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葛底斯堡都不会背蛤:广东新周刊杂志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3:56:51
直面“忐忑”的12个减压方案
<<新周刊>>第344期
【自测派】
科学减压十法
1.以暴减压。随身带个小皮球,郁闷时偷偷地、狠狠地、暴力地对它进行蹂躏即可。
2.食物减压。医学研究发现,一些食物确实可以减压,比如含有DHA的鱼油、鲑鱼、白鲔鱼、黑鲔鱼、鲐鱼均可。
3.睡眠减压。美国心理学会透露,人为制造的白色噪声可掩盖外界噪声让人入眠,比如小声开着电视机。
4.换个环境。暂时远离产生压力的环境,或者产生压力的人类,到别的地方走走,放掉紧张与压抑。
5.沐浴阳光。压力倍增时请走到户外沐浴2分钟阳光,可令体温升高,激素分泌增加,顿时精神振作。
6.慢慢讲话。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一次性考虑清楚。慢慢讲话,慢慢做事,慢慢减压。
7.与人为善。不要怀恨在心。“恨”会让人变得孤独乏味、絮絮叨叨、自我中心。能不恨就不恨,能爱尽量爱。8.顺其自然。没有人一生完美。认真努力,确认对得起自己的追求,而后顺其自然。
9.休闲娱乐。听歌,看碟,看小说,压马路,缩进沙发,学吉他,上猫扑,逛天涯……总有一款适合你!
10.独自内省。面对压力,沉着应对,静下心来,沉思一番。清醒地分析现状,放慢作出决定的时间。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人生感到迷惘、对现况感到不满、对自己有些期待。”
这些能让测试者觉得答案很准的测试游戏,
也只不过是用了最模糊的描述,勾画出最普罗大众的性格。
文/于青
瞅一眼新浪的心理测试专版,失恋了有“什么导致了你的爱情败笔”来帮你分析原因,失业了有“你更胜任哪种工作”来为你指明方向,心理危机了有“人生在世你在意什么”来助你找到重点,觉得不幸了有“你会过上哪种幸福生活”来拯救你那悲催的命运……它简直包揽了你这辈子需要的所有心理重建。
在这个以趣味心理测试为重心的游戏世界里,不以人为力量为转移的星座预演着所有人的运势,也预演着所有的人或是工作或是爱情的失败——各种失败都可以不从自己身上找理由,而从生活小细节、星座、血型、属相上找理由。趣味心理测试用游戏的心态推脱了责任,将压力归咎于命运。
《西安晚报》曾经采访了新浪星座频道的特约作者海衣,她把自己比喻成一个设计游戏的工程师:“我的设计,是为让大家尽情欢乐。”在她眼里,比起专业心理测试,趣味心理测试就是可用来满足味觉,却毫无治疗作用的可乐:“我很清楚这一定位,并没有把可口可乐当成感冒药来卖。”
几乎每一个趣味心理测试题,都会从生活细节入手,且问题的数目并不像专业心理测试那样庞大。这几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问题,通常会导向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模糊答案:“平静地接受生活的给予,不喜斗争,不喜压力和过劳,不喜欢懒散和无所事事,性格温和宽厚,肯为朋友作出牺牲,有才干却不能充分发挥,所以会抱怨,会怨天尤人,有嫉妒心但是性格忠诚。”看到此段描述,你是不是突然觉得,这简直就是在描述我自己!
其中的玄妙,早在1948年就被心理学家Bertram R. Forer论证过了:他对自己的学生们进行了人格测验,然后从每个星座的性格描述中集结出某个句子,汇编成一段相同的人格描述,当成每一个学生的答案。结果就是,参加测试的学生均对这段相同的描述感到认同,认为这段“十二星座性格大汇总”,描述的就是自己。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人生感到迷惘、对现况感到不满、对自己有些期待。”这些能让测试者觉得答案很准的测试游戏,也只不过是用了最模糊的描述,勾画出最普罗大众的性格。它们没有太大的价值,却可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虽然答案有可能只是心灵鸡汤一样毫无营养的告诫与劝慰,但是好歹,它能够让因伤害而无方向的意识从外部世界转移开来,重新关注自己。
【幻想派】
科幻减压法
1.通过豆瓣小组与小站、高校论坛、百度贴吧、天涯找到离自己最近的科幻迷据点,加入组织。
2.看遍古今中外的科幻小说与电影,主动搜集各种科幻评论、解析,做好参加聚会的准备。
3.地铁上、堵车时都能在脑中构架出一个世界,或者架空,完全与现实无关。然后在脑中设置一个断点,在下一次坐地铁、堵车的时候继续思考。
4.运用科学幻想来解决问题。比如说能否用恒星的能量来代替对地球能源的开采。
5.在遇到人际交往难题时,认真思考人类是否应该尊重外星人、外星人的存在形式、外星人发现与探访地球的目的、外星人的种类、外星人的气质性格、如何与外星人和谐相处等问题。
6.在加班到天黑的时候想起刘慈欣,并适当仰望星空。
7.在科学的幻想遇到瓶颈时,会自我断电,享受一下自然界的美好。
8.在想到死亡等不可解决的问题时,认定其实世界是一个游戏,你无法选择退出键。
科幻迷们一头钻进这些庞大而绮丽的故事中,逃离近在咫尺的现实世界。
这样,他们就能不停地用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
