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生物: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的互动模式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6:07:33
--以2009年网络热点公共事件为阈
潘天国
 
2010年05月12日13:26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摘要:2009年网络公共事件频发,中国网络舆论的持续“繁荣”凸显了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的互动关系。但在尚不存在政府决策与网络公众有效互动机制的中国,这种互动关系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又有着怎样的固定模式?本文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为观察阵地,以“演绎——推理”与内容分析为研究方法,尝试找出影响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互动的因子,并构建两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为认清中国特色的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互动关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论 公共决策 互动
2003年,互联网在“孙志刚案”及其他热点事件中所扮演的民意表达平台角色,令一种新的舆论形式——网络舆论成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现象。网络舆论的繁荣是中国所特有的社会景观,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虽然也是民众社会交往和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和管道,却少有“汹涌民意”泛滥的情形出现。(Richard Davis, 2005)
中国的互联网不仅时常爆出举国参与的热点议题,还常常表现出与政府决策之间的议程异动,网络议题呈现出独立性。聚焦2009年网络热点事件,一方面,网络舆论力量不断增强,政府决策也多倾向网络民意。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网络公共事件的处理结果显示,正义得到伸张,恶势力得到惩罚。如邓玉娇案、周久耕案、习水嫖宿幼女案、杭州飙车案等;但另一方面,大量网络披露的社会问题又被政府忽视,政府权威性与公信力进一步衰退,网络社区中的矛盾日益加深,制度性逃避与文化自虐现象越来越普遍。网络舆论词汇不断丰富,“70码”、“打酱油”、“躲猫猫”、“俯卧撑”、“楼倒倒”、“被”等已成为对抗解读的网络流行符码。
是什么导致这样尴尬的局面出现?网络世界本是现实社会的镜像,但在许多情况下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的议题呈现相互背离的态势,凸显了网络舆论的特殊意义和研究价值。在我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架构与互联网管理环境下,网络公众与政府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而毋需多言,网络舆论对公共决策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网络舆论究竟如何与公共决策之间产生关联?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驱使与制约?政府的公共决策与网络舆论之间有没有固定互动模式可探寻?在可查询的有关“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的研究文献当中,基本都是从管理型或批判型研究两个角度进行阐释或描述,(李伟权,2002;文新良,2006;王存福,2006;祝华新,2006;刘翔,2007;张倩,2008;张丽红,2009;严荣,2009)并不能对以上的疑问给出合理的解释。
一、研究设计
1.1 研究假设
1.网络舆论与公共权力之间存在着固定的互动模式。
2.网络公众与政府之间以互联网为纽带、以“利益诉求”为基础建立互动关系。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单位是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曲线。研究相关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重点观察的网络舆情阵地——人民网强国论坛。笔者分别选取2009年“5月7日——6月15日”以及“8月15——12月31日”两个时间段,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中通过“论坛搜索”中的“高级搜索”项,设置以天为单位的时间间隔,以七类不同网络热点事件名称为关键词,以强国论坛“主贴”发布数量的角度还原每次网络舆论从形成到消解的全过程,绘制动态曲线图,供研究探讨使用。
二、2009年网络热点事件重现
媒介事件的存在可以给绝大多数人提供一种 “历史的现场直播”,经历一种不在现场的“现场体验”。(丹尼尔?戴扬,2000)网络热点事件亦如此,它以网络舆论为“直播”元素。
网络舆论常以新闻跟贴与网络论坛讨论贴的表现形态出现。与传统的舆论类型相比,网络舆论的生成过程是“可视化”的意见汇聚,表现出明显的直观性。(邹军,2008)为了使抽象性的网络舆论表现出其直观性,笔者分别从上半年(5月7日——6月15日)、下半年(8月15——12月31日)各选取一组网络热点事件的舆论走势图。(图1,图2)

通过图1,图2,我们可以得到到以下几个发现:
﹡振频传播:刘建明(2002)曾指出舆论传播是一种“波式传播”: 即舆论一层一层向四周扩散,包括“中心辐射”、“遍地开花”、“两点呼应”、“多渠道互补”四种形式。通过图1,图2可以发现,舆论除了“波式传播”特点之外,从历时发展角度看,它还是一种流动的“振频传播”,即舆论有形成,有发展,也有消解,且舆论在不同时间段的强度各异。
﹡舆论节点:图中标注日期的舆论高峰笔者尝试将其称之为“舆论节点”,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网络热点事件从“形成→消解”都至少存在一个以上的舆论节点,而这些舆论节点都是由于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揭露而在网络社区中引起的相关信息量的猛增而形成。
﹡网络舆论主体:参与网络舆论形成、发展与消解过程的主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网络社区、主流传统媒体以及政府决策部门。这三大主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地位也不径相同。
﹡聚集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是指关系到多数人生存的公共事业和公共生活秩序的事情,体现为维护公共物品正常发挥职能的活动,涉及全体公众整体生活质量,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需要,反应他们的共同利益。(刘建明,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