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水上乐园平面图:SARS 4病区工作报告 (一位北京大夫抗击非典的亲身经历续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5 17:13:43
                                                       [原创]SARS 4病区工作报告                                                   作者:牛大夫  日期:2011-3-4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丝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读罢毛主席的诗词,使我们更加坚信作为首都的白衣战士能够战胜一切病魔。在我国防治“非典”的大形势下,4月16日,我院被北京市确定为专门收治“非典”的专科医院,短短几天时间,我院将一个综合医院初步改造成收治“非典”患者的专业医院。4月22日,首批医疗队60余名医护医技人员分两组勇敢地进入了抗“非典”的最前沿阵地——“SARS病房”。

一    战前动员:吹响战斗的号角 
4月22日是我们进入病房的第一天,焦玲主任和牛连发副主任作了战前动员:我们是一个光荣的集体,我们每个人能够排除一切阻力,克服各种困难第一批走到一起,我们是21世纪真正的英雄。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祖国,为了社会,也是为了我们的爱人和孩子以及我们所有的亲人。作为医务工作者,如果我们退缩了,我们的亲人还会有退路吗?在治疗患者的同时,我们要保证每个人不被感染,我们28个人要像28棵青松屹立不倒,坚决打好第一仗。要完成领导下达的“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命令,重中之重是做好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相信有医院领导的支持,有同志们的鼓励,我们28个人会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共同做好个人防护和医疗救护的重任。别忘了,我们的亲人在等着我们团聚。为了他们,我们也不能倒下。如果我们这28个人能够顺利完成医疗任务,并且没有被感染,我们才算是真正的英雄。让我们相互祝愿,相互帮助,相互批评,克服我们即将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豪迈的战前动员,让第一批进入SARS病区的所有的医务人员一扫“非典”笼罩在心头的阴霾。语重心长的话语,让每个医务人员意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同时也感到能参加这次战斗无比光荣,充分地激发了大家战胜SARS的豪情和斗志。

二    现学现用:改造病房急行军
进驻第一天,我们看到的病房一片狼藉,除了简单的塑钢隔断和床位以外,地上满是施工后的木屑和残渣,最简单的卫生工作还没有做。很多同志根本没有到过传染病院,甚至连简单的传染病病房的区域划分都不清楚。当天下午,在院领导的帮助下,我组的几位同志到本院一楼由铁路总医院承担的SARS 1病区参观学习。那里,我们学会了穿、脱隔离衣,详细了解了传染病房分区的原理和功能,熟悉了人员通道以及物品摆放的规律。随后我们就赶到SARS 4病房,找到了很多不合理之处。从污染区到半清洁区只有一道隔断门,没有任何缓冲区域。增加这里的缓冲区域,相当于增加了我们安全防护的生命线。治疗室的位置也必须调整,随之而来的是穿、脱隔离衣位置的改变,洗手消毒机器位置必须随之更改。隔断门与墙壁之间有很大的漏缝。腾空原来的仓库改成脱猴服的地方。重新调整消毒洗手的位置,加装并改造紫外线灯的位置等等。请示院领导后,牛连发副主任亲自监督,开始加以改造,加装隔段,填堵漏缝,改变各种物品摆放位置。我们尝试着如何进出半污染区,如何出入污染区,不满意之处及时更改。大家献计献策,一天后,基本满足了传染病房隔离区的要求。在这里,除了后勤人员电工班、水工班和总务处李基明处长外,我们还要表扬几位同志,他们是:姚炳焱,张志霞,徐红卫,高雪,等。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用高度主人公的姿态,团结一致的思想,富于想象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工作。

三    专业培训:谨小慎微一丝不苟
在病房改造的同时,其它的同志正在紧张的培训,他们从每个细小的动作开始,详尽掌握传染病的防护知识。在此期间,分别参加了朝阳医院王辰教授对医生的关于SARS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培训;佑安医院护理部主任关于消毒隔离及防护的培训,本院感染科王建斌主任和护理部潘淑勤主任亲自组织大家学习穿、脱隔离衣,讲解技术要领,并逐一进行过关考核,使每个医务人员完全掌握了个人防护的理论与实践。此外还有北医三院赵鸣武教授的关于SARS病最新诊疗的培训;除颤仪和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呼吸机的原理与使用的培训;培训工作直到深夜12点钟。短短两天时间,在完成了病房改造的同时也完成了专业知识的培训,我们对即将面临的挑战有了必胜的信心。这里应该感谢焦玲主任、郑红双、曹景辉护士长,倪敏讷,应玉华,马伟博等全体医护人员。高雪同志奔跑于生活区和院办之间,忙着打印从网络上下载的卫生部及北京市卫生局下发的关于防治“非典”的各种文件,并装订成册。