来逃避、安慰和拯救这个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自己。
文/于青
现实无法逃离,不如来幻想。无法融入现实的Nerd手头一痒笔头一起,开始用科学建造另一个有理有据的平行世界。大热的刘慈欣在《三体》中创造拥有三个太阳的外星三体世界,借书中人物之口说:“我对现实世界真有些厌倦了,‘三体’已成为我的第二现实,与‘三体’相比,现实是那么的平庸和低俗。”
从《海底两万里》企图以此感化殖民主义的海下完美世界,到人类登月同年阿瑟·克拉克与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表达的太空幻想,到以网络虚拟空间为主场的《神经漫游者》与《骇客帝国》,生活不再以房子车子为核心,科学如上帝般俯视众生。这里有众多更加伟大的战争、灾害与死亡,且统统与己无关——这就是众多科幻迷所津津乐道的另一个世界。
科幻迷们也热衷于建立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深圳的华南科幻协会成立于2010年4月5号,现在的会员有10—15人。它的组织者、25岁的李星颖说:“我们协会的常规活动是读书会和观影会,每月一次,都在我的水吧里进行。”李星颖为了开水吧,卖掉了房子,现在这个水吧也成了深圳科幻迷的大本营:“聚会上我们一般会讨论看过的书或者是电影,一般都会讨论一个下午,每一次固定来参加活动的人都成了很好的朋友。”
在豆瓣上,上海高校幻想节成立了名为“科幻苹果核”的小站,现在的关注量已经达到了148人。曾组织过2009年上海高校幻想节的复旦大学学生王侃瑜,对当时盛况记忆犹新:“那一年的幻想节是四个学校在一起办的,复旦、同济、交大、上海理工的科幻协会集合起来,在每个学校都举行了活动。比如说,有剧情的定向越野,相当于有幻想元素在其中的游戏。这次幻想节让四个学校的科幻迷认识了彼此,一直到现在大家还会出来一起玩。平时各个学校的科幻协会也会有讨论会,有对各种书籍、电影比较系统的讨论。”
科幻迷最鲜明的特征是“左手柴米油盐,右手星光灿烂”。在某个时刻,他们放下现实的一切,一头钻进这些庞大而绮丽的故事中,逃离近在咫尺的现实世界。这样,他们就能不停地用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来逃避、安慰和拯救这个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自己。
【哼唧派】
“哼唧派”的分级治疗
一级:听《忐忑》和《爱情买卖》。相信自己,作为一个心智和听觉尚属正常的人,应当还没有完全丧失审美能力,还有救。
二级:将哼唧融入日常生活,试着边哼唧,边打打球、跑跑步、游游泳、做做爱。事实证明,运动加音乐是双管齐下的有效办法。
三级:抽出时间去旅行,在海边、草原或者越野车上哼哼。考虑到曲风上的相似性,印度和中东想必适合你。如果你的老板不准假,就当他面来一首你拿手的“A~O~A~OE~”。
四级:此法仅适于“哼唧症”晚期,非重度患者慎用。在此推荐我们的终极疗法:模仿维塔斯的霸道海豚音。每天只用花5分钟,直到你的哼唧也能震碎玻璃。十日一疗程,如果你能坚持到那一天的话。
中国篮协最近发布一则禁令,严禁各俱乐部主场再使用《忐忑》 来干扰客队罚篮和进攻。
哼唧派要做和能做的,只是被内心的忐忑和焦虑带领,赤膊跣奔,恣意放诞,打哪指哪。
文/张凌凌、王思婧
“阿姨压抑带个刀”、“摘你蛋,带个刀,割不断,哎呀哟,用牙咬”……这是网友为神曲《忐忑》所填的歌词,读来让人更加忐忑。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旅德歌唱家龚琳娜的这首本该很小众的实验歌曲在网上疯传,并被翻唱成无数种版本。网友们一面抱怨“被这首歌搞得崩溃”,一面又无法自拔地投入其中,连天后王菲都对它表现出“墙裂滴翻唱欲”。《忐忑》没有歌词,也说不清用的是哪个语系的语言,整首歌里只有随即出现的拟声词,怎么哼唧全凭演唱者高兴。投入者只是直接发出来自内心的哼唧,并在歇斯底里中共鸣。
对此,社会心理学者刘京林说:“现在流行的怪文化,就是契合了人最基本的求异特点。现在‘雷’成为了‘新意’的另一种表达。人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究心理就使得《忐忑》这样流行。这只是一种本能思维。同时,《忐忑》在群体间流行也是去个性化的表现,合唱时,人们不怕表情丑,不怕跑调等等。在我看来,合唱《忐忑》甚至比龚琳娜的独唱更加震撼,因为去个性化本身就是一种宣泄。”
推究起来,“哼唧派”并不年轻。近有周董带领下的全民“哼哼哈嘿”,往远点说,《万里长城永不倒》之类的粤语老歌,对于“唔识广东话”的人来说也几乎不知所云,同样不妨碍当年被广泛哼唧。诗以咏志,歌以抒怀。论情绪排解的直接性,哼唧显然直接而有效。古人以“藥”通“樂”,即是认可音乐的治疗功能。西方的摇篮曲、安魂曲也都算是对“音乐催眠”的临床实践。
这是我们的病——表面的生活越是沿着正确目标按部就班,潜意识中越是淤积着无辜和委屈,恨不能像兰波一样“拿起武器来反抗正义”。此时,人们需要的反而不是“假惺惺”的心理疏导,而是以毒攻毒的情绪电击;不是温柔抚慰,而是当头棒喝;不是安慰剂,而是五石散——心理学专家刘冬威则为这一状况作了解释:“心理学上,以焦虑排解焦虑是可能的,比如有人在焦虑时会做爱、吸毒、上网、去酒吧等等。在一瞬间焦虑是可能释放的,但内心的焦虑并没有真正缓解,因为焦虑是不能穿越的。以焦虑缓解焦虑并不是一个健康的方法。”
