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避难所 失败几率高:数学老师如何写教育教学论文?如何投稿?(陈洪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18:37:03

数学老师如何写教育教学论文?如何投稿?

——《小学数学教师》编辑   陈洪杰


一、关于写作的问题先做几个说明:

1.写作能不能教?很多时候写作是不能教的,但有规律可循,可以学习、模仿。

2.正因为写作不能教,所以今天我谈的是一个编辑的视角:在我们眼里,怎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教师在写作中要注意什么。

    3.写作是个很开放的话题,有不同的切入角度,所以我私下是准备了三个讲座,第一个谈论的对象是文章,即今天要谈得;第二个谈论的对象是教师,讲教师如何发现问题、提炼观点、形成文章;第三个讲写作的形式与表达,怎么布局、谋篇、用词。——今天以第一个为主,兼及其他。

讨论“真问题”,有独立见解的文章是有价值的。——暂时这么认为。

二、关于什么文章是好文章

第一点:文章的切口不宜过大。

求大、求全,是现在一线老师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我们小数因为有学科性,所以问题不是最严重,但还是很突出。——我举一些编辑看一眼就Pass的文章的例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做到“四个关注”》(5200字)一、关注“事实”,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二、关注“道理”,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三、关注“用途”,解决“干什么”的问题;四、关注“思想方法”,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构想》(3000字)、

《谈营造小学数学民主课堂的策略》(2500字)、

《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策略》(3000字)

《解决问题教学初探》(2000字)

《谈艺术化地使用教材》(4页A4纸)

    大家看看,您有没有用很少的篇幅,写过这样的“大问题”?

    这里字数少是为了凸显话题的大,有的话题即便字数加倍,还是个大话题。我建议学习写作从小处着手。

    再看一个案例,

    《农村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初探》

    一、作业数量个性化,呈现层次性

    二、作业内容生活化,呈现开放性

    三、作业过程活动化,突出实践性

    四、作业形式多样化,具有趣味性

    五、作业评价多元化,体现激励性

    我因为读研时做个作业方面的课题,看到这篇文章后,加了以下标题:

    六、作业编制标准化,体现科学性

    七、作业批改学生化,体现民主性

    八、作业反馈多元化,体现交互性

    九、作业教学动态化,体现生成性

    十、作业管理网络化,体现时代性

    现在大家做两个游戏:一个是删除:依次删去农村、小学、数学、家庭

另一个是连连看:左边半句挑一个,右边随机挑一个。删去农村、小学、数学、家庭——影响文章的内容吗?个性化是不是具有趣味性、激励性、民主性?——是啊!可以做其他组合

    我想说的是:

    1.这类文章不是浑然一体的,是一种割裂化的思维方式。

    2.在写作这样的文章时,形式大于内容。我们是不是要考虑,左边是“**化”,右边是“**性”?我们把精力花在填空上了

    因为讨论的问题很大,不容易“沉”下去,所以容易出现这样的填空式作文。

    “世界上任何题目都是内行觉得太大,外行觉得太小。”——余光中

所以,第一个策略就是:小切口、大手术。

    正如张景中院士说的“小儿科,大学问”——我们也来看几个例子。

陈新福、龙慧春:《一位学困生的个案干预研究——关于一位不能顺利进行一年级退位减法的学生的全程指导与记录》(2007.9 )

    大家看此文的副标题,多长啊!我想删减,就是删不下去。

    扬州育才林俊老师的:?《学生“看”错之后——小学生看错口算题现像的跟踪诊治叙事》(2008.7/8)

——此文作者从问题出发、归因、验证、矫正,很详细。当然文章在实验层面有个小漏洞,但还是发表了。

大家看看我们杂志的目录,或者每年第12期的的总目录,绝大部分文章从标题就能看出它的话题是不大的。

    那么有的老师写了一个大话题,怎么办?一个小技巧:用副标题矫正一下。

    1.谈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以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为例

    2.以学生活动为基点的生成教学——“圆的认识”课例分析

    3.转变学习方式,让课堂充满活力——“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4.读出教材的厚度——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的思考