四    战前准备:紧张忙碌有条不紊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焦玲、牛连发主动请战到已开诊的铁路总医院实地考察,4月23日上午两位主任带领张志霞、徐红卫走进铁路总医院,带回来很多有关医疗和护理的宝贵经验。实地考察了物品的摆放规律,穿行每个分区的要领等。结合SARS 4病房的实际情况,对各种物品的摆放位置了然于胸。
24号上午接到命令,将于当天接收SARS患者。上午全体同志赶到病房进行实地演练。分成三组,牛连发副主任和曹景辉护士长带领一组共6人到污染区,要求同志们一切以实战出发,准备一切物品,要求在3分钟之内输上液体,1分钟内可以输上氧气。搬氧气筒,安装湿化瓶,检查锅炉,测试电源插板是否有电,对讲机是否正常工作,新式船甲板马桶的使用,安装储便袋,学习简单故障的维修。在这里尤其要表扬我们的临时工人小郭。
半污染区是医务人员主要工作区域。大部分物品都要摆放在这里,另外,这里是污染区和清洁区的必须通道。是防止医务人员感染的最重要场所。摆放大液体近百箱;各种药品数百种并放置归位;各种消毒用具的大小桶数十个,根据实际要求进行摆放,分别粘贴标签;安排各种治疗车辆的位置;试走各个通道,摆放病例夹子,安装阅片灯,调试传真机等等。
由于属于老病房改造,清洁区只有一间正式的房子,充分利用污物间、厕所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合理安排。把女浴室改成更换鞋和消毒耳、眼、鼻、口的专用清洁间,污物间改成男浴室;女厕所改成仓库。外科的小伙子们在田学军主任的带领下抬来了长条桌,摆放好各种隔离用的物品如不同型号的猴服、手套、口罩、帽子、隔离衣、鞋套、套袖、等,试穿隔离衣,检查有无缺少的物品。下午5时,全部准备工作就绪。
这样的准备工作同样是创造性的,没有领导指挥,没有任何规章可循,没有任何专家的指导,完全凭借同志们的崇高的主人公意识来完成的。为我院接受SARS患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为以后各个小组的工作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局面。

五    初收患者:悉心照顾详细诊断
在忙碌了一天的准备工作后,大家刚脱掉隔离衣,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到生活区吃晚饭,这时接到了收治第一批病人的紧急通知,两位主任在关键时刻忍受饥饿冲在前面,亲自到污染区接收了来自北方交通大学的7个大学生。因为病房条件相对较差,部分病人有抱怨的情绪。两位主任做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详细地掌握了他们的病情,稳定了他们的情绪。他们的病情相对较轻,随后几天的治疗中,我们发现这批“疑似”病人实际上是医学观察者,他们对自己的病情顾虑重重。为了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及有关SARS知识,每天查房重点就是大量的宣教工作。同时了解他们的生活需要,焦主任拿出自己的生活用品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通过对病情的详细了解,我们确信完全可以排除他们是SARS患者,认为他们可以出院。将病情上报给市专家组,经批准同意,决定他们于4月29日出院隔离。他们临走之前留给我们的是一封发自肺腑感谢信(由于信件在污染区,根据要求不能带出,只能转述记录。)

