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九公主冰txt下载:胡耀邦治国理念:藏富于民 富民为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38:51

胡耀邦治国理念:藏富于民 富民为先

——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胡德平

■采访整理 人民论坛记者 徐艳红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15期)

    耀邦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思想是有层次的,全面说怎么说,比较说怎么说,最后说怎么说,这些想法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耀邦同志藏富于民、富民为先的治国理念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

    作者:胡德平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月

    本书简介:该书以温家宝《再回兴义忆耀邦》一文为序言,记录了胡耀邦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及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关于中国改革问题的理论思考,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论。

    为什么写这本书?

    人民论坛记者:今年4月15日是耀邦同志逝世22周年,您写这本书是否是想以这种方式来纪念您的父亲? 

    胡德平:历史学有一个庄严的任务,就是资政育人。我写这本书的出发点就是回顾一段历史。现在80后正在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把党的一段比较辉煌的时代展示给他们,在一个客观、科学的层面上,达到对过去历史和未来奋斗的统一认识,取得共识,汲取一些力量,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我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生,有幸掌握了一些历史资料,不整理出来就算不上是一个好学生,就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文革、改革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这两件事对中国来说是翻天覆地的,对世界的影响也极大,我这本书是关于其中的一件大事。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富民

    人民论坛记者:耀邦同志对我国的改革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依您掌握的资料和与耀邦同志的交流,在耀邦同志看来,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何在?

    胡德平: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解放思想,但其背后是解放人,是要打破思想枷锁和组织枷锁。一个民族背负组织枷锁和思想枷锁是难以与世界竞争和前行的。耀邦同志曾说过,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富民。1983年1月,在“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耀邦同志最早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改革观点:“总之,要以是否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和幸福,作为衡量我们各项改革对或不对的标志。”这是我父亲对改革正确与否的全面判断,他认为改革事业对人民而言,不但要富裕,而且还要幸福,他的要求、标准都是很高的。

    1983年2月23日,耀邦同志在湖北又把“三个有利于”的提法改成了“三个有助于”,但与“三个有利于”的内容完全相同。“三个有利于”是辩证统一、荣损与共的关系。耀邦同志的改革思想可与孔子关于政治的说法进行比较。《论语·颜渊》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如果仿子贡问政,耀邦同志则是在问“三个有利于”必不得已而“留”,于斯三者何先?耀邦同志认为,国富、民富当先,“要注意教育我们的干部和党员,我们搞社会主义,脑子里一定要有两个富:国家富、人民富。……离开这一条,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若再不得已而“留”,又于斯二者何先?耀邦同志则毫不犹豫地回答:民富。他曾经求问甘肃庆阳地区的干部:“你们集中答复我一个问题,应该怎样使农民富裕得更快,你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困难?怎样使186万人富起来,你们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耀邦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思想是有层次的,全面说怎么说,比较说怎么说,最后说怎么说,这些想法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耀邦同志藏富于民、富民为先的治国理念。1984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根据耀邦同志多次讲话精神,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我们的政策是富民政策》。这篇文章是在整党期间发表的,无疑把整党与富民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把“富”作为资本主义去批,这是他关于建党思想的一大进步。因为他认为,人民富裕的过程,向国家缴税的过程,也就是为社会增加财富,使国家富强的过程。耀邦同志认为国富而民穷是可能的,民富而国富则是必然的。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也会干。

    在耀邦同志看来,民富、国强、社会进步,则社会主义就有优越性,就有吸引力。信任、信仰是在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建立起来的。耀邦同志曾引用过张闻天的一句话:“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建设思想

    人民论坛记者:耀邦同志提出了很多改革思想,且很有预见性,比如书中提到他曾说:“盖房要问农民买不买,要考虑农民利益。”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自“十五”规划以来的一个战略,这期间有成绩,但也出了不少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没考虑农民利益。您认为,耀邦同志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哪些思想,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当下应当如何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而又不伤及民生? 

