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bios后怎么装系统:《良友》画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1:28:14
简介
《良友》画报1926年2月创刊,一炮打响,创刊号初版3000册,两三天内售空,再版2000册不足应付,又再版2000册,总共7000册,在当年,是个不错的数目了。第一期封面是一幅套色照像———一个手捧鲜花、笑靥迎人的少女,这就是日后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女士。1945年10月,《良友》停刊,20年间,以八开本刊行,共出172期。
  时代背景、技术条件、人文需求。
意义
《良友》共载彩图400余幅,照片达32000余幅,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中国军政学商各界之风云人物、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古迹名胜等等无不详尽记录,可称为百科式大画报。当年就有评论说:“《良友》一册在手,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良友》在世界五大洲都有销路,当年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良友》,赢得了“良友遍天下”的美誉。各国大图书馆也竞相收藏《良友》,作为了解中国的窗口。提起《良友》,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富有旧上海风情的封面女郎形象。的确,随着二十年代那份以“胡蝶恋花图”为封面的杂志出版,《良友》画报从此被人们知晓,而这样一份刊物也逐渐在世界刊林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良友》画报于1926年诞生于上海,创办者是伍联德先生。作为一份大型综合画报,它一出现便受到了大众的欢迎。1926年2月创刊之时,创刊号共售出7000册,可谓一炮而红。随后,《良友》画报的影响不断扩大,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的读者,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受到华侨同胞们的欢迎。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多个国家都有《良友》画报的忠实读者,影响十分广泛。
    在1945年10月停刊之时,《良友》于20年间共出172期杂志和2期特刊。1954年,伍联德在香港出版了《良友》海外版,直到1968年再度停刊。1984年,伍联德的大公子伍福强又将《良友》在香港复刊。《良友》画报的第四任主编马国亮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良友》之所以能停停复复,只能说明,它的生命力强得很;只能说明,它已深入人心,非继续出版不可。”这几句话正印证了《良友》无可取代的地位与价值。在《良友》画报的发展历史中,除伍联德外,周瘦鹃、梁得所、马国亮、张沅恒等都先后任过画报的主编,他们及他们的同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友》的风格与传统延续下来,并使其在延续中得以发展,共同奠定了《良友》画报不可取代的地位。
  《良友》--画报中的经典 旧上海缩影    综合性与大众化
    乍看《良友》画报封面上的摩登女郎,有人也许会认为它是一本时尚杂志,实际上,《良友》画报是一本大型的综合性画报,它的内容不仅包含时尚,时事政治、社会风尚、文学艺术等等,都是《良友》所涉猎的内容,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它也并不夸张。正是这样丰富庞杂的内容,给了读者更加宽阔的阅读空间。
  《良友》既为画报,自然是以图片为主,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内容上加入文学元素。从创刊伊始,杂志上就刊登各种文学作品。从“礼拜六派”作家,到田汉、郁达夫,再到老舍、丰子恺、茅盾等等,许多文学大家都曾为《良友》撰稿,他们的文学作品丰富了画报的内容,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接受了更多的文化熏陶。