六 特别节日:从死亡线上抢救生命
刚刚送走了7名学生,当晚就接收了17名已确诊的SARS患者。29日晚9时许,这些患者在先后10分钟内全部到达病房。虽然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同时接受这么多病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还是头一次,我们显得有些忙乱。他们当中有10位是在抗“非典”一线中被感染的医务工作者。我们的心情既沉重,又被他们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我们的全部爱心和最好的医疗服务奉献给他们。在二位主任的带领下,倪敏讷和谢静晖两位年轻的内科大夫勇挑重担,逐个询问病史,查体,详细了解他们的发病情况,诊治过程,尤其了解了他们的流行病史。回到半污染区又要开好医嘱,还要关照个别患者的特殊治疗。护士们在曹景辉护士长的带领下一起接受病人,安排床位,介绍环境,安排尚未完成的治疗。半污染区的李维忠同志负责处理医嘱,通过对讲机记录相关病历资料等。把一切工作完成后,已是深夜2点多了。为了更好的完成诊断治疗任务,护士长特地安排有经验的老护士长张嘉玲徐红卫护士长负责次日的准备和17位患者的抽血检查工作,他们不负使命,顺利完成了第一次大战。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病情,治疗到位,按时完成病历,次日早晨8点,8位医生全部进入污染区查房。每人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具体治疗情况,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同时,每个医生要完成2至3份病历,在不会有领导检查病历的特殊情况下,全部病例在24小时内完成。
1床,刘秀兰,女,62岁,入院时没有任何可靠资料,入院后次日出现一般情况变差,高热,呼吸频数,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胸片显示双肺多叶病变,符合重症SARS伴有糖尿病。当晚,焦玲主任带领倪敏讷和谢静晖又赶到病房,与值班医生一起积极投入到抢救中,及时调整医嘱,下病重通知,上报医务处和市SARS指挥部专家会诊组。处理完病人后,又是深夜2点多了。在清洁区负责对外联络的牛连发副主任等他们一起回到生活区。
2003年5月1日,是一个特殊的劳动节,对于我们的每一个工作人员来说都是难忘的。上午常规处理医嘱后,1床餐前血糖达到25mmol/L,呼吸次数28~30次/分,血氧饱和度波动在85~95%之间,急诊复查胸片,调整胰岛素用量,电话请专家会诊。1床患者刚刚稳定下来,4床患者刘福庆又出现高热39.9℃,呼吸急促由入院时的24次/分上升到48次/分,血氧饱和度由95%下降到80%。全体医务人员不顾连续作战的疲劳,果断将住在单人间仍在高热的17床胡磊搬出,并将4床转入单身房间。积极抢救和治疗,复查血象,胸片,进行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调整激素用量,更改抗生素。患者血氧饱和度升高到95%。无创呼吸机使用的主要问题是患者的呼出气直接排放在空气中,医护人员无法避免地近距离直接接触,明显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感染几率。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护理人员和医生们一起参加抢救工作。空间消毒、频繁的更换液体,重症监护记录等多项操作明显延长了他们的接触时间,没有听到他们一声抱怨。透过厚厚的护目镜,看到他们的眉宇间满是汗水,而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勇敢与坚强,以及无私无畏、敬业奉献的精神。已经是下午两点了,我们才从病房回到生活区。
当晚,焦玲主任带领值班医生谢静晖、倪敏讷再次到病房处理这两个重症患者。又是长达4个小时。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隔离衣,奔走于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随时看病人随时调整医嘱,随时进行操作,使诊断治疗衔接有序。他们是人,不象有些报纸上宣传的不知疲倦。焦大夫回来后连饭都不想吃,小谢和小倪医生懒倦的躺在床上不想动弹。有多少护士同志不得不在污染区阳台上大口喘着气,回到生活区吃上两口饭就倒在床上不想再起来。尽管她们都知道过度疲劳会增加她们的被感染机会,但为了患者的康复,为了“降低病死率”,他们顽强的拼搏着。
五月二日上午,积水潭医院呼吸科主任会诊,肯定了我们前期所作的努力并对这两位重症患者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处理医嘱、发送报表、传真上报病情。正在忙碌中又出现了新情况。4床胡磊是一位被感染的医务工作者,住在5人间的大病房。该病房的患者病情尚不稳定,他的病床旁是一个临时安置的船甲板厕所,他本身还高热未退,遂提出转院的要求并拒绝治疗。我们及时将情况上报给有关院领导,联系转院(本院SARS 1病房现在改由电力总医院承担救治任务,原建筑是我院的高干病房,有厕所和洗浴间)。此时1床患者病情又需要使用呼吸机。根据规定,必须转出另外的两个病人,并及时使用呼吸机治疗。我们付出的努力是难以想象的,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五月三日,复查1床、17床各项化验和胸片,总体病情得到控制,但尚未脱离危险。与此同时,全科的患者入院时有半数以上有高热,现在体温已基本正常。全体医务人员和辅助科室的同志们一道,为战胜病魔、早日恢复患者的健康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撤出病房的前一个晚上即5月7日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7床姚兴祺是一位25岁刚刚毕业分配到通州潞河医院的临床医生,在工作中不幸被感染。当晚咳嗽加重,体温升高到39度,呼吸次数28-30次/分。值班的马伟博大夫紧急处理并动员转入单人间治疗。后夜班的王艳琴医生在病房内进行看护,动员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但病人拒绝。焦玲主任再次到病房看病人了解病情变化情况,对症处理后指示护士一定要保证患者得到持续的高流量吸氧。凌晨6时许再次到病房了解病情,得知病情稳定,呼吸次数在20-24次/分才放心离开。随后他转入宣武医院,病情稳定。当我们在隔离休养期间的5月12日,他打电话来向我们所有的医务工作者表示问候。 
护理工作的护士们更是辛苦,由于是特别护理,每个病人的护理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每个班都有两名护士长期留在污染区,负责具体的治疗和护理工作,还要随时执行临时医嘱。除此之外,所有的护理和护工工作都需要他们去完成。病情加重时随时加派护士进入污染区以进一步加强护理和治疗工作。她们对着呼吸肌的操作是非常危险的,但她们没有退缩,勇敢地、及时地、准确地、高效率地完成了工作。他们没有惊人的、令人啧啧称奇的成果,但是患者的治疗工作绝大部分是由他们完成的。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外表上根本无法分辨谁是谁,但是她们娇小的身躯在我们的眼里却是顶天立地。

