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公主裙礼服图片:20名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即将回国寻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51:05
http://www.ngzb.com.cn  2009年05月29日20时15分  瞭望东方周刊
67年前的3月,在抗日战争最为关键的时刻,十万名中国远征军从云南畹町走出国门,抗日救国。67年后,这些依然在异乡他国流落的中国军人,将在一群热心人的帮助下,从这里回到祖国。
不同的是,当年的十万大军,如今已寥寥无几;当年的毛头小伙,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时代在幻变,政权在交替,但始终未变的,是这些中国军人对中华民族的忠诚,以及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无尽的思念。
历史,在随着恩怨的消弥,日渐清晰;历史,在随着亲历者的消逝,在逐渐远去。
2009年5月底,这无疑将会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依然流落在缅甸的约20名中国远征军将首次组成回国寻亲团,从当年出发的畹町口岸回到祖国。或者,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最后一次。
他们当中,有的,已经整整七十年没有家人的消息;有的,只能记得村口的那个小池塘;有的,甚至衣食无着。 新华社:不能忘却的枪声
http://www.ngzb.com.cn  2009年05月29日20时04分  新华社
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68周年纪念日。68年前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侵略、全民抗战的序幕,中华民族自此血火抗争直至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华民族的百年衰败沉沦自此开始扭转,古老中国从此走向民族的独立和自强。
68个春秋过去,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但历史的风雨怎能吹熄我们心中卢沟桥的连绵烽火,和平的歌声中更不能隐去“七七事变”呼啸的枪声。卢沟桥的枪声是我们民族奋起雪耻的号角,是振聋发聩的警钟,是历史正义的惊堂木。
我们不能忘却那枪声,它传达的,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黄钟大吕般的历史回响。面对侵略者的凶残狂暴,长期积弱受侮的中华民族,在枪声中警醒,在枪声中奋起,用正义的枪声宣告我们民族的浴火重生。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以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同仇敌忾的团结精神,不屈不挠的自强精神,这些精神已汇入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光昭日月,长留天地。而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更以自己的牺牲奋斗为抗战写上了最光辉的篇章。这一切,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鼓舞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我们不能忘却那枪声,是因为有些本应该记住历史教训的人,偏偏患上了历史的“健忘症”。日本侵华战争,明明给中国人民带来3500万人伤亡的空前浩劫,一些日本政客和右翼分子却厚颜无耻地说日本是“受害者”,叫嚣“日本侵华是因为中国爆发了反日运动”;明明是双手沾满中国和亚洲人民鲜血的战犯,却偏偏有人否认东京审判,不顾受害国人民的愤慨之情,再三祭拜那些罪恶的亡灵。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更警示我们,要永远记住卢沟桥的枪声,永远睁大警惕的眼睛。侵略者没有好下场,不但损害他国人民,也给本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只有以史为鉴,汲取教训,绝不再做那些伤害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才能取信于国际社会,才是本国和世界人民之福,才能使世界拥有和平发展的未来。 人民日报:历史在这里沉思
http://www.ngzb.com.cn  2009年05月29日20时03分  人民日报
——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卢沟桥恢复原貌,宛平城修饰一新。在“七七”事变50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这里落成。
打了八年零一个月的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十分光荣的一章。走进纪念馆,人们会沉痛地看到这场战争造成的巨大伤亡。中国军民伤亡2168.5万人,这还不包括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和台湾这五省伤亡的人数。被八路军、新四军和各地人民游击队打死打伤的日军是520463人,这不包括被国民党军队歼灭的日本军人。这种规模的战争,这样重大的伤亡,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纪念馆分“抗日战争的序幕”、“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区”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五大部分组成,用大量历史文献和实物说明了这场战争的由来和经过。日本要侵占和掠夺中国的梦想,是从上个世纪就开始的。上个世纪末,日本占我台湾和附近诸岛。本世纪30年代,日本占我东北三省。紧接着日军攻入山海关,步步紧逼,进军唐山,驻军天津,强占北京近郊,直到1937年7月7日深夜进攻卢沟桥,引起中国的全面抗战。在这段“序幕”中,大量文献和实物,包括来自日本的文献和实物,都确切无误地证明这场战争的大是大非。这一点中日两国和世界各国的公正人士早有定论。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是不容纂改和抹煞的。
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人们会看到,这里不只陈列着那八年战争的进程,同时也能说明一条比战争本身更重要的道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她领导的军队在战争中肩负重任,迅速壮大。战后仅过4年,人民解放军就解放全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这不是侥幸,这是共产党坚持正确路线的必然结果。
人们从陈列的文献和实物中看到,早在“九一八”事变时,南京国民党政府的蒋介石就亲笔写了“攘外必须安内”的“手令”,“外战”不打,打内战。共产党却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发表了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宣言,并派人组织东北抗日联军,开始对日作战。蒋介石忙着围剿共产党。处境艰难的共产党决心北上抗日。1936年,蒋介石被自己的部下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扣押,共产党出面调解,主张放蒋,条件是团结抗日。甚至在卢沟桥上已经炮火连天的时候,蒋介石还想找“外交办法”解决争端。共产党的军队东渡黄河,迎头痛击日军。共产党在战争中扩大统一战线,放手发动群众,抗击着大部分侵华日军。蒋介石先生在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的情况下,也宣布要抗战,但抗战期间国民党的一些掌权者却念念不忘保存自己的实力,还不时制造“磨擦”。在国家危亡关头,得人心者与不得人心者,差别何其分明。