    此外,《良友》画报还通过设置专题的形式来丰富刊物的内容。比如从1928年6月开始的第27期,就设置了题为“近世十大伟人画传”的专题,用图画描绘人物的生平,美国的罗斯福、德国的马克思等都被列入其中。到了第45期,出现了“成功人物自述”的专题,邀请了当时的成功人物描述自己的奋斗经历。画家徐悲鸿的自述就作为这个专题的一篇文章进行刊登。1935年1月,“名人生活回忆录”的专题出现在画报中,冯玉祥的《我的入伍前后》、丰子恺的《学画回忆》等文章都被纳入这一专题之中。《良友》的关注点也不仅仅是在文化或军事的名人身上。在1935年全国运动会中,当刘长春为100米创下10秒3的纪录时,《良友》也将焦点对准了他,请他在《良友》上谈谈他的体育生涯。可见,《良友》的关注点十分广泛,各界、各国的人和事都可以被纳入到《良友》中。它刊载的名人成长经历与奋斗过程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断鼓舞着读者。由于《良友》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所拥有的读者也就十分广泛。有评论说《良友》画报是“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的确,那个时代的上海,既有高品位的精英文化氛围,也存在着追求时尚、通俗娱乐的消费文化。而《良友》画报将这两者兼顾,把握了最合适的度,创造出了“高品位的通俗文化”。在这里,既有摩登的时尚,也有严肃的政治,既有高雅的文学、美术佳作,又有通俗的日常生活指南。这样亦雅亦俗的内容构成,既丰富了刊物本身,同时也抓住了更多的读者群。正如《良友》第100期纪念特刊所说的那样:“《良友》无人不读:主妇、现代女性、工人、巡捕、老头子、掌柜先生、戏院的顾客、茶室里的茶客、学生……”内容的安排,读者的构成,充分体现了《良友》的综合性与大众化。
     一个时代的城市缩影
  三十年代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十里洋场,充斥着各种纷繁复杂的城市元素,令人眼花缭乱。霓虹的闪烁下,人们追求着新奇,甚至是刺激的生活方式,各式各样的舞厅、赌场、商店,满足着不同人群的消费与生活需求。在这个城市中,古老的弄堂与灯红酒绿的街道共同存在,沧桑与新奇相互交错。而诞生于此的《良友》画报,便可以看作是那一个时代的缩影。
   《良友》画报曾经推出过名为“上海地方生活素描”的专题,邀请名家写出当时上海社会的一些实况。于是,曹聚仁写了回力球场上的博彩以及各式各样的花招,茅盾写出了证券交易所中的繁忙,穆木天所写的上海弄堂和郁达夫所写的上海茶楼,既有老上海的历史风格,又融入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洪深描写的上海的大饭店更是让读者领略了其中的豪华与现代。五光十色的城市图景、各式各样的生活画面都被展现在了这本画报上,通过它,人们看到了不同层面的上海,对这个让人迷失的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而今,上海这座城市早已不像从前,但那个时期的城市文化与氛围仍然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良友》画报在当时所做的“素描”,现在就是一本生动的历史读物,向人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上海,阅读画报的过程也是阅读城市历史的过程。从这一个角度来说,《良友》画报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
     就是这样一份画报,开创了20世纪大型综合画报的先河。它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万千读者,阅读《良友》,仿佛是在与历史对话,使人清晰地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时光流逝。《良友》也正是以它优良的传统与极高的历史价值,从中国走向世界,在刊物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伍联德:一个创业青年的书业传奇
  1926年2月,伍联德创办《良友》画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大型综合性画报。画报看上去是那么的大而美,道林纸铜板印刷的九开本,封面是一幅套色照片——一个手持鲜花、笑靥迎人的美女,那美女就是后来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这一年,伍联德26岁。
  时代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阅读方式和出版机遇。伍联德把握了新的时代机遇,成就了他的《良友》基业,书写了他的人生传奇。而今,另一个新的媒体时代又已到来,有时候,我不禁要问:还有多少“良友”可以重来?