    5.读懂教材和学生,让教学设计更有效——以“小数加减法”为例

    当然,这是一个“技”而不是“道”——最好是小切口、大手术。毛遂自荐一篇我的文章:http://blog.cersp.com/index/1025601.jspx?articleId=12212318。——大家讨论结束后读一读。

那么小切口哪里来?——刚刚有老师提问了。简单地说,从教学实践遇到的问题中来。——这个问题,我在常熟说了一个半小时,今天先不展开。

    还有一个方法把切口做小:引入一个新的变量,变单维数射线为二维坐标系。举例如下:

    创设情境有什么用?加一个变量:在课堂的不同进程阶段,作用不一样。

    【引入阶段、展开阶段、互动阶段、巩固阶段、作业阶段】

    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可以构成4个区间。

    我们来对比2篇文章:

    浙江永康实验学校朱咏梅:《动手操作在小学生数学概念形成中的三个“支撑点”》一、概念的“感知”阶段——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二、概念的“理解”阶段——在操作中“感悟内涵”;三、概念的“应用”阶段——在操作中“拓展升华”。

    另外一篇是今天看到的投稿文章,作者尚未公开发表,此处仅作说明之用:

《如何让动手操作更给力》1.需要适当的时空;2.需要适时的引导;3.需要及时的提升。

    同样谈动手操作,第一篇多了一次聚焦:概念教学。第二篇只能一事一例地谈,例子之间没有有机联系。

    所以,很多文章,大家多一个维度思考会别有洞天。

    第二点:避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有各种各样的变式,要警惕。

    喜欢使用新的概念、新的词汇、新的手段,不能辨证地看待新与旧,没有抓住教育中的本质的东西。

    建构主义、三维目标、情境创设、数学生活化、小组合作……它们的旨趣是什么?(它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意义在别处。)

    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清点存货,却赫然发现橱柜空空如也。

                                 ——【英】奈杰尔?巴利(人类学家)

    我本人比较“混搭”,最爱语文,硕士是中国教育史。所以我看到新词总要想想它的来龙去脉。——一个新词的提出都是有故事的,有背景的,但很多老师是因为别人在用,就用了。

    比如“反思”一次,很多老师文中的反思就是“思考”——没有“反”的意思。教育的大问题:新词太多,变动太多,口号太多、积累太少。

    “ * * 方法”、“ * * 模式”、 “* * 课堂”、“ * * 研究”

     ——成尚荣:“ * *课堂”有两三个就够了……

    在“新课改”背景下,打造有思想的课堂是教师们的应有追求,但恰恰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条追寻之路却变得分外谜影重重。“情境”、“反思”、“合作”、“过程”、“三维目标”……这些有特定内涵和历史渊源的词语在课改中成为人人都用的热门词语。

 繁荣是泡沫之始,泛化是曲解之始,是这些新词带着一线教师领略了以前不曾领略的美景,也正是这些新词,阻碍了教师用自己的眼光看课堂,用自己的话语来解释自己的课堂。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贴标签式”地使用这些词汇,看到热热闹闹的却脱离数学本质的种种花哨形式。

              ——20008年给我负责的唐彩斌老师《思想改变课堂》写的书评

    我们来看一些形式主义的例子——刚刚那段有点长,后面我尽量避免。

反思有元认知的含义,是对思考的思考。

例子:

1.对讨论:三角形认识: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顶点?

——当时老师说讨论这个,我惊醒了。

因为一天要听8节课,很累的。

2.对小组合作:“小组合作”【用时23秒】——我听课,旁边放一块表,记录环节的变更,精确到秒。不计不知道,一计吓一跳,真的就是23秒的小组合作

3.对算法多样化:还有吗?还有吗?

