至下午三時,而且「遍地都黑暗了」(27:45)。這正是耶穌為世人獻贖罪祭的時間(1:29;羅5:8;林後5:21;彼前2:243:18)。因為這樣父上帝要離棄他,以致耶穌以亞蘭文呼喊詩22:1的預言。有些人還以為他喊叫以利亞來幫助他呢(27:47)。其中一人還給酒醋他喝欲要他說得清楚。在最後一人口氣,耶穌把靈魂交給父神(23:46)

 

約翰並沒有記錄耶穌死時所發生的三件意義重大事情:(27:51-56;15:38-41;23:44-49)

. 神親自使聖殿裡隔開聖所之間的幔子「從上到下」裂開兩半,說明人人可以藉著大祭司耶穌而直接的進入至聖所(9:2-310:19-22)

. 地震出現(27:51),說明這驚天動地的獻祭工作(12:26)

. 這震動也引起墳墓的裂開(27:52),說明耶穌是死人的初熟果子(林前15:23)。這些人也到城裡去向許多人見證耶穌的復活。

 

當時看守耶穌的百夫長和兵丁都驚奇這樣的事情而承認說「這真是神的兒子」。另外有好些熟悉耶穌的婦女也在場(27:55-56)

約翰簡短的記錄是因為他的目的是神學性的,就是要說明當時使徒(約翰指他自己,用「看見這事的那人」)或教會所作的「見証」是真的。(19:35)並且也應驗了舊約所預言的:第一個引用相信是指逾越節的祭物(9:12)及亞12:10

 

附:耶穌在十字架上的七句話 / 最後七言:

1.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23:34)

2.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23:43)

3.母親,看你的兒子....看你的母親(19:26-27)

4.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27:47;可15:34-36)

5.我渴了(19:28)

6.成了(19:30)

7.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23:46)

 

耶穌被埋葬(19:38-42;27:57-66;可15:42-47;路23:50-56)

通常一位被釘十字架的罪犯的屍體只是草草被埋葬。但是:

「約瑟」向彼拉多要耶穌的屍體來埋葬。相信這位約瑟,是猶太人公會的一位成員,不同意要把耶穌釘十字架(23:51)。約翰福音記錄尼哥底母也幫助約瑟來埋葬耶穌(19:39;參約3:1-21)。他們按著當時的埋葬死人的習俗來埋葬耶穌。他們要盡快的辦理這葬禮,因為安息日(下午六時)就來到。約瑟把耶穌的屍體安放在自己的新墳墓裡。一塊大石頭被混到墓門口把墓關閉。

 

耶穌從死裡復活(20:1-20;28:1-15;可16:1-13;路24:1-12)

初早期教會對耶穌活的記錄有兩個傳統形式:耶穌復活向門徒顯現(林前15:5-8),及發現安葬耶穌的墳墓已空了(16:1-8)。在這般裡,約翰很技巧性地把這兩個傳統結合。主要目的是要向教會表明“復活節式的信仰”(Easter Faith)。約翰也記述兩個往墳墓去看的事件:一個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另一個是彼得及「主所愛的門徒」。目的是要襯托出「看見就信了」(20:8)這神學主題。特別指明「主所愛的門徒」(約翰)先看到。

「七日的頭一日」說明安息日已過,按猶太人的算法是指星期六晚的六時至星期日晚的六時。抹大拉的馬利亞到墳墓去。馬可說數位婦女到墳墓去要膏耶穌的身體(16:1),並且是當時發生地震,有天使把石頭滾開,而在場的羅馬兵丁和婦女都極害怕。約翰接下來記述兩個獨立的故事:主要的字眼是「看見」(七次)。是抹大拉的馬利亞與彼得和約翰。而符類福音記述是天使是來報告「已經復活了」的好消息,是照他所說的(16:2117:2320:19)。證明是「你們來看」那空的墳墓。約翰卻是照「聖經」(舊約)的。不知約翰是指那一處的舊約。一般上,學者們相信是普遍的來指舊約,如果要詳細的經文或者是詩16:10

 

