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格格搞笑图片:曲青山:《宣传思想工作漫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8:09:18

曲青山:《宣传思想工作漫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4日08:38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编者按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曲青山撰写的《宣传思想工作漫谈》在省内刊物和网络发表后,许多读者和宣传思想系统的同志纷纷致电本报,希望能够全文刊发,以窥全豹。本报为满足大家的要求,今日全文刊出《宣传思想工作漫谈》。

  今天很高兴与大家以漫谈的方式、面对面地交流宣传思想工作的体会、感受和思考。启功先生说过:“文章简浅显,做人诚平衡。”我想浅显地谈三个问题,也就是三个“如何”,如何对待宣传思想工作;如何把握宣传思想工作;如何提高宣传思想工作者自身素质。

  一、如何对待宣传思想工作

  (一)要热爱宣传思想工作。

  1、什么是宣传思想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有几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宣传主体,就是谁做宣传思想工作;第二个要素是宣传内容,就是要宣传什么东西;第三个要素是宣传手段、载体或者是方式方法;第四个要素是宣传客体或者叫宣传对象。我认为宣传工作就是宣传主体把要宣传的内容通过宣传的手段和载体作用于宣传客体这么一个过程,如果我们把宣传的东西通过这个过程宣传给别人,别人接受了一半,还是百分之七八十,是全部,还是一点都没有,这些都应该反馈回来,有一个反馈的回路。宣传主体就应该根据宣传客体、宣传对象的接受情况来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努力做到“三贴近”、“三深入”,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否则宣传主体的工作过程即使完成了,但宣传对象不接受宣传内容,这样的宣传效果就可能是“零”。

  2、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为什么说宣传思想工作重要呢?首先,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人的思想看不见、摸不着,随时随地在发生变化,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大变革的时代,由于“四个多元化”,以及各种新的矛盾不断凸显,做宣传思想工作的难度很大。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从事宣传思想工作的同志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概括非常形象,非常准确,既然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就要对人们起到凝聚力量、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统一思想的作用。其次,宣传思想工作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范畴。毛泽东同志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也有人曾经说,夺取政权靠“两杆子”枪杆子、笔杆子,“笔杆子”就是指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第三,宣传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指出,宣传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队伍是党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高明的、有远见的、讲政治的领导,一定会把宣传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我们党是靠思想政治工作起家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它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去年在北京举办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展览会”上,展出了红军写在墙上、石头上、木板上的各种各样的标语,给人印象深刻。我省果洛州班玛县玛柯河林场的山上也留下了当年红二方面军路过时写下的标语。为什么红军走一路要写一路标语呢?这是用标语的方式来向群众宣传我党的革命思想,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雪山的时候,很多文艺宣传工作者在途中用打快板的方式来鼓舞部队的士气。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毛泽东同志曾担任国民党宣传部长,在大革命时期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几篇重要著作,对革命理论进行了有效宣传。理论是需要宣传的,是需要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的,这就是理论宣传工作。理论被群众所掌握、所接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毛泽东同志在《愚公移山》中曾形象地比喻中国共产党就像愚公,要挖山不止,会感动“上帝”——人民大众,最后搬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了一颗原子弹,死伤几十万人。全世界都知道了原子弹这种新式武器很害怕。这时,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杨家岭就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一事采访了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当时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毛泽东同志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传播出去以后,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改革开放后,我们经历了几次大的思想解放,无论哪一次思想解放都是从意识形态战线开始的。第一次思想解放,就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和时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胡耀邦同志的领导下,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随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全文转载。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在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后的中国引起轩然大波,这场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对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既然宣传思想工作如此重要,那么,从事宣传思想工作的人,就应该将其作为一个崇高的职业,热爱宣传思想工作,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而热爱又是我们产生信念、坚定信念的前提。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没有精神,大不一样,有了精神就会不怕困难,意志顽强,勇往直前。

