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眼睑炎症状:《望长安》的解说词_第三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5:43:02
第三集 中国原点
  
  1968年十月,蒲城尧山脚下,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建成,当地人称时间城。1970年12月15日,时间城开始向全国进行短波广播。半径达300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第一次听到了北京时间。
  距离授时中心一百公里处的咸阳永乐镇石际寺村,这个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地原点。大地原点也称大地基准点,是国家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标点,大地原点和授时中心,是科学测量和计算的设定,也给人以文化意义的联想。这里是中心,也是源头。
  陕西周边与八个省接壤,是中国相领省份最多的地方,莽莽苍苍的秦岭山脉,它位于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横贯东西,勾连南北,使陕西成为结合不同地理区域,融会多种民族文化,荟萃各色自然景观的中心地带。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朱士光:
  “秦岭是我们国家中部一个由西向东延伸,一个很重要的山脉,它不仅仅在陕西境内,它西边实际上是从甘肃那边起算,东边还延伸到豫西北,河南的西北部,到三门峡那一带,像崤山,很有名的崤山,那都是秦岭向东的延伸部分。”
  
  中国有许多名川大山,但以秦岭最为独特,这座由巨大花岁岩体构成的山脉,大约在4亿年前开始隆起,逐渐形成了北陡南缓的地形地貌。在此之后的七千万年前,又经受第四纪冰川动动的侵蚀,最终形成千山万水,重峦叠嶂的特殊地貌。
  
  作家 高建群:
  “整个秦岭,从地理上来讲,它是中国的南北分水岭,以北属于中国的北方,以南它是中国的南方,里面长着几千种树,各种的花和动物,而且它,正因为有了秦岭,才有了关中平原的富饶。”
  
  秦岭平缓的北坡,环抱着关中平原,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蜿蜒而过,滋润着八百里秦川,在渭河与黄河交汇处的洽川,黄河稍作停息后,便浩荡东去,因钟情于这块神奇而富有灵气的土地,留下了一望无际的河滨湿地,温泉湖泊,北国的天空下因此有一了处胜似江南的风景,这片古老丰腴的土地,就是被古人称作金城万里,天府之国的关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博士 赵中枢
  “为什么叫关中呢,有的说是四关之中,有的说是两关之中,起码它东边的哪个函谷关,现在我们可以用潼关来代替,函谷关还在,你东边来的话,我有关口能守得住,然后南边秦岭是很大的屏障,北边基本上北山,尽管不太高耸,但是它范围还是比较广阔,西边呢,西南有大散关,萧关。”
  
  关中是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区之一,至今也是黄河流域的粮仓,大约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制作各种生活工具。这些陶器,是半坡先民的日常生活用具,充满生活情趣的绘画,代表着人类童年的艺术想象,它们与那些被视为文字起源的刻划符号一道,构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萌芽。
  
  著名考古学家 石兴邦:
  “这个仰韶时期的农业,你看那个储藏粮食什么的,那已经是相当高水平的农业。这个农业社会在世界上,就是我们陕西这一块地方,体现出的农业在世界上是最发达的,最早的一个地方。”
  
  农学家:
  “这个就是秦薯5号。”
  
  这些带有着强烈地域色彩之名的农作物,延续着农耕文明与秦地的不解之缘,在关中这片农耕大地上,生长的科学家,他们的身上不仅遗传着半坡先民的勤劳基因,还承继着后稷教民稼穑的农业梦想。
  
  农学家:
  “我们杨凌这个武功镇,专门过去有后稷教稼台,就是教农民种地的,因为中国古农业始祖就在杨凌的武功镇那个地方。”
  
