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金申月壬水不透:遇酷似领导者问路应有礼貌,福建部分高校临时校规惹争议--观点--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56:30

遇酷似领导者问路应有礼貌,福建部分高校临时校规惹争议

2011年05月18日14:1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人民网北京5月18日电(记者 王倩) 有媒体报道,福建部分高校为了迎接福建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纷纷出台临时规定,有高校规定:“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很好解决……”,“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其他一些临时规定中,叫餐、路上吃东西、穿拖鞋走路等平时常见且被默许的行为也被叫停。

  临时校规在当地校园网上引发热议,学生们纷纷在微博、论坛上披露自己学校应对检查的各种招数。尽管多数学生都表示,为了学校的集体荣誉愿意配合校方的临时举动,也有学生质疑此举“用干巴巴的整齐,代替了轻松、自由的校园文化”。有些学生对“文明学校评估”提出疑问:专家们在学校转几天就能给一个学校的文明下结论?究竟判断的是学校这几天文明不文明,还是近3年来文明不文明?这到底算不算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呢?

  临时校规被媒体曝出后,也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网友们认为,文明学校是靠平时管理出来的,是靠平时培养出来的,校规应该一以贯之。“临时校规”反映出我们一些高校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形式主义”盛行,务实精神在大学校园里得不到提倡和肯定。也有网友认为,此事最该将板子打在检查方式上,这种事先通知、装模作样的检查,如何让人不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文明评选,走过场的文明评估,必然会催生临时抱佛脚的“表演”。

  网友点评:

  王军荣:学校参与评选文明学校,当然不错,但文明却不是在短短几天之内速成的,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临时校规”能使文明速成吗?从表面上看,是可以的,一旦将违犯“临时校规”和各种评奖之类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挂钩起来,学校立马就变得“文明”了,当然,这种“文明”是有时间限制的,当检查组成员撤掉的时候,也就会变成原来的样子,恐怕比原来的不文明还要厉害。

  夏余才:从“临时校规”的出台,可以看出造假之风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食品有人造假,学术也有人造假,即便是符合高校评估规定的一些硬件软件同样也要去造假。一个学子还未走人社会就耳濡目染造假之风,可想而知在他走进社会后又会是怎么样?长此下去,大家对造假变得习以为常,甚至不以造假为耻而以造假为荣。而社会的伦理道德,自然也只会越来越沦落。

  刘长锋:“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为了校规更具有操作性,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笑话闹洋相,我建议有关学校,因应“酷似”的条件,再制定出相关标准来。比如说,领导一般个子大概有多高,肚子大概有多大,眉头大概有多宽,等等等等,都量化出一个标准来。标准越细越好,越精确越好。有了这些标准,学生在走路的时候,如果碰到某个“酷似”领导的人,可以对照这些标准量一下。把标准与“酷似”相配合、相印证,惟其如此才不至于发生误判。

  熊志:将校徽与文明挂钩,将“白天不穿睡衣”与文明挂钩,将“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成果、口号的背诵”与文明挂钩等等,“文明”的塑造成了与文明本身没有多大干系的形象装裱,文明的目标也只是打造上级检查下富丽堂皇的眼球工程,他们眼中的“文明”,为检查生,为评比死。这个时候,谁文明谁先进便不是个问答题,而是个伪命题。也正是在这种虚妄与盲从中,“大学精神”走向沉沦,又或许,他们根本没弄清“大学精神”究竟是什么。

  王庆峰:一场心照不宣的糊弄和被糊弄,其实各路都行得通。不久前,福建福鼎违规征收农民土地,当地政府便种无根树应付上级检查。生搬硬套过来,便催生了“临时校规”这样的做法。吊诡的是,本应以培育文明为己任的校方,屡屡亲自操刀,成为应付检查的主推手。但是,如果学校应急只是一厢情愿,这种生硬捏造的手法,一眼就能看穿。检查者只要私下里问问,就晓得真相;倘稍稍翻新花样,比如突击检查或者私下寻访,学校肯定会方寸大乱。但高校表现出的有条不紊,恰恰能说明应付检查的猫腻。

  朱永华:我认为,单从规定的条款上来说,“临时校规”并没有可指责之处,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对于学校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现在媒体报道了,学校的主管部门是否可以督促学校,对这些“临时校规”加以完善,使之成为学校的长期的制度,并不折不扣的执行下去,让这项临时性的“形象工程”,持之以恒的保持下去,使之成为体现学校精神风貌的“永久工程”,这比用“临时校规”换来的“文明学校”要有价值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