  《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就“信念”有一段对话。子贡问孔子,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呢?孔子说:“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就是说,国家必须有强大的兵力做保障;必须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丰衣足食;老百姓对国家要有信仰。子贡说,三条太多,如果舍去一条,该舍去哪一条呀,孔子说那就不要兵力了,人总得吃饭,还得有信仰。子贡又问,如果再舍去一条,该舍去哪一条呀,孔子说,去食。最后留下一条就是人要有信仰。老百姓相信你,就有了信念,有了精神,就使一个国家有凝聚力,不断强大起来。“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听到这个真理,晚上死了我都心甘情愿。这讲的也是信念的问题,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念,灵魂是空的,是死的,这个人无异于行尸走肉,这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庄子说,人要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指的是面对外在的世界,要适应这个环境,不能孤芳自赏,否则怎么能在这个世界生存呢?“内不化”是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受外界影响,不随波逐流。中央电视台有一段广告词讲得很好,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是你自己,向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做最好的自己。我能,讲的也是精神和信念的问题。

  最近热播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讲到,国民党败逃台湾后,蒋介石反思失败的原因时慨叹,不是共产党有三头六臂,而是国民党腐败,自己打败了自己。国民党失掉江山的原因是失掉了民心,这说明当时的国民党缺乏的正是一种精神和信念。反过来再看那些中国的革命仁人志士,无不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和精神。叶挺被捕后在狱中写了一首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将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在重庆渣滓洞狱中还有一位烈士叫陈然,他家庭富有,但他参加了革命,牺牲时年仅二十六岁。他在狱中写的那首诗大家都很熟悉:“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这里也是一种信念和精神的力量在起作用。

  热爱才有定力,才能脚踏实地,不为外界的冲击和诱惑所动。热爱宣传思想工作,是因为我们信仰真理,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在为党的事业做宣传,不为其它的各种说教、理论、主义所惑。要有心甘情愿吃苦的思想境界。人不是为了物质而活着,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们要做大丈夫,不能做小人,要固守原则,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我认为这种“大丈夫”和我们党所倡导的高尚精神是一致的,我们要继承和弘扬。

  (二)奉献宣传思想工作。

  1、宣传思想工作的性质决定我们要奉献。有人说,宣传思想工作很辛苦,这也是客观现实。我1984年到省委宣传部工作至今,二十多年来,我对宣传思想工作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三个字:苦、难、险。所谓苦,是我们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工作强度大,做好工作必须事必躬亲、靠前指挥、周密策划,不能当“甩手掌柜”,非常劳心、劳力、劳神。所谓难,要虚功实做,工作要求高、要求急,要干出成绩很难。尤其在我们青海做宣传思想工作,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自然条件严酷等原因,缺经费、缺手段、缺载体、缺人手,要办成一件事情更是难上加难。所谓险,是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强,责任大、风险大,丁关根同志时任中宣部部长时经常说:“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后来刘云山同志又加了一句话叫“如负泰山”。同志们通过“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负泰山”这三句话来理解和感受宣传思想工作的风险和责任,宣传思想工作不能有任何懈怠,不能出任何差错。部队打一场战役后要休整,而宣传思想工作是一天忙到晚,一年忙到头,丝毫不能懈怠。因为报纸要天天编,广播要天天播,电视要天天放。况且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每个时期都不一样,都需要宣传思想工作及时跟上。譬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具体由组织部门牵头负责,但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跟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具体由统战部门牵头负责,宣传思想工作也要跟上。而且,宣传思想工作如果出了差错,在报纸上出现一个错别字,在广播中播错一句话,在电视中播出一个不良画面,在一本书出现一个错误观点,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政治后果。前些年,外省的一家党报、一则通栏标题应为“把反分裂的斗争进行到底”,但在编印时恰恰把“反”字丢掉了,十几万份报纸第二天全部发出去了,发现后赶快往回收,可造成的影响再也挽回不来了。还有一个地方的报纸,报道一位女公安局长犯罪的消息,但在报纸上配的却是任长霞的照片。通过举这些例子,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警惕性,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千万不能把政治性很强的工作作为一般事务性的工作去对待。否则,不出问题是侥幸,出问题是必然。只有关口前移,从记者编辑就开始把关,人人把关,层层把关,就会有效预防差错的发生。