  伍联德(1900—1972),广东台山县人。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繁华的上海文化街头,出入书业这个行当的,江浙籍人士居多。广东人自然会做生意,在上海就颇有势力,特别是餐饮和百货业,一时称雄。而搞出版,似乎不是广东人重点着力的强项。良友图书公司老板伍联德,则是个例外,不仅自创良友出版印刷公司,还做出了可惊的成绩。他一手创办的《良友》画报,高峰时发行4万余份,全国销量排名仅次于《生活》周刊,位列第二,人称“良友遍天下”。阿英说,中国的画报发展,从晚清到1940年代分为四个时期,1926年2月创刊的《良友》画报,则作为第四个时期的中坚,代表着画报的影写版时代。
  伍联德人生中赚到的第一桶金,是他与同学合作翻译所得的三百元稿费。自己手写的书稿变成工整的铅字,这大概让他对出版产生了最初的认识和好感。那时,伍联德还在岭南大学读预科,出于对美术的兴趣,尝试着翻译一本名为《新绘学》的美术书,投寄给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居然获售。这在今天看来有点不可思议——译作者是那样的资历浅,年小预科生,大学门槛都还没有跨进,而出版者又是那样赫赫有名。但反过来一想,译作者和出版者都没有拘泥常法,一样表现得不简单。那真是一个包容着活力、充满着机会的时代。俩同学高兴之余,拿着这笔钱,一起到上海作了为期一个月的壮游。也许纯粹出于好奇,他们顺带参观了一下出版他们书稿的商务印书馆——多亏它提供稿费作盘缠,才有了此次见识世面的机会。毕竟,伍联德的家境很不宽裕,靠父亲在海外给人洗衣挣钱,供养他在国内上学读书。父亲原打算让儿子读完预科后就到美国去读大学的,不曾想儿子的上海游,却对出版产生了极大兴趣,坚决拒绝了父亲的留学要求。
  伍联德决心弃学到上海闯门路,父亲不支持,校长却支持。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特意写信给商务印书馆元老张元济,郑重推荐,伍联德曾是商务作者的身份,多少也帮了顺风忙,很快被录用。时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的王云五,安排他主编一份“儿童教育画”的丛刊。这是一个与他兴趣和特长相适合的安排。然而,“儿童教育画”编得影响平平,倒是他兼为《儿童世界》书写的美术字,写出了他人从未写过的美术形式,深受小读者的欢迎,亦为馆方所赏识,他为商务印书馆设计的馆标——C.P.中间加一个“商”字,一直沿用到1949年。但他显然并不仅仅满足于写好美术字,对于编务,他的想法多而具体。他满腔热情,草拟了许多改进的计划,均不获采用。这让他觉得在商务没有什么前途。就像当初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出国留学一样,他又告别了这个多少人都向往的大公司。
  他要出来创业了。受制于人的烦恼是没有了,可到月就发的薪水也跟着没有了,眼前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凭借着商务工作三年练就出来的编辑“六艺”,和他那些不曾被采用的一肚皮计划,他对自己有信心。他和商务一个姓莫的同事,合作创刊了《少年良友》。这是一张四开单张的儿童刊物。刊物与他商务编书时的读者对象吻合,轻车熟路,不能算蛮干。刊物采用连环图画的形式,而美术,恰是他的拿手活,可以发挥特长。刊物内容有德育故事、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益智游戏等,也称得上是丰富。计划的预期总是好的——所有雄心勃勃的初次创业者想必都人同此心,但做下来的结果,却大大地出乎他的意外,读者寥寥,一点点的本钱很快蚀光——这也和许多雄心勃勃创业者的结局类似。伍联德属于那种不服输的人,挺身坚持,然而结果屡起屡仆,销路无法打开,还是失败。
  就像人世间的英雄不能完全以成败来论定一样,对于刊物的好坏,似乎也不应该完全以销量多寡作唯一标准。伍联德的不服输,并不仅仅因为他性格中自有一种韧劲,更重要的还源于他对刊物本身质量,对画报形式的坚定信心,他深信他的《少年良友》,内容上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对得起“少年良友”的刊名,形式上图文并茂,符合读者的阅读需要。《少年良友》当时也确实不乏知音,其中有一姓谭名惠然的女士,乃上海赫赫有名先施公司总经理欧彬的夫人,又是当时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董事长。事情巧得很,当失败的伍联德失意地从上海坐船去香港,准备找他一个任广东银行总经理的同学父亲去借钱,回来办印刷厂进行二次创业时,欧彬夫人恰也在同一条船上。她从另一乘客处,知道伍联德就在同船的三等舱里,便走过去看他,交谈之下,对这个“有抱负有魄力的青年”很是赏识。欧彬夫人低价转让给伍联德一个她丈夫生前开的,因经营不善停顿下来的印刷厂,又协助担保伍联德从银行贷到了款,在印刷厂开办初期,又不断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这种幸运,仿佛上天对伍联德特别垂青,然而回过头一想,这样的好机遇,焉又不是他尽心尽力编《少年良友》,另一份意想不到却又是自然而然的收获呢!
