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理科班:占查善恶业报经下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9:39:17
占查善恶业报经下卷 2011年01月09日 星期日 21:50

双城•讲解,

可以说这部经主要是对末法时期象我们这样的对修学佛法信心不坚定狐疑胆怯的人讲的.上卷主要讲了一种占查法,类似周易的掷铜钱卜卦,地藏王菩萨交给我们一种用小木轮占查修行程度以及前生后世因果报应的情况的方法, 占查的原理是这样的, 先用木轮占查现在的事 ,然后占准了,对地藏菩萨的这个方法就信任了,接着占,,前世的业行,这个虽然自己不知道,但由于前面的占此生的准了,这个也就容易信了,这是第二部,第三步是占查下世的业报,第四步,就是对第二步中发现的前世恶业的忏悔和改正,改正好了再占查,木轮就显示那个恶也消了没有,如果恶业消了,那么再占查后世报应时,自然果报就相应好了,菩萨就用这个办法帮助末法信根羸弱的众生建立信心的,也因为这个机缘,问法的菩萨是,坚净信菩萨,上卷是以俗谛来启发人们的坚定信心.,下卷是胜义谛,也就是所说的求向大成者进趣方便. 坚净信菩萨代我们问地藏菩萨,如何为末法时期众生讲解 修菩萨行及成佛的一个系统的简明的修行步骤和内容 . 其中进 就有次第步骤的意思,趣有内容的意思,那么我们现在读这部经,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发起修菩萨行和成佛的愿望,这个愿望一发起紧接着的问题就自然是,我该怎么做呢,谁能告我一个方法次第呀! 这样去读的时候 ,就有一个印象了,哦,原来佛经其实是很通俗的了,是顺乎我们的思维习惯的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 那么地藏菩萨就答了 , 善男子是尊称坚净信菩萨 ,这是佛家的礼貌用语,然后"最初所行根本之业,第一步所要做的功课课业,也是最根本的课业 ,就是依止一实境界,依止一实境界,信心就能坚定,理解力就能增强,然后就会修行了,信解行证,是佛法修证的一个普遍道次,它是和佛法的教理行果相应的,信其教 ,解其理,行其行,证其果 . 所以说 信解力增长 急速获得菩萨种性,种性在这里可以近似理解为行业专业学业的意思 就是这个人就学会了做这件事。那么根本之业又是什么意思呢,前面不是说我要修行要成就佛吗 ? 那么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这件事的可行性原理就是根本问题,也就是我凭什么修,凭什么说我能修成 . 所以这个根本业道必须具备回答这个疑问的形质,菩萨继续说 :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真如相故,萨所讲的一实境界,就是针对以上问题的答复,第一层,所谓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 它有针对性 ,也就是我们自己有啊,有这个心体 ,这就是具备了可行性的条件之一,后面的一句: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真如相故,这是说佛的心体也是众生心体,所以众生可以成佛的可行性也有了 . 中间部分,是对心体与万法的关系的解释 , 因为成佛是要了知一切法菩萨行是要修行一切法的 , 所以这个心体必须是普遍的 . 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定实。......... 这个是解释一实境界性. 这里有个跳跃,就是当我们看到一实境界的定义时,很可能不解 ,说这个境界跟我对世界的理解很不同啊 . 我看到的境界都是生灭变化,有自他彼此的分别的 . 所以解释一实境界自然的就从看破妄想分别境界的虚妄不实去观察分析了 . 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原主。 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 在妄想与妄想境界两者间, 又立妄想心为主动性一边 . 所以者何, 则是解释为什么要立妄心为主动一边 . 这个立心为体 ,摄相归心 ,说明为什么可以通过内心的观察就可以了知并且转变境界 , 也是为后面的三昧修行建立原理 .从此而下 到"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 是展开解释一实境界. 上面的是解释 ,言辞解释 ,或定义项解释 ,所谓的理论解释. 如何经验地信解这些内容呢 ? 就是修习二种观道 . 所以紧接着讲二种观道 ...#也许是数千年中国文人的习惯,大多数讲经师采取了类似散文杂文甚至政论文宣传文稿的文体来宣讲佛教经论 ,这是个极端有害的弊端.佛教经论的格式是有鲜明风格的 ,它更像现在的科研报告 , 我们看所有的经论前都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方,与某某人在一起,某某人是上首. 科研报告也是这样 ,首先交代时间地点及参与任务以及首席责任人, 然后是相关专业的专家们 ,即经中的上首. 然后是有弟子提出问题 , 然后佛来回答 . 佛的回答也跟科研报告也很相近 , 如果能直接回答就回答了 ,不能回答佛会讲两外的内容 ,或故事或比喻等等 , 就像科研中为了说明主要课题而首先引入与之有关的另外的定理和引理事例等 .讲经不能自己过多的随意发挥,这个是佛经中佛强调过的 , 说经该怎么讲佛自己都给发挥到了最恰当的程度 ,将来后世你们要讲 ,照本宣科的讲就行了 ,不要自己增减 . 所以完全围绕经本来说这是佛的敕令 ,不算是我的个人特色 .  这部经虽然短,但极其严密,前后的概念章句相互契印步步为营环环紧扣,正如你说必须有专业精神,亦步亦趋丝毫不得夹杂乱想. 另外有一点要知道,就像学生教科书中的练习题一样,同一个道理佛有时讲的深一点,甚至如我们说的绕了点,有时会讲的浅显容易懂. 这样的安排是有益的,那些难一点的是令我们的心更加精微,绕一点的可以令我们的心更加柔顺,都是有秘密利益的,所以不要因为难懂就不看了.菩萨在略说一实境界义之后,便开始介绍二种观道,这二种观道照应着前面说的信解及入菩萨种性,唯心识观即为开信解,真如实观即修行菩萨行,直至如佛位. 所以前后是照应的 , 前面讲了一实境界 ,那么这里的二种观道就必然依据一实境界来确立 ,不能各自成为不同的内容 . 我们看: 学惟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想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当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 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看后会发现什么呢? 其中的:"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想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还是前面在说一实境界时的意思. 在看这段前后 , 又会发现什么呢? 之前的是: 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 之后的是:当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 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我们会发现 , 所谓的唯心识观的修学 ,其实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身口意的具体行为中观察思维一实境界义 . 同时也就是把目前的身心活动依一实境界来进行观察. 但要注意 ,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地方 . 一是要念念观知思维前境无实以心为体,但有一念没有这样注意思维 ,就是落了以前境为实的妄念. 所以我们说外境是空,这是道理 ,但我怎样做怎样想才算是我契入了这个空义 , 这个是标准, 就是你念念这样观察时就说你与这个境界相应 . 另一个就是戒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唯心识观,心不再往色境上奔,已能守记内心,得色寂三昧,这时就可以开始观察思维这个内心。思维心性不生不灭,你看你的心,以前的心还会再生起吗,不会了。后念不灭,虽然前念不生,但心也不会断,后念自然来临。前念不生后念不灭,以此知道心性不生不灭。前念不生,不需要再去追寻,后念不灭自会来临,所以不需要你等待。不住见闻觉知,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当下的念头你让它停也停不下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观察你的心它永远没有大小高低黑白冷热这些分别。 过去心已经过去,未来的心不求自来,现在心不会停住。心也没有方圆长短等等任何相。你看心是不是这样子?当你看到心的这些性质时,是不是觉得不需要自己做什么了,就像放下了担子如释重负。非常熟练的进行这样的观察思维,渐渐就能得相似空三昧。这个时候,心与佛菩萨大阿罗汉相通而得诸圣贤慈悲守护,得心寂三昧。 经句不是那么古怪的,不是你思维出来一个很深刻的什么有点特异的道理。经不是谜语,不是让你猜的。每一步的思维都必须是朴素的直观的自然的通顺的自明的,就像我在解释占察经时说的,给人指路所指的每一步都是问路人很直接的能看到能辨别的,每一步能看到,这样就可以到达一个从来没有到达过的地方或者境界,这也是道的本意,道就是能引导你到达彼岸的次第步骤。