共产党坚持抗日的路线,造就了万千英雄和优秀人才。他们中间许多人没有看到胜利,就在战场上倒下。人们在纪念馆里看到了他们可敬的面容。党和国家的老一辈领导人,在这场战争中经受了考验。人民解放军的老帅们将军们,都在这场战争中立下功勋。他们在纪念馆内占有光荣的位置。
抗日战争纪念馆陈列的是历史,历史最讲公正。在当年机构庞杂的国民党军政人员中,不乏热诚爱国的仁人志士。纪念馆尽力找到他们在反侵略战争中建立的功绩,一齐陈列在这里。从十九路军在上海的抗战,到二十九军在华北的抗战,直到配合盟国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苦战,都一一陈列出来。在战场上倒下的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将军也在这里占有光荣的位置。
八年抗战,是所有中华儿女的一次大动员。新疆各族人民给国家捐献战斗机,藏族同胞把羊毛送给抗日军民,蒙古族骑兵游击队持刀杀出草原,海南黎族游击队在椰林里的战斗……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诗。使观众动心的是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对祖国抗战的全力支援。泰国华侨中的1000多名汽车司机返回祖国参加军事运输,美国华侨中的飞行员回国参军,从印度尼西亚回来的女青年战死在华北战场。侨胞们送到祖国的金钱和物资,更是不计其数。谁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国难当头,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构筑成一条新的长城!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为战胜世界法西斯作了重要贡献。这是历史事实。我们中国人在纪念抗日战争时也满怀深情地感谢当年的国际援助。人们在纪念馆里又看到在战时艰难岁月,来自五大洲的各国战友,看到五大洲人民游行示威,声援中国抗战的行动,看到苏军出兵东北,美军围攻日军的战斗场面。反对侵略战争的口号,把世界人民也凝聚起来。
艰难的八年战争终于结束。日本天皇发了投降诏书,日本外相和总参谋长在降书上签字,战争罪犯受到国际法庭审判。历史翻开新的一章。纪念馆的最后一部分,从中日恢复邦交这崭新的一页开始,人们在这里看到,1985年夏天,“日本侵略中国实况调查访华团”在卢沟桥上献给中国人民的那面旗子,那旗上写着中国的一句古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对的。日本帝国主义在本世纪初,自恃强大,对外侵略,引起世人公愤,也为日本人民招来劫难。中日不再战,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这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1987.07.07《人民日报》第4版)
我们不能忘却那枪声,就是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回顾“七七事变”和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放眼当今世界现实,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人才会有尊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牢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始终牢记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始终牢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牢记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卢沟桥头一声枪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一首激越悲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传唱至今,一股爱国主义激情燃旺的民族精神之火传承不熄。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实现我们发展目标的可靠保障,也是我们不忘卢沟桥枪声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新华社 2005年7月7日
这,是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距离,这,更是一个民族从羸弱走向昌盛的距离。
中国远征军回国寻亲团得到了众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陕西扶贫培训集团将承担此次老兵回国的所有费用,瞭望东方周刊、南国早报等20家媒体将全程关注老兵回国一事。 解放军报:壮哉,抗战老兵
http://www.ngzb.com.cn  2009年05月29日20时02分  解放军报
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临近,有关抗战老战士的消息不断传来:各地的党政军领导走街串巷,上门慰问抗战老战士,转达党中央对他们的关怀;邀请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及国内抗日将领或其遗属参加纪念活动、举办联欢会、座谈会等,褒扬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及抗日将领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军报开辟了《难忘抗战》栏目,请出一位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及国内抗日将领或其亲属,追溯一段段难忘的抗战记忆,与年轻一代共同回顾中华民族英雄抗战的悲壮与辉煌。每每观看和阅读这些新闻,便心潮澎湃。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这样的活动,这样的情景,对于抗战老兵是安慰和崇敬,而其他人接受的则是一次次爱国主义的洗礼,由此所增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将更加有利于鼓舞人们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
历史没有记下所有抗战老兵的名字,然而他们本身就是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是大战永存的雕像。6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战争,中华大地生灵涂炭,尸横遍野,社会财富横遭洗劫,国格人格尽遭蹂躏。无数的将士面对穷凶极恶的法西斯,用长矛,用大刀,用小米加步枪,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烽火里出没,在危局中坚撑。殉难者已共清风明月,幸存者常忆铁马冰河。如今,傲然站立的耄耋老兵,胸前金光闪闪的勋章、如雪的两鬓、蹒跚的步履,承载着血与火的传奇经历和气壮山河的战斗记忆,在火与剑的萦绕中高昂着永不屈服的民族魂、英雄魂,用呐喊和鲜血照亮了那段历史的暗角,用石破天惊的凌空一跃告白世人,什么才是人类的信仰与自尊!
