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左岸蓝郡抢劫:耳穴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3:44:35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所以经常进行一些双耳锻炼,可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在工作间隙,或上下班途中,将耳朵揉一揉、拉一拉,每天只需花几分钟,不仅可使身体的不适症状减轻或消失,还能使人神清气爽、精神振奋、疲劳消除。

    一是摩擦耳廓。以掌心前后摩擦耳廓正反面10余次,这样可以对全身起到保健作用,能疏通经络、振奋脏腑。

    二是擦耳轮。用拇、食指上下摩擦耳轮部10余次,别看方法简单,对于缓解上班族常见的颈、肩、腰、腿痛,以及头痛、头晕很有效果。

    三是拉耳朵,摩擦完毕,该上下提拉耳朵了,用拇指、食指先向上提拉耳顶端10余次,此法对情绪急躁或身有病痛的人有镇静、止痛、退热、清脑的功效,四是捏耳垂。再用拇指、食指夹捏耳垂部向下再向外揪拉,并摩擦耳垂10余次,可防治头晕、眼花、近视、耳鸣、痤疮、黄褐斑等症,是美容要法。

    四是再对全耳进行一次“总动员”:用食指指腹自耳部三角窝开始摩擦耳甲艇、耳甲腔各10余次,使之发热,这一手法对内脏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具体部位的按摩,有针对性地预防某些疾病。如以拇指、食指揉捏耳屏,使它有胀痛感,可防头痛、头晕、失眠等脑血管、脑神经病症;以食指指腹按摩耳前根部,可防治感冒、鼻炎、咽炎、心慌、头痛、头昏等;以食指指腹摩擦耳背沟使之生热,可降血压、清脑、明目;以中指插入耳孔,指腹向前按压摩擦生热,可防治咽炎、鼻炎、感冒等。
   