对于无数“忐忑者”而言,歌曲已不是用来唱的了。无语的哼唧,只是一个可供宣泄的“声音沙袋”,是无名众生的“不语禅”。哼唧派要做和能做的,只是被内心的忐忑和焦虑带领,赤膊跣奔,恣意放诞,打哪指哪。
不过,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频率在15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人的神经细胞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频率越低效果越强。“哼唧派”对焦虑的治疗与此几乎背道而驰——“音乐能使人产生一种多肽,如同天然的愉悦剂,刺激人的神经。音乐心理疗法中,声音的频率有重要作用,频率越低效果越强。然而生活中普通音响,播放的音乐大多在100赫兹以上。因为普通音响无法达到音乐治疗的有效频率,所以说听《忐忑》没有意义,哼唱《忐忑》才能符合音乐心理疗法对频率的要求。只能说《忐忑》是个怪胎,也许作者的创作心态就是求新求异,并不知道会起到缓解压力、排遣焦虑这样的作用。这就好像一件奇装异服,恰好起到了背背佳的作用一样。”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殷宁宏说。
【淘宝派】
不让自己受气的淘宝术
1.搜索阶段多咨询亲朋好友和淘江湖前辈的意见,交流越多,减压越多。
2.贵的不一定是合适的,选择有信誉的商家,以免减压不成,徒惹烦恼。
3.遵循多次数少额度的原则,每完成一次就有一个自我认可,每一次自我认可都是减压。
4.把收货地址写到办公室,收到邮包时还可以借口到前台透透气。
在一次淘宝购物的过程中,你需要经历多种情绪变化:找不到的沮丧和找到的开心,
不降价的愤怒和降价的喜悦,迟迟不到的焦虑和突然就到的兴奋。
文/邝新华
有人郁闷了去扫地,有人失意了会狂吃,有人失恋了疯狂购物。张柏芝曾经在电影里演过一个购物狂,在心情不很好时,就会进商店把店里的衣服和包包一扫而空。如果购物狂生活在淘宝时代,那会怎么样呢?在淘宝上有8亿件商品,足够你发泄自己的不如意。
有人出了一本《100万淘宝败家史》,讲述自己怎样在淘宝上一系列地买名牌手表和包包。淘宝上乱花钱的女人被称为败家女。也有帖子在网上推荐淘宝上100强皇冠(信用等级)商铺,自称是由四大败家女整理两个月得出的淘宝攻略,保你不用再出门逛街。
80后美女作家也惊诧于淘宝的吸引力,张悦然说,如果有一个自动计时器能记录下一个女孩在淘宝上花去的时间,当某天她自己看见时,一定大吃一惊。女孩逛街的一个特异功能是,不管逛多久都不会脚疼,就像她们在网上逛淘宝店一样,不管逛多久都不会眼疼。
中国都市人的压力很大。通货膨胀已经全面进军吃喝玩乐各个领域,巨大的男女比例差异制造出很多单身汉。去年的光棍节,这些面对两座大山的光棍们集体在淘宝上发泄压力,使淘宝网单日交易19.5亿元,每秒成交超1万元。即使是这样,都市人的压力还是不能完全发泄,很多人在日本地震后仍然到淘宝上搜索加碘盐,有些还花几十元买了原来一元多一袋的食盐。
淘宝可以让你足不出户,只要能上网,就能解决你除了性爱以及排泄之外所有的生理需求。即使你因为长期没有满足后两项生理需求,淘宝购物运动也可以帮你减压。
弗洛伊德说,体育运动可以发泄你的性能量。网络购物也是,网购是一种室内项目,有时你需要消耗体力——和卖家砍价,有时你需要消耗眼神——找出最好看的款式以及最便宜的卖家,有时你还要有耐心才能赢得战果——很多快递都不是很快。
一次淘宝购物就是一项比赛,你会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一次购物就是你蓄谋策划、选择目标、唇枪舌剑,最后赢得战果的过程。整个过程中,你需要经历多种情绪变化:找不到的沮丧和找到的开心,不降价的愤怒和降价的喜悦,迟迟不到的焦虑和突然就到的兴奋。在这些情绪变化的过程中,你可以忘却现实中的烦恼,暂时变成一个为购物而购物的网络土豆。
变成网络土豆可以暂时逃避烦恼,点击网银支付的那一瞬,以及收到商品的那一刻,都会有强烈的压力释放感。更让你减压的是购物过程中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自你一个人从策划到实施最后完成购物带来的自我认可感。还有一点很重要,在买到战利品之后,你会向同事、朋友和家人炫耀,即使他们觉得不好看,也会很正式地跟你说买得好。寻找社会关系的支持一直是个人释放压力的重要渠道。
【八卦派】
2011八卦导读
姚晨与凌潇肃离婚 分手结局与高调爱情形成巨大反差,让人唏嘘,也让数不清的女人追问老公:你还爱我吗?
李泽楷与梁洛施分手 当事人太有钱、太神秘,两份公开声明非但没有息事宁人,反而引来更多猜测。
港台大龄女星北上寻爱 继男星纷纷迎娶内地年轻女子之后,女星也来探索与发现。内地新钱多、少年多,速来。
李嘉欣产子,陈慧琳痛失双胞胎 越有母性,观众对你越宽容;真正的母性,是不需要在乎观众的眼光的。
韩国女星张紫妍遗书风波 遗书可能是伪造的,绝望肯定是真切的,没有伤害,她为什么会活不下去?
许志安与郑秀文复合 男人是长不大的孩子,总是在试错;女人是永不言败的恋人,一条道走到黑。
巴黎无PS范冰冰 就算是PS,也不得不承认,范冰冰是PS过的女星里面最美的一位。
90后潜规则 看到周冬雨红了,清纯范儿就成了新流行;听说潜规则管用,90后真去敲导演门?