以上是形式主义表现之一:片面的理解。

表现之二:对新词的崇拜——之前提过

过程模式、实践模式是在批判目标模式基础上提出的……别人矛盾的东西,在中国毫无矛盾——曹培英

一位好友和我讲的:校本培训——校本研修——校本教研。

原来做校本培训,换了领导改作校本研修,又换了领导改作校本教研。同一批人在做,做同一回事。

表现三:新形式的错误组合

例子:

1.一年级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老师让学生猜26+8会是(  )十几?目的是渗透估算?——我觉得不对

2.用尺来画草图——是渗透严谨、认真的精神?——我也不同意。

为什么?

——1.一年级。2.功利化、短视

26+8会是(  )十几?——老师的目的是渗透估算,用了一组题。

还有些用尺来画等号。
——而且经过训练,学生可以用尺画得很快的。参看我写的此文:http://blog.cersp.com/index/1025601.jspx?articleId=7621667

所以,策略是辨析形式主义,提出正确的理念和操作策略,往往能成就一篇好文章。

    看这些文章:

    1.施益新:思维定势都是不好的吗?

    2.余  颖:计算技能训练:爱你在心口应开

    3.袁仕理:走出误区,凸显实质——关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冷思考

    4.陆顺昌:新课程要摒弃数量关系式吗?

    我自己也写了一篇:你有勇气上一堂失败的公开课吗?这个策略同时也是教师写文章时的选题策略:不要老师选“热”、“新”,可以选“冷”、“旧”。——这是另一个层面的“巧”。

所以,大家看看自己的文章有没有“贴标签”呢?有没有用自己的话来说呢?

新瓶装旧酒,无味!

新酒装旧瓶,可惜!

——要在实践的领域将“名”与“实”统一。

第三点:要有鲜活的例子。

这一点对《小学数学教师》尤其重要,我刚参加工作时,老编辑告诉我一个选稿公式:案例+反思。

例子是叙述的起点,是理论的例证,是智慧的载体。——而事物在更大层面上的内在联系,往往用例子比用道理更容易说明。

    我这里想说的是,有时一个好例子不需要理论的阐释。

我们杂志有的文章是没有“案例反思”的,尤其是“教学一得”这个栏目的文章。

    一线老师苦恼没有理论支撑,我们苦恼没有鲜活的例子。

    大家可以搜索这篇文章:《警惕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关于测量圆周率操作活动)——不需要理论阐释就极好

     我认为不要忙着找理论。而是要让例子获得“本体论”意义上的地位。例子其实不是理论的注脚(前面说是理论的注脚),恰恰相反,例子是理论的基石。

“例”是“理”存在的语境,比如:词语、寓言故事。——不是文学来自生活,而是文学塑造生活。“好的问题如《桃花源记》中渔人面对的景象……”

   ——懂不懂?举个例子看看。

    海安徐卫兵老师赠我一书,有一篇戴树琴老师的《吕海东的童年》:“童年,是在明白考试的重要时结束的。”——很有味道。

用例子说话,这一点在这里比较难讲,因为我准备的都是类比的例子,来自语文的比较多。但有一点我要强调:投给我们杂志的文章,要有例子。这个例子有师生的互动,像小说一样有人物、事件等

    童年,是在明白考试的重要时结束的。——是一种人生的况味,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无奈。要是我们杂志有相应的栏目,这样的文章肯定登的。

    第四点:要贴着例子去说理。——这一点最难!!

    我们看例子:《让数学课彰显创造的魅力》—“分数除以整数”两种教法的对比与反思。作者分析案例的副标题:1 .有“生活”就有数学 ;   2 .有“爱”就有自由  ;  3 .有“趣”就有参与。

这就是没有贴着例子去说。他说的3点,教其他内容、其他学科都能套用。

还有一篇这么分析上的课:1.创设学习氛围;2.重组学习内容;3.优化评价机制。——大家从分析中知道他上的什么课吗?当然这个要求有点过分了。

我自己的两篇文章,标题如下:

第一篇:

分数认识的教学,教师容易把焦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圈一圈这样的操作;

2.注重为学生提供分数感知的材料和情境;

3.注重让学生正确地说出分数的意义。

矫正:

1.操作的思维含量不高,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操作。

2.提供分数感知的材料和情境单一,同质化严重,学生很难经历抽象概念的过程。

3.语言的训练关注说的结果,忽略了思维的提升。

第二篇是听了小数的一堂课的:

一、要注意课堂提问与课堂教学的开放度

二、在教学细节的把握上要精益求精

三、要注意(数)概念教学的转向

四、待思考的问题

    从贴着例子说理的角度,第一篇90分,第二篇50分。把你的一些词句、结构、观点移到其它文章去试试,说不说得通。说得通,就要把适用范围缩小。

    你用来分析问题的框架如果放在很多地方都对,那就肯定不大对了。这是不是一种辩证呢?