按摩耳朵穴位健身法
    古今中外的医学研究发现:耳与脏腑、经络、腺体的关系密切。人体任何部位发生病变,都可通过经络反映到耳廊的相应部位上来。如果经常锻炼双耳,对局部按摩,拉引刺激,可促进血液、淋巴回圈和组织间的代谢,调理人体各部及脏腑机能,达到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捏揉耳尖法用双手食、拇指肚捏、揉、抖耳尖端半分钟,有镇静、止痛、清脑等功能。
    捏弹耳垂法以双手食、拇指肚,分别提揉双耳垂,先轻轻捏揉耳垂半分钟,使其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向下拉,再放手,让耳垂回原形,此法可促进血液回圈、延缓老年性耳聋、减少耳鸣。
    挽拉全耳法右手绕过头顶,以食、拇指夹耳尖向上牵拉左耳36下,换左手同法。此法可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起到保护视力、减轻喉咙疼痛,防治慢性咽炎作用。
    双手扫耳法用双手掌把耳朵由后面带动耳廊向前扫,紧接着再回过来时带动耳廊向后扫,此法可启动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抗病力,可醒脑、补肾、调合阴阳。
    手摩耳轮法双手握成空拳,以食、拇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擦摩数十下,使至冲血发热。此法有保肝、补肾等作用。
    按摩耳屏法以食、拇指肚夹耳屏(耳中心部),不分凹凸高低,按摩捏揉半分钟,重点按摩耳甲腔、耳甲艇,其属心、肺、呼吸道和消化、泌尿系统反射区。然后用双手中指插入耳道口,指肚向前对准耳屏内侧,顺逆时针旋转2—3圈后拔出,如此反复,具有调理气血,开九窍、益五脏、健美、抗衰老的功能。
耳部征象──动脉硬化的信号
    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由其引起的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发现这种病时有的已经相当严重。
    耳鸣、耳聋、眩晕等症 如果不明原因出现耳鸣、耳聋、眩晕等症状,预示可能患有早期的动脉硬化或冠心病。耳的听觉感觉受位于内耳,内耳感受器的微细结构与大脑组织一样,不耐受缺血和缺氧,而且其缺氧的耐受性比心肌更为敏感。所以,一旦动脉硬化发生,内耳血液供应因动脉硬化、狭窄而缺血,耳鸣、耳聋、眩晕等症状必然在循环系统未有症状表现之前发生。
    耳垂皮肤皱纹  美国医学家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凡死于冠心病者,耳垂皮肤几乎都有一条皱纹。他啊似这意外发现中得到启示,对有耳垂皱纹者做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其中有90%患冠心病。国内有人对300名中老年眼底动脉硬化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发现有耳垂皱纹者287人,皱纹与动脉硬化一致率达95%。耳垂为身体要端部位,由结缔组织构成,对缺血相当敏感。当机体动脉硬化时,与心肌组织一样,耳垂发生微循环障碍而出现皱纹。
    外耳道长毛  英国的医学家发现,冠心病男性患者约有3/4外耳道带毛(女性无此体征),国外的统计资料表明,明显外耳道长毛,对预测男性冠心病有卯呢的准确率。
    由此,中老年人,不妨注意自我观察一下,是否有上述耳部征象。
       耳垂长皱纹 当心冠心病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我们可以通过检查身体的一些表征,自我发现疾病的征象,达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目的。
    1.耳垂皱纹
    是耳垂上自前上至后下的明显皱褶。
    耳垂为身体末端部位,对缺血相当敏感。动脉硬化时,耳垂发生微循环障碍而出现皱纹。美国学者发现,因冠心病死亡者,耳垂上几乎都有一条皱纹;对有耳垂皱纹者做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其中90%患有冠心病。国内研究发现,耳垂皱纹的出现与动脉硬化的发生一致率高达95%。日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程度也增加,其中耳垂皱纹明显者动脉硬化程度也重。另有报告称,存在耳垂皱纹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是无皱纹者的8倍。
    2.外耳道多毛
    医学家发现,冠心病男性患者约有3/4外耳道多毛,女性患者则无此体征。
    3.角膜弧
    是在角膜边缘出现的一圈灰白色环。美国学者认为,角膜弧的出现是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增高的征兆。
    4.舌侧血管变化
    观察舌侧血管有无红色、蓝色或紫色凸起的小结,小结在4个以上,或舌侧苍白,血管不清均属异常。可能是舌小动脉硬化,微血管血栓形成的表现。 
    从耳朵窥探内脏健康
    通过对耳的观察,可以推测机体的健康状况。对耳朵的观察主要从颜色、光泽,形态变化,定位诊断几个方面进行。
    颜色、光泽 就耳部整体而言,正常人的耳红润而有光泽,这是先天肾精充足的表现;如果耳朵干枯没有光泽,反应机体肾精不足。 
    耳朵色淡白,多见于风寒感冒;还见于素体阳气不足的人,这类人多怕冷恶风,手脚冰凉。     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    耳廓干枯焦黑,多发于传染病后期或糖尿病,因为在这个阶段,机体阴液已经严重耗伤。    在耳朵的某些局部呈点状或片状红晕、暗红、暗灰等,多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形态变化望耳的另一个内容是观察形态变化。耳朵厚大的人,肾气充足;耳朵薄而小的人,多为肾气亏虚。     耳朵局部有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点状凹陷,而且没有光泽的人,多提示有慢性器质性疾病,如肝硬化、肿瘤等。耳朵局部血管过于充盈、扩张,可见到圆圈状、条段样等改变的,常见于有心肺功能异常的人,如冠心病、哮喘等。此外,若耳内流脓,伴有耳部红肿热痛,听力下降的,是中耳炎的表现,中医认为,这是风热上扰或肝胆湿热。  
    定位诊断  就耳的定位诊断而言,人体各部位在耳朵上的分布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
    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因“上火”而致牙齿、牙龈肿痛时,或脸上长小疙瘩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者在耳垂上点刺放血,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按捏耳垂还有美容养颜的作用。
    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这个地方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血液和循环系统有保健作用。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对捏即可。
    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相当于人的腹腔,按摩此处有助于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
