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建合美:广州故事(41).阮总督_广州城事_大洋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8:52:01

广州故事(41).阮总督 [复制链接]

chendiansong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chendiansong 当前离线
积分
184 
金钱
124  
威望
10  
贡献
15  
帖子
52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10-6-21 
最后登录
2010-9-1 

大洋大虾

大洋大虾, 积分 1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07: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pcb{margin-right:0} 说到清代广州官场的风云人物,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到的,那就是曾在广州任两广总督达十年之久的阮元,此人在广州主政期间,曾召集很多文化名人修撰了一部《广东通志》,成为广东地方史方面最有影响的书著,他对广东文化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对本地文化人才的重视,关于这方面民间流传着不少遗闻迭事。

阮元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原籍为江苏仪征,是清代乾隆皇帝时期的进士,曾在朝中任翰林院编修,后任湖广总督(今湖南、湖北),到了嘉庆皇帝时期,广州成一口通商之处,清廷为了加强对广东的治理,把阮元从湖广调往广州,任两广总督。到两广后,阮元致力于当地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他先是多方延揽各方人才进入自己的幕府,既从全国各地引入名士,又广觅本地人才,设立专门的修造地方志的机构,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修了一部《广东通志》,有三百余卷,近五百万字,是广东历史上内容最为详备、史料价值最高的一部方志,有“广东百科全书”之称。另外阮元还为广东学子印行了很多传统的经学书籍,为广东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事业需要人才基础,阮元之所以在广东的文化建设上取得广为公认的成就,就在于他不拘一格选拨人才,不拘成规任用人才。相传有一个叫曾钊的南海县人,曾任县学教谕,因为家道清贫,还需要以教书为生,又因为买不起书,他经常到各书庄借书阅读。有一次,曾钊到永汉北路双门底(今广州市北京路)的翰墨缘书庄借阅,看到这个书庄正在承印阮元亲自校刊的《十三经注疏》,内有阮元撰写的《校刊记》,因为阮元的名声在当时的广东读书人中是尽人皆知的,曾钊一看,是阮大总督的著作,马上向店主借阅,店主说:“这是阮大人交印的,如果曾先生一定要看的话,可以在本楼看,外借是万万不行的,因为阮大人交代,三天之后要交货。”曾钊于是在书庄认真翻阅阮元的文稿,静下心来细读,尽管阮元是一位大学问家,但人总是有百密一疏之时,曾钊看出了阮元书作中不少存疑之处,并在这个地方夹上纸条,说明自己的见解,店主开始是感到惊讶,心想你一个小小的县学教谕,对堂堂的阮大总督的文稿竟敢提出不同意见,真是胆子不小,但看到曾钊是个如此认真的人,也就将他写的纸条放在原位不动,当阮元派人从书庄取回文稿时,发现了曾钊的纸条,感到这个人真是吃了豹子胆,我阮元下的结论他也敢提出异议,先是大怒,既而冷静一想,常言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毕竟是堂堂的两广总督,不能这样没有风度,再说,先看看人家说得是否对才说吧。于是静心地一看,这些纸条上的意见还真有不少真知灼见,深感此人学问不浅,立即派人到店里去打听是谁看过这些书稿,店主开始吓得不敢作声,后来实在瞒不过,不得不将曾钊的名字说了出来,开始大家都为曾钊捏一把冷汗,没想到几天后,阮元派人给曾钊送去一张大红请柬,请他前往赴宴,曾钊接到请柬的时候,大感意外,当时他还穿着一身破衣服,赴堂堂的总督之宴这样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只得向翰墨缘的店主借了一身衣服换上前往赴宴,当他来到总督署时,只见阮元和一帮地方大员早就等候在那里,酒席间阮元把曾钊安排在自己傍边就在,两人交谈甚欢,彼此都有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那些穿着顶戴花翎的地方大员羡慕不已。就这样,寒士曾钊与阮元的一段交往也就成为当时广东文坛的一段佳话。
后来,阮元又听说南海县有一位很神奇的神童,叫谭莹,十二岁写的《鸡冠花赋》、《看桃花赋》等名篇就在广州城乡流传,可谓名噪珠江,有一次阮元微服到一庙中游历,看到寺壁上有一首题诗,写得非常工整而且很有见地,当从寺僧口中得知这首诗就是神童谭莹所写时,真是赞不绝口,在场的南海县令也在场,所以在这一年县学考试中特将谭莹拨为第一名,并任命为县官督学。后来这个谭莹一直受到阮元的重用,并成为以后重刊阮元所编《广东通志》三大总校官之一。阮元在广州对人才的重视还表现在他对教育的重视,深受中外学界关注的位于越秀山附近的学海堂就是他一手创办。阮元在任了近十年两广总督后调任云桂总督,最后到朝中出任体仁阁大学士。他在两广期间为当地文化、人才和教育所作的贡献一直为人所乐道,相关的故事当然不少,以上仅是期中的一部分。 收藏0 分享0 0 0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chendiansong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chendiansong 当前离线
积分
184 
金钱
124  
威望
10  
贡献
15  
帖子
52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10-6-21 
最后登录
2010-9-1 