  位于关中腹地的杨凌,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四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杨凌一带教授族人,播种百谷,以农为生,从采摘到生产,周人的始祖在这里完成了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变革,中国农业以后稷为标志,而渐入文明时代。
  1934年,于右任先生与杨虎城将军,在杨凌建起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院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现代化实验室里所追求的目标,与后稷子孙们的原始的农业实践是一脉相承的。
  农耕文明的光辉召唤着周人,公元前11世纪,周的先祖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了岐山下的周原,擅长农业的周人在此扎根,开始了稷和麦的种植为其后形成农耕时代的周文化奠定了深厚根基。
  近年来,考古学家们在周原这片依然肥美的土地下,挖掘出一千多件的青铜器,其中半数以上刻有长篇的铭文,内容涉及分封、世袭、祭祀、井田、等级观念等,从各种角度,佐证着西周时代的社会制度,而青铜器的优美造型,以及它的沉重直观地反映了周人对祖先追孝的思想。在当时,祭祖是周人的主要礼仪活动,而极为珍贵的青铜则成为最好的载体,周人不敢自己享用,把它们敬献给了祖先。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学勤:
  “中国的传统就是所谓的礼乐之邦,礼乐制度是当时社会文化,一个基本的性质和结构,从这方面来说大量的青铜器制作,都是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的结构,所以这方面说起来,作为长安地区以及周围陕西的其它地区,出土大量的青铜器,这完全不是偶然的事情。”
  
  1963年,何尊出土于宝鸡,这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的青铜器,被文史专家誉为镇国之宝。122个字的铭文记载了周公摄政辅佐成王在洛阳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铭文中,中国的称谓第一次出现。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名叫姬旦。在中国历史上,周公是一个圣人,是后世儒家的楷模。孔子所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推崇的就是周公。据说周公的相貌不太好看,但是他品格高尚,富于政治智慧。武王伐纣之后,委托周公辅佐幼子周成王。为了强化成王在诸侯中的共主地位,周公依靠宗法血缘关系,对周王朝实行了有效的控制,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建立起一种高度统一的社会统治秩序,从而架构了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
  
  文化学者 肖云儒:
  
  “周代的礼乐,八鼎、九鼎之尊,把人群划为等级,然后形成一种用礼乐礼教形成一种秩序,就是最早的社会管理,流传下来。没有这个,社会是混乱的,然后秦制,周礼秦制,秦代的制度,把这种秩序凝固化为一种政治制度,一直传下来几千年。”
  
  来自渭水源头的周人与秦人,被历史选中,他们循着渭河向东挺进,直至关中平原,在渭水河畔建立起了自己的王朝。
  
  
  6#
回复 
作者:回望长安  回复日期:2009-12-15 07:49:00  
  汉中位于秦岭南部,自古有天汉之美称,天汉原指天上的银河,在古人眼里,天上的银河和地上的汉水,是相对应的。史籍记载,天汉作为专用名词,最早出自萧何之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撼动了大秦江山,接踵而来的楚汉之争,项羽自恃功高,撕毁了各路义军与楚怀王所定先攻下咸阳者王之的协定。
  
  陕西历史博物馆 原馆长 周天游:
  “本来按照义帝规定,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刘邦)他本来应该是关中王,但是项羽不想让他当关中王,所以项羽入关以后,就把刘邦贬到汉中去了,把他封为汉中王。”
  
  古汉台,是刘邦称汉中王时的宫廷所在,当年,刘邦忍辱之时,萧何曾经献计,天汉其称甚美,希望您在汉中休养生息,招纳贤才,将来一定能收服三秦,图得天下。于是,刘邦率兵进驻汉中,并采用张良计谋,火烧由关中进入汉中的所有栈道,以此麻痹项羽。历史印证了萧何的预言,刘邦以汉台为宫廷,以汉中为根基,在短短的五年间,风卷残云般平定三秦,逐鹿中原,夺得天下。
  
  陕西历史博物馆 原馆长 周天游:
  “刘邦他是靠汉水起家的,所以回到长安以后,他就把自己的那个王朝定名为汉,就是因为他在汉江崛起的。”
  
  “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甚,”天命归汉,从此以后的400余年,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朝代,也是一个开疆裂土的朝代,汉朝被后世所仰慕。汉,因此成为一个强劲有力的符号,汉人,汉语,汉族,汉服,这些源自汉水的称谓,成为中华文明构成谱系中的主体符号。
  
