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普莉和嘉米:最忆儿时逮蛐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53:05

    文/刘世春

    

 

    我家乡是位于八公山下淮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60年代末那里盛行斗蛐蛐。我们小村斗的那种蛐蛐叫草蛐,比京城里遗老遗少们玩的蛐蛐小。我们把京城里玩的蛐蛐叫大蛐,我们玩的这种草蛐自然而然地被叫做小蛐蛐。

 

    小蛐蛐是在夏天玩的,越是天热,小蛐蛐越斗;越是中午,逮蛐蛐越来劲。那时候读书无用,暑期里没有作业。要是不帮着家里干点活,便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无边际地玩。

 

    中午时分,一般在草垛里、潮湿烂柴或在沟塘边上逮。有时循着蛐蛐叫声圈定了蛐蛐范围,用脚踩草垛或脚踢手扒烂柴草及松软的泥土,经常是未闻蛐蛐的叫声漫无目的地踢跺、翻扒、手抠。蛐蛐受到惊动,就会跳出来或爬出来,此时只要双手张开一拢或向下一抓,就能把蛐蛐逮住。逮不住,就跟踪着蛐蛐,直到逮住或跟踪丢了为止。有时几个人抢逮一只蛐蛐而把蛐蛐抓烂。我发现的蛐蛐要是被别人逮去了,打斗时有发生。满头大汗地逮来蛐蛐就和别人的斗,斗败了再去逮。斗赢了就等着斗别人新逮来的。

 

    有时晚上也去逮蛐蛐。晚间主要逮墙根底下、砖石缝里、厕所根的蛐蛐。这些地方的蛐蛐白天无法赶出来。即便是主动出来,一有惊动,立即消失。夜晚时间,循着蛐蛐的叫声,用手电一照就能发现蛐蛐。在手电光的照射下,蛐蛐不知所措,乖乖就范。

 

    砖石缝里的蛐蛐由于啃砖石,牙齿较草垛里的蛐蛐坚硬,斗起来凶狠。厕所里的蛐蛐由于吃屎嘴臭,因而好斗,与其它蛐蛐放在一起,不用草掸子挑逗,就会主动出击,立马斗将起来。斗败的蛐蛐多被掐死,胜利者被暂时收养着,一旦斗败也即被掐死。

 

    一天中午,我逮住一只好蛐蛐。一直斗到天黑无敌手。这只蛐蛐逮住时是双飞,白色的双翅夹在身体和透明的锣(发声器官——翼鞘)之间,看上去金黄铮亮。我攥在手心里,它咬我手,我感到它的夹子有劲。我怕它飞了,于是把它的翅膀拔掉了,成了乌黑铮亮的秃尾巴龙。

 

    我也像胜利的蛐蛐一样威风凛凛,兴奋得得意忘形。带着蛐蛐回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墨水瓶的墨水倒掉,刷洗干净,把瓶里塞进潮湿泥土,泥土大约占到瓶子的三分之一空间,用手指头摸弄平了,又掰开一只辣椒塞进瓶里,然后把蛐蛐装进瓶里。瓶盖打个孔,盖上。辣椒是供蛐蛐吃的。据我们那里的蛐蛐玩家说:蛐蛐吃了辣椒火气足,会更加好斗,也更加善斗。这间接地佐证了“不吃辣椒不革命”理论。

 

    斗蛐蛐是在底大口略小的大泥盒子里。泥盒不能饲养蛐蛐,因为蛐蛐会打洞跑了。我把蛐蛐瓶子放到水缸根的潮湿阴凉处,尽管我妈说我浑身都是蛐蛐味,也尽管晚饭都是残汤剩饭,我吃得很香,心里美美的,想着明天的斗。甚至想入非非:我的这只蛐蛐能一直斗下去。

 

    早上一起来,我直奔蛐蛐瓶,打开瓶盖一看,蛐蛐气绝身亡了。我垂头丧气,心里纳闷,不知所以然。这正合了:“上帝要想让你灭亡,必先叫你猖狂。”后据“专家”鉴定,是因为瓶子空间小,辣椒放多了,蛐蛐是被辣椒呛死的。

 

    离开家乡整整三十年了,童年逮蛐蛐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多想回到家乡,多想回到月朗星稀,一只手电筒照着草垛逮蛐蛐的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