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日柱配偶是怎样的:《凤凰周刊》特稿:李源潮中组部新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00:15

中组部:对高级干部要按政治家标准要求

2011年11月03日 19:3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 中组部最近印发《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准用好干部,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的重要举措,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明确,要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廉洁自律为重点,加强对干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的考核。考核政治品质,主要考核干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党性原则等方面的表现。考核道德品行,主要考核干部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

《意见》指出,要把考核干部在关键时刻、重要事件中的表现作为考核干部德的主要途径,对干部德的考核要注重群众公论。要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级和岗位分级分类考核干部的德。对中高级干部要突出考核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情况,对高级干部还要按照政治家的标准来要求。对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乡领导干部,要突出考核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办事公道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情况。对党政正职,要按照关键岗位重点管理的要求,突出考核党性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原则、履行廉政职责等方面的情况。

《意见》要求,突出德在干部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把德的考核结果体现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对德表现好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注重选拔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干部,注重选拔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干部,注重选拔坚持原则、敢于负责的干部,注重选拔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干部,注重选拔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干部。坚决不用政治上不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的人,坚决不用品质不好、为政不廉的人,坚决不用群众观念淡漠、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的人,坚决不用作风不正、热衷做表面文章和搞形式主义的人,坚决不用不坚持原则、奉行好人主义和严重闹不团结的人,已在领导岗位上的要撤换下来。

早前报道:

·中组部关注深圳不孝公务员 将出台干部德行考核标准·内地公务员将轮训职业道德 内容包括古代官德

延伸阅读:

·官吏选拔制度千年轮回:中西公务员究竟有何不同   中央连续出台举措加强对官员道德的考核

中新网11月12日电 从社会公德到家庭美德,从职业道德到“官德”,“德”成为今年坊间最热议的话题。近日,中央连续出台举措加强对官员道德的考核,并将职业道德纳入公务员培训,彰显官方回应公众对以制度约束官员品行的急切期待。同时,公众也期待通过加强“官德”建设,对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起到示范作用。

治吏重德 全体公务员将轮训职业道德

近年来,官员“失德”的案例频频爆出,嚣张狂傲、无视民众、弄虚作假、谋求特权、私生活不检点……不断刺痛公众神经,也折射出对加强“官德”建设的紧迫性。

事实上,对官员“德”的要求早已有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是胡锦涛在2008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上首次提出的。今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又再次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近日相继出台。公务员局称制定《大纲》正是为了落实胡锦涛“七一讲话”的精神,并明确“要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专家指出,官方将职业道德纳入公务培训,是对官员培训和考核制度的有益探索。

为了加强对官员“德”的考核,各地进行了大量探索,有叫好的,也不乏有引起质疑的。今年,中央正式将“德”纳入官员考核的体系中,亦显示对各地探索的肯定。中组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内容明确、细化、可操作性强,则是把“德”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无疑是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人用人标准的具体化和目标化。

此外,正在进行的国家公务员招录工作,也要求重点加强对考生“德”的考察。国家公务员局表示,考生政治品德不良,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差将不得录用为国家公务员。

务虚亦需做实 制度约束尚待完善

根据《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将对全体公务员进行一次职业道德轮训,并规定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同时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加强“官德”教育。

尽管培训大纲提出,这次轮训将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有效方式,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但仍有不少声音对其效果表示质疑。评论也指出,要想让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真正行之有效,以“耳提面命”、“灌输”为主要方式的培训,恐怕远远不够。

有媒体报道称,参加过职业道德培训的公务员也表示,学习的内容相对务虚,主要是“爱国教育、为人民服务、清正廉洁”等思想价值观。对此,有学者担忧,道德本身是一个需要内化的东西,课堂上讲授的这些大道理,会不会成为“纸上谈兵”,触动不了内心的检省与改变?并提出不妨动真格以构建制度、强化法治的方式来践行公务员职业道德,才能使“官德”建设不走过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强调,需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惩防体系,教育是根本,但是脱离了其它两个措施也不行,需要三方面互相制约,共同发挥作用。“正如医生开出的药方,须同时配合多种药物使用才能治病。”

夏学銮同时也指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考核“招数”,也正是说明原有的考察机制并不完善,存在漏洞,同时也表明对官员要求的标准提升了,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形势进一步改进。

官德彰民风淳 公众期“官德”建设起示范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吏为师”的道德心理习惯,官德不彰,民风难淳,官员的道德高度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认为,社会信任体系的缺损,始自官德缺损。

正如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所言,官德败坏是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官员的行为对老百姓有示范效应,官德败坏对老百姓的社会信任感冲击很大。他们会觉得,社会管理者和精英都不讲道德,凭什么要求我们讲道德?”