七  面对困难:苦中有乐
除了工作的劳累,生活上也有很多困难。首先是吃的问题,由于我院食堂的临时工大部分回家“避难”了,食堂已经无法正常运转,医院从隔壁的中国科学院科技大学教工食堂预定盒饭。包括一线职工和全体病人共计450份饭菜都要由医院二线人员送到指定地点。饭菜的水平一般,饮食单调,再加上众口难调,抱怨多多。我们的医生护士要在病房连续工作6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有几位同志尿在裤子里,还嘱咐千万别说出去。休息区只有一台电视,还没有天线,每天都要收看全国和北京市的疫情报告,看到关键的时刻只能用手拉着天线以便收看清楚。电话也只有一部内线,工作和家中联系都要用,经过请求又加了一部。厕所的水箱大部分是坏的,大部分同志夜间要用公共厕所。这些问题都在随后的工作中逐步得到解决。
艰苦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妨碍同志们的乐观态度,相反,他们苦中求乐。接收病人的第一天的5月24日正好是护士长郑红双的生日。院感染办的王建斌主任为她买来了蛋糕,等我们收完病人都是晚上10点半了。同志们聚在一起,为她点燃了蜡烛,唱着《祝你生日快乐》。然而分好的蛋糕需要带回休息时再吃。
为了缓解同志们的紧张情绪,减轻工作中的疲劳,大家自发的坐在一起唱起了歌。她们带着20层的大口罩,歌声有点怪怪的厚重的味道,但这无法掩饰她们的美丽。歌曲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有民歌、流行歌曲、京剧到国外歌曲,从朱明英到零点乐队,应有尽有。唱着的、哼着的、听着的人们从心中流露出他们不怕困难,勇于胜利,笑对死亡的乐观态度。

七 直面非典:我心依旧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志们再也没有初始时的忙乱,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缺少物品,清洁区值班人员负责联系领取,半污染区的人员负责处理医嘱,污染区的人员负责具体治疗等等。护士长和护士同志们一道制定岗位职责,每个班次都有明确的责任,每个工作者都能够顺利而熟练的完成各自的职责。适应工作,从一个综合病房改变到传染病房,我们用了不足一周的时间,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和主任和护士长的领导有密切关系。

