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森林代码:陈铭龙 -- - 涨电价解决电荒,谁疯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8:40:41





  

继4月份上调山西、河南等十余省上网电价后,国家发改委拟补充上调江西、湖南和贵州三省火电上网电价2分/度。此外,河南和湖北两省上网电价上调幅度拟由此前的1.5分/度调至2分/度。

这样一个结果肯定导致一批有粪量的专家叫嚷电价必须上调。理由是:不涨价,中国电力系统将彻底崩溃,涨价之后方能天下太平一般。

 涨价就能解决一切?中国电价真的如专家所说的那样有涨价的理由和空间?

研究报告显示,08年发改委公布的世界各国每千度电价,德国是263美元,美国是114美元,中国是69美元。这样计算,中国的确是电价最低的。专家们瞄准这一点,不遗余力的拼命鼓吹中国电价过低的情况。其实,这些人已经彻底的被利益集团的刺激蒙蔽了双眼。

请回答我一个问题,德国和美国的收入状况和中国现阶段的收入状况他们做过纵向比较吗?

就拿以上数据,如果以每千度电价除以个人收入所得比重。德国是0.62%,美国是0.24%中国是2.49%!中国用户所要承当的电价压力是德国的四倍,美国的十倍。如此的事实面前,某些专家还将电荒主要压力集中到普通用户身上。说他们睁着眼睛说瞎话,不顾事实喷火车,也已经不足为过了。

不指出问题的核心,却给利益集团制造涨价话题,这些人早就散失自己的良心了。电荒的根源在于经济结构和目前的配电制度。而某些专家却接受既得利益者的诱惑,避重就轻,掩耳盗铃,如此作为,令人叹息。

中国经济增长的重点现在集中在以钢铁和水泥为代表的重工业。而刺激重工业比重继续攀升的,恰恰是房地产投资和政府建设投资。重工业高消耗持续增加,工业用电自然会不断攀升。如果不改变基础建设现状,用电紧张的现象就会继续保持。工业用电便挤榨生活用电,普通民众凭什么要为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买单?

如果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一种宏观态势,专家说控制需要时间。那么配电制度的不合理,专家为什么又噤声了?所谓的言论又去哪了?

中国用电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市场煤,计划电。煤价可以根据市场波动,但是上网电价却是国家主动调控的。煤矿、发电厂,电网,配电公司,这是中国目前的用电流程。而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中间的差额,就是电网的利润来源。煤矿企业中国有很多家,而发电厂中国目前只有五大发电厂,更关键的电网公司,中国只有两大电网公司。

垄断和严重的制度不合理性。中国两大电网高利润的前提下还出现电荒严重,这样的比对不是更具有讽刺效果。去年国家电网资产2.1万亿,利润450.9亿元,同比增长348.3%,而更“轰动”的是中国电网收购巴西七大电网公司,同时还在菲律宾拥有大量的电网控制。

这样的事实表明,电网不缺钱。而这么不缺钱的情况下还要普通民众分担电荒造成的价格上涨压力,这简直是劫贫济富了。2010年商业周刊更是用《国网帝国》来形同中国电网公司。这些事情,专家们怎么也不说了。

电网之下,五大发电厂同样也别哭穷。虽然表面上是因为煤价上涨导致发电成本增加、发电厂亏损发电。但是,五大发电厂有很多利润已经不在发电上面。投资房地产和港口,五大发电产也是间接的自己在制造电荒的出现。甚至这些用于投资的钱,可是全部摊在了我们民众的头上。赚了算你们的,亏了算我们的,天下这等好事我们只能羡慕而已。而此时,专家又不见身影了。

反而煤价上涨,是很多专家用来为电价上涨所做的托词。而这一次,我们还真得为煤老板们说句话。煤价上涨是在整个发电过程中,唯一服从市场波动定价的。所以他们的煤价上涨,虽然也可恶,但确是市场决定的供需关系。

这样一分析,本质连我们很多民众都能看清,但是某些专家却信口雌黄将问题彻底推卸给用电紧张。可笑,可叹,更可悲啊!

某类人群的可信度已经很低了,就不要再做破罐子破摔的事情了。中国未来十年电价还会逐步上涨,我们也早就做好类似用金积嘉LED或者飞利浦节能灯这些节能产品来取代传统用电习惯。但是这种掩人耳目,只为利益集团摇旗呐喊的事情,还是少做点吧,毕竟,你们是专家。 


 延伸阅读:

1.      针对近期媒体报道的“雨润疑将过期火腿二次加工销售”的问题,雨润26日在其官网公布初步调查结果。雨润认为自动化生产线出现故障,封口铝卡出现跳卡导致。雨润宣布暂停这条生产线的生产,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停职处理,对同批次产品全面召回。

2.      近日广东电信汕头分公司的16位员工在网上发帖实名举报该公司大批购买茅台酒供内部高管吃喝的内幕消息,网帖上不但有签名,还有手印和手机号码。广东电信称举报系虚构捏造,并表示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3.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事发地岳阳,对中石化“问题油”事件进行调查。中石化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石化岳阳分公司的确发现890吨“问题油”,但其符合国家检测标准,疑为标准外某项金属添加剂导致。一些车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问题油”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盼望有一个客观、让人信服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