  2、省情决定我们要奉献。目前,在地球上人类存在,长年居住的地方,青藏高原是最苦、海拔最高、最缺氧的地方。科学数据显示,海拔每升高一千米空气中含氧量就比海平面减少10%。西宁缺氧达到25%—26%,即使我们坐着不动,与北京等低海拔的地方比,心肺的负荷也相当于身上背了几十斤重的东西。我们经常说,青海是面积大省,人口小省,资源富省,经济穷省。我们下乡,到玉树、果洛、海西等地一个来回就是一两千公里,在其他省就有可能把全省跑个遍。我们的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相应的成本也高,而我们恰恰又缺钱,工作对象又千差万别,手段设施又十分缺乏。

  特殊的省情,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条件,决定了我们在青海工作,就要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就要保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状态,因为在青海工作要付出比内地大的多的力气,人家付出一份的力量,我们要付出十份甚至更多的力量。

  3、奉献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我们在青海从事宣传思想工作,我想是两个无奈,也是两个必然选择。地球上以及我国有那么多好的地方,谁让我们偏偏在青海工作呢?在青海工作,为什么你又偏偏选择了宣传思想工作呢?这是两个无奈,既然我们选择了青海,又选择了从事宣传思想工作,我们必定不怕苦,必定热爱宣传思想工作,这又是我们的两个必然选择。无奈,是从消极意义上讲的,必然,是从积极意义上讲的。前几天我到内地,问发达地区一位宣传部长,每年掌握的文化事业费有多少?他悄悄说有5个多亿。那么我们部里一年掌握的文化事业费是多少呢?三百多万。这些钱主要通过省财政直接下拨到有关地区和有关单位使用。同样是省一级的宣传部,人家有几个亿的经费来支配,他们做工作要求是做到最好,很少考虑钱的问题。而我们开展工作首先愁的是钱从哪里来。

  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是清水衙门,工作难度大,但我们既然入了这个门,就要热爱这项工作,就要奉献于宣传思想工作,我到省委宣传部工作二十多年来,二十多年弹指一挥间,这个选择让我无悔,也让我热爱上了宣传思想工作,甘愿奉献于宣传思想工作,更让我坚守信念,甘于清苦,苦中取乐,我感到很充实。借用一位哲人的一句话:“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用在青海从事宣传思想工作上那就是“我们不吃苦,谁吃苦?”工作在青海,工作在宣传思想部门,这就注定了我们要奉献。可以说,在青海不讲奉献,就不可能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三)创新宣传思想工作。

  青海环境艰苦,条件较差,但我们决不能苦守、苦等、苦熬,我们要苦干不苦熬,苦中有作为,缺氧不能缺精神,缺钱不能缺干劲。创新是一种精神,创新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活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扎根生活,面向群众,不断创新。第一,创新什么?第二,怎么创新?

