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纸压花机:又见“富春山” ——何家安的《新富春山居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20:46:53
又见“富春山”
——何家安的《新富春山居图》
彭利铭
《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29日   08 版)

图为何家安中国画《新富春山居图》局部。

图为何家安中国画《新富春山居图》局部。
近日,分藏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将要合璧展出,引起广泛关注。由于此图在美术史上的学术和历史价值,明清至今有画家或临或仿,而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找突破,画出一种水准,也是有志画家的追求所在。山水画家何家安便是其中一位。
从中原大地走出来的何家安,性格始终保持着大别山人的纯朴无华。这位实力型山水画家,秉承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志向,以弘扬传统绘画艺术为己任,以学古融今、开拓创新为目标,在不断地努力耕耘中,求艺寻乐。何家安传统功底扎实,在突出笔墨线条的基础上,创新求变欲望强烈,最关键的是,他不随浮躁拜金的物欲所动,低调做人,勤于创作,是一位静得下来、豁得出去,能吃苦耐劳的艺术家。他常说,当画家把个人价值标准定位在多少钱一平尺或钻营职务职称上,沉溺或角逐在这些与学术无关的沙丘上时,应该想到这沙丘总有一天会被大水冲垮。所以,他全力投入的是创作、是艺术语言的如何表述、是艺术的挑战,得到的则是成功的兴奋、是收获的满足。
何家安自2006年开始投入《新富春山居图》长卷的创作。为此,他在两年的时间里,多次赴富春江考察全程,并实地写生,积累了大量素材。山川变化、季节更替、气候变幻、朝夕特点,乃至风土人情,都是他关注和感知的焦点。为了保持新卷旧卷之间的连带关系和相同的艺术感觉,他保留了原画的大致结构和笔意,对黄公望笔墨技法深度探究,并最大程度地淡化了个人的风格面貌。意临、写生加创作等多种手法的运用以及随后丰富完善的过程,对何家安的知识结构、应变能力和对传统理解的深度广度都是一次全面的检验。回顾这一过程,他感慨万千,不仅因此又一次领会到传统的精华和前人深厚的学养,更促使他进一步反思当今画坛一些人对传统视而不见的现象:“有人放弃传统文化,盲目跑到西方艺术理念里去淘金。他们向洋人顶礼膜拜时,可曾想到自己祖先的伟大和所留下来的艺术经典,那更是一座座偌大的金山银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富春山居图》经数易其稿,于年初完成创作。众所周知,原卷被烧而残缺,画中景物无法真正连接已成永远的遗憾。新卷在实地写生的基础上做了补缺。同时,旧卷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此间富春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为此,何家安赋予画卷新的时代气息:古老的柴房土屋变成了高楼大厦;小扁舟已被巨轮所取代;上游增添了千岛湖和新安江水电站大坝;下游架起了钱塘江大桥,天堑变通途……更为重要的是,何家安在承袭黄公望平远广阔的意境的同时,强调了叠翠山峦和江岸的错落有致、曲折迂回之势,飞云、流水、道路如气脉贯穿始终,树木点景包括富有现代感的高楼、巨轮、大坝等散落其间,疏密浓淡有致。纵观新作全卷,千里胜景尽收眼底;细品经营布局,整个画面张弛有度;领悟笔墨意境,欣赏墨色变幻,不急不缓、不浮不躁的感觉让人舒展畅怀。
又见富春山。回望旧卷里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几经磨难却日趋明亮的艺术之光,感知新卷上艺术和时代的变迁以及有志艺术家秉承艺术大道正本清源的时代责任感,为之欣慰,更为之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