老兵们也许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太多物质财富,然而他们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留给今天的最重要财富之一,所肩负的是传递战争记忆的责任。60年前,他们风华正茂,但是他们的青春年华,都留给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时代。而时光流转一甲子,他们又成为历史的见证。尽管他们不像伟人领袖的丰功伟绩那样史有明载,也不像英雄将领的横刀立马那样家喻户晓,但是,那些负枪荷弹士兵的急行军、阻击战,士兵们在硝烟中亮出刺刀、在搏杀中拼尽最后一分力气、在危急关头无暇想家乡的母亲与妻儿……一幕幕的场景,同样定格在历史的记忆中。每当我们重新追忆那段承载了太多痛苦、死亡与悲情的战争时,这些老兵可以让我们重新理解和平、自由的珍贵和追求信仰的执着。
纪念历史是为了铭记历史。尽管现在歌声已经取代了枪声,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子似乎已经离我们很远,但是老兵们身上的弹片,所经历的生离死别,所留下的呐喊、反抗和斗争,却是拯救人类文明的见证,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最好教材之一。今天我们对于和平的理解,其实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教会的。反思战争,是为了让战争的惨痛教训永远留在世人心中,避免战争惨剧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敬仰老兵,是为了尊重历史,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让当今的时代高奏和平与和谐的辉煌乐章。
壮哉老兵,精神永驻!
(来源:解放军报2005年) 老兵才是战争追忆真正的主角
http://www.ngzb.com.cn  2009年05月29日20时01分  凤凰网
人永远是战争中最震撼的主角。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除了各国元首云集莫斯科红场,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在各国元首的身后,傲然站立着挂满勋章的耄耋老兵,我们也看到,在盛大的游行仪式上,老兵们昂首挺胸通过红场。这足以让他们赢得一生的荣耀。当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在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会见当年曾在中国东北抗日战场上和卫国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俄罗斯老战士代表,对他们的功勋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老兵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留在今天最主要的见证者,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留在今天的最重要财富之一。他们也曾经有过年轻的光阴,但是他们的青春,都留给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时代。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都献给了把整个人类从法西斯的癫狂中解放出来的事业。这或许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宿命,但是他们无畏地面对这种宿命,这足以让今天的我们仰视。
因此,我们今天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就是纪念老兵们为人类找回幸福和安宁所付出的鲜血与生命。老兵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永存的影像,他们身上的弹片,他们所经历的生离死别,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重复。而我们今天之所以依然能够想起战争的悲情,是因为我们时时能够见到他们在风中飞舞的白发和依然挺拔的身姿。当我们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拉回今天的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时候,老兵们,以及那些在战火中经历苦难的前人,其实是这个舞台真正的主角。
在今天迅速发展的世界上,老兵们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一个群体。或许是因为战争的残酷让他们沉湎于那段生死恩怨中而无法享受快乐,或许是因为年事已高,他们无法再跻身现代化生活中,但是今天世界对于和平的理解,其实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教会的。对于老兵们的敬仰,其实是世界对于共同历史的一种态度。在我们重新追忆那段承载了痛苦、死亡与悲情的战争时,只有老兵们可以给我们重新带回对于人类旷古不灭的和平、自由理想的执着信仰。
