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纳苏斯:厦门大学有如此“博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57:49
厦门大学有如此“博导”

  作者:看不惯


  

  我是一名金融研究人员。今天在中国知网搜索金融资产管理的相关文献时,
无意发现了这样一个所谓大牛“博导”——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主任和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院长——张亦春“教授”。此人一稿多发简直到了不知廉耻、丧心病狂
的程度。下面是我检索到的部分结果,同时附上其中部分文献的原文(PDF格式)
供您查证:


  1  张亦春.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模式比较、绩效分析和我国的现实选择. 东
南学术  2000-07-15
  2  张亦春.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模式比较、绩效分析和我国的现实选择. 杭
州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05-30
  3  张亦春, 朱孟楠.“母体”裂变:专业银行改革新思路. 农村金融研究  
1995-12-01
  4  张亦春, 朱孟楠.“母体”裂变:专业银行改革新思路. 河南金融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  1996-06-15
  5  张亦春, 蔡庆丰. 西方私人权益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上
海金融  2004-08-20
  6  张亦春, 蔡庆丰. 西方私人权益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
际金融研究  2004-08-12
  7  张亦春. 加入WTO后经济特区的发展思路探讨. 特区经济  2002-02-25
  8  张亦春. 加入WTO后经济特区的发展思路探讨. 经济前沿  2002-01-22 
  9  张亦春, 甘少浩. 德、美、日农村合作金融比较. 发展研究  
2001-08-15 
  10 张亦春, 甘少浩. 德、美、日农村合作金融比较. 金融与经济  
2001-12-25 
  11 张亦春, 周颖刚. 信息不对称、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 河南金融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  1997-04-15 
  12 张亦春, 周颖刚. 信息不对称、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 经济研究  
1997-05-05 

  (注:信息来源为中国知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检索该大牛的一稿多投
的“光辉事迹”;每条记录后的时间是涉案文章在知网上的发表时间)


  我细读了这些所谓“论文”,发现异常的平庸,没有什么创见,写的无非是
行内学者公知的common knowledge,可见此人学术水平非常平庸,由此丧失了进
一步检索该所谓教授的外文文献的兴趣;而一稿多发行为,更反映了此人学术道
德败坏,我由此甚至怀疑:他所谓的“迄今已出版专著、教材、工具书28部,发
表论文150多篇(均含合作)”有几篇论文(著作)没有涉及一稿多投、甚至更
严重的学术失范?这样水平低下、道德败坏的人是怎么混到博导和教授、更进一
步竟然坐到堂堂厦大财政金融系主任和经济学院院长的位置上的?

    
张亦春(博士生导师、教授)简介

  张亦春教授:中国著名经济金融学家、国家级金融重点学科学术总带头人、
香港科学院荣誉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

  张亦春教授曾先后任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主任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河
北大学、湖南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天证券研究院
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亚洲太平洋地区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学
会常务理事及其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自学考
试先进工作者、厦门市先进工作者、厦门大学教师最高奖---南强一等奖,是
2001年中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张亦春教授在货币理论与政策、银行经营管理、证券与金融市场等方面有较
精深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社科研究基地重
大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迄今已出版专著、教材、工具书28部,
发表论文150多篇(均含合作)。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
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和优秀奖10多项。与他人合著的《中国的金融制
度》(英文版1994年由美国绿林出版公司出版)被纽约《银行家》杂志评价
为:“经过详细调查的研究性著作,提供了中国金融制度历史的框架并对未来作
了透彻分析”,“是第一本在西方国家出版的系统分析中国金融制度的著作”。
他为项目组总负责人、主持并亲自参加研究的教育部重点项目《面向21世纪金融
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最终成果《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
研究报告》,被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内
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一份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并且编写出版了一套高水平、
高质量、有突破和创新的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具有推广价值”;“该成
果属国内首创,在金融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有重大突破,以张亦春教授为首的课题
组成员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该成果由教育部交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7月出
版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第一部“白皮书”。 

  张亦春教授在国内外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入编英国剑桥出版的《远东及澳大
利亚名人录》、《国际名人录》和《世界有成就者》以及在美国出版的《世界名
人指南》、马奎斯《世界名人录》和在我国出版的《中国金融博导》、《中国专
家大辞典》、《世界文化名人辞海》等多种名录、传记。





关于“香港科学院”的评奖是非法评奖的问题  
文发布者:来源:寻医问药网
    1999年年末,一位读者收到一封蹊跷的邀请函,这封以“香港科学院院长郭湘泗”的名义寄来的函中说,参加此次“20世纪成功人士、杰出人物千年聚会”者可申请担任“美联邦国际评选委员会评审委员”、可获得“20世纪成功人士证书”,参会人员每人需交纳会费1680元。记者对此事进行调查并于2000年1月30日刊登报道《调查香港科学院》。 记者了解到,“香港科学院”隶属于“香港科学院有限公司”。在1999年短短5个月时间内,股本一万港元的“香港科学院有限公司”共开设了41家分公司,有“学院”、“研究院”、“协会、促进会”等等,多数冠以“香港”、“世界”、“国际”等头衔。这41家分公司有共同的注册地址和相同的申请人,即郭湘泗本人。 记者赴香港实地调查到其公司注册地址并不存在。根据调查,以“香港科学院院长郭湘泗”为名举办的会议有很多,参加者都要交纳会费,从1680元/人到1880元/人不等,参加者还可以申请“荣誉博士”、“顾问”等各种头衔。如要获得“香港科学院院士”要交2万至4万港元。参加其举办的“博览会”等就有可能获得国际荣誉,但需承担相应的费用,如“国际金奖”需支付5865港元。 2000年中央电视台的“3?15”特别节目播出名为《真实的谎言》的报道,对所谓的香港科学院和它所颁发的国际大奖进行了质疑。 据报道,2000年3月16日,“香港科学院院长”郭湘泗被北京市公安局立案审查。 据报道,早在1998年,国家经贸委等七部委联合发文,认定“香港科学院”的评奖是非法评奖,证书、奖项不被国家承认。而当时中国科学院有关人士表示:“据我们所知,到目前为止,香港还没有一个真正科研机构意义上的香港科学院。”(来源:家庭医生医疗保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