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4 电浆代码: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信心”—汶川地震三周年志 - Crystal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1:03:44

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信心”—汶川地震三周年志

心情随笔 2011-05-12 16:01:36 阅读10 评论0   字号: 订阅

(一)一场吞噬近9万人鲜活生命的8级地震过后,把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需要多久?

    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为遭受重创的经济重新注入活力,将震区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一二十年,需要多久?

    抚平千万颗心灵的创痛,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又需要多久?

    3年。

    这是一段浓缩的时间。从瞬间“归零”到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仅仅1000多个日夜,谁能有这样的信心,把一场惨烈的天灾变成新跨越的起点?

    这是一个震撼世界的数字。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用了近10年。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遭受风灾,6年过去,还有大量灾民流离失所。面对恢复重建的世界难题,谁有这样的气概,将被灾难倒拨的发展时钟逆转?

    中国,汶川。

    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汶川,早已不只是川西崇山峻岭间一个小小的县城,也不仅指川、陕、甘那片3年前震颤不已的土地。它是一种象征,一种印证中华民族精神信念的象征;一把钥匙,一把解读社会主义中国的钥匙。

    (二)当绵竹市失去双腿的舞蹈教师廖智跳起“鼓舞”,当虹口乡党支部书记马远见开始为游客的停车位不够发愁,当金花镇农妇刘小蓉费心琢磨自家餐厅推出的新菜式,我们看到了什么?

    普通人的命运,是时间的尺度。3年来,廖智、马远见、刘小蓉与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与13亿中国人民一起,走过风雨,走向新生。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社会重生的3年。汶川、北川、绵竹、青川……农房重建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完成,“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山川的伤痕尚未抹平,生活却已昂然前进。“决定性胜利”带来“历史性剧变”,一个生机勃发的新灾区,为巴蜀大地、陕陇高原的人民注入信心。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发展跨越的3年。变压力为动力,视重建为机遇,灾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模式,铸造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出现了历史性跨越。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突破性进步”伴随“长远性发展”,一个充满力量的新灾区,为原地起跳、奋力摸高的发展注入信心。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精神凝聚的3年。看得见的跨越背后,是看不见的变化。乡间里巷的灿烂笑脸,写满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整洁雅致的城乡社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明理念,丰富着巴蜀文化的内涵。东西部的文化交融、观念碰撞,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探索,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告别“盆地意识”,今日四川从历史上的“四塞之国”跃至西部开发的前沿。“激情性燃烧”变成“持久性释放”,一个坚定从容的新灾区,为穿越灾难、拥抱光荣的未来注入信心。

    如果说3年前那场深重的灾难让世界记住了汶川,那么3年间一连串难以置信的变化让世界再次为之震撼——

    震后十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震后一百天,完成120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置;震后一年内,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如今,震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发展速度超过震前;工业化程度提高,产业结构优于震前;居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水平高于震前”……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奇迹”、“震撼”已经成为世人观察和评价中国的关键词,但这一次的“中国震撼”,比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人们心中激起更为强劲的冲击波——

    水磨镇被联合国人居署视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美丽的羌藏村寨被赞为“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加拿大原总督感慨,“四川树立了世界灾后重建的典范,你们宝贵的经验可以在世界推广”。近日走近汶川的60多个外国记者面对这些经验带来的巨变,“震惊”之余坦言:“只有亲自来到灾区,才能读懂‘奇迹’的含义。”

    (三)时间为我们呈现结果,却往往省略了过程。奇迹从来就不是一时的激情喷发和瞬间的灵光闪现,而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努力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攒。看到这个过程,才能真正走近“汶川奇迹”的核心。

    如果说,救援抢险是一个国家应急能力的集中体现,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则是对国家全方位能力的不断考验。这3年中,社会主义中国如何砥砺自身,促成灾区的全面复苏?

    如果说,支撑抗震救灾的是强大的动员能力,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需要的是更广泛的制度保障。这3年中,是什么样的制度持续释放沉潜的力量,让灾区岿然前行?

    如果说,面对灾难需要的是迅速反应,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则需要战略布局与战略协调的综合能力。这3年中,怎样的发展模式在灾区造就了难以置信的巨变?