夏学銮分析称,“官德”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做人道德,这是底线。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公德,对官员在这方面的要求要比普通人高。第三个层面则是职业伦理,也就是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例如忠诚、服从、公仆意识等。

夏学銮表示,不一定要求官员都当圣人,但是最起码底线不能破,“如果连做人最基本的底线都丧失了,怎么可能做好官。”

从“搀扶老人大讨论”、“小悦悦事件”,到“公务员殴打辱骂父母”,今年的一系列事件引发一场全民性的“道德”大讨论,人们在痛斥这些有违道德良知事件的同时,也在反躬自问。

正是由于官员有着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公众期待通过加强“官德”建设、发挥官员道德示范作用,以引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对此,夏学銮表示,官方对“官德”的强力推进,对社会大众道德的示范效应能有多大,目前还难以预计,但至少表明政府的一个态度。他表示,期待借由官方的表率,能够教育和感召全社会形成一种向善的力量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日前在省委九届九次全会讲话时说,要加强官德教育,整肃干部作风。

刘奇葆在谈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对个别干部道德沦丧提出严肃批评,他说,现在有一些干部实在是不像话,好赌酗酒,喝醉了就胡作非为,严重败坏党的形象,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他特别例举了蓬安县残联理事长酒后涉嫌强奸酒醉女公务员案件,要求依法依规严惩不贷,通报全省整肃作风。他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刘奇葆说,“政者正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党员干部要带头,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价欺诈、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为群众带个好头,作出榜样。刘奇葆还说,当今这个时代,每个人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很多,既然选择了从政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不要想歪门邪道的东西,不然就要碰“高压线”。

《凤凰周刊》特稿: 李源潮中组部新政

2011年02月21日 11:12
来源:凤凰周刊 作者: 孙荣飞

导语:从干部大交流,到差额票决,再到组工系统再造,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默默地搅动一场深层次的变革。

2011年元旦前后,132份干部人事档案完成了京畿与外埠之间的快递。从中央机关和地方政府中各挑66名正局级干部交流任职,中组部于2010年夏天酝酿的"进一出一"大手笔,终于在岁尾年初央地干部的大规模双向交流中划上句号。

4万司局级官员新路

中央"空降"地方的66名干部中,来自54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是各部委的"后备干部"。大多省市区都分配了2位京官,也有几个省份更多,比如陕西分配三名京官,广东和福建各分配了3名。这些原本职位并不显赫的京官到地方后,多主政一方,其中任职市委书记21名、市长20名。

而从地方报名选出到京任职的66人,由于分布较广,交接复杂,其赴京培训班比京官赴外培训班晚了两个月。

在先后这两个培训班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称此举为疏通不同领域的干部交流拓宽了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交流干部的行政关系、组织关系、工资关系都要转到任职单位,干部考核不再由原单位进行,而是由新单位考评。这种全新的人事生态,是自革命时期调配干部,以填补革命空缺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人事集体行动。

一位知情人士对《凤凰周刊》记者坦言,中组部此举在于求解京官中日益突出的"三门干部"问题。据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介绍,中央和国家机关厅局级领导干部中,高校毕业后就一直在中央机关工作的比例高达44.6%,而具有县、乡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仅占12.5%。大多数人都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政府的"三门干部"。

"三门干部"背后,存在一个制度弊病。以往,中央机关的局级干部,由各部委党组管理;地方的局级干部,则由省委组织部管理,由此形成了央地局级干部的分隔局面。

去年,国土部部长徐绍史通过对机关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组织人事工作最突出问题是干部交流、流动不够。即使认识到问题非常严重,部委党组对此却无能为力,因为它只能决定各司局、各直属单位正副职系统内的交流轮岗。按照有关条例,副部级以上干部的调整、交流,决定权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而司局级干部的管理,则给中组部留下了广阔的施展空间。