  汉水,古时曾叫沔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南宁强县北的米仓山,这条流淌于秦岭南麓的大江,即使在工业化空前的今天,它依然如诗如画般地清澈而恬静。
  定军山位于汉水之畔,是控制川陕交通的要津。公元219年,定军山一战,蜀将黄忠斩夏侯渊,一世枭雄曹操在汉水河畔写下“衮雪”二字北归而去。
  满腹经纶的诸葛亮却如鱼得水,他的才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休士劝农,发展生产,不仅解决了北伐军资,而且让当地的人民在战乱中得以休养生息。在据守汉中向外征战中,诸葛亮奉行西和诸戎,南扶夷越的政策,促进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往与融合。在汉中的八年生聚,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诸葛亮祠位于岐山五丈原,这里是关中地区著名的古战场。公元234年,诸葛亮秦八万大军攻入关中,准备夺取长安,魏明帝派司马懿率军拦截。五丈原前两军对阵百余日,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则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如果说纵横于三秦大地上的水路交通是自然的恩赐,那么,栈道的修建则需要人的意志和智慧,早在武王伐纣的时候,就有来自南方的庸、蜀、羌等族参战,秦岭未能阻挡兵马的北上原因就在于栈道,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田旭东:
  “公元前的206年,刘邦采纳了大将韩信的建议,派少数兵力修栈道,实际上修栈道是为了转移驻守在关中西部雍王章邯注意力,那么他暗地里又派了大军,沿着西边陡峭艰险的陈仓道,北出大散关,夺取了陈仓城。陈仓城实际就是今天陕西的宝鸡。宝鸡之后就直逼咸阳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栈道的军事意义不言而喻、诸葛亮当年驻军关中后曾经对古栈道进行修整扩建,使之成为调遣兵马、运送粮秣的战略要道。傍水而行的栈道悬浮在陡峭的山崖,湍急的河水之间,它们在今天看来是看来是如此古朴险峻的神奇景观,在古人那里,则是军事、交通的命脉。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田旭东:
  “在我们陕西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修筑了很多条栈道,比如说从关中地区通往陕西南部的穿过秦岭的就有谠骆道,子午道,还有褒斜道。从陕西南部在通往今天的四川这一带,还有穿越大巴山的,像米仓道、荔枝道、金牛道等等。可以想象古栈道在中国古代,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命脉。”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从李白的《蜀道难》中可以看到,古人视秦岭为畏途。今天,山中盘错的大道贯通南北,天堑变成通途,而现代公路的路基下,古道湮没其中,流传下来的是石牛屙金,五丁开道的神奇。
  现代交通的快捷,也让我们难以想像,李白当年是在哪座山峰的光影里,怀着怎样一种心情,发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年感叹。
  1975年,随着汉中石门水库的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石门隧道,沉入水底,过去从关中到汉中的秦岭古道,东有子午道,中有褒斜道,西有陈仓道,因子午道过于艰险,加上褒斜道由秦入蜀近四百里,因此汉明帝下诏,罢子午道,通褒斜道。于是为打通褒斜道,长达15米的石门隧道,历时六年开凿而成。为了表彰这一重要事件,时人在石门隧道西壁上,刻下了《石门颂》。《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中国辞书中,影响最大的《辞海》在1936年出版时,书名《辞海》二字便选自《石门颂》。
  陕西境内另一条道路也曾在千百年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秦直道。
  
  老农:那就路就叫秦直道,再没有啥,再没有看到啥。
  记者:你知道这条路通到哪儿啊?
  老农:通到内蒙, 过去那些老人就是那一说,他们也不知道内蒙在哪里。
  
  陕北人将秦直道呼为圣人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监修直道,直道全长700多公里,南起咸阳甘泉山林光宫,沿子午岭东侧北行,纵越陕北黄土高原北至九原郡。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徐卫民:
  “为什么叫直道?就是它这条道修得很直,采取了很多办法,斩山湮谷,所以它修得很直,有人把它称为军事高速公路。为什么叫军事高速公路,它主要的目的当时是军事上的。主要还是为了对付北方的匈奴,有这条直道以后,就可以很快的到达北方了。”
  
   秦直道的修通使得秦始皇的铁甲骑兵,从林光宫军事指挥地出发,三天三夜即可抵达阴山脚下。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汉朝军队的飞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直道。慷慨悲歌,生离死别。自秦以来三秦大地上的这些千年古道旌旗飘扬铁马兵戈的间隙之中,民族的交往,文化的融合,始终在悄然进行着。黄土高原深处,秦直道上留下的,是昭君出塞的身影,文姬归汉的足迹。秦巴山脉里飞扬的则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忧思。
  从大地原点出发,走向陕西的东南西北,再回到这里,你会发现,无论哪个方向上的寻踪,都是一幅融会了多种色彩的长卷,它既是地理的,也是历史的,更是人文的。
  
   第三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