  从编多图画的《少年良友》转向印刷厂的经营,他同样做得很敬业,很快从对印刷一窍不通变成了真正的行家里手。他还请来了善于管理的余汉生同学,两人分工合作,印刷厂一时生意兴隆,口碑载道。当他站在印刷机旁,看着替顾客承印的图版印件,一张张从印盘上清晰地吐出来的时候,他知道他的画报事业又可以重新开始了。他没有也不可能忘怀他昔日那个图文并茂的《少年良友》。这不仅仅因为他为之倾吐了最初的创业激情,也不仅仅因为他性格中有一股认定目标不肯服输的韧劲,更为重要的是,他编辑图画书刊的职业敏感一再地告诉他,一个新的画报消费时代正悄然来临,一个巨大的出版商机正春光无限。经过反思,他将失败归因于刊物高昂的印刷成本,是高定价让一般读者最后止步了,所以他要出来亲自办印刷,来降低画报出版的成本。现在,他的印刷厂成功了,他的画报出版“摆渡”工作也宣告完成。
  只不过这一次,他的计划更宏阔了,他要办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画报。当他把这个宏伟的计划提出来的时候,同伙起来反对了,说是太冒险,担心万一失败,殃及池鱼。同伙的顾虑符合常情,但伍联德是一个说做就做,而且马上要做的人,当初他抛弃学业,割舍商务,已经不止一次地果敢过了。他对伙伴说,画报出版,势在必行。幸而成功,赚了钱归公;失败了,赔了的本钱都算是他个人的。风险我独受,收益大家得。如此的创业豪气,本身就堪称一段传奇。
  《良友》画报很快面世了。伍联德单枪匹马,集稿编写、监督印刷,事事亲力亲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他一个人的画报。创刊号初版三千,随即,再版二千,不足,又再版二千。成功得是那样的不合书业常规,然而细推起来,成功得却又是那样的合情合理。画报看上去是那么的大而美,道林纸铜板印刷的九开本,封面是一幅套色照片——一个手持鲜花、笑靥迎人的美女,那美女就是后来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画报每册定价才大洋一角,优待街头读者,只售小洋一角——若非自家印刷,如何做得如此低的价位?画报内容是那么的杂而奇,政治背景、中心人物、社会情况、艺术风尚等,编得似乎有点乱,但真正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使人耳目一新的画报。
  为了成功的纪念,也是为了失败的纪念,失败的《少年良友》的英译名“THEYOUNGCOMPANION”,长久地作为了成功的《良友》画报的英文名。这一年,伍联德才26岁。他把“良友印刷公司”更名为“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此时的上海,随着电影和广播事业正蓬勃发展,人们有意无意地感受到了一个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就像当今的网络无法让人们回避一样。新媒体带来了新的消费观念和需求,也带来了新的阅读方式和出版机遇,伍联德把握了新的时代机遇,成就了他的《良友》基业,书写了他的人生传奇。而今,另一轮新的媒体时代又已到来,有时候,我不禁要问:还有多少“良友”可以重来?  《良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生活类大型画报,由出版家伍联德于1926年创办于上海。在《良友》创办之初,伍联德采取了一系列独出心裁的方式推广这份杂志,其中,婴儿大赛和推广明星名流生活方式夺人眼球。在一系列有效营销手段推动下,《良友》迅速成为风靡全球华人世界的杂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画报。近日《外滩画报》记者在香港专访了伍联德的孙女伍凌。
  1936年11月,美国《生活》杂志创刊。创刊词说道:“1936年以前,从来没有一本大型的、以图片为主的、大众化而又便宜的刊物。”
  《生活》杂志错了。
  早在1926年,《良友》诞生于上海。这正是一本大型、以图片为主、大众化而又便宜的刊物。这本杂志的创办者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传奇人物伍联德。杂志问世时,伍联德26岁,在上海滩全无背景,完全是白手起家。
  白手起家
  良友文化基金会的负责人之一伍凌告诉《外滩画报》,祖父伍联德1900年出生于广东台山。早在19世纪,广东台山人就有到西方强国谋生的传统。伍联德的父亲伍礼芬在美国当洗衣工人,后来自开洗衣店,把收入寄回国内,赡养妻儿。伍联德小时由伯父带到广州岭南大学附属小学读书,读了10年,一直读完大学预科。当时岭南大学尚未设本科,父亲来信要他到美国读大学,他却另有想法。
  在念书时伍联德对美术就很感兴趣,这一爱好贯穿他一生办杂志的全部过程中。在岭南大学读预科时,他和一位同学共同翻译了一本关于美术的书,名叫《新绘学》,卖给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两人拿了300元稿费,到上海玩了一个月,参观了商务印书馆。上海一游改变了伍联德的一生,出版事业在他心底牢牢扎下了根。