2010年6月,中组部专门下发通知,计划到2012年上半年,全国4万余名司局级干部全部培训一遍。外界称,此举将为局级干部全国性交流制度化打下基石。

有专家评价,中央机关的干部能够下到基层,土生土长的地方干部能够进入中央机关,这种干部间的交流任职,实现了理论层次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决策视野与落实执行的互相补充,同时向基层传递的信号就是干部流动在提速。

干部增量困境

干部交流确实在提速,但交流任职的"面"并不均衡。

对于去年局级干部大规模双向交流,一位部委人士在总结时表示,"现在是中直干部愿意下地方主政一方,而地方干部不太愿意来,因为京城干部多,空间小些。"

此外,一位地方官员提醒,目前,干部双向交流仍限于司局级,省内的交流仍还是挂职,地方县市的处级及以下干部,还是难有机会往上交流或升迁。一位镇长统计了下,5年内镇长或书记中升到市委常委的只有7个,"估计我这辈子,怎么努力干,也没戏了。"

该镇长还对《凤凰周刊》记者表示,中组部作为全国各级干部的娘家,应当对各级干部一视同仁,"你关心中直机关的干部,有权的部门和领导就借机关心他的秘书和身边的干部,其他干部都被靠边。希望中组部能建立全国上下统一的,有利于调动各级各行业干部积极性的交流机制。"

现在全国科级干部大约有90多万人,处级干部60多万人。"处级干部中只有大概10%-15%的比例能够在仕途上继续升迁,剩下的就形成了所谓的'天花板'干部群体。"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李军鹏教授称。

为解决基层干部的上升通道,去年出台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求,到2015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一半以上;中央机关司局级领导干部和省级机关处级领导干部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但2010年大批局级干部的存量平衡,仍未能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带来的增量问题。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需求的无限性与政府机关领导职务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摆在了中组部面前。

干部选拔机制改革:先选拨后选举

通过干部交流形成鲶鱼效应,以破解基层干部的出路难题,这还不是李源潮最耗心力之事。

在李源潮的改革表中,放在最重要位置上的是,改革干部提名制和实行竞争择优。显然,这里面所包含的"干部能上能下",是更深触及每个干部切身利益和灵魂深处的革命性动作。

中共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八字方针: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并相应在一些地方,进行了扩大党内民主的试点,内容包括公推公选、扩大差额提名、党代表常任制等。但负面现象也伴随而来,包括请客吃饭、拉帮结派,一些官员怕丢票而不敢严格管理。一时间,质疑声四起。

对此,李源潮力排众议。"民主不能倒退,选人用人要靠制度,不能光靠伯乐,还是要重民主制度机制。"他表示,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用新的改革办法来解决。

李源潮对新加坡治理模式颇多关注。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一党执政。而要成为人民行动党议员,在党内选拨时必须经过七道精心设计的程序考验,层层筛选,得到人民行动党高层认可后,才能参加选举。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就此建议中国内地,应将中国传统的自上而下选拨,现代民主形式的自下而上选举结合起来,"先选拨,后选举"。

2010年,李源潮在向各级组织部解读《规划纲要》时,针对一些地方"一把手"指定提拔人选,提出要民主提名、公开提名、责任提名,进而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探索差额票决。

"差额选拔是选择民主,就是组织上提出差额候选人,让干部群众选择决定,这是党管干部与民主机制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李源潮说。

这是中共人事体制改革今后10年的目标任务。李源潮告诫下属,现在,改革已经到了好干的事情几乎已经都做过了的阶段,剩下的多是难啃的骨头。"千万不能把政治性非常强的事当作事务性工作来做,如果不集中力量,就很难推进。"

在外界看来权力显赫的组织部门,实际上有时处境也颇为尴尬。"发现人才、举荐人才,是组织工作的重要责任。前者好办,是工作能力所及,但后者需要敢于坚持原则,因为'一把手'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一位组织系统人士说。

李源潮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拓展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操作空间,有助于中组部摆脱尴尬处境,甚至有可能成为下一步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讲话"十分钟"

公共场合,李源潮脸上永远带着微笑,嘴角微微上扬,分寸感极强。在很多人眼里,他"温文尔雅,待人接物非常谦和,富有亲近感。"但在一些政论家看来,李源潮更是一个"既能够看到问题,又敢于行动的领导人"。