 

 

回复雨后虹儿:守记内心得色寂三昧。思维心性,入心寂三昧。这两个三昧都是以思维为主,即所说的信毗婆舍那。一遍一遍的观察修习,就像1加1等于2那么熟悉,或者就像知道物体下落是万有引力那么熟悉,达到下意识的就认为是那么回事,不假思索一切从来就是那样。然后学一行三昧,前面的学习思维是以理解为主,一行三昧要以止观为主。如念佛,执持名号是一行三昧,除佛号外心不往任何外境上奔相应色寂三昧;前念不生是心,后念不灭即佛,净念相继,得佛护念,因此也包含心寂三昧。念佛见佛,由见佛故也见佛心,所谓自得心开。一行三昧就像一个三合一,它既包含色寂三昧也包含心寂三昧,而专修是以一行三昧为主要形式。也可以说前两个三昧是理论的信解,念佛三昧是理论的实用。

 

 

回复bishopyang:就像占察经中菩萨所说,这是最上之道。楞严经中说,是为如来一代终教,十方凡圣一门超出之无上禅那,如经题说是佛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占察经和楞严经的体例是一样的,只是繁简之别。所以不要犹疑。不要嫌它简单明确,世界上没有一条真理是模糊虚浮怪诞丑陋似是而非的,都是如此简明优雅朴素决定。

 

如理如法的修行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而所谓的正确基础就包括:正确的发心,誓愿慈悲利益一切众生。正确的修行,无论修任何法门,不达究竟之前,必须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之成就。正确的回向,所得一切菩提功德愿与一切众生平等共享。若无誓愿,也不能安住进入任何禅定境界;若不思维回向,也无法实现修行功德。而没有精进之力,任何法门都不可能成就。所以必须决定一法成就,必须多次的进行一日一夜的持续进修。而正确的修行又是誓愿真伪恳切与否的检验,更是回向功德的前提,因为修行不成功也就没有功德去回向。 

 

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然后定、念、舍。没有持续的精进就不会生起喜和轻安,更不可能有定。人们一般对精进有所畏惧害怕,其实精进是消除妄念的最好的最实用的办法。只要你去试一试,坚持一日一夜的念佛,尤其是初中夜后,正确的精进,很快就会消除沉重疲累的感觉,继之以喜悦和轻安。七觉支当中的精进不仅仅是一般所认为的勤奋的意思,它实际包含殊胜的密意。佛赞精进曰:我说没有一法能代替精进波罗蜜之功德。许多人希慕达到无念的境界,或者希求了悟无住生心,但是却不知道精进是从有念到无念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