  1、创新什么?要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和手段。

  一是创新理念。理念、观念、思想对宣传工作很重要。海涅有一句诗:“正像闪电走在雷呜之前一样,思想要走在行动的前面。”2002年,我们到四川学习考察时,《四川日报》发表的一篇《四川还能成为天府之国吗?》的长篇报道,有两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思想是个总开关,思想一通,一通百通;观念是个万花筒,观念一变,一变万变。”多少年过了,这两句话依然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思想和观念是创新理念的重要方面。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首先理念要新,如果思想不解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你怎么去做宣传思想工作呢?二是创新内容。我们宣传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要把握概括事物的本质,我们选树的典型,要可亲、可敬、可爱、可学,不能可望不可及,宣传的内容要鲜活具体、生动感人。三是创新形式和手段。形式和手段群众要喜闻乐见,只要群众喜欢,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手段都可以采取。检验的标准就是群众是否喜欢、群众是否高兴、群众是否接受,群众是否参与。形式上不管是理论的、新闻的、文艺的、体育的、群体的、个体的、热闹的、默化的,还是其它什么,都可以。比如理论宣传,大家都感觉比较难,因为理论比较抽象,概念比较枯燥,有些人感到不好理解,不好把握。近两年中宣部通过编写《理论热点面对面》以及各地探索尝试的理论下基层等形式,通俗易懂,方式简便,收到了良好效果。大连海军学院教授方永刚,到基层、社区宣讲了几千场,宣讲深入浅出,非常爱欢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始的定位是专家讲,请了很多科学家、理论家、作家、艺术家,收视率却直线下降,看得人越来越少。经过反思以后,节目定位于面向大众。经过重新编排推出后,节目就连十四五岁的学生都能看懂。现在这个栏目的收视率仅次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三国演义》、《三国志》现在读的人可能不太多,但当易中天借电视这个大众传媒讲出来后,一下子吸引了不少人。于丹讲《论语》、《庄子》,把里面的思想、观点、道理、哲理,用一些生动的故事讲出来,一下子火爆了。她的《论语心得》一书首发三百万册,创近年来图书首发量新高。所以,宣传思想工作要有一定的形式,当然千万不要在“形式”后面加“主义”两个字变成“形式主义”。形式是一定要有的,老百姓欢迎、高兴,这个形式就是好的,如果老百姓不欢迎、不高兴,这个形式就变成形式主义了。

  2、怎样创新?下面我结合我省近年来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些探索,作一些实例的解说。

  (1)创新基层文化工作思路。近年来在调研中我们提出了扭住“六个抓手”,提倡“三个读”的基层文化工作思路。“六个抓手”是:电视、广播、文化室、阅报栏、流动文化服务车、文化中心户。“三个读”是:一张报纸大家读、机关报刊基层读、固定图书流动读。我们向省委常委会汇报这个思路时,被认为是想了青海的事,说了青海的话,符合青海的实际。前年刘云山部长来青海听了我们的汇报,到一些文化中心户看了之后很高兴,他说,你们这些经验对于全国应该说也是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对全国像青海这样的地区更有指导意义。

  下面我具体讲一下“三个读”。第一句话:一张报纸大家读。报纸的阅读是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才会消费的精神食粮。这两年我们给基层、给农牧区征订的报纸一部分是从党费里出的,一部分是从上级党组织拿出来的钱给订的,一部分是定点帮扶单位给帮的。最近中央在青海、宁夏和新疆几个省区进行试点,赠送《人民日报》,给我省赠送四千份。原来我省农村牧区每年订阅几百份党报党刊。这些报刊到了村子后,就放到了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家里,看完后不是包了东西就是糊了墙。好不容易订了几份报刊,其他人想看也看不上。于是我们提出,能不能村村办一个“阅报栏”,把这个“阅报栏”设在人们经常去的小卖部、小饭馆或公共场所,想看的人都能看到。这种方式既给小卖部或是小饭馆聚拢了人气,又方便了看报纸的人,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第二句话:机关报刊基层读。给全省每个村订几份党报党刊,经费制约,我们做不到。这两年,省委组织部给困难的乡镇订一份党报要花二三十万。省委宣传部给一些州县宣传部、文明办和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户订一份党报,也要花三四十万。有的定点帮扶单位本身也很困难,甚至有时自己订报纸的任务也完成不了。但是全省机关、部队、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一年大概订各种党报党刊总数有二十多万份,这些报刊每个单位读完后就当废纸卖掉了。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旧报刊的作用,我们提出“机关报刊基层读”的思路,即把看完的报刊留下来,定期送到自己的帮扶点,送到乡镇文化站。把送下去的报刊变成农民的月报、季报,甚至是年报。报纸送去之后,可以把一年的报纸定成合订本,虽然新闻过时了,但报纸上有专版、专栏里面有很多不过时的东西。这是从青海实际出发能做的事情。现在有些单位已在做,而且效果非常好。第三句话:固定图书流动读。省上实施了农家书屋、送图书下乡等工程,但是这些书送下去后,便放在了乡镇的文化站,有的作用发挥不够。青海有一个特点,即使在农区农民居住也非常分散。乡镇文化站所在地的农民可以到文化站去借书,而有的村子到乡镇去要走几十里路,让农民徒步走几十里路去乡镇借一本书,可能由于路途远、不方便,农民就不去借了,这样的图书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方式,原来是书不动人动,现在是人不动书动。把书分类,按照农民需求制定目录,需要什么书,就由经常到乡镇办事的村干部顺便把书带回去,交给农民阅读,具体由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保管。一段时间后,看完的书又流动到有需求的其它村子,让其他农民继续看。这是结合我们青海实际探索创新出的工作思路,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得到了省委的肯定,也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好的效果。

