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恩师礼物:诗、书、画、印的结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8:43:15
     

转:诗、书、画、印的结合

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似乎才表现得更为完整,更有特色。诗、书、画、印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这在西洋绘画中是没有的,这是中国画的又一个特点。
  诗、书、画、印结合,是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字的,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写着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时虽然也有题画诗,却不是写在画面上的。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书一段题记或一首诗。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中国画历史发展中的文人画也开始了萌芽。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有名称,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的绘画。到了元代,随着文人画的继续发展,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于是诗、书、画、印就像四个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地完善地结合起来了,这一艺术形式一旦出现,就被当时的画家们普遍采用。到了明情两代,文人画垄断了画坛,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善。
  在诗、书、画、印的结合过程中,书与画的结合恐怕要比其余两种与画的结合要早得多,这是由于中国的书画工具相同,操作时又有许多共同之外的缘故。据说东汉的蔡匡就已是一个书画兼能的文人了。书画的结合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家本人就擅长书法,是个书法家,由于书画同源,作画时便自觉不自觉地以书入画了,这既能显示画家的细致,又能表现书法家的飘逸。二是以书写款或题字在画面上,与画面形象协调搭配。这样书入了画。就成为了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构成中国画的另一种形式美。中国画中的以书写款又叫做“落款”,一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就相当西洋画中的画者的签名,表明了这幅画的所有权。其他的题字,可以绘画写一个题目,一行自己想说的话,或一首诗,一段散文。其实题字是门很有学问的艺术,要有文学修养,题字不能随随便便,题字的内容要与画面有着内在的联系,让观画者通过题字见景生情、抒发胸怀。或者引导观画者以画为桥梁,生发开去,另拓天地,感念历史的浩荡或人生的哲理。同时,题字还要考虑到字体的形式、画的内容和风格等。如一幅工笔画就不能用狂草,一幅大写意也不宜用正楷。字体的位置要恰到好处,要让人感到上去一点或下来一点,增加一个字或减少一个字都会不妙,这就是恰到好处了。总之,要求字与画面统一、和谐,增加画面的形式美。
  诗与画的结合也是随着书与画的结合而出现的,那就是出现了喜欢作诗或作词的画家,而书法又写得不错,这样他就用不错的书法把他的诗书到他的画上了。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说他是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这己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不过这有赖于苏轼对他的鼓吹,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又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也是一个恨高的评价。看来王维和苏轼便是诗画结合当之无愧的典范。
  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长处与短处,两者结合起来,便能取长补短。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自由驰骋,容量比画大得多。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画面的容量膨胀起来。而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因此,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生辉。
  画上题诗题款,也可以起到点题的作用。如人们面对一幅山水画或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猜透画者的心思,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意图。如宋代有名的皇帝画家赵佶画的《瑞鹤图》,画上只有20只丹顶鹤绕殿飞鸣,晴空中有浮云飘动,虽然观画者可以从画中感受到一种轻盈舒朗之气,但是画家是否是要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思想呢?只凭观画是很难领悟的,但是只要结合画上的题诗书款,就一目了然。原来是赵佶当政的某一夭,突然有一片祥云飘来皇宫,绕柱附殿,众人皆仰而视之。惊奇之余,又有群鹤飞鸣于空中,与祥云融为一体,经久不散。从画的题诗题款中,以及已有的历史知识。
  我们可以领悟到画家的这样一种思想:在北宋内优外息的严峻时刻,画家祈求上帝降下祥云,以挽救宋王朝的危亡。但这当然只是可怜的皇帝画家的一种自欺欺人的幻想了。
  谈了诗书与画的结合,我们再来看看印。印,就是印章,最初只是一种信物,与画没有关系的。宋代有人开始把印押在了画上,但那也是作为一种印证之用,以表明此画的所有权。印可以是作画者的,可以是鉴赏者的,也可以是收藏者的。印没有成为画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是还没有入画。到了元代,由于水墨画的兴起,占其余画种的绝对压倒优势。由于水墨画上只有黑白二色,或只是黑白的浓淡变化,显得有一些沉闷,于是一种朱文印章出现了。朱文印章押到画上已不仅仅是一种信物的标记,它已成为画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起着活跃画面气氛的作用。
  一般说来,一个中国画家的印章是很多的,概括起来有三种,第一种是姓名章,这是画家们最常用的。古代画家的名字,别号往往有好几个;姓名章呢,习惯用两颗,白文章刻姓名,朱文章刻别号。第二种叫斋馆章,是表示画家住处的。中国古代的文人都爱给自己的住处取个什么斋,或什么馆的名。第三种叫闲章,大都是刻一句成语,格言或画家的主张,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如“师造化”、“行万里路”,是表示画家主张师法自然,反对刻意临摹的。如“孺子牛”、“江山多娇”等是表示一种奉献精神和反映时代特征的。但这种印章一般都要与画的内容有所联系。
  同时,印章押在画上,还要与绘画在形式上紧密结合。印章在篆刻时讲究字体、刀法、风格,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但是印在画上,就成为了画面不可分割的部分了。因此,盖印的时候也要非常考究,要考虑整幅画的构图、色彩,要起到呼应、对比、配合的作用。有时候画的一面空了些,另一面又重了些,显得有些不稳,在显得空的一面适当地盖上一印,用朱红的色彩一压,画面就稳住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诗书画印的结合,还需要画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功夫在诗外”,因此。
  一个好的画家,不但要懂得画学,也要懂得文学、美学、甚至哲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东西。总之,要尽量地做到全面的文化修养,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中国绘画,才能使我们民族的这块瑰宝源远流长。初学绘画的朋友是必须要懂得这些的。