主政中组部三年中,李源潮出席会议只作"十分钟"讲话,没有华丽篇章,但无半句空话套话,节奏明快,整个会议时长不超过一个小时。一位江苏省官员告诉记者,李源潮在江苏省任职时讲话也是"十分钟"。

其简练精干模式现在已风靡组织系统内外。"他的讲话,完全是大白话,操作性很强。"浙江组织系统一位人士私下对记者不吝称赞。

言语的简洁,以及在干部体制的改革任务分解和安排上的清晰,与他的学习经历密不可分。

李源潮在接受复旦大学校友访谈时坦言,大学学数学让他学了一套理性思维。"什么事情人家讲好,我总是说:'怎么好?好在哪里?'说富了富了,我说:'收入是多少?哪一类是多少?'分类,量化,这些都是学数学学出来的。很多人对我说:'你这个数学的逻辑思维特别强。'这就是学习的结果。"

李源潮所涉猎的学术领域在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属于较广泛的一位,横跨数理、经济与法学。在出任南京市委书记后,他还作为被中组部和国家外专局在国内选派的两人之一,参加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举办的"发展中的领导者"培训班学习。

李源潮的外语让很多人认为他是留学国外时学的。"我是在哈佛学过一段时间,不过我的外语不是在国外学的,而是在复旦学的,完全是'路灯底下的外语'"。为学好外语,李源潮养成了一个习惯,晚上熬夜,常不吃早饭。

对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进修,李源潮后来自陈,"让他了解到世界经济、科技和城市发展中许多前沿的东西,初步掌握了不少新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城市发展的理念"。

当李源潮任职中组部部长后,立即推动的两件大事:吸引海归和培训县官,被观察家视为其工作思路富有远见。海外媒体评论他,在解放思想、推进党的现代化建设方面,站在了最前沿。

"再造"组工系统

在中组部任职三年,李源潮不仅以一系列改革动作吸引了外界的关注,还以同样的铁腕整治"吏部",促成组工系统自身的剧烈变革。

综合三年来的公开讲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说"危言耸听"的话,最多的莫过于李源潮。

2008年2月29日全国组织系统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视频会议,被称为是一次内部整风。他无所顾忌地批评,"在我们组工队伍中,口大气粗、律己不严,拉拉扯扯、交友不慎,跑风漏气、封官许愿,以权谋私、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在之后的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上,李源潮要求,"用人上不正之风具有很强的顽固性,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必须有更强的战斗力。"此后,在各种场合,以各种方式,他多次重申,重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这样旗帜鲜明的表态,在组织工作的历史上并不多见,实属鲜见。"前述浙江组织人士说。

2009年,中组部第一次把专题培训班直接办到县委组织部长。"长期执政使一些干部滋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基层、脱离群众。"李源潮在培训班上直言,"如果我们不全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干部就可能变质,党就可能瓦解,人民共和国就有覆亡的危险。"组织系统人士称,这样严厉的措辞和这样坚决的态度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彰显了他严厉整治官场的决心。

从2008-2009年,中组部委托国家统计局连续三年在党内开展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抽样调查,将工作评估与外界感受挂钩。三年间,中组部各局局长几乎全部进行了更新,且基本由外部掉入,甚至从非组织系统掉入(包括湖南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贺家铁调任中组部干部监督局局长;原甘肃平凉市委书记马学军调任中组部干部二局副局长等),这几乎是2010年132个局级干部双向交流的先行版。

央地组工干部交流开闸,各省级组织部长也进行了密集调整。"其他系统的人可以进来,里面的人可以出去,中组部的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气息和波动,原有的预期都被改变了。"一位中组部人士隐晦地说。

2010年干部子女就业方面不断被特殊安排的消息频密曝光,人事制度压力继续攀升。2011年1月,李源潮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组织人事制度鼓与呼》一文寄语中,针对组织人事部门"只做不说"的习惯做法和"任人评说"的思维定势,强调要建立透明开放的工作体系。"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民主化进程的提高,广大群众需要了解组织人事部门'是干什么的'、'在干什么'、'如何干好'等问题。"他说。

李源潮还在多个场合呼吁,"公开才能换得公信"。近两年,贵州省政协主席黄瑶,深圳市长许宗衡,张春江涉嫌严重经济问题、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张敬礼等部级干部的违纪信息,都是由中组部第一时间出面证实。显示其对信息公开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