  (2)创建文化中心户。文化中心户最早是海晏县青海湖乡一个村出现的。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了,就有了精神文化的需求,有了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顺应群众需求,组织家里人演唱、弹唱、办起了家庭音乐会,吸引了很多群众前来参与。县上和省文化厅的同志发现后,提出能不能挂个“文化中心户”牌子,以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各个地方都做起来。我去调研后,召开了创建座谈会,提出先搞试点,选了互助、贵德、湟中和海晏四个县开展试点。当时我提出,只要是能够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做法,都可以试,不提具体要求,不定条条框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后来有几个县做的非常好,特别是贵德县,高度重视,创建了奇石文化中心户,格萨尔文化中心户、根雕文化中心户、刺绣文化中心户、图书文化中心户,成效显著,影响广泛。比如奇石文化中心户,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牌旅游点,一年门票收入就有三十多万。格萨尔文化户,收藏了各种版本的格萨尔图书,供参观者阅读,同时还开展相关演出,为游客提供食宿,一年的收入有十多万。贵南的刺绣文化中心户生产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产品远销日本等一些国家。最近又做了一幅百只藏獒图,省文化厅拿到上海国际艺术节去展示,省上也要求做一幅百只藏羚羊图,捐献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收藏。文化中心户的创建就是从青海湖乡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给我们以启示,然后进行推广,典型引路,全面开花的。我们注意把老百姓的创造及时地去发现,引导,规范,并推而广之。文化中心户的创建是一个成功的样板,创建产生的效果、经验,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当然这种做法还需进一步完善提高。

  (3)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探索文化增收、文化脱贫、文化致富的途径。文化增收、文化脱贫、文化致富已在全省各州、市、地、县探索出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手段,我概括了一下,主要有:歌舞经济、藏绣经济、奇石经济、刺绣经济、唐卡经济、雕塑经济等。

  为什么要探索这条路子呢?全省现在有农牧民人口332万,其中贫困农牧民人口有近105万,劳务输出最高极限是116万人,这两年省上提出来“百万劳务输出”的目标,现在大概每年劳务输出在90万到100万人之间,但是输出的大都是体力型劳务,不是技能型劳务,劳务的数量大、但收入低。劳务输出是我省农牧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那么,我们宣传工作、文化工作,能为农牧民的增收做些什么事呢?我们提出探索农牧民文化增收途径。当然这不是唯一的途径,只是其中的一条途径。歌舞经济是文化增收途径之一。青海世居的几个少数民族尤其是藏族能歌善舞。比如玉树、就是歌之乡,舞之海。玉树人有种说法:“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好多农牧民从小就在村子歌舞的氛围里面长大,这种能歌善舞不是一天之功,是几十年的影响积累所形成的。玉树的藏族土风歌舞,非常有特色。虽然这些人歌唱得好,舞跳得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缺少文化,如果搞其他培训,让他们去学电脑、汽车修理、泥瓦工,比较困难。“阳光工程”花四百块钱,用一个月的时间,教他们学会这些技能,比较困难。但只要把他们组织起来,投入一点经费,开展歌舞培训,再有个经纪人带出去闯市场,就能增加收入。因为他们本身就会歌舞,而且也喜欢唱歌跳舞,一发动就可以组织起来。关键我们宣传文化部门要重视,地方党委政府要支持。贵南县有800多人现在在全国各地演出,有些人在北京演出,有的演员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月工资却能拿到一两千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想方设法转移农牧民、减少农牧民。我到贵南调研,看到有些村子没有任何资源,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收入来源少,让他们留在这样的地方能脱贫、能致富吗?贵南抓住藏族歌舞演出,大力发展歌舞经济,6万多人小县,每年搞歌舞培训,向外输出800多人。平安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也是这样,省委宣传部开始给予了扶持、引导,出资让他们在西宁演出。其中很多年轻人没有走出过大山,平安县城也没有去过,后来到了平安、西宁,再后来,到了兰州、西安、北京、青岛、济南等三百多个城市进行演出。一些演员演出年收入几千元,还有上万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贵南、平安的歌舞经济发展起来后,现在称多、贵德、同德、兴海、共和等县都迈出可喜的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到同德县调研时,县上领导说,农牧民演员去四川成都演出,开始害怕出去后被人骗,派了公安人员护送,后来这些演员都能自己出去了。就像拉面经济,政府给发一个“许可证”,还在全国好多地方设办事处,解决他们的困难和后顾之忧。我们也应该这样,加大政府帮扶力度。