文/孙琳琳
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这个在百度上有448万条搜索结果的句子,生动地点出了人类八卦的动机。
八卦不等于鸡毛蒜皮,也不仅仅是家长里短,很多领域的科学研究都证明,八卦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师奶抱怨婆媳关系是八卦,商业公司收集目标客户资料也是八卦;电视相亲演的是八卦,台湾政论节目吵的也是八卦;香港娱乐杂志登载床照是八卦,阿桑奇爆料各国机密文件也是八卦。英国萨里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尼古拉斯·埃姆勒(Nichulas Ermler)的研究为长舌妇平了反:其实人类80%的谈话都是八卦。
就算是最关心国计民生的媒体,也要拿出充足的版面给娱乐八卦,更不要说每个栏目都少不了“据说”和“知情人称”。据广州一家报社的娱乐版编辑讲,越是明星花边他们越要小心用词,因为严肃的读者对这部分总是读得特别仔细,看出“不雅”来要投诉的。
无处不在的八卦会导致负面效应吗?恰恰相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的结论是,八卦可以提高幸福指数。
无人不八卦,且越八卦越幸福。生活压力最大的一定是那些“打死我也不说”的男人,为什么是男人?因为英国科学家已经证实,女人保守秘密的极限是47小时15分钟,不可能不说,不说不可能舒服。
与八卦绝缘的人不存在,六根清净的星云法师、去世八年的张国荣、李嘉欣刚满月的孩子,都免不了在各种故事里登场。
英国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在《你需要多少朋友》一书中这样解释为什么说三道四有益身心健康:“有了语言,使得我们能够将大量的社会关系融合为一个整体。语言之所以有此功效,是因为我们能够利用语言交换关于不在场的其他个体的信息。”初次见面也好,朝夕相对也好,再没有比没话讲更尴尬的了。话题越快从天气转到八卦,人们暂时忘记自己难以启齿的经历,或得以掩盖无知和准备不足。
同时,口口相传的八卦营造了一个充满细节的社交圈。2011年2月,41岁的美国喜剧女星蒂娜·费(Tina Fay)在《纽约客》撰文解释她为什么不打算生二胎,文中提到了她从亲友口中接收到的八卦,这些八卦最终促使她公开剖白想法。社交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都可通过八卦和被八卦与他人达成理解和信任,甚至可以说,不八卦的人是孤立无援的。
理论上说,你有权对任何比你漂亮,比你富有,比你有才的名人品头论足。资深娱评人谭飞就认为公众人物被八卦是一种成本付出:“你不能说我想只出名,只挣钱,什么损失都不能有。除了正常的演艺活动,八卦也是一种付出,付出的人包括富豪,经常登上娱乐版的多金公子等。”
在被八卦的名人身上,人们通常投射了很多想象——对豪门的想象,对整容的想象,对潜规则的想象等等。这些事情是日常生活中的异数,人们谈论它们就像西西里的男人谈论新寡的玛莲娜。
从大师回忆录到色情小报,名人八卦帮你看清别人有多好,有多坏,有多上进,有多荒唐,好重新确认自己的坐标。
在八卦的过程中,两种背道而驰的感受起到了主要作用,一是抽离感,二是代入感。抽离感是隔岸观火,带入感是“掬一把同情泪”。它们是人性的一体两面,恶天使与善天使。表面上不同,实际上都使你暂时忘记了自己是谁。
【浮游派】
如何拍好一张浮游照
1. 注意起跳动作,要跳得高。
2. 保持表情很重要,这需要练习。
3. 把相机感光度调到尽可能大。
4. 把相机设定为光圈优先或者全自动状态,以尽可能快的快门速度拍下,当然如果相机有连拍功能基本就可解决问题了。
在中国拍浮游照的这些年轻人依然担忧着他们的房子问题、工作问题。
与“飘一代”不同,他们很少将理想化的状态带入现实,并且认定“理想状态”是跟现实无关的。
文/金雯 插图/邝飚
“就像地心引力般,繁重的社会压力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希望借着这样飘浮在空中的照片,让烦重压力之下的大家也能感到一点自由吧。”日本女孩Natsumi Hayashi在街道、旅游景点、电梯、浴室等场所拍摄一系列浮游照片,配合前面的自述,引发了国内网友的强烈共鸣。“浮游”从技术角度讲,是指抓拍空中跃起的瞬间,相机所捕捉到的悬空状态给人一种飘浮起来的感觉。在技术上实现的困难度并不高。不久,这个创意就被多次拷贝,“地坛浮游少女”、“悬浮胡子男”、“来自赛亚星球的一锅”等本土浮游族涌现,并呈现各自的诠释,在中国的语境中,“浮游”已不再仅仅属于愈疗系了。
“来自赛亚星球的一锅”在合肥的大街小巷留下了他的浮游身影。尽管这个皮夹克、羽绒服版本的“浮游一锅”从美感角度远逊于日本的浮游少女,但是这组照片的二线城市特色鲜明,拥有某种“现实主义”。并且“浮游”在“浮游一锅”那里又有了中国式的诠释,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的社会心态浮躁,人们悬浮在空中,缺乏归属感,期待自己和心落地的那天。
“浮游”甚至也进入了大众审美的领域,“2011环球旅游小姐”广东赛区的负责人说,希望广东赛区的比赛能看到更多像“浮游少女”一般美丽而且具有向上精神的选手。人人都可以命名“浮游”,这个时髦的词语不过是用来取代那些陈词滥调,比如,脚踏实地,健康向上,或者暂时逃离现实。
无论是“地坛浮游少女”还是“悬浮胡子男”,都说最开始的“浮游”不过是好玩而已。“悬浮胡子男”木九拍浮游照的起因是想向朋友证明东京“浮游少女”不是PS的效果,依靠高速连拍便可达到效果。他本来想拍一系列浮游照,包括地铁、餐馆等,还要拍摄保安、小贩等各种身份的人,但是当“悬浮胡子男”系列越来越红时,木九便打消这个念头。他说:“没想到这么热。这种关注说明什么呢?我们的匮乏?”
草根文化强大,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可以突然万众瞩目,但也会旋即被人遗忘。“地坛浮游少女”的拍摄者张若梦说,“浮游”不过是拷贝过来的创意,如果被一再重复,不仅毫无意义,也会惹人厌烦。大家被这种偶尔为之的释放所打动,但是一回头,又会埋头于现实,因为“浮游”不足以成为某种生活态度。这个社会人人都在抱怨压力大,但多数人对此也只是说说而已,没有人为摆脱压力而去做什么。倒是人人拥有某种认命的态度,就像他们叹息的:人生本身就是艰难的。
在中国拍浮游照的这些年轻人依然担忧着他们的房子问题、工作问题。与“飘一代”不同,他们很少将理想化的状态带入现实,并且认定“理想状态”是跟现实无关的。所以,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够去做一些理想化的事情,而这种“理想化”的最低标准便是不抱有“目的性”地做一些事情。理想不必照进现实,但是也没必要让自己时时刻刻都显得市侩无趣。
【冷笑话派】
冷笑话的讲述方式
谐音型
提问:布和纸怕什么?
