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奥·布兰度:“老三届”移民加拿大20年 艰苦创业终获回报(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21:18
“老三届”移民加拿大20年 艰苦创业终获回报(图)2009年12月01日 10:09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3

刘培新

刘培新一家

中新网6月2日电 据加拿大《环球华报》报道,从插队山西的“老三届”,到国际贸易公司的总裁,移民加拿大将近20年的刘培新,走过了一条个人奋斗的创业之路。老话讲“三十不学艺”,而刘培新移民加国那年已届不惑,举目无亲,硬是从打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成为业有精专的老板。他的成功也证实,在加拿大只要有规划,肯付出,就会有所回报。

离京插队山西

刘培新在北京35中念书,这是一所京城名校,他与现在的副总理王岐山是同学。高中没读完,1968年10月就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于是刘培新来到山西大同地区插队。一年干下来,不但一分钱没挣,连口粮都不够。结果还要回城求助亲戚邻居,凑一些杂粮,从永定门南站运到乡下,才能勉强渡日。

1972年从晋北转至晋中的祁县,进入一家铸造工厂,主要生产暖气片。正是在这里,刘培新找到了他的“另一半”,太太原是上海知青,他们1981年成家。

1979年刘培新考入太原工学院纺织电气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涤纶厂,参与省纺织业重点攻关项目,在筹备组里负责供电系统。

“洋插队”艰苦扎根

决定来加拿大之际,刘培新一个父辈朋友在新华社工作,了解海外华人生存状况,遂给他提出应付艰苦的忠告,所以刘培新对吃苦是有心里准备的,况且他有土插队垫底。

1989年通过读语言学校,刘培新来到加拿大。当时他身上只有300美元,朋友帮助找的临时住处,头一个月的房租就要将近200元。

当时刘培新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这个西方国家扎下根来,不管面临到什么困难,从未有过动摇或仿徨,更没有考虑过什么回流或海归。

在渔场刘培新连续干了3年,以至于切鱼片成为熟练工种。车间里都是冰,处理线是流水作业,上下衔接。渔场多是季节工,忙的时候他有时一天干两个班,不到7点在一个渔场上早班,3点下班;稍事休息又赶往另一个渔场,从5点开始上晚班,直干到夜里1点。刘培新不讳言劳动强度是很大的,有时甚至累到鼻子流血。

从1990到1992年,刘培新到卑诗理工学院(BCIT)脱产学习两年,进修项目是电力专业。这期间第二个孩子落生,刘培新也算是儿女双全了。

为了考电工牌,他又曾重返卑诗理工学院学习半年。以后参加卑诗省政府有关电工规范的考试,一次通过,并获得带高压的A级执照(B级是低压民用电)。这样,就有资格签合同,但在电工行当初出茅庐,还不知道怎么干,起初不计报酬,只要有活儿,一小时4块也干,从小合同开始。那时他找了一个有经验的助手,名义上他是老板,真正干活却是助手带他。

电工其实是苦差使,常在半空作业。电力无小事,不出事则罢,出事就是大事。虽然自己做了老板,但承担的责任要比打工大得多。每揽一笔活儿,干完刘培新都要签字,在规定期限内有问题都要找他,所以每个细节都不敢大意。即便没出过大漏子,小事故还是有的。刘培新说有一次换配电盘,由于短路发生爆炸,电流高达一百安培,钳子都变了形,手也烧了,人坐在地上近一个小时没起来。至于被裸线头电着等,都是常有的事。

一别8年,直到1996年,刘培新才第一次回国,及至见到已经拄杖的白发母亲,想到8年来在加拿大的风风雨雨,他眼眶打湿百感交集。

创业选“熟”挑“冷”

自己干是刘培新锲而不舍的追求,并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

经过准备,1993年6月成立卡尼瓦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卡尼瓦尔”(Carnival)取自“嘉年华”的意思,刘培新在这里的用意,是图生意火暴,大吉大利。

国际贸易虽然比较笼统,但刘培新的目标却很明确和专业,选择自己熟悉的铸件业务,而不是惯常的鞋袜服装等热销货品。

初涉此道刚上路时,刘培新坦言并不十分清楚,可以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通过市场摸底刘培新感觉到,买卖完整的设备很难,于是谋划走零配件的路子,从进入市场的角度考虑要更快一些。

正是在这种务实的规划下,刘培新的第一桶金做的是阿尔伯塔省的石油阀门,阿省油井需要铸钢扳手,需要五六个尺寸。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就到图书馆去查。

在加拿大,铸造零配件这行业华人涉猎的还不多,刘培新也算钻了一个冷门,取胜于人无我有。以后在铸造零配件范围内,所经营的内容也逐渐多元化,包括火车刹车系统等。由于加拿大国铁(CN)在温尼伯格设有火车修理厂,刘培新作为零件供应商,通过纽约一家公司,定期将货柜水陆联运到那里。

专业化的国际贸易也有不少难处,刘培新也为进货的质量付出过代价。1995年与朋友合计,本地需要伐木用的拖链铸造件,刘培新就利用关系,接定单后在太原重型机械厂定点生产,结果对焊质量有问题,一些都是裂的。

