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胜和卢佳:学生巧对先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0:33:23

学生巧对先生

周起渭(1662—1714)字渔璜,号桐野,贵阳青岩骑龙人。清初著名学者、诗人。24岁乡试第一,31岁进士及第。历任翰林院检讨、编修、侍讲学士。后任浙江正考官、直隶学政和詹事府詹事等职。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康熙五十三年,年五十岁。周幼年即工诗。其诗以“奇”、“新”著称。在京城时,以《万佛寺大钟歌》一举成名。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与史申义有“两诗人”之目。充浙江乡试正考官。洊升詹事府詹事。时姜宸英、汤右曾、顾图河等以诗古文辞颇负盛名,起渭相与角逐。起渭为诗,上自建安,下逮竟陵,无不研究,而尤肆力于苏轼、元好问、高启诸家。又著有《桐野诗集》,《清史列传》行于世。他参加了《康熙字典》、(康熙)《贵州通志》的编纂。世人称赞有加

贵州贵阳流传着许多关于周渔璜的轶事,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周渔璜在京城的时候,有一天他走进一家书店,浏览了一下书架上的书后,自言自语地说:"差不多都看过了。"在旁的书店老板听了很不以为然地说:"先生,你既然都看过,我任意指定一本,你能说出书中的大意么?"当下双方约定第二天来检验,书店老板表示如果周渔璜能做到,就把书店的书全送给他。当天晚上,周渔璜左思右想觉得有一本时宪书(即历书)还没有看过,连忙把时宪书找出来看。第二天周渔璜到书店去接受检验,老板从书架上挑了本时宪书叫他说出大意。老板心想除了查黄道吉日,有谁会认真去读时宪书呢?哪知,周渔璜不慌不忙地把时宪书背了一遍,老板大吃一惊,只好依约把书店的书全部送给周渔璜。这个传说故事免不了有些夸大成分,但却反映了周渔璜的博学多才。

这一年周渔璜考中翰林后回乡省亲。亲朋好友在当年周渔璜读书的学堂里,摆了几十桌极为丰盛的宴席,为他接风。人们请周渔璜坐了上席,又特意把当年教过周渔璜的高老先生请来陪坐。酒过三巡,高老先生对把自己安排在周渔璜之下就座,心中大不舒服,便乘着酒兴,对周翰林说:“学生大人这次回乡探亲,真是四乡邻里的无上荣幸,高某愿在大人面前献丑出对,以助酒兴。”周渔璜忙拱手说道:“先生德高望重,学生还应该多多请教才是。” 此时的高先生胸有成竹的点点头,得意的摇着头念道:“眼珠子,鼻孔子,珠子高于孔子”;联中的“珠子”是谐音双关,指的是南宋大儒朱熹。周渔璜听后一笑,站起身来向高先生敬酒道:“请先生先饮此杯,学生才敢放肆。”高先生接饮之后,周渔璜对道:“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过先生”! 众人听后哈哈大笑,各个赞不绝口。高先生一琢磨,渔璜对得果然甚好,也随着大家会心地笑了起来。

周渔璜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在清初中国诗坛有很高的地位。他幼年即工诗,十四五岁时,曾赋《灯花诗》一首,传诵乡里。清初中国诗坛门户之见陋习严重,他不为所染,博采众长,终于独树一帜。他的诗以新、奇见长,在京城二十多年,初以一首《万佛寺大钟歌》,瑰丽特出,名城震京华。万佛寺大钟即华严经大钟。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夺其侄帝位。后改年号为永乐,迁都北京。一到北京,朱棣就铸华严经大钟,意在超度"靖难"死者,减轻自己罪孽。周渔璜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写此诗,此时正翰林院供职,诗原名《分韵京师古迹得明成祖华严经大钟》。诗中鞭挞了朱棣夺取皇位的残酷,指出"南兵百万刲羊豕"、"忠臣十族飘冤魂"、"当年杀戮成丘墟";揭示刻有二十万字的华严经大钟"一字忏除一冤命,字少冤多除不竟","钟声夜发老狐鸣,头戴髑髅暗中听";最后沉痛地说,李闯王入京,崇祯吊死,明朝灭亡前的景象是"帝子王孙无处所,血溅陵一抔土"。这首诗磅礴大气,意境幽旷,沉雄悲壮。袁枚《随园诗话》一书中,就把他《泛舟西湖夜半始归》诗里"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赞为使人"终身不忘"的佳句。

周渔璜的《桐埜诗集》,清代就有四种刻本流传:初名《回青山房》,又名《稼雨轩》,又名《燕山尘土》,后定名为《桐埜诗集》,其弟周起濂刻于北京,称北本;周渔璜的朋友同榜进士汪千波再刻于江苏吴县(苏州),称为南本;三刻于贵阳,为贵筑人谢廷薰,称为谢本;四刻于独山莫友芝,为咸丰二年(1852年)印于贵阳。今之常见《桐埜诗集》,即莫友芝的咸丰本,分为四卷,第一卷六十八首,第二卷七十七首,第三卷八十九首,第四卷一百一十八首,总计三百五十二首诗。记录了周渔璜在翰林院供职期间的见闻和感想,是诗中精品。1999年11月,贵州人民出版社有校注本《桐埜诗集》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