約翰特別記錄抹大拉的馬利亞見到復活主的事件,緊接的目的是要指明耶穌預言他的升天。馬太記錄是婦女在到回耶路撒冷的路上遇見復活的耶穌,也認得出他來。耶穌如他所說的(26:32)要在復活後到加利利去等候門徒。

符類福音交待說明耶穌的屍體不是被偷的:那些看守的兵丁回去告訴祭司長所發生的事情。兵丁受了錢,也照著祭司長所吩咐的;就是「夜間我們睡覺的時候,他的門徒來把他偷走了」。兵丁夜間睡覺當然是失職的行為,但是祭司長可以在長官面前「保你們無事」。後來,我們見到謊言也耐不了多久。

 

耶穌向門徒顯現(20:19-31)

 

耶穌顯現的四十天 -- 從復活到升天 - 的記錄如下:

星期天早上:

1.天使把墳墓門口的大石滾開(28:2-4)

2.婦女發現空的墳墓(28:1;可16:1-4;路24:1-3;約20:1)

3.抹大拉的馬利亞向彼得和約翰報告復活的消息(20:1-2)

4.彼得和約翰到墳墓去(24:12;約20:3-10)

5.耶穌第一次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16:9-11;約20:11-18)

6.耶穌向其他婦女顯現(28:8-10)

7.兵丁向祭司長報告(28:11-15)

8.耶穌向彼得顯現(林前15:5)(第二次顯現)

星期天下午:

9.耶穌在以馬忤斯的路上向兩人顯現(16:12-13;路24:13-32)

星期天傍晚:

10.兩位從以馬忤斯來的門徒告訴人他們見到復活的主(24:33-35)

11.耶穌向十位使徒(多馬不在)在大樓顯現(24:36-43;約20:19-28)

下一個星期天:

12.耶穌向十一位使徒顯現。多馬相信復活的耶穌(20:26-28)

另外的三十二天:

13.耶穌在加利利海邊向七位使徒顯現,也行了神蹟(21:1-14)。這是第六次顯現。

14.耶穌在加利利一山上向五百人顯現,包括十一位使徒(28:16-20;可16:15-18;林前15:6)

15.耶穌向他的弟弟,雅各,顯現(林前15:7)。第八次顯現。

16.在耶路撒冷,耶穌再向他的門徒顯現(24:44-49;徒1:3-8)

17.在橄欖山上,對著眾門徒,耶穌升天(16:19-20;路24:50-53;徒1:9-12)

 

約翰的目的明顯;就是要表明耶穌的復活是真實的:耶穌說話,把釘痕的手及被扎的肋指給門徒看,差派他們,向他們吹氣,甚至連懷疑的餘地都不容許。另一方面,也要指明門徒是受耶穌所差遣的。

第一個目的:約翰就是要說明門徒的懷疑都得到解答。耶穌先向十位(或是十一位)(林前5:5)顯明自己。過了八天後,耶穌特別向當天沒有在場的多馬証明他的復活的真實性。

第二個目的:耶穌差遣門徒,並且門徒是受了聖靈才出去的。說明初期教會的使徒擁有以上的兩個權柄。

 

馬太和路加特別記錄門徒受差遣的使命(28:16-20;24:36-49)。耶穌先肯定他所擁有的權柄,就是「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所以」才命令門徒這大使命 --「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約翰至最後還說明他只是把一部份的資料收入這福音書之內:「有另外行了許多...沒有記在這書上」。

 

在加利利海邊

( 21)

 

這段的記述(narrative)像一個“附錄”(appendix)。前一章的結尾(20:30) 似乎是這卷福音書的總結。許多學者認為是後來另有人附加上去。以下幾點建議幫助我們瞭解更深:一.彼得和耶穌和好及領受牧養的吩咐,二.彼得的死的交待,三.主耶穌如何把教會的牧養工作託付給門徒,四.門徒返回加利利海重操舊業,主耶穌如何把他們尋找回去耶路撒冷,五.從來沒有任何約翰福音書原稿是把廿一章分開。這些說明都指著廿一章原為這卷福音書的一部份。甚至有學者說,即使廿一章是後來附加上去,那也是原作者附加上去的,為了要代交清楚耶穌復活後所發生的事情。[10]

