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核电有限公司:定时炸弹、模拟中心、扩大干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04:33

定时炸弹、模拟中心、扩大干预

――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印象

● 金一南 / 文

 

   2000年初,我曾有幸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军人,进入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时间已过5余载,翻开当年笔记,往事历历在目,今天也仍值得回味,选出几段供大家参考:

先生,请立即离开大楼,附近有炸弹!

 

  万万想不到学习第一天,竟听到这句让人大吃一惊的话。

  那是个细雨蒙蒙的日子。下午从课堂回来,发现我们在校园内驻地罗伯特大楼前停有警车,还拉上了萤色警戒线,拿步话机的警察来回奔忙指挥,不让汽车和行人通过。一个园艺工悄悄说:前面发现了炸弹。说罢开着割草机匆匆离去。

  有炸弹?我半信半疑。英国的安全据说首屈一指,伦敦警察从不带枪更是世界闻名。皇家军事科学院位于伦敦以西150公里的乡村田园,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里是艾森豪威尔的大本营,大批美国军队在这片区域完成向诺曼地登陆的集结与训练;从这里向南伸展到索斯伯瑞平原,军事基地林立,训练场和武器实验场林立,是英国陆军的核心区域,基本处于半隔离状态,还有恐怖分子闯进来?

  警察得知我们住在罗伯特大楼,勉强让通过。但只许进楼,不许去别处。

  大楼内有很多人趴在窗户上张望。外面警车越来越多,警察越来越多。一位女警官跑进来说:所有人离开窗户,回各自住房!窗前有危险!从她紧张的神色和窗前人迅速离去的动作,我明白不是开玩笑、是真有炸弹了。看来它的威力还不小,能够将楼的一面完全摧毁。

  谁放的炸弹?爱尔兰共和军?目标是谁呢?一人在屋内还未想出个究竟,有人急促敲门。一位全身迷彩的年轻军官在门口敬礼:“先生,请立即离开大楼!请从后门走!附近有炸弹!”

  天色已黑,寒风冷雨之中,后门站满了人。很多英国学员刚从运动场回来,短衣短裤,也无法进大楼换衣服,寒风细雨中在门口挤成一团。

  我悄悄绕到前门,只见红蓝警灯交映之中增加了很多穿防弹服的军人。一台机器人已经调整完毕,闪烁着红色和桔黄色信号,在遥控指令下开始缓缓朝前移动。另一台机器人由警察和军人七手八脚从车上卸下,正在调整。皇家军事科学院进出的大门被封锁,挡在外面的军官被告之不得入内,里面进入“紧急状态”。

  各栋建筑中疏散出来的人被领进一个简陋的礼堂。椅子不够坐,很多人靠墙站在两侧。国际研讨班的总负责人泰勒教授、下午刚讲完“集体防务与国家安全”的贝勒梅博士皆夹在人群中,与普通“难民”毫无二致,讲台上的风采一扫无遗。

  嘈杂声中,一位手握指挥杖的上年纪军人威风凛凛走上讲台,嗓门惊人宏亮,一句“大家注意”便控制住全场。他在台上大声讲话,来回踱步,说明情况,宣布纪律,权威性不容置疑。挤在台下的男女学员们、军官们和学者教授们鸦雀无声,听他介绍事件处理进程,服从他安排调度。其指挥若定的架式与威严的语气令我顿生直觉:此人是附近驻军的准将旅长。

  那真是一个奇异的夜晚,最后也一直未听见惊天动地的爆炸声。第二天弄清楚两件事:一是那枚被清除的炸弹并非来自恐怖主义组织,而是一个失恋军官报复情敌,将炸弹置其车内;女友把车开回皇家军事科学院后他又良心发现,打电话告之车内有炸弹。二是礼堂内那位威风凛凛指挥若定的军人不是军官,更非准将旅长,而是皇家军事科学院的总军士长。

  炸弹事件使英国人大丢面子。当晚对我们这个国际研讨班的欢迎酒会也被迫取消,成为各国军官谈论的笑柄。第二天去课堂路上,马来西亚军官桑德指着路边一个遗留的桔红色塑料袋大声说:“小心,炸弹!”周围人都哄堂大笑。英国人后来再不对我们提及此事,显然不想在人们心中留下太多不利印象。

  他们丢了面子,其实他们也挣了面子。从接到报警到建立警戒线到机器人出动清理炸弹时间之短,可见其对紧急事态反应的迅速与敏捷;快速疏散中的有效组织与周围人员的协力配合,又见其安全观念深入人心;寒冷中男女学员穿单薄运动衣裤困于礼堂内却无人牢骚满腹,面对突发事件更没有小道消息满天飞,人人只待来自权威方面的解释和安排,更见其教育训练之有素。

  一枚汽车炸弹使他们的弊端和优势都展露无遗,成为我们在皇家军事科学院第一天的意外收获。

  

那里不允许任何外国人进入,包括美国人!