    如果说,灾难激活了一个民族最强烈的情感,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更需要这种情感从“非常”到“日常”的转化。这3年中,抗震救灾精神如何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思想航标?

    三年重建,一个民族同生共死、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一个国家举国携手、风雨同舟的力量倾注于此,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展现于此,一种制度协同整合、握指成拳的优势印证于此。那些在汶川重新生长起来的东西,将成为整个人类共同的财富。

    (四)2008—2011,汶川。以人为本的国家理念在此得到深刻阐述,它告诉我们,只有激发人的自主性,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大规模的调查显示,96%的灾区群众最担忧的是重建住房,94%的群众最期待的是安置新家,数以万计借读他乡的孩子最盼望的是重返故乡。“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为的是群众少一年焦虑中的等待,早一年幸福安宁。中国没有美国那样的雄厚财力,没有日本那么丰富的抗灾经验,但在重建安民、重建利民的问题上,我们的努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倾听人民呼声,尊重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千头万绪的灾后重建指向“人”这个核心,唤起灾区人民坚强奋进的内生力量。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不仅发挥制度的整合作用,更强调群众的“主体力量”。信息公开、平等协商,变“政府包办”为“群众自治”,救灾物资分配由群众做主,住房重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经济恢复与群众利益和发展愿景相结合。这3年,“参与式重建”推动千万民众对灾后社会的再适应,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重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不仅关切群众的眼前利益,更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优先重建城乡住房,优先供给公共服务,优先恢复基础设施,优先发展重大产业。“建房子还要给路子,补资金也要提素质”,在物质援助的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在“输血”的同时努力提高“造血”功能。重建超越了简单的复制,危机变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灾区人民不仅是地震灾害的承受者,更是重建奇迹的创造者。“坝坝会”、“板房夜话”,协商式民主改变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群众意见得以充分表达。“一事一议”、“一执行一监督”,议事型民主让矛盾和纠纷大大减少。村庄重建规划、民居设计图纸供居民讨论选择,引导型民主推动政府向服务型转变。开放、民主、参与、监督的现代观念和公民意识,在灾后重建中萌发、积累、传播。

    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大爱崛起碑”,一个大写的“人”字,寓意着灾后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最生动的体现,莫过于3年间灾区大地站立起来的大写的人。正是人民群众迸发出强烈的自主性、持久的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书写了世界抗灾史上的壮丽篇章。

    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实在的成果施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人权”,这个国际政治中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字眼,在汶川震区还原了它的本意。它点点滴滴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经得起任何一部白皮书的挑剔。

    (五)2008—2011,汶川。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在此得到生动印证,它告诉我们,善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配置资源,就能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发展。

    震后仅一个月,国务院即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国近2/3的省份行动起来,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来,中央财政在恢复重建的投入达到2200亿元,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法制保障……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恢复重建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寿光的蔬菜,在北川抽出嫩芽;江苏的草莓,在绵竹结出果实;汶川的教师,在羊城深造;都江堰的保姆,在上海找到工作。温州精神、辽宁经验,东部先进的发展理念与管理模式,在重建中推广传递,生根开花。3年过去,“对口援建”正向“对口合作”演进:青川经济社会发展,编入浙江省的“十二五”规划;广东每年异地培训上千名汶川籍农民工、山东学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北川,都将持续多年……

    三年重建,五湖四海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在这里聚集,全国各地的灾害防治和建设经验在这里交汇。汶川,成为中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观念更新的最大实验场。如此巨大的制度力量,如此炽烈的民族情感,世人惊叹:这是多么牢固的一个共同体。

    当都江堰运用市场手段解决数以十亿计的资金缺口,完成农房重建;当什邡市建立重大事项联席会议制度,保证资金效益和项目廉洁;当四川金融机构3年贷款增加量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该省贷款总和;当3年过后四川人民拿出这样的答卷:1.7万亿元重建资金,80%是灾区自筹;几百万套过渡住房,近一半由灾区群众自搭自建,人们充满敬意地得出结论——