整段經文可分為兩小段:21:1-14,15-25。

 

21:1-14

有多位門徒(使徒),跟從彼得回到加利利海邊重操捕魚的生涯。整夜的勞苦無得著,在回程靠岸時,有一陌生人指導他們嚐試再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後得了很大的收獲。那「耶穌所愛的門徒」認出這陌生人是他們跟從了多年的耶穌。彼得驚慌而跳入水。後來在岸上一起用早餐。

這整件事令人想起路5:1-11的記述。學者們一般相信這是兩個不同的事件。而相信在約21事件的發生是耶穌有意以同樣的事件來喚起彼得當日在加利利海邊是如何被主呼召而跟從主。

 

「提比哩亞」是加利利海的另一個名字(6:1)。在這海邊是彼得過去操捕魚業的地方。這裡至少有七人,拿但業再次出現(1:45-51)。「西庇太的兩個兒子」當然是指雅各和約翰。相信約翰故隱其名就是本書作者或那「耶穌所愛的門徒」(21:20)。不能肯定真正的原因為何這班門徒返回加利利海邊的家鄉重操舊業?可能是門徒我去領導者而信心軟弱,或是去加利利等待(16:7)主耶穌更清楚的吩咐。

 

 「顯現」(reveal 啟示) 這是約翰福音的重要字眼(1:31; 2:11; 17:6)。這是約翰福音記錄復活後的第三次顯現(20:19,26)

 

「卻不知道是耶穌」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門徒已經兩次見過復活的耶穌。這可能夜色仍然昏暗或是湖上的霧氣過多引起視線迷糊。

 

「因為魚甚多」意要說明這是一個神蹟。在路5同樣的事也這樣發生。解經者常認為這裡有含「得人如魚」的意思。指明將來門徒要得許多的人。

 

「跳在海裡」這動作可能指彼得羞見耶穌:這位常自稱愛主最多,也帶頭到回去捕魚的人。彼得游回岸上二百肘,大約是今天的二百碼。「束上外衣」是彼得打魚時的樣子。跟從耶穌時他都是穿著整齊的。

 

「一百五十三條」相信這數目並沒有特別的含意,也無需作無謂的靈意解釋,純粹是說明這是一個神蹟,甚至「網也沒有破」,也說明門徒高興這破記錄性的撒網。

可見約翰的記錄卻是那麼精細。

 

「餅和魚給他們」似乎是要提醒門徒在一個星期前與耶穌一起所舉行的晚餐;當時怎樣吩咐門徒要跟從耶穌。

 

21:15-25

在這小段中,彼得三次被耶穌發問,也三次回答肯定他對耶穌的愛。耶穌也三次回應及把牧養的工作托付與彼得。彼得的死也被主預言。即使是這樣的結局,主耶穌還是要求他來跟從耶穌。似乎這記述是特別針對彼得,其他的門徒沒有出現在這記述裡。

這裡的談論並不像符類福音書的最後吩咐在於宣教,而是在於領導及牧養。

  學者對耶穌和彼得的談話曾作以下解釋。耶穌前兩個問題的所使用的「愛」(agape)及彼得前兩次回答的「愛」(philos)在字眼上是有分別。

 

「愛(agape)...愛(philos)」在原文是兩個不同的字。兩有個解釋法:() 這兩個字是同義詞。也是互相通用的。彼得也肯定了他對耶穌的愛[11]() 這兩個字在意義上有差別。愛(agape)是指較高層次的愛或神對人的愛或是對超自然之位格的愛。[12] 而愛(philos)是指朋友間的愛。[13] 因此彼得沒有正面地或刻意逃避耶穌的發問,而只願意以朋友的愛來愛耶穌。也因此耶穌重複的發問。[14]

 

「牧養我的羊」傳道人被稱為「牧羊者」是新約的術語(20:28;彼前5:2-4)。這裡是因為彼得肯定了他對耶穌的愛後,被委任的托付。

 

