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杀by墨雪:试述中国五千年以来4个主要寒冷期对中华文明东移南迁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07:58
述中国五千年以来4个主要寒冷期对中华文明东移南迁的影响(2006-06-04 23:49:15)转载 分类: 课堂知识补充 11、试述中国五千年以来4个主要寒冷期对中华文明东移南迁的影响。
天文上九星汇聚地心张角小于45度且发生在冬半年时,正是中国6000年来的四个寒冷期,也是长江和黄河特大洪水时期及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干旱期、世界海平面偏低、华北和川滇大地震多发期;同时世界古代文明的兴盛期往往是在温暖期,而寒冷期则往往中断或衰落。吴于廑教授指出世界历史上曾有三次游牧民族南下农耕地区高潮,我们也不难看出寒冷期往往是与世界性游牧民族南下农耕的高潮期相对应。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和北方人口南迁时期正与寒冷期相对应,同时也与中国内战最频繁的时期相对应。这样我们可看出寒冷气候是造成中国北方民族南下的重要的自然原因,而中国历史时期的内战许多本身便是以北方民族的南下为始动力。

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寒冷期正是我国西周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起始的一个重要时期。从气候上来看,西周是我国较寒冷的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内蒙古地区也异常寒冷干燥。公元前9 世纪甘肃氐羌民族地区“太雨雹,牛羊冻死”。〔14〕与此相应横断山地区发生了许多从北向南的民族迁徙,而从事畜牧的甘青寺洼居民转变成半农半畜的氐人,为了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存,一部分人只有下到河谷地带从事对寒冷气候更有抵抗能力的农耕和家畜饲养。当河谷不能容下更多的人口从事农耕时,只有大批往南迁徙寻求更温暖更广大的生存环境。

公元100年至500年左右的寒冷期正是我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在汉代,匈奴的威胁一直是王朝的心腹之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2至3世纪匈奴所处的大漠南北经历了近200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旱灾,〔18〕这次大旱灾席卷整个欧亚大草原。公元24年,一部分匈奴人迫于这种处境,只有南迁归附汉朝。匈奴在这种情形下不断分化瓦解。面对中原统一而强大的汉王朝,匈奴的一部分南下归附汉朝,一部分西迁去填补同样因大旱灾而南下的欧洲和中亚草原居民的真空地带。以后匈奴的残部和鲜卑、羯、羌、氐等民族因自己地区环境恶劣等因素,趁中原大乱之时,纷纷南下中原攻城掠地。晋惠帝元康中,匈奴残部度元攻上党和上郡, “自此已后,北狄渐盛,中原乱矣。”〔24〕这个时期往往中原自然灾害频繁,天灾人祸相连,这从自然环境上为游牧民族的南下又造成了一个机遇。在这种情形下,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迁徙,即所谓“五胡乱华”,确实不是偶然的。

公元1200至1300年左右的寒冷期正是我国的宋辽夏金时期。研究表明,早在公元10世纪蒙古草原就出现了一次特大旱灾,〔25〕我国的气候也开始逐渐转为寒冷。到12世纪,我国的气温比现在低1.8度,丝绸之路中路湮灭,北部地区气候转干,居民南迁。这种寒冷和异常的气候在蒙古大草原上一直延续到13世纪,对蒙古民族的南下和西进影响十分大。蒙古族的这次迁移与900年前匈奴的迁徙有惊人的相似

公元1500年的寒冷期正是我国满清民族南下的时期。明清时期是历史时期最寒冷的一个时期,有的学者认为是所谓明清宇宙期。在这个时期里,明代蒙古草原地区便“时冬寒草枯马饥”,〔33〕许多游牧民族不断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抢掠和定居。元明时期东北地区农业大衰退,特别是东北的北部地区尤为明显。〔34〕在这个时期东北的许多民族纷纷南迁,改变生存方式,逐渐从事农耕。女真族一直呈现往南迁移的趋势。建州女真原居住在黑龙江北岸,后南迁。明代最北方的野人女真不断南攻,在这种形势下建州和海西女真的居所不断南移。同时女真各部还不断攻掠明代辽东地区。嘉靖时海西女真迁到了辽东东北的边界地区。这些以前主要以射猎为生的民族逐渐习惯于农耕。后来女真族南下建立清朝有许多社会因素,但历史的大势中,中国北方地理环境日趋恶劣也是一个潜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