    汶川奇迹,是政府动员与市场力量的雄浑交响,是自力更生与八方支援的壮丽凯歌。

    美国红十字会驻中国地区代表雷伊斯感慨,“你们确实有一个能帮助人民的强大中央政府。这十分重要。”他只说出了一个方面。让政府力量与市场手段相互补充彼此呼应,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服务于以民生福祉为根本的“国家目的”,把无私援助从个人的自由选择上升为不可动摇的制度意志,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六)2008—2011,汶川。科学发展的时代规律在此得到深刻揭示,它告诉我们,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没有灾区大地脱胎换骨的超越与新生。

    震后两年,最高时速220公里的成灌快铁顺利发车,四川跑步进入“快铁时代”;震后三年,“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基本实现。回首3年历程,如果没有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在神州大地贯彻落实所形成的全民共识,如果没有我们时代所秉持的“生命至上、民生为先”的治国理念,就没有今日灾区举世瞩目的“发展转型”、“社会发育”与“民生跨越”。凤凰涅槃,灾区的新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重建史、一往无前的奋斗史、豪迈雄壮的发展史。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点内容,在统筹城乡的清晰思路中,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震区总结和推广成都先行先试的经验,首次把农村建设纳入规划范畴,结合重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农村居民“放下锄头进车间,屋后还有一片田”,收入渠道大大拓展。城乡一体的社保制度、教育机制、公共设施,让广大农民逐步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要方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发展呈现历史性嬗变。东汽跻身世界一流行列,戴尔全球运营基地落户成都,北川新县城有了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淘汰落后产能、承接产业转移,重塑发展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灾后的四川崛起为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高地。

    把“民生为先”作为恢复重建的重要标准,在让灾区人民“大踏步走向新生活”的执政信念中,发展凸现历史性进步。从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关怀“三孤”人员,到做好再生育服务、为失去孩子的家庭燃起希望;从崭新的城镇丰饶的乡村,到新辟的道路崛起的园区,巴山蜀水浓墨重彩书写民生情怀。穿行震区,面对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石墙灰顶的羌寨石阁、粉墙金瓦的藏式小楼,你会理解为什么会有“苦干两三年,跨越二十年”的“汶川巨变”。

    (七)2008—2011,汶川。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此得到广泛验证,它告诉我们,3年时间,我们不仅重建了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更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故乡。

    “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当年响彻中国的呐喊,在3年重建中依然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情怀。“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泰山压顶不弯腰”,曾经激荡灾区的强音,在3年重建中依然传递着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

    山东援建干部崔学选病危之际仍牵挂着灾区的“三个家”;北川擂鼓镇茨沟村年轻的村委会主任尹显波最后才修自家的房子,感动的村民自发为他添砖加瓦;玉树遇险、舟曲遭灾,第一支赶赴灾区的外省公安特警队伍来自成都,第一支跨省异地救援的民兵队伍来自青川……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3年来,千百万干部群众的奋斗,亿万中国人民的坚守,无数建设者的奉献,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感恩,汇入社会主义中国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

    过去的时代,这些精神让地底的石油喷薄、让卫星遨游太空,战胜过自然领域的水旱天灾、也战胜过社会发展的风险挑战。今天,伟大的精神再次迸发出重整山河、重塑心灵的强大力量。恢复重建激发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共同理想唤起的精神体认与凝聚,灾区巨变催生的民族自豪与自信,升华为我们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铸就了党领导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又一座历史丰碑,必将长久地留存于我们民族的血脉。

    (八)“在我眼里,灾区每一幢新建筑,都是一面飘扬的国旗!”一位去过四川的网友这样说。

    此时,走过90年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主义中国抵达新的历史起点。飘扬的五星红旗凝聚了怎样的信念?不屈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怎样的历程?也许这才是“汶川奇迹”的根源。从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出发,这个为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政党,在历经北伐战争的洗礼、土地革命的磨砺、抗战岁月的硝烟、解放战争的炮火、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激荡风云、改革开放的历史考验之后,所建立的功勋,所铸就的旗帜,所探索的道路,是“汶川奇迹”乃至“中国故事”最令人信服的历史逻辑与现实答案。

    人的自主性,制度的灵活性,发展的协调性,精神的创造性。3年重建不过是再次呈现了一个政党对人民的信念、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想象,再次检验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能力,再次增强了我们走“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心。