质量不好,一损俱损。以后刘培新格外注重严把质量关,发货前必安排工程检验师仔细验货。

如今刘培新的跨国铸件贸易已经轻车熟路,越做越顺手,已然过了寻找客户的“初级阶段”,在本地专业领域也算是有了些名气,找上门来的渐渐增多。即便如此,行事严谨的刘培新依然不敢稍有懈怠,认真完成每一笔单子。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用户遍及美、加各地,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美元。

刘培新走过来的路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可以看出善于自我规划是他的一个强项,他是一个总不甘心从不满足于现状的人,也是一个不断给自己加码和提出挑战的人。

当年在35中时刘培新学的是俄语,来山西插队后,上进好强的刘培新通过一个小半导体,听广播学英语。他记忆犹新地说,70年代初安徽最早办广播英语,借到第一本教材他硬是把全书抄下。当时不少周围的人说学英语没用,而刘培新就钻这个牛角尖,1976年大地震在抗震棚里还坚持听英语广播。谁曾想多年之后,英语就派上用场。这既要有先见之明,也要有毅力和学养,学语言如此,干任何事情也是如此,刘培新能有今天的事业,就是明证,做人行事要把眼光放得稍微远一点儿。(萧元恺)    我校杰出校友刘瀚嫡孙刘培新来校访问 作者: 摄影:沈岩 来源:档案馆 发布日期:2009-4-13 15:16:00 点击量:3912

LOCAL时讯 

3月7日下午,党委副书记高福廷在校档案馆亲切会见了我校杰出校友刘瀚的嫡孙刘培新先生等一行4人。

 

高福廷副书记对刘培新先生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我校从创办电信学科到今年已有100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百年来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刘瀚学长就是其中的代表。他1914年毕业于无线电班,在哈尔滨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成为我国无线广播电台的创始人。母校因其在中国无线电领域的杰出贡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年恰逢刘学长120周年诞辰,学校决定组织相关纪念活动,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刘学长在校学习生活片断及其优秀的人生轨迹,鞭策年轻的交大人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刘培新先生现在旅居加拿大,在焦媒经营领域很有业绩。他说,20多年前曾来过交大,而再次访问祖父母校一直是他的心愿,这次来访看到了交大的变化和发展,感到十分高兴和振奋,也祝愿交大取得更大的发展。

 

 

会谈中,高福廷副书记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及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说,校史是一个学校的历史鉴证,杰出校友则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十分重视存史工作,这对于进一步宏扬交大精神,增强爱校荣校教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学校希望获得更多刘瀚学长生前的史料,丰富校史,激励后人。主客双方就刘瀚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及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刘瀚学长生前史料等问题进行了商讨。刘培新先生对学校的重视表示非常感谢。

 

我国刘瀚研究专家陈尔泰在会谈中详细介绍了刘瀚创办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的经过及相关部门拟纪念刘瀚120周年诞辰活动的情况。

 

会谈后,高福廷副书记向刘瀚学长亲属赠送了学校文化产品。刘培新先生一行参观了我校IPV6实验室和交通运输实验中心。

 

   档案馆馆长钟雁、对外联络合作处处长尹激、副处长徐劲松等参加会见。

 

 

                                                                             

北京交通大学获捐500万人民币建“刘瀚教育基金”

2011年05月13日 15:10
来源:凤凰网教育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2011年5月12日,为纪念我国广播无线电台创始人、北京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刘瀚、支持北京交通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刘瀚先生之孙刘培新先生及其合作伙伴隋克春先生在北京交通大学捐资设立“北京交通大学刘瀚教育基金”。

“刘瀚教育基金”首期捐赠500万元人民币,除设立刘瀚先生铜像的费用外,将全部用于在该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设立“刘瀚奖教金”和“刘瀚奖学金”,该项基金还将根据项目的执行情况以及基金规模的增长逐渐扩大基金支持的范围。

北京交通大学前身--交通传习所是中国广播事业发展时期培养广播专业人才的摇篮。交通传习所的发展有三个最早:最早开设了广播专业课程《无线电话》,最早把《无线电话播音机》课程列入本科教学,培养了中国广播之父刘瀚等一批早期中国广播事业的开创者--在广播事业的起步阶段,有四个广播电台的台长出自交通传习所。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科自创办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刘瀚校友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开创了中国广播之先河,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为维护广播电政主权与日本人进行了不懈斗争,提出了广播的价值理论和业务实践理论。被誉为“中国广播之父”。

刘瀚先生之孙刘培新先生现在旅居加拿大,在焦媒经营领域很有业绩。近年来数次访问祖父的母校,每次都欣喜地看到交大的发展和变化,此次与合作伙伴隋克春先生共同设立此项基金,目的在于激励交大师生以杰出校友为榜样,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发扬创新精神,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据悉,该项基金也是北京交通大学首个由校友后人发起成立的基金,它的诞生,喻示着北京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的光荣传统经久不息、代代相传、福泽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