大洋大虾

大洋大虾, 积分 1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沙发 发表于 2010-7-17 07:49 |只看该作者 “金石”一词是指古代文人对古代留在金属器和石碑上的刻字,在我国古代大凡对古代文化有所爱好的人都对“金石”有一定的爱好,在这方面有过许多大学问家,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就是一位以收藏金石而闻名的文人。其实在广州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金石爱好者,其中最有成就者,当推清代金石学者翁方纲,这个人对金石的爱好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不近自己爱好金石,他的夫人对金石也有爱好,真可以说是夫唱妇随,一片痴情。
翁方纲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广东学政,他在广东期间,用了八年时间,游历岭南各地,跋山涉水,到处搜逻,集得金石书刻文字562种,著有《粤东金石略》一书,这本书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到现在还是学者们研究金石学和广东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据说翁方纲对金石的爱好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一次,他听说广州东郊的南海神庙有唐宋时期的名人石刻,他闻讯而至,可是刚到南海神庙时,突然下起了狂风暴雨,同行的人说:“先生,这雨这么大,我们还是进庙暂避一下吧。”翁方纲点头同意,可是当他在神庙仪门躲雨时,他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块巨大的石碑倒卧在草丛之中,以他的经验,他觉得这肯定是一块难得的古碑,他一个人冒雨冲到草丛之中,一只手摸着脸上的雨水,一只手在雨中将草丛拨开,从模糊的字迹判断,他认为这有可能是一块宋碑,等雨停了,他让人将碑文竖起来,发现果然是一块宋开宝年间的碑刻,内容记载的是宋朝初年宋将潘仁美平定岭南和当时的海上贸易情况,不仅书法价值高,而且史料价值极高。他一时兴起,说:“要不是这场大雨,说不定就是从这草丛傍走过,我们未必能发现这块宝贝。”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同行的人说:“不一定吧。先生如果不是性急,等到雨停下来我们再来看这块碑,石碑又不会跑到哪里去,先生用不着这样冒雨淋湿衣服吧。”翁方纲乃是一脸兴奋,认真研究这块石碑,此碑就是现在立在南海神庙头门西则的那块宋开宝碑。