    这种信心,源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胡锦涛总书记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亲临一线;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曾走进灾区,与最需要他们的人民在一起。恢复重建3年历程中,党和政府表现出高超的驾驭全局与应对危机能力,资源整合和利益协调能力,依法执政和高效行政能力,自我调适和开放转型能力。汶川作证,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往前溯,承续9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60年执政兴国的伟大实践、3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往后看,决定着“十二五”开局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复兴的漫漫征程。

    这种信心,源于“中国道路”的正确选择。安置群众百日攻坚,灾后重建千日奋战,发展振兴万米长跑。无论是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还是国家责任的持续释放;无论是民生为大的基本理念,还是包容性增长的基本模式;无论是精神信仰的强大力量,还是有统有分的统筹协调,灾区提供的样本不仅是在为自己寻找答案,也在为中国的未来积攒经验。汶川作证,恢复重建的3年,是“中国探索”的实验场,“中国力量”的汇集地,“中国道路”的浓缩版。

    这种信心,源于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发展的“主心骨”,致富的“火车头”,生活的“贴心人”……同样经历家园破碎的苦楚,同样承受痛失亲人的悲伤,但领救济、发帐篷、住板房,他们朝后让;挑重担、克难关、解纠纷,他们往前冲。“我们是有组织、有信仰、有觉悟的人。”在地震中失去11位亲人的北川县委副书记瞿永安的话,道出了千万震区党员干部的心声。汶川作证,觉悟、组织、信仰,是这个有着90年历史、7800万党员的政党最坚实的基础,是凝聚力、动员力和战斗力的源泉。到汶川震区考察的外国友人感慨:“有一条‘经’我们很难取走——你们有这么多勇于献身的中共党员。”

    2008—2011,汶川。惨烈的地震,在中国的“心腹之地”划开了一道深深的伤口。但龙门山断裂带上,透过地震掀开的一个小角,世界得以纵览一个民族3年、60年、90年、5000年的精神脉络,窥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奥秘,解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欣欣向荣的政治密码。

    (九)灾害挡不住四季轮回,生命蓬勃。

    当大地再次开满鲜花,新北川中学的教室里,一群学生打听如何向日本灾区捐款。在灾区,几千个失去孩子的家庭迎来新的生命。“地震宝贝”张震安满地跑了,“敬礼男孩”郎铮读学前班了,“芭蕾女孩”李月迈动永不停跳的舞步……

    永不停跳的舞步,一个古老民族向死而生的脚步。

    “你只有去中国才能看见未来。”2008年,《纽约时报》一位专栏作家以这样的句子,总结中国走过的这大喜大悲之年。

    时间是考量一切事物的标准。3年,奔腾不息的岷江,把灾难与痛苦沉积在历史河床的深处,也把气壮山河的声响激荡在岁月的天空。面对未来,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坚信——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任仲平)

    4月2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会见印尼国际医疗队队员。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温家宝会见曾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的印尼国际医疗队员

    新华社雅加达4月29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9日在雅加达会见了曾来华参与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工作的印尼国际医疗队队员。

    温家宝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为增进两国人民友好作出特殊贡献的印尼国际医疗队队员们表示敬意和感谢。他说,汶川地震发生后,印尼政府和人民第一时间向中国人民伸出援手,向甘肃文县灾区派遣了由20多人组成的医疗队,你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你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紧急医疗救治服务,也带来了印尼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希望中印尼继续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合作,共同提高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希望你们继续关心支持中印尼友好事业,欢迎你们有机会再去中国看一看。 >>>详细阅读

     [2009年]

温家宝在四川考察时指出
努力夺取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

    国庆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四川地震灾区考察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温家宝说,一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灾区人民克服种种困难,顽强拼搏,取得了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当前,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处在攻坚阶段。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科学重建,着眼长远发展,确保质量安全,完善规划政策,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夺取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 >>>详细阅读