    胡德平:耀邦同志说,城市化不必铺摊子,摊大饼,希望全国星罗棋布建设小城镇。可以就在农民的土地上,靠集体所有制搞小城镇建设。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早在1999年就说过,城镇化将是中国21世纪最大的挑战,他所言不差。当前,我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自杀、自残等群体性事件有上升趋势,应当引起重视,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北京的城区面积从过去的60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000平方公里,增加了17倍,南磨房变成了CBD,亦庄变成了城区,这是在摊大饼。北京有小产权房40万套,按一户3口人计,涉及120万人。这40万套房非法,没有产权证。政府提出三年建3000万套安置房,现在全国有小产权房66亿平方米,如果将这些小产权房全部合法化,那样不就一下子都解决了吗?集体所有的土地为何不能建商品住房,只要它不占耕地,符合城市规划。一定让集体所有的土地先变为国有土地,然后再高价招拍挂,满足土地财政,这不是巧取豪夺吗?上世纪80年代,深圳就是在农民的土地上建商品房,城市发展了,又避免了与农民的冲突。小城镇可以在农民土地上建起商品房,只要国家给政策,集体土地应该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这涉及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耀邦同志曾主张农民“离土不离乡”,从社队企业发展到建设小城镇。1983年12月22日的一次会议上,耀邦同志就提出:“不能把眼光只放在18亿或者20亿亩土地上,只把眼光放在粮食上。必须要逐渐从耕地的狭小范围内一步一步地、积极地冲出来,离土不离乡。”1984年,耀邦同志在江西高安考察时又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小城镇将是改变城乡关系、改变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一大措施。”

    遗憾的是,现在这个思路扔掉了,改为国家包办。共产党革命的口号就是要让农民得到土地,现在一些地方却总在打农民土地的主意,对那些行为不端、立场不稳的做法要保持警惕。有个美国影片反映的是一个热爱农业的美国农民,不管别人搞什么产业,他都专心种小麦给美国人吃,并且输出到世界各地。我们的现状却是农民已经不爱土地了。上世纪80年代还有流行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歌颂农村生活,现在还有多少欢乐的歌是歌唱农民的呢?

    让农民用宅基地换城市住房,耕地换社保,这些做法只适于城中村、城郊村,广大农村仍无这种机遇。即使可以,也还有一个就业问题难以解决。有人认为小城镇浪费资源、大城市更有效率,我觉得这种说法值得讨论。不过,大家都可以来摆理由进行辩论,推动问题解决,以求社会更加和谐。

    ■(责编/杜凤娇  美编/叶锐)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耀邦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思想是有层次的,全面说怎么说,比较说怎么说,最后说怎么说,这些想法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耀邦同志藏富于民、富民为先的治国理念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

    作者:胡德平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月

    本书简介:该书以温家宝《再回兴义忆耀邦》一文为序言,记录了胡耀邦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及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关于中国改革问题的理论思考,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论。

    为什么写这本书?

    人民论坛记者:今年4月15日是耀邦同志逝世22周年,您写这本书是否是想以这种方式来纪念您的父亲? 

    胡德平:历史学有一个庄严的任务,就是资政育人。我写这本书的出发点就是回顾一段历史。现在80后正在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把党的一段比较辉煌的时代展示给他们,在一个客观、科学的层面上,达到对过去历史和未来奋斗的统一认识,取得共识,汲取一些力量,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我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生,有幸掌握了一些历史资料,不整理出来就算不上是一个好学生,就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文革、改革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这两件事对中国来说是翻天覆地的,对世界的影响也极大,我这本书是关于其中的一件大事。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富民

    人民论坛记者:耀邦同志对我国的改革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依您掌握的资料和与耀邦同志的交流,在耀邦同志看来,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何在?

    胡德平: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解放思想,但其背后是解放人,是要打破思想枷锁和组织枷锁。一个民族背负组织枷锁和思想枷锁是难以与世界竞争和前行的。耀邦同志曾说过,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富民。1983年1月,在“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耀邦同志最早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改革观点:“总之,要以是否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和幸福,作为衡量我们各项改革对或不对的标志。”这是我父亲对改革正确与否的全面判断,他认为改革事业对人民而言,不但要富裕,而且还要幸福,他的要求、标准都是很高的。