  当时的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对伍联德到上海办出版的想法十分支持,写信把他介绍给上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张菊生。张菊生知道他是《新绘学》译者,马上录用了他。当时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王云五分配他主编《儿童教育画》,工作了3年。伍联德先后草拟了许多计划给王云五,均没有被采用。他感到在商务印书馆无法发展他的抱负,决心离开。离开后,伍联德和原商务印书馆一同事合作创刊了《少年良友》。这是一张四开单张儿童刊物,内容主要是连环图画,包括德育故事、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益智游戏等。《少年良友》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读者寥寥。
  伍凌告诉记者,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爱好美术的祖父设计了一个商务印书馆Logo,被张菊生采用,商务印书馆一直把这个Logo用到1950年代;至今台湾商务印书馆仍使用伍联德设计的Logo。祖父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从不轻易放弃目标。初战不利,他认识到必须另辟蹊径。做出版必须有自己的印刷所,那样才能减轻成本。
  伍联德有个同学的父亲是香港的广东银行总经理。他到香港去求这位伯父帮忙,后者介绍他到上海找广东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伍联德告诉经理说借5000元就够了。经理告诉他,借钱不只是写一张欠单,还需要抵押或是担保。这时的伍联德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供抵押的物业。但他想起从香港返回上海轮船上认识的一位女士,于是问经理:“欧彬夫人可以担保吗?”经理回答:“你若能请她担保,不说借5000,借50000也可以。”
  欧彬夫人是上海先施公司总经理欧彬的夫人谭惠然,也是当时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董事长。这位前辈和伍联德只有一面之缘,但她乐于成人之美,愿意支持年轻人,不仅帮助伍联德向银行借了款,还在印刷厂开办初期不断予以经济支持。
  伍联德精益求精,印刷所生意蒸蒸日上。1926年2月15日,印刷所开办了7个月后,一本新型画报面世了。这就是《良友》。
  婴儿大赛
  第一期《良友》杂志的封面是一位名不见经传、在电影界初露头角的新人胡蝶。胡蝶在电影界蹿红后,经常在《良友》杂志上出现,登上封面或内页,或以特约作者身份发表旅行报道。伍凌告诉记者,当时流行一种说法是《良友》捧红了胡蝶。胡蝶本人也对《良友》在她出道之初的大力支持心存感激。晚年定居加拿大后,胡蝶依然和《良友》杂志以及伍联德常有来往。
  《良友》创办之初,伍联德想了不少办法来推广宣传。第六期杂志上出现了一则美国Brewer公司的奶粉广告:年轻漂亮的母亲抱着白胖可爱的婴儿,婴儿坐在一个奶粉罐上。旁有一篇名为“雇佣奶妈之危险”的文章云:“世界各处,殆无华人之随意雇佣奶妈者。虽讲究卫生之家庭,所用奶妈,亦未经医生之检验……苟雇佣之奶妈,患有隐病,则活泼可爱之婴儿,一经哺乳,势必传染,丧失健康。”文章还指出雇奶妈每个月至少需要付8元工资,喂奶粉则不需要这么多。文章读来妙趣横生,对了解当时的社会习俗也有帮助。
  接下来第7期和第8期的《良友》杂志发布了一个婴儿竞赛的广告。广告以“看良友有四百元大奖的希望――婴儿竞赛会”为题,阐明了比赛的宗旨乃在于强国必须强民,强民必须从强婴儿做起,并发布了具体办法。接下来的四期《良友》杂志一共刊登了544幅婴儿照片,并接受读者的投票。最后由四次竞赛选出的40名获奖婴儿参加总竞选,在第14期《良友》杂志上公布了3名票数最高的获奖婴儿照片。
  80年后,读者通过几百幅童趣盎然的婴儿照片和他们的家庭住址,不仅可以了解比赛详细情况,也可以了解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诸多细节。
  《良友》画报前前后后延续了近80年之久,在民国时期的画报中刊行时间最长,又最富有历史文献价值。它是首家大量刊登摄影照片的现代画报,强调“图配文”而非“文配图”,重视摄影和美术,至今仍不无启发意义。  "良友画报"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的新闻画报.它每期最高印数曾高达四万份,半数分销海外各地,所以人称:有我国侨胞居住的地方,一定能找到"良友"的读者.在国内同类刊物中,也算它创刊最早,出版历史最长,编辑和印刷质量也较高一筹.它是伍联德先生于1926年2月在沪创刊的,距今正好一甲子.
    现在上海书店把建国前二十年(1926—1946)间所出版的"良友日报"一七二期,外加附刊二册,按原版用重磅铜版纸影印,分订成精装本二十六卷.我自己虽从未参加过"良友画报"编辑工作,但我和良友公司,  "良友画报"几十年来曾经共命运,同甘苦,而我漫长的编辑生涯,最早就是在伍联德先生的提携下走上这条道路的.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个画报的创办经过和曲折历程,试写这篇简短的引言,可能对研究工作提供一些资料.