八  团结协作:互助互爱
有人说:在这个和平的时期是一个没有英雄出现的时代。我们认为在SARS病魔出现的时候,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在面对死亡的特殊时期,更能反映出我们这个战斗集体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精神。
穿行于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的生命线需要进行消毒。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必须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才能出污染区进入半污染区。我们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共同做好防护工作。至今我们没有一例医务人员感染,正是这种相互协作才达到的结果。
5月5日,患者刘福庆病情进一步加重,下午已处于临终状态。倪敏讷医生主动加班抢救看护病人。牛连发同志参与抢救,主动给患者插尿管和抽血查血气分析。当晚8时许,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当时正是交接班的时候,郑红双和王昆与接班的护士李晓红等共同进行终末消毒。牛连发副主任和谢静晖医生主动承担了尸体料理工作。拔出尿管,摘掉呼吸肌和心电监护仪,拔出输液通路,填塞口鼻耳防治分泌物外泄。将患者全身消毒,掏出患者衣服内的遗物。按要求包扎消毒尸体,把尸体抬上推车并运送至指定地点。
除了我组人员进出以外,我们还承担着放射科的两位同志进出病房的协作工作。帮助他们穿脱隔离衣,消毒,清洗口罩帽子等工作。此外还有一些修理人员的协助工作。
李维忠同志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再加上5月1日2日的高热天气,大量脱水,出现了中暑现象,表现出虚脱和抽搐。焦玲主任亲自过问诊治,并输上液体。考虑到李维钟的病情较为严重,两位护士长亲自替班并嘱咐她安心休息。
张志霞需要隔离,同志们不能乘坐电梯,只能抬着床垫子和所有床上用品从3楼爬到11楼。护士长和护士们每天三次爬上11楼给她送饭和水果等。李晓红同志的爱人还为她买了200元的手机电话卡。
因为护士人员紧张,在清洁区没有安排大夜班工作人员。医生主动干起了护士工作,消毒、清洗口罩帽子洗手衣,传递病人伙食及物品,打扫卫生。
休养期间,锻炼时,翟少军同志的脚扭伤,应玉华、张宁和姚炳焱同志等将她送回医院进行诊断治疗。陈伟芳同志和她在一个宿舍,每天都给他打饭,搀扶她活动。
交接班工作也进行得很顺利。临行前的5月7日,下一组的主任和护士长在我们的帮助下穿好了隔离衣并顺利走进隔离病房。在那里我们详细进行了传染病病房设计的思想,进出各个区域的要领和做好防护的关键区域;详细交待了病房13个患者的病情特别是重点病人的交接班工作。护士长的交班更为细致,除了个人防护外,还有呼吸机的使用事项,治疗的顺序等,还有物品摆放的规律与放置位置等。

九 医务人员:“非典”中的典型人物
在SARS病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特殊时期,我们的每个人都克服了各自的困难,勇敢的走进病房。他们告别自己最亲爱的人,抛下年幼的儿女,把年迈的父母托付给别人,凛然奔赴战场。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每个人都有典型的事迹。
马伟博,58岁,稳重干练的急诊科医生,建立病房伊始,想到了减少医务人员通道中避免交叉穿行的办法,亲自定做木板;接收病人之初,又发明了一种减少护目镜上的防雾水。随后,又提出设想,希望能研究出一种能够降温的隔离服。更另人感动的是,上夜班时17床病人病情恶化,需要转房间,马大夫亲自扶病人转移,还帮病人大小便,病人的呕吐物溅至脸上,也没有退缩。现在他又在撰写文章,总结对SARS患者治疗的经验,体现了一位普通医务工作者崇高的敬业精神。
倪敏讷,刚毕业不到一年的内科大夫,主动请缨参加一线工作,在工作中勇挑重担,接管重症患者,不分白天黑夜,深入污染区,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及各种操作。在接诊第二批病人时,由于身体的不适,上吐下泻,但是稍稍恢复后,还是坚持重回病房接诊病人。
郑红双,SARS4病房护士长,负责医护人员初期的个人防护工作,穿脱隔离衣,组织学习等。搬运药品时手被划破,鲜血直流,消毒处理后又戴上手套继续工作。在他的组织安排下,制定岗位责任制,对我们能够顺利工作起了关键性作用。除此之外,她也同样要进行值班,值班数量超过护士的平均值班数3次。
曹景辉,SARS病房副护士长,首先进入污染区的人员之一,第一次收治患者时她带领几名护士再次进入污染区收治病人。第二次收治的17位患者时,她又主动进入污染区带领护士完成了治疗工作。她身为护士长,其值班数量比一般护士还要多三个,要知道她还必须完成排班、领物、协调工作等一系列领导的工作。
张志霞,五官科护士长,筹建病房初期深入已接诊的铁路总医院SARS病房,实地了解病房设置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我病房的物品摆放结构,为病房的顺利开诊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因为她亲属有确诊病人,她不得不被隔离,但是她表示,过了隔离期,她还是要回到抗“非典”一线。
徐红卫,妇产科护士长,首先进入SARS1病区学习,她献计献策,为SARS4病区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在工作中总是第一个冲入污染区,主动承担治疗任务。帮助护士长做好管理工作,协助同志们做好个人防护上尤为突出。
张嘉玲,原急诊科护士长,中共党员,护士中年龄最大,护龄最长。她充分表现了一位老护士的责任感,带领年轻的护士或经验较少的护士进行抢救工作,协助护士长制定规章制度。
因为工作需要,医院对SARS3、4病区进行了人员调整。儿科易维芬主任刚来到SARS4病区,当晚主动要求值夜班,工作积极主动,及时处理病人,经常提出合理化建议;妇产科王艳琴主任在修养前主动值夜班,多次进入污染区处理病人,早晨5点多就开始打扫清洁区的卫生,递送物品,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吃苦在前的高尚风格。
工人郭自超,30岁甘肃汉子,身高一米八,曾经在武警某部服役,现在北京打工。倔强的性格中透露出坚强和果敢。建立病房之初,他就来到了我们中间,融入了我们这个临时的集体。他的穿、脱隔离衣技术甚至超过了我们的工作人员。他独自承担着SARS 4病房搬运氧气、清理垃圾的工作,他还独自承担了更换新式马桶储便袋,修理马桶,清运马桶内粪便的全部工作。他每天要至少进入污染区两次,每次工作3到4小时。他说:“这也是一种经历,一种锻炼吧”!
……