都江堰市中小学生签名画集赠总理表深情
温家宝给地震灾区孩子们亲笔回信予勉励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四川省都江堰市156名中小学生代表全市中小学生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寄来他们签名的画集《美丽的花朵》。近日,温家宝总理给都江堰市全市中小学生亲笔回信,感谢这些灾区孩子们签名寄赠的画集《美丽的花朵》,勉励他们“要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去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温家宝总理亲笔回信手迹和《美丽的花朵》画集。新华社记者 樊如钧 摄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到来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给四川省都江堰市全市中小学生亲笔回信,感谢这些地震灾区的孩子们签名寄赠的画集《美丽的花朵》,勉励他们“要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去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详细阅读

   1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四川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德阳、汶川等地,和灾区人民一起过年。这是1月24日,温家宝在北川县擂鼓镇猫儿石村看望羌族群众。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温家宝总理和四川地震灾区群众共度2009年春节

    今年是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惦记着灾区的群众。1月24日至25日,他来到四川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德阳、汶川等地,和灾区人民一起过年。

    24日下午,温家宝在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陪同下,来到北川县擂鼓镇猫儿石村。这是一个羌族聚居村,地震中房屋全部倒塌。8个月后的今天,一座以古羌女神命名为“吉娜”的新村寨拔地而起。放眼望去,高大碉楼周围,是一排排崭新宽敞的羌族民居。家家户户挂起大红灯笼,村民们穿上民族盛装,敲起欢庆锣鼓,羌寨里洋溢着节日快乐的气氛。 >>>详细阅读

     [2008年]

努力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温家宝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我们经历了100多个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直接指挥下,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军民,有力有序有效地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谱写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壮丽篇章。现在,我们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抗震救灾工作,全面部署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详细阅读

温家宝在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举行“记者招待会”

    9月2日上午,在汶川大地震过去110多天、灾区大规模恢复重建工作即将展开之际,正在四川地震灾区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在赴汶川大地震震中——汶川县映秀镇慰问受灾群众后,就近在居民安置点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新华社成都9月2日电(记者 李斌)9月2日上午,在汶川大地震过去110多天、灾区大规模恢复重建工作即将展开之际,正在四川地震灾区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在赴汶川大地震震中――汶川县映秀镇慰问受灾群众后,就近在居民安置点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详细阅读

 大爱无疆  重建家园
——温家宝在四川地震灾区考察纪实

    9月2日,温家宝来到都江堰新建小学过渡板房学校看望孩子们时,孩子们簇拥在总理身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近日来到四川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群众,了解灾区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情况,对下一步工作做出部署。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近日来到四川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群众,了解灾区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情况,对下一步工作做出部署。

    这是“5·12”地震发生以来温家宝第四次来到四川地震灾区。汶川大地震过去110天了,四川地震灾区是个什么情况?百姓安置得怎样?恢复重建工作进展如何?8月31日至9月3日,温家宝在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的陪同下,来到汶川、青川、北川、都江堰等地震灾区进行考察,深入村庄、学校、医院、企业、居民临时安置点和道路抢通现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施工队伍,鼓励大家共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地震灾区通过发动群众自建简易房、搭设帐篷、修复受损房、建设活动板房等多种形式,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使因灾房屋损毁的445万户群众临时住所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温家宝来到青川县枣树村,村子里,村民们有的在修木架房,有的在修水泥砖混房,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温家宝走到石光武和张正芳夫妇的新房前,亲切询问有关情况,“领到建房补助款了吗?”“领到了。”“多少?”“两万三”“政策好不好?”“好”……听说其他人也都领到了建房补助款,温家宝十分高兴,他鼓励大家抓紧时间重建新房。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贴在村民住房上的两条标语引起温家宝的思考。他对随行干部说:“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

    在北川县茨沟村、德阳市旌阳区涌泉村,看到受灾群众基本得到妥善安置,正积极修建永久性住房,温家宝非常高兴。他说,现在灾区农民正在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只要精心规划、精心组织,一定能够尽早把房屋建起来。

    温家宝还来到青川县乔庄镇上坪居民安置点。当了解到大家都关心城镇永久性住房建设政策问题时,他耐心地对何敏、陈世让等居民说,首先要对受损房屋进行鉴定,然后确定修复重建方案,政府给予补助,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政策确定以后,城镇的建房就可以尽快搞起来。他还叮嘱对口援助青川的浙江省有关负责人说,浙江经济实力强,一定要把援助工作做好。