后来翁方纳又一次来到南海神庙,这一次,他正在南海神庙西则的章丘山上浴日亭看明末广东著名学者陈献章的诗碑,突然间天空中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同行者提醒他到亭子中间躲一躲,可他硬是在雨中爬在陈献章诗碑之上欣赏着陈献章这位令他崇拜的学问家用茅草书写的诗句,内心那种冲动真是别提有多激动。这个时候,附近地面突然四处是闪电声声,突然间一声巨响,只见离他不到一丈远处,一棵古树被雷电击中,吓得翁方纲的随行人员不知所措,哪能想到翁方纲却还痴呆呆立在雨中,好像被吓傻了,像个落汤鸡似的,于是众人冲入雨中,硬是把他拉到亭子中间。刚一进亭,只见翁方纲刚才站立的地方又是一声巨响,附近的枯树又一次被雷电击中。众人又是吃了一惊,真是好险,如果没有把翁方纲拉走,后果不可设想。雨停之后,翁方纲却乐观地对随行人员说:“其实如果我站在那里的话,也许上天有眼,雷电不会击中那个地方呢。”大家知道他对石刻一往情深,也都附和道:“也许是这样吧。”
翁方纲是一位官僚,其实他之所以在金石方面有那么多的成就,这与他的夫人对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他的夫人受他的影响,也是一位金石爱好者。有一次他们夫妇二人来到现在广州西湖路的药洲遗址搜逻“九曜石”的石刻,这九座石刻是南汉时期从广州各地移来的大石块,可是这个时候已经被水淹没,要拓出石刻上的文字,那真是非常费力的事。有一年春天,翁方纲夫妇二人一起到九曜石拓“仙掌石”,他们带着家人将泥潭中的水戽了三天水,全家人都累倒了,水都没有干,于是只好停了下来,一直等到冬天,水潭中的积水少了一些,可是此时,翁方纲本人因公务去了梅州,临行前,他与夫人谈起九曜石的事,他夫人说:“你就放心去办你的公务吧,九曜石那边的事由我来办。”翁方纲久久握着夫人的手,告别而去。翁夫人带着家童,来到九曜石,亲自动手戽水,当把水弄干的时候,发现石下面有一处空间有十几条大鱼积在那里,一家人真是高兴得不得了。他们把鱼抓后,用清水将石刻洗清,终于拓出了宋、元、明三朝珍贵石刻各一条。翁夫人马上将抓鱼和拓石的两件一同写信告诉了在梅州的翁方纲,翁方纲接信后风趣地说:“这真是双喜临门啊!”其金石情深真是溢于言表。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chendiansong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chendiansong 当前离线
积分
184 
金钱
124  
威望
10  
贡献
15  
帖子
52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10-6-21 
最后登录
2010-9-1 

大洋大虾

大洋大虾, 积分 1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板凳 发表于 2010-7-17 07:51 |只看该作者 古代官员的清廉有时体现在办案方面,有些贪官是“大盖帽,两头翘,吃了被告吃原告”,也有些明哲保身的,事情不找到自己身上来,自己决不去惹事,对社会责任表现得非常冷漠,但也有人敢于承担责任,积极作为。在广州市人民中路现在的《广州日报》社附近的同乐路周围,有一个地方叫西瓜园,说起这个地名之得名,真有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案。
那是清朝的咸丰年间,广州来了一位知府,叫骆秉章,当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就是在他任职四川时,消灭在大渡河边的,此人是一个为人非常正统的人,对于孔夫子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掌握得很深刻,他在广州到任后,便立志做一个受人爱戴的清官,并发下宏愿,只要广州人民的冤情到了他手里,不管遇到多大阻力,他都会主持公道。他让幕僚写了一道公文,到处在街头巷尾张贴,鼓动市民如有什么冤情到他这里来告状,他一定会为民作主。可是,对一个新来的知府,虽然贴出了这样的公文,但见惯了世面的广州人什么不知道,多少当官的说了多少好话,而又做了多少好事?对那些官样文章老百姓根本不买帐,所以当骆秉章的公文出街后,虽然很多老百姓都会看一看,但大家都没当回事,有些人甚至公开说:“这些当官的就只知道说好话,不做好事。”有人说:“理它那么多干什么?当官的人说的话你也相信?该干什么干什么,管它什么落(骆)知府还是不落知府!”就这样,大家看看谈谈,也就真没当回事,一些真有冤屈的老百姓根本就没打算因为看了这纸公文而到新任知府骆秉章那儿伸什么冤,老百姓知道自己耗不起。
这个骆秉章虽然思想保守一些,是封建皇帝的忠实维护者,虽实他还不算那么坏,心里头还真有一些为老百姓做实事的想法,所以他以前的官在广州人民心中造成的阴影让他的形象很难竖立起来,这多少有些不公平。公文出街后,不见有什么人来伸冤,倒是骆秉章自己觉得奇怪,很多地方新官一来,老百姓便蜂涌到官衙告状,怎么广州这地方贴了告示动员他们来告状都没有人来呢,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这里以往官员清正,没有冤案,或者这里的百姓麻木不仁。骆秉章找来幕僚了解情况,问是不是广州历任的知府都是很得老百姓爱戴,把广州老百姓的冤屈都理平了,幕僚一脸严肃地说:“老爷,其实广州这个地方地处岭南,很多朝廷的事情到了这儿就变了样,广州历任的地方官屁股眼干净的没几个,老百姓必知肚明,所以大家只对做生意赚钱感兴趣,对官府的很多事情都没什么兴趣,您的告示贴出后没有人来申冤,不是说明这里没有冤屈,而是老百姓因为您新来,以为天下当官的都是那么回事,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根本就不信任官府,所以对您的公文不以为然,才没来申冤。”