    全部旧版"良友画报",经历过五任主编,分列如下:    ·
    一,伍联德主编  第1卷  第1一4期
    1926.2--1926.5
    二,周瘦鹃主编  第1卷  第5一12期
    ’1926.6—1927.1
    三,梁得所主编·第2—10卷  第19—78期
    1927.3—1933.8
    四。马国亮主编  第11—20卷  第70—138期
    1933.9—1938.6
    五.张沅恒主编  第21—26卷  第139—172期
    1939.2—1945.  10
    伍联德先生(1900—1972)广东台山县人,早年在广州岭南大学攻读,性喜美术,读大学预科时,就与同班学友陈炳洪合泽(新绘画)一书,投寄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预科毕业后,不愿听从在美国的父亲所作去羹深造的安排,由岭南校长介绍人商务任美术编辑,担任(儿童教育挂图,的编绘工作.但事业心重的伍联德不愿寄人篱下,他有自己个人的理想.当时上海市上风行四开小报,以后加印图片,改用道林纸印,但质量低劣,内容都是供小市民作茶余酒后淌遣的.伍联德就利用业余时间,自编一种用手绘图画,刊蛾教育少年德宵故事的四开小报,取名《少年良友,,宗旨纯正,抽树一帜,对象为青少年,但销路不易打开,屡仆屏起凡三次,终乃计穷力尽,不得不暂行放弃.①
    1924年,有一次伍联德在回槽的轮船上,巧遇上海先施公司经理欧彬夫人潭惠然女士.伍当时拟脱离商务,自办一家印刷所,然后从事出版事业.欧彬先生当时办有一家印刷所,因经营不善,准备出盘.  经欧彬夫人从中说项办助,以窟价让于伍联德。这一印刷所坐落于北四川略后弄鸿庆坊内,有印喇机散架,排铸设备全套,熟练工人十余人.伍联德就电召在广州的老同学余汉生,明耀五先生等来沪共同合作, 1925年7月'S日就挂出了·良友印刷所’的招牌.开始一个时期专按代印单张小型画报业务,生意兴隆.  但伍联德的目的不在经商发财,他要实现他的一个理想,出版一种大型的成册的定期新闻画报.他对(少年良友,早巳抛之脑后,对流行的单张摄影书报也不放在眼里.伍联德回忆说:  "当时四开大小的单张画报,颇为流行,唯一察其内容,大都缺乏学问之原数.窃以为在文化落后之我国,藉图画作普及教育之工作,至为适宜."这段话说明伍联德在创办《良友日报'之前,对我国图像出版事业的发展前途,巳具有远大的目光和正确的社会责任痞.今天环顾国勾外图像出版事业(包括各种画报画册,定期刊物封面的图像化)的高度发达,足见伍联德早有此科学的预见.
    当时美国的"生活"(LIFE),,苏联的"建设"画报等均未问世.仅有英国的《伦敦新闻画报>  (1llustrated London  News)每周出版一厚册,利用一周间发生的国内外新闻照片,通过编辑加工编排,分门别类,加写说明,别具一格,它和英伦"泰晤士报"在国际新闻界巳共享盛名。据余汉生先生回忆,伍联德经常向西人书店买几期回来研究参考.所以盘桓在伍联德脑海中的就是在中国尚未有人想到过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这个 画报,1928年2月经过努力在沪琶生了.主编者即创办入伍联售.日报名'良友,,英译名Youns  Compeniofi,直译仍然是·少年良友’,足见他对自己首先创办的小报,仍然未能忘情.他本身是位美术家,所以·良友·两个美术宇和双鹅商标,部出于伍公之手.他从创刊号起至第四期自任主编.这样一种新型读物,立即受到读者的欢迎,创刊号远销港尊,共印七干余份,伍联锦的理想初步实现了.
    1927年,在北四川路851号租到双开间新式铺面,扩大招股,成立良友图柏印刷公司,除《良友圄报,外,此后又出版各种专业性画报,如初名《银星,后改称的《电影画报,,初名(现代妇女,后改称的'妇人曰报,,还有专刊体育新闻的{体育世界,和以大专学生为对象的半文半图的《中国学生,等等.    ’
    良友公司事业初具规模后,画报自第五期起,请周瘦鹃担任主编,周当时是著名的礼拜六溅文人,但对伍联德理想中要办成的一种新型画报,并不了解,也无兴趣.所以从第五期至第12期,虽用周主编的名义,实际上还是伍联咎在主持一切图片的编务.直到1927年3月,伍联德才找到了一位合于他理想的主编,他就是刚从广州培英中学毕业,而既钻研美术,又善写小品文的多才多艺的梁得所先生,当时梁仅20多岁.伍联德回忆文中说,  ·销敷既每期进增,改良之心愈切.适于是年冬值梁得所负及于山东齐鲁,以事辕学来沪,因接洽印件,彼此获识,时相会晤.颇觉其年少英俊,因即延聘,共同襄理编务.第12期起周瘦鹃先生因事告退,主嫡一席,即以梁先生承箕乏.·⑧
    就这样,自第10朝起至70期,均由梁得所主编,对于这一时期的《良友画报,,马国亮
  兄曾作过这样的评语,伍联德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画报的创始者,而梁得所是把画报革
  新,奠定了画报地位的第一个编辑,在中国日报史上,两人的业绩都是不可自灭的.④
    本书读者如果从第1卷臼阅到第'0卷,会和我一样同意马国亮兄的这一论断的,可惜的
  是梁得所先生原患有肺结辕,1933年8月脱离(良友,去自办《大众画报,,因业务失败而不幸
  于1938年0月在广东故乡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马国亮自1930年8月第49期起任(良友曰报,助编,粱得所脱离后即升任主编.实际
  上,自梁得所1932年9月串领良友全国搔影旅行团寓沪后,主编职务早由马国亮暂代.所以
  马国亮主编时期,应当由第09期算起,直至抗战屠发后,在香罐出版的第138期,在本书中
  占11卷多.