  文化增收的这条路子还可以进一步拓宽。贵南为了把藏绣经济做强做大,准备设立一个藏绣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提出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家家都来做,把农闲的群众发动起来,组织开展藏绣,提高效率增加收入。奇石经济也有力地带动了农牧民致富的积极性。西宁市在小峡口挖了个“宁湖”,石头被群众挖了出来,形成了小峡奇石市场。贵德有一个村子,都是从山上迁下来的困难户,当时人均收入只有200多元,尼那水电站修建时截流,家家户户收集石头,靠奇石发了家致了富。西宁城南逯家寨,由农民投入2000多万元建了一个奇石市场,以青海独有的奇石为基础,把全国的奇石都集中到这里,进行交易和展示,增加了村里和农民的收入。还有刺绣经济,循化的一个撒拉族刺绣文化中心户,集中了130多名撒拉族妇女,统一设计,统一刺绣,保证了质量,年收入70多万。再有唐卡经济,去年同仁县的农民从事唐卡制作的收入达到了2000多万。如果在青海举办一个集展示、交易为一体的唐卡艺术节,即可增加农牧民收入,又能成为宣传青海的一个重要渠道。另外,还有搞雕塑的,三江源移民到格尔木从事麻尼石的雕刻,找到了能够赚钱改善生活的出路。湟中县的农民画,历史上就比较有名,现在更是走出省门,走出了国门。前一段时间他们把300幅农民画出售给红十字医院,每一个走廊、每个病房都挂上农民画,以他特有的文化内涵,为医院增添了人文氛围。湟源的排灯,今年元宵节在西宁新宁广场展出,一下吸引了无数市民,震动了西宁。排灯的特点是可以把多文化的、历史的、人物的、风景的内容画到灯上。有些灯是用贵重木材做成,把一些著名书画家的字画制作在上面,这个灯的价格就很高,是高价值的产品。我和湟源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交换意见时讲,也可以开发出小型排灯,可以举办排灯展,可以开设一个排灯园,把排灯展出来,吸引群众、游客来参观。可以把整个县城用排灯装饰起来,一条街一种排灯,一条街一种风格。也可以建一个明清老街,街上挂满各种排灯,在这个地方能品尝到青海的各种小吃,可以听到青海各种“令”的“花儿”。如果把排灯的制作用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批量生产,在全国也会打出名声。别的地方举办灯节时我出人给你去做灯,又会增加收入。