从他们那里看到了这些平时普普通通的医护人员高尚的情操,我们佩服他们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并学到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十 重重困难:努力克服
抗击“非典”的工作在我院已经成功运转,除了我们一线人员的艰苦努力之外,还有医院领导的协调,后勤人员的支持,物资补给部门的配合以及医院全体人员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虽然我们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我们努力去克服,保证了我院顺利接收病人,暂时缓解了北京市政府抗“非典”工作的压力。
改建初期,面临着物资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当时已有病人收入本院。由于对本病缺乏认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恐惧,送货人员将物品扔至楼下三、五十米远的地方就跑了,修理门锁和其他用具的厂家人员不敢进入病房,我们就自己动手,将物品搬上四层楼,自己修理门锁,堵漏缝,领取必备的医疗用品,我们承担着搬运工、修理工、医务工作者等多种角色的工作。当我们出去时,有些人捂上大口罩对我们说:你们怎么又出来了?我们只有苦笑,心想没有充足的医疗物资,怎么接诊病人;没有足够的防护设备,我们如何能够保证我们的医务人员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医务人员零感染”的指标!
5月24日,下午进病房进行清理工作,因为只有20付防护眼镜,当晚接收病人还要使用,大部分同志无法配戴眼镜。因为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当晚有8名同志出现电光性眼炎。焦主任忍受眼痛的折磨,一直值班到深夜。深夜两点,牛连发同志和赵亮同志还在为任朝霞配置利多卡因眼药水以缓解眼痛。但是第二天上午这些同志忍受痛苦的折磨又出现在岗位上。
接诊后第二天,张志霞同志主动将家里的情况汇报—她有可疑SARS患者间接接触史。当时我们担心她是否会被感染上SARS病毒,由于和她有过密切的接触,恐惧感尤然而生,为了稳定军心,请示相关领导后,对她进行就地隔离,她的对外联络被切断。经过相关协调和领导的关心后,安装了电话,稳定了大家的情绪。
在生活上的困难更多,由于本院食堂已停止供应饭菜,400份饭菜由院外食堂订购。再加上长时间的转运,饭菜过于单调,营养不足。有的同志说:除了咸味,其它什么味道都没有,更糟糕的是青菜像水煮的,排骨已变质,造成多人的呕吐、腹泻。为了解决大家的营养与伙食问题,牛连发副主任曾向院里请示借款购买食品,因财务处认为此举不符合规定,借款遭到拒绝。牛大夫自己出近400元钱托人购买少量的果珍水果等(后来在张书记的亲自过问下给与报销)。本院职工田学军主任做了一桶香喷喷的红烧肉,暂时满足了大家对美食的渴望;刘理燕分别多次送来了凉面、酸辣粉、黄瓜、西红柿等调节食欲。王昆的母亲送来了亲自包的水饺。送饭的原口腔科同志们和一些不知名的同志拿来了调味品,对这些关心我们的同志们表示感谢。
由于各种原因,改建初期,某些物品缺货或少货,同志们想了很多办法去解决。当然也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事情发生,在医院领导的安排和配合下基本得到了解决。