    纵观旧版《良友画报,影印本28卷,以马国亮主编时期,无论从编辑思想,选昭编
  排,组镐对象(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印刷质量可称是(良友画报,的全盛时
  期,也可以说曰报编辑上的黄金时代.助理编辑中先后育万赖鸣。  丁聪、  孪青,  李旭
  丹,潘比得,陆上之等.如果说伍联德主编是草创期,梁得所主编是改革提高期,  马国
  亮主编巳达到了成熟期.编者与曰报巳跟上了时代.通过新闻图片的编辑从各个方面忠
  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处于极大苦难中的伟大时代,起到了唤曰民族,教育人民的作用.  这
  里应当提到创造社老将,左联主要成员郑伯奇先生自·一.--/k’事变后,参加了画报
  编辑郎,除每期用‘虚丹’笔名以新观点撰写一篇国际时评外,他给良友公司和(良友
  目报,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使良友公司和《良友曰报,获得了新的生命.1933年''月,
  良友门市部大玻璃宙遭特务暴徒击破(鲁迅曾将此事写入(准风月谈,后记中)就是最
  好的证明.
    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1938年1月起,马国亮主编的第133期亿香港复刊.上海
  沦为孤岛,  (良友,港版编后记中说:  “我们同是中华民族的子外,当不能屈9ir暴力之下
  ….”香港较能适合条件,这就是我们不得已而迁港的苦衷.”这完全是爱国的:正义的措施.
  藩版《良友,出至第138期为止.
    上海孤岛时期,所有华文抿刊都得送日陆军报道邮审查批准,惟英美入主办者,不在此
  限.当时有几种华文报虽属华商所办,挂了洋自招牌,也可以享受言论和出版自由,不必送
  审.当时我们就想到良友田书公司虽巳公开宣告破产,如能找到一个美国人出面,  《良友剖
  报,也可以经常继续出履·,于是由债权人和旧职工等商议后,请了一位律师,经过合法手
  续.改组成为良友复兴图书公司,  《良友画报,由港迁回上海,1939年2月,公司复兴.
  《良友画报,由美国律师峦尔斯H.P.Mills任挂名发行人,良友复兴图书公司总经理陈炳
  洪便把伍联德创刊的《良友画报,在上海复刊.紧接着马围亮在漕主蛔的第138期称为139
  期,由张沅恒任主编,张阮吉任助编.
    在由张沅恒担任主编期间,大量采用了来自延安以及关于八路军、新四军的图片文字,
  犊少其创作彩色木刻《抗战门神,,盐是由新四军方面秘密捎来上海,由网英同志亲自送到
  《良友,的.无怪日军查封几大出版牡时,出入塞外的把小小的(良友曰报,也列入了.敌
  军来查封之日,一位日军头目就对我们高声说,  ·《良友曰报,不但宣传抗日,还宣传共产
  竞,刊登过许多有关八路军,新四军的照片1·敌人的这种说法,今天的读者翻阅最后5卷
  时,也会有同样看法的.
    良友复兴后,仅向北四川略企业银行大楼租赁一间面积约100平方公尺的五楼办公
  室.  《良友画报'仍可远销搭澳与东南亚,国外华侨订户也不少,而且通过海防,还能
  销至重庆,昆明,桂林婷地.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扩大到南大平洋,  ’孤岛’不遭,I
  军侵入,  《良友画报,也许还可以维持一个时期,但上海的《良友园报,,终于·不1d
  服暴力之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被迫停刊.最后1期(第172期)是在抗战胜利后由途无量.