 理论是一种假设。观点是对假设的描述。

 多年的经验就是上面这一句话。

“我要用的是可能错但刚好把正确的逻辑延伸到错误圆圈之外的文章。……现在很多教育文章都是不可能错的,看了无味。”

    10000只白绵羊,1只黑绵羊。(我们暂时没有找到黑绵羊,所以我们认为绵羊是白的,一旦找到就要修正这个假设。证明A-B,用(-B)-(-A))

    第五点:好文章要有开门见山、直来直去的文风。

这个不多说了,例子实在太多。一个“时弊”:文章开头:《课程标准》倡导…………巴拉巴拉,巴拉巴拉……所以……巴拉巴拉……。最近上了一堂课

投稿原文:《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以看出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它特别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这样,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数学能力的提高。

    我一刀下去: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老师《分数除以整数》的课堂教学,她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不要引用太多,我们急于看到您自己的观点——我们杂志三分之二页的时候一定要切入正题了

    2.华丽的辞藻有时是一大害:

    3.形式与内容:问题第一,观点第二,形式第三。

               ——倡导:“自己的文章,本真的文章。

    我不知道大家读不读沈从文、汪曾祺

别人评价汪曾祺:简简单单的文字,组合起来就是别有味道。——汪是江苏高邮人。

大家写东西用字都很简单。——比如季羡林、老舍、费孝通诸位。

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数学老师也是要锤炼语言的。

治学,“无一字无来由”——为文,“我以我手写我口。”

杂志投稿:shuxuetg@163.com

关于文风的问题,我准备弄一整个讲座,这里就不展开了。——我最怕的是啰嗦、重复和没头没脑(找不到主谓宾)

我们复习一下:

一、避免宏大叙事:策略一:小切口,大手术

二、避免形式主义:策略:发现形式主义,辨析成因;

三、要用鲜活的例子说话;

四、要“贴”着例子去说理 ;  

五、开门见山、直来直去

最后想说:在写作和投稿之外

  动笔的习惯

——实在忙就写随笔、感想、火花。《幻想之眼》

  开放的心态

——对新理论、权威,即不惧怕,也不排斥。

  生活的品味

——有趣的、有意义的生活。

  平淡的生活与高远的理想

——贺麟《文化与人生》

我觉得教师还是一个幸福的职业。但不要全部身心都在工作上,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老师要记得把自己从工作中“拔”出来。——追寻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这是比投稿重要得多的事情。

    不要为了评职称去写,虽然有时也没办法。

    最后希望老师们写出这样的文章:当您捧着读的时候,你油然而生一种对自己的钦佩:我还是有两下子的嘛!你同时会觉得幸运:我把它写下来了呀!当你在思考、写作中找到灵魂的位置时,文章能否发表早已不重要,而此时,你的文章却往往能够轻巧地发表。写作,提升生命境界!

    欢迎批评、指正!我的博客:
    在迷惘中追寻:http://blog.cersp.com/index/1025601.jspx 

三、投稿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一定要分析杂志的特点:

每个杂志都有它的办刊追求,不同的办刊追求就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投稿就要抓住这个特色,投其所好。可以把不同的杂志对比着看

    我们杂志对文章的基本定位是“实践经验+理论反思”

    实践经验是为了给教师直接可学、可用的招数。理论反思是为了帮助教师提升理论素养,是练内功。

    所以,我们杂志是上达理论、下通实践的。

        ——也正因为上述定位,我才将了前面写作的几点。

    无关数学教学的随笔、园丁故事、个人成长经历,基本不接受。比如《老师,您太不爱笑了》

    大家可以假设自己是编辑,把自己的文章往你要投的杂志里放放看,看有没有栏目是可以“收留”的

 