回答:布怕一万,纸怕万一。
原因:不(布)怕一万,只(纸)怕万一。
脑筋急转弯型
无聊小朋友的妈妈为什么伤心啊?
因为无聊死了。
暴力型
我女朋友跟我玩了一个谁先理对方谁就输的游戏……都半年多了!!!! 音信全无!!!!!! 我是不是快赢了!!!! 或者她是不是死啦!!!!!!! 我怀疑她是不是把我甩了!!!!!
人在江湖,总要有个技艺傍身。如果你没有段子可讲,
那么至少要有两个拿得出手的冷笑话。
热爱冷笑话的人表情看上去就像个面瘫,碰到笑点,才面露神秘表情会心一笑。
文/白瑞燕
“笑话居然还有冷热之分……究竟是谁不懂幽默……”是“我们爱讲冷笑话”的自我介绍,豆瓣小组“我们爱讲冷笑话”一共有15万成员,微博ID“我们爱讲冷笑话”拥有130多万粉丝。创办人易水寒为自己贴上了“冷笑话达人”、“冷笑话控”、“冷笑话患者”的标签,同时关注冷新闻、冷知识等话题,总之这就是一个充斥着各种冷的世界。但平均2000、最高达到6万的微博转发量,却又让人感到它的热火朝天。
冷笑话是人们释放自己心里那根错乱神经的通道。它像一个温和的容器,允许你说一些不三不四、不着边际的口水话,允许突发奇想、逻辑混乱,可以没有下文,突然刹车。冷笑话可以是一个辨识人的密码,一个在人群里爱讲冷笑话的人,往往热情、豁达,还带着那么点可爱的“二”。王菲因为爱讲冷笑话突然成为了带点恶趣味的性情中人,她的幽默感使得人们和她的距离骤然拉近了许多。
蔡康永更在《蔡康永的说话之道》里写一个“正常”的说冷笑话的过程要点是不要打断别人,如何通过配合来提升讲冷笑话的气氛。即使你的冷笑话像冰山那么冷,但通过听众的配合,出炉的可能是一锅热腾腾的火锅。这就是冷笑话的温暖效应。
钟妍是朋友中的冷笑话达人,她钟爱收集各种冷笑话,她说自己讲冷笑话的原则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冷笑话就像她爱吃的冷吃兔,端上来看着锅里是冷的,回味却是辣的热的,会给你的身体带来一种反应。“冷笑话是一种病,它和吃辣一样都像吃嗨药,而且会上瘾,听到一个好的冷笑话,心心念念地反复回想着,并期待着讲给别人听,这是条件反射并且会传染,就像敲你的膝盖就会有弹跳反应一样。”
冷笑话是生活里的“盐”,缺了它生活总是会少一些味道和色彩,它的要义就是“你一认真就输了”。作为冷笑话爱好者,你还得有勇于调侃自己的勇气,如能自如地说出“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都精神多了!”这样的句式。
在抢盐的那段时间,“盐”成了冷笑话的关键词,提供给了人们无限灵感,全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句运动,引申出来的成语有“无盐以对”、“无盐的结局” “满腹怨盐”、“盐盐一息”、“盐不由衷”、“盐出必行”。冷笑话成了一种可把玩的文字游戏,只是完了之后该干吗干吗。人们不再容忍自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倾诉自己的苦,而变成了用冷笑话的形式来消解种种不安。
冷笑话的范围如此之广,在“如何采访老农民”的视频里,穿着藏青色衣服的老农民在主持人的指导下反复重复“今年果园没有遭受雹灾”,人们在笑声中无奈地感觉到了荒诞和冷: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杂志人孙哲在微博里写道:“听相声,其实是件相当惘然的事儿,尤其在夜深人静、独自一人的时候,自己被自己突如其来的笑声吓一跳。幽默是关于悲哀的艺术。悲哀是基于懂得,可是无奈。”
说到底,冷笑话的积极作用在于,给你塑造一种大无畏和爱谁谁的基调,从而开始建立刀枪不入的心理机制。你可以选择咆哮体通过每句话打上几十个感叹号和“有木有”的叙述方式来表示出愤怒、质问、无语问苍天,从而宣泄自己冲天的怨气,或自怨自怜活生生把自己活成深闺怨妇,也可以选择冷笑话,用一种看似轻巧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排遣目的。独立女性的师太亦舒早教导“做人至要紧姿势好看,如果恶形恶状地追求一件事,那么,赢了也等于输了”。而冷笑话传达出来的信号则是“我不那么在乎”。你有你的“生活即修行”,我有我的“人生就是个冷笑话”。
【夜话派】
夜话派聊天方案
1.直指内心最脆弱的地方。让他们完全放开自己,表达自己的困顿和烦恼。
2.面对爱情出现问题的人,可以提问“两个人闹得最厉害的一次是怎么样的”。
3.面对事业出现问题的人,可以提问“最挫败的职业经历是怎么样的”。不为别的,这些话题能让他们更好地释放自己。
4.不一定要给对方提供答案。以平等的身份和对方聊天,让他感觉自己的善意。有时候,耐心听对方讲述故事,就能给他们很好地减压。
5.面对头脑完全不清醒的,需要非常手段,比如怒骂、激烈的情绪,某些意义上来说能让人减压。万峰老师是这么干的。
6.面对极度敏感的听众,更需要在细节上更关注他们,否则一个不合适的词,就可能毁掉两个人的对话。
那些用意原本良好的来电变成了减压来电,他们故意提出傻问题,期待万峰的咆哮回应。
没错,万峰的愤怒也被当作他们减压的工具了——很明显,大家都知道娱乐才是最好的减压方式。
文/张坚
80后这一拨人,年少时一般都有这样的经历:深夜捧着个收音机,听着电台DJ和听众聊着感情,有点狗血,有点感动,也足够新奇,让你在懵里懵懂的时候了解未知世界的一些事情。这些节目跟减压有关系吗?其实只跟无聊时期的好奇心有关。除了让你多听几个故事之外,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等到自己经历越来越多,收音机就只能扔进房间的小角落。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深夜节目没价值。《新闻调查》里的柴静永远不会像《夜色温柔》里的柴静那样令人怀念,今天还有人在网上发帖寻找柴静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十多年前主持的《夜色温柔》。不是因为主持不好,而是深夜电台节目的感情浓度比电视节目高。要知道,深夜节目的本质就是一个DJ和一大帮孤独的人在深夜对话。
真正在深夜节目里得到减压的,是那些打电话的陌生人。他们以学生和打工者居多,没有多少朋友,没有可言说的对象。深夜节目提供的倾诉渠道,本身就为他们减压。这时候,无论主持人如何答疑解惑,求助者能把问题说出来,就已经是胜利。相对大学生和打工者,最极端的求助者则是你永远也不曾了解的一群人——犯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夜航》的主持人向菲在1年之内劝说4名犯罪嫌疑人自首,为什么他们选择电台主持人倾诉?这个问题没人清楚,只能归结于向菲和她电台节目的魅力。