    我记得日军来企业大楼查抄时,当时我们曾把1926年创刊号起的(良友画报,,搜集到完整的一套,按年分别转订成15大卷,自作样本纪念,被随同日军查抄的日本同文书院学生所发现,他们懂得这套《良友曰报,的价值,下令翻成一束,说明次日来车时连同其他应没收的抗日读物一并拿去.日军走后,大家认为这15卷合订本是公司重要纪念晶,再搜集一全套就不容易了.当时有位年轻同事自告奋勇,趁当天夜半,设法·偷·了出来.暂时安放别室,幸得保全.这时上海的良友公司决定停业.我去桂林前把它寄存在苏州友人农合中. 1946年,我自渝返沪,第一件事即去苏州把它领了回来.可惜巳丢了一卷.1954年,我所创办的晨光出版公司结束,将参加国营出版社时,我就决心把它稠献国家.但交给哪个单位馒为适宜,,最能发挥它的作用呢?自己心中无数.我便去信请教北京《人民日报,.是年4月3日,收到北京图书馆一封来愉,信中汉,接到人民日报社的估,通知我们关于您想将收藏多年的全套(良友目报,捐献国家的  ,事,并要我们与您直接联系,我们搀么一套完整的画刊,现在拽这么一套却不大容易了.您既愿把这心爱之物捐赠与我馆,我们代表广大读者向您表示感谢.
    1979年我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大会后,曾专程去访问了’北图’,他们告诉我,全套日报
  保管完9f,㈩作为特蔽晶,一般读者概不出借.据我所知,国内其他田书馆很少蔽有全套的.
    据马国亮在美国务图书馆考察查询所得,他在潜贩复刊号上,.也写过一篇文章,  他
  说:美国有数不清的图书馆,其中最大且具有世界声望的,首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  在
  它庞大的书库里,就有《良友画报,.我封演馆参观时,东方部主任王冀博士见到我便.  说:  ·《良友画报,是一套很有历史价值的画报,今天看来,仍旧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他建议把叶年的(良友画报,全郎重印,供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欣赏,参考……王冀
  博士的建议很实际,也是很有意义的.……⑤
    本来么,  一幅历史照片的价值,决不是几千字文章所能代替的.因为它更真实,更具
  体、更形象化,具有更大的说服力,足以引起无穷的联想.这几年拨乱反正,  解放思想
  后,国内的各方面部在从事本业的史料征集和编写工作,史料学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这;  就需要大量的历史图片作参考.  (良友画报,历史悠久,编辑态度较认真,所采用的图:  片,涉及国内外政治、军事,轻济。文学,艺术,体育,殷装,妇女,儿童等等,几乎包:  罗万象,应有尽有.三万余幅图片,可以说是一邮形象化的现代历史田卷.因此,我常常,  在想,搜罗珍藏全国各种旧期刊和书报较全的上海书店,完全具有条件,像影印‘申报,
  和其他,0年代各种文艺期刊那样,也把全套旧版《良友画报,加以重印,如能化一为万, i  耶才是又一件功搏无量的大好事.而在中国出版史上,这种全部重印的工作,  对遍布全,  球的《良友曰报,靳老华侨读者来说,将是纪念《良友日报,创刊e0周年最好的礼物.我
  能在垂譬之年,育幸见到2e大卷重印本在上海问世,更可称一大乐事.
    提幽重印曰报的蛀议,远在1983年5月,当时,马国亮兄还在上海,他和我一样地高 I  兴,说上海书店此举,正和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东方邮主任王冀博士的希望不谨而合.:  当此正式成书付印之际,我们不能忘记首先提出这一壮举的是上海书店各位领导同志,  而’  承担实际影印本组织和宣传工作的是郸小丹同志,装帧设计的是范一辛同志,担任制版印:  嗣工作的是上捣市印刷十厂,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注:    ·    ,,
    ①②⑧伍联德作:  (良友I0O期之回顾与前瞻).載于"良友画报"第100期,1934午12月号.    ·
    ④马国亮作:  《良友忆旧录>>香港新扳《良友画报>>1984.9..
    ⑤香港复刊《良友画报>>创刊号(1984.6月).
    (编者按:本文作者赵家壁,现午87岁,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曾任上海良友涂书
  公司编辑。主任,良友复兴图书公司经理兼总编辑.1948年伧办晨光出版公司,任经理兼总编辑.1954牛后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付总编辑.曾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著有《编辑忆旧>>等.)    ,    ,转载自"中国摄影报"1995.3.10.  赵家壁先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