    在汶川县映秀镇,温家宝考察了中心卫生院、生活服务点和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到损毁严重的映秀小学向遇难师生献了花圈并默哀祭奠。

    让受灾地区有更好的公共设施

    学校和医院等公用设施是灾后重建优先考虑的重点。在四川期间,温家宝多次来到医院和学校进行考察。

    在青川县人民医院临时医疗点,温家宝向围拢来的医护人员们说,现在我们借助板房搭建临时医院,给群众看病,将来会按规划把人民医院再建起来。青川人民会有更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他希望医护人员好好工作,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百姓服务,为人民服务。

    温家宝和对口支援的浙江大学医学院医护人员亲切交谈,询问有关情况,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和浙江大学的李兰娟院士通话,对医护人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表示感谢。

    温家宝在地震后第二天一早就来到都江堰新建小学指挥救援工作,鼓励在废墟下的小学生们要挺住。9月2日下午,他又来到这所小学的过渡板房学校看望当时被救出的王佳淇、赵其松和其他的孩子。望着经历过灾难洗礼的孩子们,随手在黑板上写了“美丽的花朵”五个大字。他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象征着祖国的未来,将来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我相信,在震后的废墟上一定会绽放更多美丽的花朵。孩子们向温家宝献上了自制卡片等礼物,并给他戴上红领巾。孩子们稚气地大声说,温爷爷,一起照相么。总理笑着走到孩子们中间,孩子们簇拥在总理身边,留下永久的纪念。

    前三次来四川时,温家宝都不忍心当场问学校遇难孩子的人数。这一次,他却主动询问。当校长告诉他新建小学有240多名孩子遇难时,温家宝沉默良久。他临时要人找来一束鲜花,手捧着,轻轻摆放到校园里的国旗下,深深鞠了三个躬,表示对遇难孩子们的悼念。临别时,他再三嘱托老师们要照顾好孩子们,特别是那些孤残孩子。

   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恢复生产

    9月1日下午,温家宝来到德阳市旌阳区的涌泉村。稻田里,一边收割机正在收割稻子,一边人们在已收割完的地里种洋芋。温家宝兴致勃勃地走到地里,蹲下来拨开稻草,拿起一个洋芋种子,向村民询问洋芋的免耕种植方法、产量和收入情况。今年虽然是大灾之年,但是稻谷喜获丰收,现在农民正在抢种秋季作物。温家宝对当地干部说,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恢复生产,多打粮食,多收一斤是一斤。

    位于德阳市汉旺镇的东方汽轮机厂,在地震中受到严重损坏。9月1日下午,温家宝在震后第三次来到这里。看到企业已经基本恢复震前的生产水平,他笑了。他站在60万千瓦超临界电机工作台上大声对职工们说,恢复重建工作仍然很艰巨,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把企业建设得更加先进、更加安全、更加可持续,使企业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做到管理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质量一流,让一个崭新的东汽巍然屹立。

    都江堰到汶川的213国道,是通往震中的咽喉要道,也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5·12”地震发生后,温家宝第一时间就要求尽快打通这条道路,但是由于这段公路有50多座桥梁受损,塌方密布,打通难度很大。9月2日,都汶公路通车后的第5天,温家宝来到位于映秀镇的老虎嘴,这里因地震岷江堵塞而形成一个险峻的峡口。在施工现场,他亲切慰问路桥集团职工和部队官兵,称赞大家创造了修路史上史无前例的奇迹。他说,由于余震不断,塌方随时发生,保通比抢通更艰巨,希望大家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克服一切困难,确保这条生命线的畅通。

    9月1日,温家宝徒步一个小时,进入地震中惨遭灭顶之灾的北川县城,在遇难者集体掩埋处向遇难者献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近日来到四川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群众,了解灾区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情况,对下一步工作做出部署。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再建一个新北川,告慰遇难同胞

    在地震中惨遭灭顶之灾的北川县城,一直是总理牵挂的地方。

    9月1日上午,温家宝又一次来到北川老县城。他踩着崎岖不平的道路,徒步走了一小时。倾斜破碎的房屋、断裂的桥梁、被巨石砸毁的汽车,到处堆满泄洪时留下的大量漂浮物,……面对满目疮痍的情景,温家宝神色凝重,心情十分难过。