「彼得要怎樣死榮耀上帝」這是主對彼得的死的預言。從初早期教會文件的記錄中有提起彼得在羅馬被倒釘十字架而死(革利免一書5:4;6:1;猶西比H.E.2:25)

 

「耶穌所愛的那門徒」一般上是指約翰(13:23)。「這人將來如何」這是彼得所發問。耶穌的回答是要彼得專心於自己的呼召與托付,不需要去理別人事奉的壽命。約翰可能活得很長命,即使是一直到主再來的那一天。一般上,初期教會中對主再來的觀念認為是在第一個世紀尾。(參帖前4:15;林前15:51)

 

「我們也知道他的見證」這「我們」不知是指誰?或是作者本身代表一班使徒(Barrett588)或是作者一個通用性的代表如約1:14(參約一1:3,4,6,7)

 

「世界[的書]也容不下」約翰福音書寫和文字的嚴謹性說明這不可能是作者隨意的誇大,最可能的解釋是說世界的書無可能窮盡去記錄這道成身的並且死後復活救贖主的事蹟。

 

結論:從這一段的記錄中,可見當門徒失望灰心時,耶穌並沒有拋棄他們而親自到加利利海邊尋找這班門徒。再次的呼召他們來跟從主。也把牧養教會的工作託付給他們。

 

應用:今天信徒對「愛」(agape/philos)主的心志到何種程度呢?對於傳道人,主所委託的「牧養」職責的領會又有多深?

 

 

 

 

 

 

 

 

 

 

 

 

 

 

 

 

-----完成後,把這部份交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點:___________________

 

可打開講義和聖經參考。

記得完成另一份業,就是閱讀約翰福音兩遍,並把十句經文抄下交上。(10%)

 

請把適合的答案填寫在空格/線上。

 

一.       在那麼多個用來証明約翰福音的作者的外証中,你認為哪兩個是最具說服力的?為什麼?(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從約翰福音指出其中兩個的經文/觀念是與樂斯底主義相似的?(也簡略說明如何相似)(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約翰福音1:1所指的「道」(logos)有哪些獨特的性質?(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為什麼施洗約翰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那位要回來的以利亞」(3:1;4:5)(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在耶穌與尼哥底母的談論中,耶穌如何使用兩個雙關語;「重生」及「靈/風」來說重生和靈生的意義?(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為什麼那些圍著那在犯姦淫中被捉拿的婦人的人不敢拿起石頭打這婦人?(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果約翰福音12:1-8(耶穌受膏)要和馬可和馬太的事件(14:3-9;26:6-13)是同一件事,那要如何處理當中的分別之處?(也就說有那些東西要等於起來)(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各福音書作者使用了哪幾個舊約經文一起說明那進耶路撒冷的耶穌就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聖靈保惠師有哪些工作?(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為什麼約翰福音要記錄第廿一章的事件?(它有何意義?)(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C. K. Barrett,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London: SPCK, 1978), 368

[2] 同上,頁369。

[3] 同上,頁369。

[4] Elohim 有時可以指天使(8:5),或是用在有神性的人身上(神人)

[5] Schnackenburg, Das Johannesevangelium Vol. II, 69

[6] E. Stauffer, Jesus and His Story,頁92。

[7] R. E. 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Vol.1, 538

[8] D. G. Vanderlip, 《約翰福音主題研究》張子義譯(台北:華神, 1985),頁58。

[9] 馬有藻,《約翰福音詮釋》,頁170。

[10] Carson, 註釋書, 頁668.

[11] James Barr, Words for Love in Biblical Greek, in L. D. Hurst & N. T. Wright (eds), The Glory of Christ in the New Testament (Clarendon, 1987), p.15 贊成這兩個 字為同義詞。

[12] 包爾,《新約希臘文中文詞典》王正中譯,頁 3

[13] 同上書。頁 674

[14] Westcott, 367, Bruce, 405. 另外,我們也無需說彼得曾三次否認耶穌而耶穌要求他三次再接納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