十一 工作数量:有力的数据
我们的工作量是全院中最大,患者也是最重的。虽然不敢说最完善,但我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全院只有我们组同时有两个患者使用呼吸机治疗并进行特护。我们的确诊病人也是最多的。
接受转诊患者7人,接受入院患者17人,书写病例24份。确诊17人,其中重症病例3人,排除疑似病例7人。出院7人,转出3人,抢救2人,死亡一人。约开化验单120人次,照片单80人次。
抽血60人次,静脉输液190人次,入壶滴注252人次,肌肉注射100余次,测指尖血糖45人次,测血氧饱和度520人次,测血压28人次,导尿1人次, 特护2人近200小时,心电监护2人共约200小时,使用呼吸机2人共10天。使用氧气约50瓶。死亡后尸体料理和终末消毒1人次。
另外还要完成护工的工作,消毒清洗猴服数十件,每天清洗消毒口罩帽子上百件,还有初期清洗手术衣等工作。每天陪消毒液达200升以上。
还要协助病人上厕所,接便袋,喂饭,打开水等无数次。清运垃圾每天数十袋。

十二 战后休养:我们的承诺
5月7日开始交接班,5月8日全组人员按规定撤出疗养。休养期间正赶上5.12护士节和母亲节。我们所在的休养地点是北京市政府安排的位于昌平区的军都度假村。按北京市规定,从5月8日到17日我们在那里共疗养10天。 
首先,同志们对前期工作做了简单的总结。护士长利用休息时间整理了SARS病房工作经验,并总结了我组的较为具体的工作量。
王艳琴同志通过亲身体验写出了一首歌词《承诺》。并在北京青年报上公开征集歌谱。此事得到了北京青年报的大力支持,疗养期间陆续收到各种歌谱十余首。5.12护士节前夕,我组的几位医生加紧练习了其中的一首。在这个特殊的护士节,我们几位医生朗诵了王艳琴同志创作的一首诗歌《心声》,并将这首《承诺》献给了所有在军都疗养院修养的医护人员,并祝所有的护士们节日快乐。
《心声》  5.12护士节赠与我并肩战斗的战友—可敬的护士们
“论接触,你比我们更频繁,论距离,你比我们更密切,
  论危险,你比我们更易感,论辛苦,你比我们更拥有。
  你轻盈的脚步,阻挡着死神的屏障,
  你纤细的手臂,拖负着生活的渴望,
  你柔弱的肩膀,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你热情的眼睛,品味着人生的高尚。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我真心的告诉你们,
  我爱你们,我的战友,可爱的天使。”
护士节那天,北京市某文艺团体进行了慰问演出,节目很精彩,也不乏大牌明星。医院领导还进行了慰问。他们带了很多食品。他们的到来使全体医护人员很受感动。
军都度假村是昌平区最好的一家宾馆,设施完备,他们提供了非常完善的服务。饭菜质量非常令人满意,主要以自助的形式,每餐可供选择的品种达20多种。管理也令人满意,他们的消毒预防很到位。但是不提供含酒精的饮料。

在这场伟大的、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们经受了考验,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治疗与护理任务。最重要的是我们面对多名有严重传染性的患者做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要说的和想说的话太多太多,令人感动的话说上几天说不完。这些都将永远深藏在我们心中,是言语无法表达的。在很多英雄的背后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透过他们的护目镜,我看到他们疲倦的眼睛里充满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我还看到他们的汗水伴着他们的泪水向下流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就要离开工作了半月的病房了,抬头眺望,发现路边的树上满挂着树叶,远处的玉泉公园内绿草茵茵,原来春天早就来了。春天,请你暂时留下来,给我们点时间去欣赏你的美丽;春天,你快过去,带走今春肆虐人类的病毒。

四零二医院SARS第四病房:焦玲  牛连发

2003年5月4日初稿

2003年5月24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