    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颈肩腰腿痛等躯体疼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如今的耳诊与传统的耳诊相比,加入了精确定位的耳穴内容。诊法也不再局限于望诊、触诊,染色诊法、生物电测定法等方法正在蓬勃发展。当然,望耳只是中医“望诊”的一部分,判断机体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应当结合全身的其他表现。
按摩可“进补”
    所谓按摩“进补”,就是用手法刺激有关的经络穴位,达到扶正固本、祛病延年的目的。
    ●用两手中指指腹着力,分别摩擦鼻的两侧,从鼻翼至鼻根,来回摩擦,直到鼻翼两侧发热。
    ●掌指关节微屈,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整个耳廓,用力搓擦,搓至发热。
    ●手握空拳,手指自然并拢,轻轻拍击胸部,双手交替进行。
    ●用单手或双手重叠放在腹部,以顺时针方向按摩,先按摩上腹部,再按摩脐部、小腹部,最后反复按摩整个腹部。
    ●将双手掌小鱼际(手掌小指侧肌肉丰厚处)分别放在腰部两侧,然后上下按摩,擦至局部发热为止。
    ●用拇指着力,按揉两侧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各100次,以有酸胀感为佳。
    ●用手掌小鱼际着力,摩擦脚掌心,两脚交替进行,以发热为度。
    中医认为,人体各部位与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因此,按摩局部,不仅有益于局部,而且也能通调全身内外上下。只要持之以恒,便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按摩五个部位强过吃补品
    人体有五大保健特区,分别在背部、脊柱、前胸、腹脐和耳部。
    冬季每天做好这五个特区的保健时,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扶助正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 
    特区一、腹脐
    养生关键词:消除腹部脂肪,防治便秘。
    腹脐部是养生专家很重视的保健“要塞”,中医称腹中央肚脐为“神阙”。对腹脐部按揉刺激、调理,可益肺固肾,安神宁心,舒肝利胆,通利三焦,防病健体。
    揉腹还对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肥胖症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保健方法:两手重叠,按于肚脐,适度用力,同时保持呼吸自然,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
    对于平日缺乏锻炼的人群,建议养成在闲暇时间或散步的时候双手掌交替拍打(频率为每秒钟一次)中下腹部20分钟,有促进腹部新陈代谢的作用。 
    特区二、耳部
    养生关键词:预防耳部冻疮,帮助养肾。
    中医讲肾开窍于耳,经常搓耳廓可以防治耳部冻疮,并能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
    保健方法:           提拉耳垂。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
    手摩耳轮。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往返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
    提拉耳尖。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等功效。 
    特区三、前胸
    养生关键词:增强心肺功能。
    一个人免疫功能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胸腺素浓度的高低,对胸腺予以调理刺激,可以抗病防癌、强身延年。
    保健方法:       用右手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适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来回擦摸50次;换左手用同样方法摩擦50次。然后,再用手掌跟对着胸部中间上下来回摩擦50次;还可用两手掌交替拍打前胸后背,每次拍100余下,早晚各做一次。
    擦拍胸部能使“休眠”的胸腺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增强心肺功能。 
    特区四、背部
    养生关键词:提高免疫力,防感冒。
    经常对背部经络和肌肉进行刮痧、搓擦、捶按、拍打,可以疏通经络,安心安神,帮助预防感冒,另外,搓擦背部对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保健方法:      在每天早晚擦(搓)背、拍背或用保健锤敲背部(包括背部和颈部);或采取背部按摩理疗如背部刮痧、捏脊、拔火罐等。 
    特区五、脊柱
    养生关键词:促进消化,预防脊柱常见病。现在约有70%的人因平时缺乏对脊柱特区的正确保健而使之产生了病变。脊柱特区有四个生理弯曲,最易发生病变的有颈部(颈椎病)和腰部弯曲(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
    保健方法:      儿童厌食、偏食可以沿脊柱两侧夹脊穴按摩。每天晚上对脊柱进行按摩理疗、刮痧、走火罐、轻轻拍打。
    在脊柱特区进行针刺、中医蜂疗及艾灸,对脊柱各段脊髓分出的神经疼痛及强直性脊柱炎有治疗效果。  耳朵上分布名称与位置
耳轮
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对耳轮
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又叫对耳轮体;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三角窝
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船形沟,又称舟状窝。
耳屏
指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迹
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对耳屏
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屏间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屏轮切迹
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
耳垂
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外耳道开口
在耳甲腔内的孔窍。                     “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所以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应到耳廓相应点上。经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人体各部位在耳廓的分布好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具体投射区按摩方法如下:


耳穴

    ⒈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内火上炎而致齿耳肿痛,或面部生疖时,可用双手拇指揉捏耳垂,直至双耳发红发热。每日2次,经常按捏耳垂,还有美容养颜作用。

    ⒉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此处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心脑肺和血液系统有补益作用。具体做法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对捏即可,每日3次。

    ⒊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按摩此处有助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

    ⒋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耳轮顶端凹陷处叫足趾,颈肩腰腿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⒌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的上缘为上尖端处,按摩此处有退热、镇痛、消炎、降压的作用。



   颞

【曾用名】太阳
【位置】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
【主治】偏头痛等

 额
【位置】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主治】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

 皮质下
【曾用名】卵巢、睾丸、兴奋点
【位置】对耳屏内侧面
【主治】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等

 

 
耳甲腔

 

 心
【位置】耳甲腔中央
【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等

 肺
【曾用名】肺点、结核点、肺气肿点
【位置】耳甲腔中央周围
【主治】咳喘、胸闷、声音嘶哑、痤疮、皮肤瘙痒症、荨麻疹、扁平疣、便秘、戒断综合征 

 气管
【位置】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
【主治】咳喘等

 脾
【位置】耳甲腔的后上方
【主治】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眩晕症等  内分泌
【位置】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痤疮、间日疟等

 三焦
【位置】耳甲腔底部内分泌穴上方
【主治】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等

 口
【位置】耳轮脚下方中1/3处
【主治】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戒断综合征等 

 食道
【位置】耳轮脚下方中1/3处
【主治】食道炎、食道痉挛

 贲门
【位置】耳轮脚下方后1/3处
【主治】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等

 胃
【曾用名】幽门、下垂点
【位置】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胃痉挛、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消化不良等

 耳甲艇

 十二指肠
【位置】耳轮脚下方后部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幽门痉挛等

 小肠
【位置】耳轮脚上方中部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

 大肠
【位置】耳轮脚上方前部
【主治】腹泻、便秘、咳嗽、痤疮等

 阑尾
【位置】大、小肠两穴之间
【主治】单纯性阑尾炎、腹泻等

 肝
【位置】在耳甲艇的后下部
【主治】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假性近视眼、单纯性青光眼等

 胰胆
【位置】肝肾两穴之间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听力减退、急性胰腺等

 肾
【位置】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
【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哮喘、遗尿症、月经不调、遗精早泄等  输尿管
【位置】肾与膀胱两穴之间
【主治】输尿管结石绞痛

 膀胱
【位置】肾与艇角两穴之间
【主治】膀胱炎、遗尿症、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经痛、后头痛等

 艇角
【曾用名】前列腺
【位置】耳甲艇前上角
【主治】前列腺炎、尿道炎等

 艇中
【曾用名】脐中、腹水、醉点、前腹膜、后腹膜
【位置】耳甲艇中央
【主治】腹痛、腹胀、胆道蛔虫症、腮腺炎等

 耳垂

 目 1
【曾用名】青光
【位置】耳垂正面,屏间切迹前下方
【主治】假性近视

 目 2
【曾用名】散光
【位置】耳垂正面,屏间切迹后下方
【主治】假性近视

 牙
【曾用名】拔牙麻醉点、牙痛点、升牙点
【位置】耳垂正面,从屏间切迹软骨下缘至耳垂下缘划二条等距水平线,再在第二水平线上引两条垂直等分线,由前向后,
由上向下地把耳垂分为九个区。一区即本穴
【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压等

 舌
【曾用名】上颚、下颚
【位置】按上述分区之二区为本穴
【主治】舌炎、口腔炎等

 颌
【曾用名】上颌、下颌
【位置】按上述分区之三区为本穴
【主治】牙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垂前
【曾用名】拔牙麻醉点、神经衰弱点
【位置】按上述分区之四区为本穴
【主治】神经衰弱、牙痛

 眼
【位置】按上述分区之五区为本穴
【主治】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麦粒肿、假性近视、内耳眩晕症、耳鸣、听力减退等

 面颊
【位置】按上述分区之五、六区交界线周围为本穴
【主治】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痤疮、扁平疣等

 内耳
【位置】按上述分区之六为本穴
【主治】耳鸣、内耳眩晕症、听力减退

 扁桃体
【曾用名】扁桃体4
【位置】按上述分区之八区
【主治】扁桃体炎、咽炎

 耳背

 上耳根
【曾用名】郁中、脊髓1
【位置】耳根最上缘
【主治】鼻衄 

 耳迷根
【位置】耳背与乳突交界的根部,耳轮脚对应处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鼻塞、心动过速、腹痛、腹泻等

 下耳根
【位置】耳根最下缘
【主治】低血压

 耳背沟
【曾用名】降压沟
【位置】对耳轮上、下脚及对耳轮主干在耳背面呈“ Y ”字形凹沟部
【主治】高血压、皮肤瘙痒症等

 耳背心
【位置】耳背上部
【主治】心悸、失眠、多梦

 耳背脾
【位置】耳轮脚消失处的耳背部
【主治】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耳背肝
【位置】在耳背脾的耳轮侧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胁痛

 耳背肺
【位置】在耳背脾的耳根侧
【主治】咳喘、皮肤瘙痒症等

 耳背肾
【位置】在耳背下部
【主治】头晕、头痛、神经衰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