    1983年2月23日,耀邦同志在湖北又把“三个有利于”的提法改成了“三个有助于”,但与“三个有利于”的内容完全相同。“三个有利于”是辩证统一、荣损与共的关系。耀邦同志的改革思想可与孔子关于政治的说法进行比较。《论语·颜渊》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如果仿子贡问政,耀邦同志则是在问“三个有利于”必不得已而“留”,于斯三者何先?耀邦同志认为,国富、民富当先,“要注意教育我们的干部和党员,我们搞社会主义,脑子里一定要有两个富:国家富、人民富。……离开这一条,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若再不得已而“留”,又于斯二者何先?耀邦同志则毫不犹豫地回答:民富。他曾经求问甘肃庆阳地区的干部:“你们集中答复我一个问题,应该怎样使农民富裕得更快,你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困难?怎样使186万人富起来,你们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耀邦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思想是有层次的,全面说怎么说,比较说怎么说,最后说怎么说,这些想法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耀邦同志藏富于民、富民为先的治国理念。1984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根据耀邦同志多次讲话精神,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我们的政策是富民政策》。这篇文章是在整党期间发表的,无疑把整党与富民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把“富”作为资本主义去批,这是他关于建党思想的一大进步。因为他认为,人民富裕的过程,向国家缴税的过程,也就是为社会增加财富,使国家富强的过程。耀邦同志认为国富而民穷是可能的,民富而国富则是必然的。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也会干。

    在耀邦同志看来,民富、国强、社会进步,则社会主义就有优越性,就有吸引力。信任、信仰是在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建立起来的。耀邦同志曾引用过张闻天的一句话:“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建设思想

    人民论坛记者:耀邦同志提出了很多改革思想,且很有预见性,比如书中提到他曾说:“盖房要问农民买不买,要考虑农民利益。”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自“十五”规划以来的一个战略,这期间有成绩,但也出了不少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没考虑农民利益。您认为,耀邦同志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哪些思想,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当下应当如何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而又不伤及民生? 

    胡德平:耀邦同志说,城市化不必铺摊子,摊大饼,希望全国星罗棋布建设小城镇。可以就在农民的土地上,靠集体所有制搞小城镇建设。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早在1999年就说过,城镇化将是中国21世纪最大的挑战,他所言不差。当前,我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自杀、自残等群体性事件有上升趋势,应当引起重视,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北京的城区面积从过去的60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000平方公里,增加了17倍,南磨房变成了CBD,亦庄变成了城区,这是在摊大饼。北京有小产权房40万套,按一户3口人计,涉及120万人。这40万套房非法,没有产权证。政府提出三年建3000万套安置房,现在全国有小产权房66亿平方米,如果将这些小产权房全部合法化,那样不就一下子都解决了吗?集体所有的土地为何不能建商品住房,只要它不占耕地,符合城市规划。一定让集体所有的土地先变为国有土地,然后再高价招拍挂,满足土地财政,这不是巧取豪夺吗?上世纪80年代,深圳就是在农民的土地上建商品房,城市发展了,又避免了与农民的冲突。小城镇可以在农民土地上建起商品房,只要国家给政策,集体土地应该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这涉及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耀邦同志曾主张农民“离土不离乡”,从社队企业发展到建设小城镇。1983年12月22日的一次会议上,耀邦同志就提出:“不能把眼光只放在18亿或者20亿亩土地上,只把眼光放在粮食上。必须要逐渐从耕地的狭小范围内一步一步地、积极地冲出来,离土不离乡。”1984年,耀邦同志在江西高安考察时又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小城镇将是改变城乡关系、改变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一大措施。”

    遗憾的是,现在这个思路扔掉了,改为国家包办。共产党革命的口号就是要让农民得到土地,现在一些地方却总在打农民土地的主意,对那些行为不端、立场不稳的做法要保持警惕。有个美国影片反映的是一个热爱农业的美国农民,不管别人搞什么产业,他都专心种小麦给美国人吃,并且输出到世界各地。我们的现状却是农民已经不爱土地了。上世纪80年代还有流行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歌颂农村生活,现在还有多少欢乐的歌是歌唱农民的呢?

    让农民用宅基地换城市住房,耕地换社保,这些做法只适于城中村、城郊村,广大农村仍无这种机遇。即使可以,也还有一个就业问题难以解决。有人认为小城镇浪费资源、大城市更有效率,我觉得这种说法值得讨论。不过,大家都可以来摆理由进行辩论,推动问题解决,以求社会更加和谐。

    ■(责编/杜凤娇  美编/叶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