最著名的深夜节目当然是万峰老师的《伊甸园信箱》,它当然也提供减压的功能——只不过是给听众。最初,万峰老师循循善诱解答少男少女的困惑,帮助他们减压,但很快,他开始对某些人的无知感到愤怒了,众所周知的“电波怒汉”自此诞生。对咨询者来说,万峰的打压肯定甚于减压,互联网上那一段一段的著名语录就是证据。而当万峰老师在互联网上流行开,他的听众更多了,越来越多的人把《伊甸园信箱》当成娱乐。无疑,《伊甸园信箱》搬到互联网之后成为了最能帮助人们减压的节目。这时候,那些用意原本良好的来电变成了减压来电,他们故意提出傻问题,期待万峰的咆哮回应。没错,万峰的愤怒也被当作他们减压的工具了——很明显,大家都知道娱乐才是最好的减压方式。
【愈疗派】
愈疗系的推荐单
看一本书:《阿根廷婆婆》
住一次旅馆:巴塞罗那愈疗系旅店Granados 83 Hotel
听一首歌:日本音乐人Sayama《神奇的愈疗》
看一部电影:格斯·范·桑特 《心灵捕手》
看一部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
去一次旅行:阿根廷和巴西边界的伊瓜苏大瀑布
来一次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奥地利海伦山谷体验公园
去一家疗养院:奥地利西部城市因斯布鲁克一家名为兰斯霍夫的著名私立疗养院
做一次SPA:去泰国华欣做SPA
做一次瑜伽:去圣托里尼岛做瑜伽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丧失安全感,
以至于需要各种形式的安慰、治疗,从电视、音乐、文学甚至是建筑住所中得到平静和慰藉。
作为愈疗派的一员,需要的是淡定、温情、励志和恰如其分的幽默感。
文/白瑞燕
1991年1月7日,日本富士台首播《东京爱情故事》,完治说:喂,我一直搞不懂,背这么大的包,里面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呀?莉香回答:爱情和希望!这成了愈疗派的典型台词。
像莉香一样的愈疗派,往往语气温柔情绪稳定、丝毫没有攻击性,以“一定要幸福哦!要加油哦!”给人打鸡血。宅男们还热衷于收集愈疗派女士的各种微笑——苍井优的粉丝们把电脑和手机桌面不定期更换她的微笑照,并描述为“累了看下桌面,瞬间UP”。
有人在微博上写:大地震、核爆炸、大海啸看到累,需要这样的脸来治愈一下大家。晚上看日本地震的电视直播节目,海啸画面重映,多少条生命被翻卷的浊浪席卷而走,此时,夏川里美《泪光闪闪》的歌声萦绕耳畔。无论歌词是什么内容,这位“心灵歌姬”,再一次用感伤、温暖的声音,在愈疗受灾人的心头之伤。
只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自然中的万物都具有神奇的愈疗作用。派屈斯·布夏顿在《树的疗愈能量》里把树形容为世界的中心,是连接大地与生命力的桥梁。而艺术家张恩利的作品《树与天空》也同样带给人慰藉,一位女孩顾晨曦就在微博上写道:多年以前,当我在张老师的上海画室看到树系列的第一张,一张巨大的画,从地面伸张到天花板,那种生机像个漩涡,光与暗并存,把人吸引进去。自此迷恋树,甚至能通过树认路。
对大部分人来说,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制造的深山疗养院只是一个幻影,极少有人能辞掉工作去待上一段时间,而奔波在家、公司和在网络上的人们只能靠电视剧、电影、音乐和艺术来慰藉心灵。
音乐成为了人们获得慰藉的重要途径。日本音乐人Sayama的名字字面意思是“坐在一座山上”,这种带着禅意的意象如同Sayama的音乐本身——带给听众宁静与和平。媒体从业者卡卡纱是资深乐迷,如今她的音乐推荐名单上是冰岛后摇乐队Sigur Ros,“通过它,我可以获得一种类似宗教的力量。你不必要很进入它,但它却一直在那里,制造着一种平静的氛围,就是普希金描述那样的感觉,我现在终于懂了: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
港剧金句“不如出国去散散心”提出了现代人对伤痛的解决办法:去旅行。从事酒店管理的何力热爱旅行,她一年的一半时间都在到处走:“每次看着窗外那些快速掠过的疯狂生长的树和沉默的大地,都令我觉得像是一种安慰。这就是旅行的意义,而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我们康复了自己。”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所愈疗系旅店Granados 83 Hotel,本身就由一所医院改建而成,在旅途中,这些愈疗系旅馆便成为了承载伤痛的所在。日本俳句诗人松尾芭蕉也说:旅途本身就是归宿。
【爱心派】
转发爱心帖的理由
1.人不只为自己而活。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永不止息。人人都付出爱,人人就都拥有爱。
2.可以减压。关注别人,收获的是豁达和快乐,拥有两者,压力什么的都浮云了。
3.可以戒游戏戒偷菜。很多白领患了游戏、偷菜强迫症,转爱心帖可以分散注意力,回归现实。
4.培养判断力和耐心。要发爱心帖你必须耐心地逐一甄别判断,无形中训练了自己的判断力和耐心。
5.可以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同类。看看有多少转发率,就知道有多少人和你是同类,转发更能在人群中增加认同感。
6.可以增强心理承受力。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恐惧,而是不知如何消除恐惧。灾难面前,人与人是一个共同体,愿意转发就证明有心理承受力。
7.发帖没有业绩压力。发帖不计工分,没有思想负担,发多发少自己说了算。
8.可以治失眠。每天做一件公益小事,让人心灵更安定。无需安眠药更无需心理医生,从此就能跟夜不能寐说拜拜。
9.最大的好处,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爱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白领用爱心和行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他们只求给予,不计回报。他们是一群给爱的人。
文/章润娟