老兵们以及同样经历过战争仍然幸存至今的人们,其实完全有可能不经历那样的痛苦人生。但是历史不具备可修正性,老兵之所以成为老兵,实际上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修正自己错误的一种代价,如果不对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人们给予尊重,那么我们依然担心,今天的世界能否拥有足够的智慧再避免任何代价和牺牲。套用一句中国人的俗话,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今天的人们已然无法对于世界大战的疼痛感同身受,那是因为老兵们已经用他们的生命承载了那种痛。
因此,老兵们可以被视为我们对待历史的一种标杆。当我们反复在口头上强调不忘历史的时候,老兵们就是今天社会的行动对象。
实际上推而广之,像老兵们这样曾经经历过重大历史,并且为多数人做过贡献的群体,应当成为今天社会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而给予特殊的社会地位。
尽管这些老兵们是有国籍的,但是他们的历史贡献,却是无国界的。
老兵不死,其魂长存。我们祈祷充满了硝烟的时代不会再来,然而老兵们的历史功绩却不该被遗忘。老兵们不是孤独的。他们的身影里,是现代国际政治从人的故事里学会的发展之道,也是现代政治家从同胞的血泪里读懂的真知灼见,因此尽管在莫斯科红场盛大的仪式中,他们并不是特别地显耀,但是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们永远最醒目。
张若愚:永存的卢沟桥
http://www.ngzb.com.cn  2009年05月29日20时01分  人民日报
尽管我还是第一次来到这里,眼前的景物却没有丝毫陌生的感觉。和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一样,几乎从上小学起,就不断地在教科书和报纸杂志中念熟了这里的一切:桥头上『卢沟晓月』的石碑和结构独特的碑亭,以及桥栏望柱上那数不清的神态各异的石狮子这是一座名桥,一座古老的桥,一座早在六百多年前就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向西欧各国称颂过的『美丽石桥』。卢沟桥设计精巧,气势恢宏,仪态优美,然而,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在这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悍然侵入华北。这一天被记入了史册,因为枪声从这座名桥响起,所以,又被称做卢沟桥事变。
徜徉在卢沟桥上,抚摸着望柱上一个个造型奇巧美轮美奂的石狮,我心里却唤不起一丝游兴。这些千姿百态的狮子们双目灼灼,也许它们的瞳孔中曾经摄录了千百年来的人世沧桑,流淌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桥面是用大块的青石砌成,深深的车辙向人们展示着它那沉重而又繁复的阅历。是的,这里曾经响起过经久不息的如歌行板的辚辚车轮声,后来,伴随着枪炮就响起了野兽们铁蹄的践踏声。
凭栏望,卢沟桥下河水早已断流,干涸的河道上无情地裸露出砂石与野草,没有水的河床,虽然有着童真般的真实,却没有了流动的美和韵律,显出几分凄惶与苍凉。然而,这里确确实实流动过,也汹涌澎湃过,干涸的河床流走了卢沟河,流走了小黄河,流走了黑水河、桑干河、无定河和永定河如今空余下这座没有流水的石桥,一座古老的名桥。没了水,河流便没了秘密。初夏,午后的阳光十分强烈,河床便如裸露着的胸膛,一览无余。一个人呆呆地面对着这昭然若揭、无法掩盖的现实,心头不由一阵抽搐『七七事变』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那场战争的性质,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被侵略,就像卢沟桥下已经干涸了的河床,应该说是再清楚不过也毫无疑义的了。然而,最近读到的资料却让人如堕五里雾中,一位当年参与卢沟桥事变的策划者忽然放下屠刀,用那只带血的手拿起了毛笔,摆出一副做学问的模样,居然苦心孤诣地做起『当年在卢沟桥事变中谁先开了第一枪』的考据文章来了。我十分惶惑,这个世界是怎么啦?这种话如今居然还说得出口,居然还可以发表,居然还可以出版。拜读过这位考古『新秀』的『拙作』之后,我感觉到心灵和智力都受到了空前的凌辱,我愤懑,也作呕。
我背倚在『卢沟晓月』的石碑上,回眸凝视宛平县城墙上那星罗棋布的累累弹痕,身心便一下子置入了时空倒流之中。一次屠城,南京人被杀掉三十万之众,重庆空袭,上万人被窒息在防空洞中,还有那遍布各地的万人坑、千人墓我虽然不曾目睹这一幕幕凄惨的悲剧,但八年战争中死去的两千多万人毕竟是我的同胞呀!
我站在卢沟桥头,心潮起伏,不能自已。
卢沟河流逝了。小黄河流逝了,黑水河流逝了,桑干河流逝了,无定河流逝了,永定河也流逝了。然而,作为一座名桥,一座古老的名桥,卢沟桥却是永远都不会流逝的,它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标识,将同人类历史永存。
(原载《人民日报》1995年11月1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