  皇家军事科学院的学科设置类似五彩拼盘。英国军人既在这里学发动机,学传感器,学计算机,学车辆技术、装甲技术和火炮技术,研究新型火药、新型防护材料和精确制导,也在这里学习联合作战条令,研究防务管理,探讨全球安全。它既是英军一流的技术开发中心,也是英军一流的战略研究中心。

  它的最大财富,是拥有两批非常突出的人。

  一批人在我们面前极其熟练地拆卸手雷,组装肩扛式地空导弹,详尽地分析英军“勇士”步兵战车与俄罗斯BMP-2型步兵战车的优劣长短,爬到“挑战者”2型主战坦克上如数家珍一般介绍其复合装甲的防护能力、火控系统的远程精确射击能力和破甲穿甲能力,将各种兵器玩得烂熟。

  另一批人则穿梭来往于国会、国防部、外交部等重要机构和北约、欧安会等区域性军事政治组织之间,不断变换语言,使用德、法、俄、西班牙语参加国际会议,与各个国家和各种肤色的人交流,研究国际安全形势,探讨英军未来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

  在皇家军事科学院内,这两批人都很强。两批人结合在一起,形成搞技术装备者对英军的发展方向十分清楚,搞战略研究者则对英军现有装备和实际作战能力十分清楚。如果你在学术报告厅倾听专家分析英国加入欧元区的利弊时,外面传来试验新型火药的爆炸声也一定不要吃惊,在这里,战略前瞻与技术创新集于了一身。

  在这所综合程度很高、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军事院校内,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它最开放的地方与最保密的地方都和计算机紧密相连。

  最开放的地方是计算机中心。中心内200台计算机全部上网,三分之一入普通网络,三分之二入保密网络,每一个在这里学习和研究的人都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权限选择使用。中心24小时连续开放,虽然下班后里面没有任何工作人员,任由凭磁卡出入的学员用计算机查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用里面的设备扫描打印或复印,但依旧秩序井然。

  最保密的地方是作战模拟中心。该中心运用计算机技术描述英军的主要作战对象和主要作战地域,推演冲突与战争发展过程,评价双方的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每年都有一批批英国中、高级军官进入那个神秘的地下建筑,在计算机模拟环境中感受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与战争,完成未来作战的轮训。那里防范极严。在作战模拟中心上面的建筑内工作的马修斯教授对我们说:“那里从来不允许任何外国人进入, 包括美国人”。

  英国人能够对他们万般依赖的美国人也拿出这种气魄?我表示怀疑。

  

科索沃、科索沃、科索沃!整天都是科索沃!



  正值科索沃战争结束不久,整个学习期间,回响在耳边最密集的词汇就是“KOSOVO”(科索沃)。讲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开始,最后一定要讲到科索沃;讲国家史和国际关系史,最后也是科索沃;讲20世纪意识形态,最后还是科索沃。新军事革命、不对称冲突、国际法、联合国与多国维和,最后统统是科索沃。学员之一、科威特准将哈利德·萨巴气愤地私下说:“科索沃、科索沃、科索沃!整天都是科索沃!”

  英国人并非那么如愿。一直到国际研讨班结束,大家都记得第一周发生的那次课堂提问。当时是很有吸引力的海因斯博士给我们上课。这位大胡子高个子的海军上校、哲学博士不修边幅,语言生动风趣,分析完科索沃战争难以避免的种种原因后,他对学员说:北约空袭南联盟正当还是不正当?你们怎么看?认为正当的请举手。

  讲台下坐着来自26个国家的30名学员,无一人举手。这个结果别说海因斯博士没有想到,学员本身也始料未及。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大笑起来。虽然不少人来自刚刚加入或要求加入北约的国家,也一样没有举手。班里只有英军的戈登准将一人想举手,但看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憋了个大红脸,最终也没有把手举起来。在科索沃问题上大家观点如此一致,使海因斯博士深受震动。他说这个班就是一个小“联合国”,他一直担心科索沃冲突的后遗症,现在通过大家的态度,他真实地感受到了,他的担心不是想象而是现实,他要将这个结果牢记在心。

  课后戈登准将向校方公开报怨,认为海因斯博士不该问这样的问题。但因为海因斯名气太大,学员对他的评价也最高,校方无可奈何。

  不管大家如何受到那次课堂表决的鼓舞,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是:北约新一轮扩张势不可挡。不但要扩大干预队伍,还要为扩大干预队伍而实施新的干预。英军马丁·斯柏勒准将曾任北约驻罗马尼亚总代表,他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给我们讲述如何按照北约的标准,完成对罗马尼亚军事体制的改造。3万军官顶多只能剩下1万人。罗马尼亚军队自己的教材只能在初级院校使用。指挥与参谋学院必须全部使用北约的条令和教案,而且用英语教学。罗马尼亚必须建立“负责的防务政策与体制”。斯柏勒准将毫不客气地指责完罗马尼亚的种种问题后说:“我仅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忠告”;“如果罗马尼亚人不喜欢我,可以让我回家”。

  问题是谁敢让他回家?罗马尼亚军官马里安·布素曼平时谈锋甚健,当时也只有一反常态,霜打的庄稼一样坐在那里哑口无言,噤若寒蝉。那场课大家听得很安静。有提问,但不热烈。有鼓掌,但不真诚。很多学员来自将被北约改造的国家,惺惺惜猩猩,听着别人处境,疼在自己心上,都不那么舒服。

  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军事机器动如此大的外科手术,冷战期间苏联对华约诸国也未曾如此。整个学习期间我们看到,科索沃战争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培养皿,成为北约诸国构造新的国家关系框架、新的国际政治学说、新的武装力量职能与作用理论的营养源。北约用军事力量构建秩序的行动在欧洲告一段落,但它在思想意识领域构建秩序的行动却刚刚开始。在完成舆论准备、政策调整和实力组织之后,这只冷战遗留的恐龙很有可能要跨出欧洲,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