第二,要分析栏目的特点:

教师论坛:话题要有争议性,观点要鲜明。

教学一得:精妙的一招一式,通俗明了、简单易用

数学园地:数学游戏、思考题选编

数学奏鸣曲:目前可以说是谈祥柏老师的专栏——非常期待新的作者进来

抓住栏目的特点,注一下投哪个栏目,有的放矢,命中率自然就高。

我们杂志有官方博客了,可以关注:

“如果对先前有趣的题目加入自己的思考可以投稿吗?”——可以!!很欢迎。谈老师很寂寞的。“如果对先前有趣的题目加入自己的思考可以投稿吗?”——可以!!很欢迎。谈老师很寂寞的。

博客上看不到全文的

    第三、要了解杂志的编辑流程:

    我们提前三个月组稿的,3月15日的时候就发了6月的稿子了,所以要配合进度的话至少提前3个月投稿。现在一般不配进度,但你注一注文章的内容是什么版本几月份教学的,我们一算刚好赶上进度,自然就乐意用

    第四、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这个我有惨痛教训!

 

    1.忌讳一稿多投。几个杂志之间都交换的,编辑也都认识,会引起反感。如果发现两边都录用了,那就要向一边解释清楚。是的,周期很长!我自己发一篇文章都是半年后的。所以有时一稿多投也不能都怪作者。

    2.要注意纸质文稿的形式。——这是印象分。

建议:单面A4纸打印(不要用水印复写纸)、

字体小四、行距1.5倍;格式上,不要太多种类的字体

宋体。电子稿一样。一定要注明一种可以联系到您的联系方式!!!!

本刊接受以下两种方式的投稿。

·邮寄方式:上海市永福路123号《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200031)

·电子邮件方式:shuxuetg@163.com,shuxuetg1@163.com,shuxuetg2@163.com

我们杂志比其他杂志多一道程序:寄校样。编辑改动后,排版出来的文稿会寄给作者。让作者看到最后发表的状态。原则上,校样寄回,我们再刊登的。——有的老师没有联系方式,遇到寒暑假,一拖延就是几个月了。

    有的时候编辑要询问文章的细节问题的,联系不上,文章就放弃了。——我这里说一句,编辑的活真的蛮累的,就是前两天,一天改出2篇稿件。有时一天改不出一篇的。

    文稿要标注页码,免得散失了不好找。

    电子文档投稿我建议这样写标题:

    张三 20110420:学生“会”了,为什么还要“教”?

    作者+投稿日期+文章标题。因为邮箱文件很多,这样写,我们好找,好管理。

    此外,要学会和编辑交流。经常发表文章的作者,大都很善于跟编辑交流,他们在投稿前后,会给编辑打电话,交流沟通一下:陈老师,我有一个想法,我写了一篇稿子,您看看,给我提提意见。稿子投来,过段时间再给我打电话,想听听意见。——但不能追得太急。有时我仔细写出意见,我说我给你寄回来,结果对方说:不要了!不要了!我们杂志会寄出校样,有心的读者会对比校样和原稿,知道编辑改在哪里,改得如何,如果你能指出改得不对,那最好!作为对自己负责,可以对比着看。——可以利用校样,回信,写感受,等等。有想法要交流——我们从小被告诉要听话,要乖,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老师也是这样。

    但千万不要一直盯着编辑。我们编辑部有很好的传统,老编辑说以前都有读者写信来让我们代买大白兔奶糖、上海手表、羊毛衫,编辑们都会去代办的,而读者也是和编辑不认识的。现在,不用代买,但基本的要求,比如询问文章下落。我们尽量满足。——我们杂志人手是不够的,都是一个人顶两个在干活。像有的作者投一篇打好多电话,真吃不消。

    总的来说,做编辑还是满开心的。希望大家多多赐稿!祝愿大家多多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