据统计,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中国大部分救助资金都来自白领。而日本“3·11”大地震后,在论坛上、微博上、QQ群里发动大家捐钱、捐物的也大都是白领。白领阶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正不断加深。
公益能释放焦虑,公益更已成为白领最“IN”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大到惊天动地捐巨款的慷慨,小到给老人让座、随身带筷子、随手发爱心帖的“微公益”,不管是经济上的支持,还是精神上的鼓励,抑或仅仅是一个善意的微笑,都是传递爱的方式。白领爱公益不在于捐了多少钱,做了多少具体工作,重要的是,彰显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让人们对现实纵有千番不满,也仍对这个世界抱有期待。
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会员把捐赠造血干细胞比作“种太阳”,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带来生命希望。参加为弃婴献爱心活动的白领被打动得一塌糊涂,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孤儿更让白领痛得揪心。网络上的“微公益”活动超过万名参与者响应。其中最成功的是捐米活动,参与者转一条微博就等于捐一粒爱心米。爱心米积累到足够数量,便捐给灾区同胞、贫困地区居民。
白领因公益更懂得珍惜,因珍惜更热爱生活。城市白领,生活再不济,也比走几个小时山路去上学,吃难以下咽饭菜,拖着小小身躯劈柴的山区孩子优越。上海白领志愿者参加过“多背一公斤”公益活动,为河南省新密市尖山小学孩子送去文具、月饼。为穷乡僻壤的孩子捐出一双旧手套,可能就能温暖他们整个冬天;捐出一摞旧书,可能就能让他们走出山村;而亲赴山区支教甚至可能就会改变那些苦孩子的命运。无数高级白领跋山涉水用支教实现了公益理想。“不去支教的话,我这辈子也不可能在一个没有电、没有水、没有手机信号的山里生活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在如此艰苦条件下教过书,回到城市还有什么苦难无法解决呢?除了获得一生难求的满足感,还磨砺了心智,获得了超强抗压力。
年老和死亡谁都不可回避。上海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主打临终关怀和白领减压项目。“每个人都会面对临终问题,为了让我们所爱之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被祥和宁静所环抱,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如何在陪伴他/她的日子里,给予更多心灵的关爱?如何分担他/她的痛苦和恐惧,并帮助其完成遗愿?当他/她离开时,如何宽慰自己,而不让这成为精神上永久的伤害?”为了陪伴、关怀癌症家庭和独居老人,为了改善老人的生活品质,“手牵手”在微博上发帖征集志愿者。有心理咨询师说要提供免费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也有好心残疾人士想加入志愿者队伍。
爱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白领用爱心和行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只求给予,不计回报。他们是一群给爱的人。“今天,你公益了吗?”、“今天,你发爱心帖了吗?”也许将成为白领见面问候语。
【入戏派】
白领花钱买哭,这暴露了我们的脆弱和压抑的一面,
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人寻求内心宁静的单纯渴望——在尔虞我诈、剑拔弩张、斤斤计较的
生活中寻找停歇喘息的机会。
文/汪璐
作家亦舒说:“勇敢的人一样可以哭,且哭完再哭,不过,他们哭完之后,擦干眼泪,会站起来应付生活,而懦弱的人,从此一蹶不振。”
近年“号哭族”兴起。百度这样解释“号哭族”:号哭族,也叫“周末号哭族”——周末一个人待在家里,拉上窗帘,放一张催人泪下的CD,找一本令人伤感的文艺作品,借着悲惨的故事情节号啕大哭——流泪已经沦为一种时尚的减压方式。当眼泪流下来的那一瞬间,人心感到淋漓尽致的痛快,焦虑也便可以消除。
美国“边吃边哭”网站曾做过一项调查:76%的人承认自己一年多没流过眼泪,其中,更有人在长达6年的时间内从没哭过。有专家说,女子的寿命普遍比男子长,除了职业、生理、激素、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之外,不会强忍泪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把情绪用眼泪消除掉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反之,情绪强度会减低40%。难怪女人爱看催泪的韩剧——日本第一夫人鸠山幸在2009年接受韩国一家媒体访问,当采访人问,鸠山夫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有什么秘诀吗?鸠山幸夫人回答说:“我在看韩剧。”在韩剧中,几乎有百分之九十都奉行非要感人至深的“死亡定理”,让那些将流泪当美容的女白领总是以泪洗面。
中国南京有“哭吧”,专门接待那些为了各种理由谋求一哭的人,来者多为女性;在网上可以看到,在百度有一个哭吧,吧内置顶的几个帖子中,“求让人一看就哭的文章”、“让人5分钟落泪的视频推荐”、“你知道几首歌让人一听就流泪”的点击量是最高的。
白领花钱买哭,这暴露了我们的脆弱和压抑的一面,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人寻求内心宁静的单纯渴望——在尔虞我诈、剑拔弩张、斤斤计较的生活中寻找停歇喘息的机会。
【咆哮派】
咆哮体范文
《学法语的孩纸你伤不起》
76不念七十六啊!念六十加十六啊!96不念九十六啊!念四个二十加十六啊!法国人数学好得不得了!有木有!电话号码两个两个念啊!176988472怎么念!不念一七六九八八四七二啊!念一百加六十加十六、四个二十加十八、再四个二十加四、再六十加十二啊!你们还找美眉要电话啊!电话报完一集葫芦娃都看完了啊!有木有!