    在遇难者集体掩埋处,温家宝和随行人员一起向遇难者献上花圈和雪白的菊花,集体默哀1分钟。

    他对26岁的羌族姑娘王丹说,在这场地震中,北川的伤痛是巨大的,而北川人民又是坚强的、感恩的。地震夺去了北川县城一半的生命,但是活着的人又站起来了,充满希望地工作着、学习着。一定要再建一个新北川,告慰遇难的同胞。

    王丹希望新北川建成时总理能再来。温家宝深情地说,到时候我一定会来,这是我一生忘不了的地方。他叮嘱当地干部,再建新北川不光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要好好保护羌族文化。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羌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羌族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离开北川时,路边不时闪过“大爱无疆增斗志,重建家园更壮观”等标语。而县城废墟中,一株半人高的向日葵开得正艳……

    9月2日晚,温家宝在成都召开的四川省干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目前已经进入恢复重建的重要阶段。他要求灾区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组织实施国务院批准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双手建设新家园,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陪同参加考察。 

     最新|活动|出访|会议|论述|图片

 

   9月2日上午,在汶川大地震过去110多天、灾区大规模恢复重建工作即将展开之际,正在四川地震灾区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在赴汶川大地震震中---汶川县映秀镇慰问受灾群众后,就近在居民安置点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温家宝在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举行“记者招待会”

  新华社成都9月2日电(记者 李斌)9月2日上午,在汶川大地震过去110多天、灾区大规模恢复重建工作即将展开之际,正在四川地震灾区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在赴汶川大地震震中――汶川县映秀镇慰问受灾群众后,就近在居民安置点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25次会议
研究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安置工作

  新华社成都9月1日电(记者 李斌)8月31日晚和9月1日晚,正在四川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在列车上主持召开总指挥部第25次会议,分别听取四川省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的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会议认为,汶川地震发生后,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目前,灾区群众吃饭、饮水和临时住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中小学生全部复课,受伤群众得到医治,大灾之后无大疫,工农业生产基本恢复,社会保持稳定。这说明前一阶段抗震救灾工作成绩是巨大的。

面向光明的未来--温家宝参加北川中学开学典礼侧记

    9月1日,正在四川地震灾区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设在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参加正在这里举行的秋季开学典礼。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新华社四川绵阳9月1日电(记者 李斌 黎大东)9月1日,是灾区中小学新学期开学的日子。

  正在四川地震灾区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大早就来到设在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参加正在这里举行的秋季开学典礼。

  “请肃立,出旗!”4位学生高擎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步入操场。温家宝和全场3000多位师生一起静立注视。

  “5·12”汶川大地震后,北川中学在地震中损失惨重。此前,温家宝已经三次前往北川中学看望师生:5月14日,温家宝就来到了北川中学,他在废墟前,呆了很久,要求救援队伍千方百计营救;5月22日,温家宝重返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第二次来到正在清理场地、进行卫生防疫的北川中学,他没有戴口罩,站在那里为遇难的师生默哀;5月23日上午,温家宝又来到设于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院子里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鼓励大家“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并在高三(1)班的黑板上用粉笔写下“多难兴邦”4个

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信心”—汶川地震三周年志 - Crystal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任仲平: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信心”——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志 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信心” 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信心” 人民日报-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信心” 任仲平: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信心” 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信心”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任仲平(20110511):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信心” 汶川地震三周年志 殷作安作品 汶川地震两周年纪 - 深藏必露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回顾:三年前日本救援队在汶川地震现场(组图) - 中国娃娃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中国奇迹——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 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志 汶川三周年文艺晚会视频回放下载 《中国奇迹—纪念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大型专题文艺晚会》... 地震前的汶川——多迷人的地方 - 理睬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中国奇迹:纪念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 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中国奇迹:纪念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 汶川地震三周年:三年立川 蕴蓄中国成长力量 ——中新网 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科学重建的壮美画卷 感恩祖国——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 影像的见证力量——浅谈5.12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实摄影展 刚刚解禁的:汶川5.12特大地震纪实(视频) - 醉红尘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纪录专辑:汶川地震三周年 “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