 

 印与画的结合

       印章最初是信物,北宋以前画上极少钤印。自文人画兴起之后,题跋和署款之后随之而来是在画作上钤印,逐渐的成为画面的组成部分。一二方鲜红印章,对活跃画面气氛、调整重心起到一定作用。而篆刻的章法、刀法又与绘画书法艺术息息相通,为书画家所喜爱,这样诗、书、画、印就结成了不解之缘,在书画上又能起到防伪的作用。模仿画和字尚可做到,模仿印就很难。

      书画钤印,可起到四种作用:一是署名盖章,表示郑重;二是平衡重心,有助于构图;三是装饰点缀,增进气氛;四是寄托着画家的抱负和情趣。

       第一类是随款印。随款印里包括引首章、拦腰章、款尾章等,都是受到题款限制的。 引首章不必每幅都盖,要看需要,比如款首过于整齐,需要“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要“提升”;或画面印章分布单调,借其调整。都应考虑押盖“引首章”。每一题款只能加盖一方“引首章”。 拦腰章是在题款字行中间押盖的印章,它是调整款形、款式及增强节奏感的有效方法,这类印章用得比较少。同时印章应小于引首和款尾章,三枚章切忌在一条直线上。 款尾章押盖次序首先是姓名章,次之是字、号印。如字行规整,印章与题款应成行排布,反之应稍有变化,以求和谐。大小应与题款近似,不要大于题款字,以免呆板。不题款的画不能盖印,因为失去依附特征。

      第二类是布局印,就是我们常说的闲章。其中又包括拦边印、压角印、破形印、色彩平衡印。总的精神,只要有益画局的都可以随意押盖。

    闲章的作用有“拦边封角”、“补充空虚”、“联系物象”等。印章的大小、形状可随意变化,它的使用没有一定程式。 压角印可以充填虚角,令画面饱满、稳定。大小分量要与画面相称。 破形印用于画面上某块空白过于规整之处,为了破坏它的呆板,加盖一印可起到破的作用。在一片死墨之处盖上一枚闲章也能起到破色的作用。 用印时,不可有多余的印,要恰到好处,要画龙点睛,宁少勿多,这是原则。倘若没有把握,切忌均匀等距。 印章的风格要和画的风格一致,如出一手,所以画家最好自己能刻印。

      第三类为鉴藏印,鉴赏收藏家用。


在画上用印称为钤印,有许多讲究:

   1.要择优而用,一印之失,全画为之减色。

   2.钤印要配搭有致:如用二印,可一白一朱,上白下朱;大小不一时,要上小下大;以方为正,少配以圆;多印时,分量应有主次,如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印之大小与画幅巨细相配。

   3.钤印数目,古喜单数,即三、五……印数不宜过多,勿喧宾夺主。

   4.钤印时,题款下有空地,则印在署款之下。无空地,宜左不宜右。多印排列时,先姓名,次字号、年龄、乡里。

    5.边角印,取左右两边,角取右上及两小角:右上称“引首”,两下称“押角”,边印只管一边,角印可管两边。边角印紧贴边角,意在不得裁剪;以押角印,可省边印;已钤边印,可省角印;已钤引首,可押左下角,取对角之势。引首章以条形、椭圆等形为宜。引首起首要小于压角。

    6.册页、条屏形式,各幅应排列有序,款题在末幅,姓名印在末幅,迎首必在首幅。各幅所钤印章,以多样不雷同为妙。

    7.钤印时,小印垫纸宜薄,大印垫纸宜厚,直压忽摇动。

    8.如盖在乌墨之墨团处,宜用白文。强烈对比,相映成趣。

     一幅画作,只消看看作者用印的功夫就大抵可以知道他的水平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