《学阿拉伯语的孩纸你伤不起》
尼玛阿拉伯语一共28个字母啊!!!每个字母有尼玛12种发音啊!!!!一共多少种自己乘乘看啊!!!!尼玛光是骆驼的单词都是几百加啊!!!!尼玛站着的骆驼卧着的骆驼毛色好的骆驼杂色毛的骆驼钉掌的骆驼没钉掌的骆驼啊!!!!都特么是毫无关联的单词啊!!!
《干媒体的孩纸你伤不起》
只会写靓丽的风景线的有没有!!只会写明天一定更精彩的有没有!!!只会写让我们拭目以待的有没有!!!只会写点燃一根烟抿一口咖啡陷入对往事的回忆的有没有!!!只会写从小苦孩子出身没穿过鞋北漂南漂各种地下室啃馒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人上人然后就看穿世事现在回归家庭最想念老妈老婆孩子最简单的一碗牛肉面的有没有!!!!尼玛这是什么世界啊!!!!尼玛你们描绘的这个世界这些人都尼玛是折翼的天使啊!!!尼玛你跟折翼天使各种互动关劳资鸟事啊!!!关劳资鸟事啊!!!!!!
《桶队的球迷你们伤不起》
20年没拿联赛冠军了!!!20年尼玛懂吗!!!!20年美萝莉都能成苦逼大妈了!!!3个月后这个数字就能变成21了!!!!!跪求桶队英超夺冠照有没有!!!!!我们队长很苦逼有没有!!!!一副苦逼的包子脸有没有!!!!在国家队双德无法共存踢的是个神马狗屁位置啊!!!!在国家队经常举目无亲有没有!!!!!接二连三的打击有没有!!!!更别说那个托麻子了!!!!!尼玛包子还说自己心碎了!!!!心碎了你懂吗你懂吗!!!这么脆弱的男银你伤不起!!!!
咆哮体看上去很有冲击力,但却并不攻击任何人。
他们只是在嘲人和自嘲,只是在玩一种文字游戏。如果你们非要说咆哮党是现实的蚁族、
生活的失败者,那你们就错了,“你的爱会让他窒息”!
文/陈漠
写咆哮体都很伤键盘的有没有!!!!尼玛最先坏的就是1字键有没有!!!!Shift键也跟着就挂了有没有!!!!动不动就是一串感叹号容易吗!!!!这样的孩纸你伤不起!
这是眼下最流行的网络文体——咆哮体。说来很简单,只需要使用大量的感叹号就可以,但一定要有“有没有”这个词作虚拟问句的结尾,整篇文章的结尾则一般以“这样的孩纸你伤不起”作结。
要说这种咆哮体的起源,恐怕让很多人啼笑皆非,要追溯到创建于2008年的豆瓣小组“景涛同好组!!!!!!”——注意,不是“景涛同好组”,而是“景涛同好组!!!!!!”。
出于对演员马景涛的表演艺术的热爱,名为“咆哮吧!我的景涛兄!”的豆瓣网友创建了这个群,“小组规定!!!很简单!!!!就一条:所有的发言!!!以及回复!!!!请在句末加!!!!!此谓:咆哮腔!!!!!”
人人网(校内网)后来开始流传一种咆哮体,依然以感叹号为重点,但加入了“伤不起”和“有没有”做主干,主题则是各个学科的苦闷,代表作是从沪江法语网站流传出来的《学法语的孩纸你伤不起》。作者用这样的文体抱怨学习这门学科的困难、被外人误解的种种无语,情感真挚、感情自然也激烈,成堆的感叹号仿佛能让阅读者被喷上一脸的口水。
“伤不起”是去年年底网络流行的小清新情爱文体的一种,述说女方如何温婉动人、劝诫男方要认真对待感情,以描述细节见长。比如这几句:她是在期待那个没有结局的故事的结局还是在等待更大的伤害,她就是傻,爱上了,就会像个洋娃娃,任意被摆动,她的心脆得很,你伤不起……之后就发展出各种“伤不起”——手凉的女孩,你伤不起;吃白色巧克力的女孩,你伤不起;爱哭的女孩,你伤不起;不哭的女孩,你也伤不起。总之就是说,标的物很脆弱。怎么脆弱呢,用各种细节描述剖析出标的物有一颗脆弱的心,因此你伤不起。
很难想象“伤不起”这么柔弱的形式能和咆哮体这么激烈的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至于“有没有”就更搞笑。“八星八钻,有没有!”、“24K金项链只卖998,有没有!”这是典型的电视购物语言,来自台湾“侯总”的标志性语言迅速占领了深夜电视荧屏。它成为恶搞对象早已有之,却居然也和咆哮体做了一次嫁接。剩下还有几个细节是,“有没有”要写成“有木有”,“孩子”要写成“孩纸”。这是网络语言习惯中的娇嗔语态,和之前流行的“偶”(我)、现在流行的“乃们”(你们)如出一辙。
集合了这些元素的咆哮体已经茁壮成长,从人人网再流传回豆瓣,再发散到微博、论坛等等。有咆哮各个行业苦闷的,有咆哮各种新闻趣事的,有的是用咆哮表达恨,有的却是用咆哮表达爱,有的在嘲人,有的在自嘲。
咆哮体是网络Kuso文化的典型代表。Kuso是一种恶趣味,也是一种新力量,它用拆解代替攻击、用转义代替反驳、用重新诠释代替主体述说,最终把无聊变有趣,让一个原本烂的东西却被人反复模仿,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涵义。烂的东西不一定都会被Kuso,但被Kuso的东西却一定有着某种超越烂的层面、能够被假意阐释的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