  (4)实施宣传青海的品牌战略。打品牌,也是这两年青海的宣传思想工作、文化工作、旅游工作的一个创新。一是青海湖品牌的打造。在扩大青海对外宣传力度的时候,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想要找一个切入点,找一个突破口。2001年,当时的省委主要领导提出,我们能不能把中央电视台的“心连心”艺术团邀请过来。这个艺术团的演出由中央宣传部统一安排。在此之前我们围绕青海“花儿”的一场演出向中央宣传部打报告,请求予以安排,没有批准。后来青藏铁路开工,省委分管副书记带着我们到中央宣传部去争取,中宣部同意以青藏铁路开工为主题在青海演出。省委主要领导提出把演出的现场放在青海湖,目的是通过演出把青海湖这个品牌打出去。最后把演出地点放在了青海湖151基地。演出始终贯穿一个主题,那就是《在那遥远的地方》,当时有好多人不知道《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在青海创作的。王洛宾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大家都知道他是西部歌王,以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把青海湖宣传出去,把青海宣传出去,就达到了演出的效果和目的。2001年8月19日这场演出播放以后,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赞扬声不绝。演出的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心连心”艺术团在青海演出的消息,紧接着在《焦点访谈》中制作播出了“心连心”艺术团在青海演出的访谈。中央电视台把那天晚上叫“青海之夜”。“心连心”艺术团在青海的这场演出是第28次,中央电视台称这次的演出是最成功的一次。受这场演出成功的启发,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说,能不能不间断地、年年打造青海湖这个品牌,提出这个创意后,省上举办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这个品牌的打造得非常成功。现在我们又围绕青海湖举办了“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影响也非常大。

  二是三江源品牌的打造。三江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生态保护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这里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决定了青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生态地位的重要地位。经过多年努力,我省争取了一个投资75亿、全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三条大江大河用母亲般的乳汁孕育了中华文明,保障了中下游经济、文化的发展、发达。但是为了保护好三江源,我们做出了很大的奉献和牺牲。要让世人来了解青海、关注青海、支持青海,就要打好三江源的品牌。这个品牌还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支持下,省委宣传部决定制作一部关于三江源的文化专题片。在如何制作的讨论过程中,我提出了要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统领该片。《三江源》文化专题片共有8集,如果联系起来看,就会感觉到这种思想。第一集“山宗水源”,第二集“源头何处”,第三集“血脉千年”,第四集“生命如歌”,第五集“敬天惜地”,第六集“同乳共生”,第七集“古风神韵”,第八集“源远流长”,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视角将历史的时空感、诗意的生活情调和严谨的科学性结合起来,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互融和补充,塑造了三江源作为自然遗产和人文地理的立体形象。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探索•发现”栏目中首播后,在北京反响非常大。在一次开会时我送了一套《三江源》给中央编译局局长,他非常高兴,说:“这部片子播出后,在中央编译局大院奔走相告。片子非常好看,画面漂亮,解说词优美。”后来中央电视台在一频道、四频道、七频道连续播了七遍。这部片子播出之后,我们就在思考,和“青海湖”品牌的打造一样,怎么样才能让三江源这个品牌长期地刺激人的眼球,让人永远记住,产生长久的影响呢?于是,我们又策划了“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去年举办了首届摄影节,今年是第二届,影响非常大,效果非常好。摄影家有摄影家的视角,大众有大众的视角。“游客眼中的大美青海”照片在西宁展出,粗略估计有30多万人观看。第二届摄影展上,全国一流的摄影家都来了,还请了一些国际上的摄影家。在这之前搞了一次名家采风,摄影家们又挖掘出很多我们看来是很平常的景象,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抓住瞬间的感动,给了我们一次视角上的强烈冲击。其中有以伞为主题的照片,刊登在《人民画报》上。我们还到新华社调了1600幅关于青海的老照片,拿到摄影展上,好多人看了后感慨万千。全国第七届摄影节“金像奖”的颁奖仪式也被争取到青海举行,获奖作品都在摄影节展出,同时还争取中国摄影家协会,把馆藏的世界一流的摄影家作品拿来展览。这即为全国摄影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又借这个平台宣传了三江源。有一位美国人看了摄影展后说:“青海这个地方,人来了就不想走。”“三江源”这个品牌打造的也是比较成功的。

  我举这几个例子,把这两年的探索,把打造品牌对青海的宣传、提高青海知名度的作用给大家介绍一下,目的是让大家都明白,宣传思想工作也要抓重点,打品牌,推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