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伦山传奇系列全套:瑞安黄氏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15:09
瑞安黄氏谱 (2010-05-24 16:25:43)转载

 

 

《瑞安县志》宗教门记载《黄太尉祠》

 

黄太尉祠在来暮乡湖岙,太尉名乾,字秉元(生821-卒891?)。

唐武宗(李炎,会昌六年,846)朝为少监(注1)。

昭宗龙纪元年(889)授中顺大夫(注2),官福建刺史(?),时节度使王审知(898年任福州威武军节度使)有窥竊之志(898-907年之间),因谕以朝廷大义事遂寝。

大顺(890-891)时进封太尉(注3),殁。

乡人以其生有公德于民,立祠赤岸祀之。

子进显(870-)避南唐乱(937-947),徒居瑞之合湖,因创祠焉。

 

 

(1)少府监。官署名。官名。隋炀帝分太府寺置少府监,主官为监、少监,秩分别为从三品、从四品,统左尚、右尚、内尚(前代为中尚,隋避杨坚父忠讳改)、司织、司染、铠甲、弓弩、掌冶等署。旋又改主官名为令、少令,并司织、司染为织染署,废铠甲、弓弩二署。唐初废少府监,以诸署隶太府寺。贞观元年(672)复置,设监、少监,总百工技巧之政,领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及诸冶监、诸铸钱监、互市监。

 

(2)中顺大夫。文散官名。金始置,正五品下,元升正四品,明为正四品初授之阶。清废。

 

(3)太尉。官名。秦置,掌全国军政,与丞相、御史大夫并列。西汉前期同。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省。元狩四年(前119)以大司马名重置。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改大司马为太尉,为三公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北周不置外,均为三公官,一般无实权。隋、唐、北宋亦为三公。宋政和二年(1112),改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以太尉为武官最高官阶。习惯上又为对武官的尊称。元以后废。

 

 

析读《安固下桥黄氏宗谱》记稿
    黄永陵
    2004年6月下旬,在茶山南柳黄淮纪念馆,我们接待了瑞安市冯桥村黄宝春等人。他们出示的清光绪廿五年己亥(公元1899年)重修《安固下桥黄氏宗谱》(残)一本,共五十多叶。其中破损的五叶;缺了三叶。经过精心装修之后,细细阅读觉得颇有文献价值,特撰文介绍。
    据目录悉这部距今105年的黄氏宗谱是由族长黄金浩、黄万清总理重修事宜,另有黄宝生负责校理;黄宝仁参校;黄宝润主笔,并由王宝谦、王宝忠所共同完成的。全部共有五卷,现在仅是卷首与卷一的合订本一册。“安固”是吴越国时(公元903年)改为瑞安县的。然而到了1899年重修宗谱时依然传承古时候的名称,而使用“安固”,可见修谱者的“执着”精神。下桥,原扉页上有注:下桥即瑞瞻关门内。据黄万清《本派下桥考》载:“邑志曰‘下桥塔在北门内下桥畔’。是塔头之为下桥又何疑哉!今新志则改名下桥为塔桥矣。……今之塔桥即昔之下桥……”。
    卷首是明代洪熙元年(1425)四月,仁宗皇帝给瑞安籍的征仕郎中书舍人黄养正;赠其父黄潮光为征士郎中书舍人;追赠其母金氏为孺人;赠其继母刘氏为孺人;封其妻潘氏为孺人的共五道敕命。除了第一道敕命缺损了九个字之外,其余都能辨认无误。
    黄潮光、黄养正父子是明清历朝的温州府志、瑞安县志均有记载的人物。黄潮光(?)出生在瑞安来暮乡(现瑞安江浦乡区辖内)大坑里,少从卓敬治《周易》,潜心学业。洪武廿九年(1396)以明经举,授瑞安儒学训导。后升为国子监学正,赴南京就职。永乐初,黄淮(1367~1449)入值文渊阁,与黄潮光同在南京时即相识。黄养正(?~1449)字志彀,一名蒙。自幼善书,七岁随父到南京生活。受父亲熏陶,博学工诗文。永乐中,黄养正被皇帝召见授中书舍人,后入翰林进学,受宠于洪熙、宣德皇帝,后任礼部祠祭郎中。因他书法出众,朝廷宫殿榜署多出其手。日本曾派人来求坊碑大字,皇帝命黄养正书写相赠,他是当时的书法名家。正统七年除太常少卿,正统十四年殁于土木之难。天顺初,追赠为太常正卿。
    黄淮与黄养正交往有诗文可证。黄淮《介庵集•退直稿》有七律《送黄养正中书扈从出沙漠》:
    儒臣扈跸羡光荣,况子青年早有声。帐殿每闻天语近,锦笺时见笔花生。威行朔漠传三捷,令肃貔貅列万营。献赋枚臯多宠渥,翩翩归路马蹄轻。
    永乐十二年秋,黄淮入狱后,在狱中所撰《省愆集》有五律《闻柯哲晖谈黄蒙进学》;《赠黄蒙乃兄》二首。而在《介庵集•入觐稿》,1434年黄淮在北京时所撰《游洞阳宫倡和诗序》一文中:“……乡之同姓礼部祠祭郎中养正过而谓曰……”等,均是两人交往的详实记载。
    卷一有谱序十五篇,其中黄公望(1269~1354)于元至元戊寅(1338)春正月望日,他七十岁时所书的《宗派序言》。这篇666年前黄公望的《宗谱序言》记载了昆阳、龟山、马屿、高楼、大坑等各枝源自福建长溪,而始迁祖(黄进显)是唐朝黄太尉讳乾字秉元第四子,避乱率宗族四十七人来湖岙定居的史实。
    8月31日,在瑞安市江浦冯桥村,我翻阅了该谱的卷二(世系支图共两册);卷三、卷四的合订本一册,均已有不同程度的残缺。查找黄潮光、黄养正的生卒年月未见。
    卷四•诗集有黄养正七律《书怀》:
    灵椿老兮萱花落,存殁关情两痛思。母在九泉恩如海,父居千里发如丝。旧缝衣在针针泪,新寄书来字字悲。自古尽忠难尽孝,寸心惟有老天知。
    这首诗道出了黄养正“尽忠难尽孝”的“无奈”心情,也可以理解为是后来土木之难中黄养正为护驾而英勇就义的先声表达。该诗是黄养正作于正统年间,父亲黄潮光告老还乡已经多年。
    黄正字廷中号呆斋(1459~1521),曾任惠安教谕署令。有七绝《游少保公墓》:
    一代恩荣冠古今,君臣同德复同心。可怜回首成荒冢,野草离离泣暮禽。
    该首诗是呆斋晚年游览茶山南柳,瞻仰黄淮敕葬墓之后有感所作。
    黄思亲字伯孝号彛斋(1487~1565),正德丙子(1416)年举于乡,嘉靖戊戌(1538)谒选试铨部第一,任抚州同知,有政声。永陵於知省斋泐 20071003上网,让更多宗亲阅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