骆秉章一听,原来是这等原因,就问幕僚:“这也难怪这些百姓,但是对我,你是知道的,我向来奉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始终都想执政为民的,现在要取信于广州的老百姓,我应该怎么办?如果一来,老百姓就对我不在乎,那以后我这个知府还怎么当?你得帮我想想办法,出出主意。”
幕僚说:“如果老爷实在想取信于民,真正让老百姓觉得您是一个公正廉明,能为他们伸冤的人,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从一两件典型的事情入手,让老百姓真正感到您是一个敢为老百姓主张正义的好官。现在老百姓不来告,那我们可以自己到民间去察访,说不定会找到一些突破口呢。”
骆秉章一听,哈哈大笑说:“这种办法好,既然广州的老百姓不了解我,认为我与历来的糊涂官没什么两样,那我就自己到民间去找线索,做出一两件公平的事来,以实际行支取信于民,让广州的老百姓感到我骆秉章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于是骆秉章佯装打份,穿着一身教书先生的衣着,带着这个给自己出主意的幕僚上街了。
两个人沿着大街小巷走,看到老百姓们都各忙各的,没有人有时间去关注其他闲人,骆秉章就上前问一些正在做生意的人:“听说最近广州来了一位新任知府,你们知道吗?”
生意人说:“你真是吃饱了没事做,闲得无聊,管他什么新任知府干什么?”
骆秉章说:“不是呀,听说这个新任知府是个公正的好官,而且贴了告示,有冤到他那儿他都可以作主。”
生意人说:“听他那话干什么,有冤屈找当官的,嫌冤不够啊,说不定那些当官的会让你更冤,我看这个新任知府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贴那蒙人的告示完全是瞎折腾,要不他们这些当官的拿了老百姓的民脂民膏,整天能干什么呀?”
骆秉章真是讨了一番没趣,他又不好发作,心中在暗想,这年头,当官的在老百姓心目中形象怎么这么差呀,我骆某人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改变广州的老百姓对当官的人的看法,于是带着幕僚继续沿街走。
大街上的市民对骆秉章的行为根本就没有在乎,老百姓都是该干什么都干什么。这个时候正是农历六月的时候,天气异常的燥热,骆秉章和他的那位幕僚从西关一带的街市一路往回走,当走到现在的西瓜园所在的地方,只见这里还相对荒凉,几间破茅屋,几块抛荒了的地,这与繁华的城市街景形成强烈反差,骆秉章二人感到实在有些口渴,那时候又没有电话之类的通讯工具可以叫人送点水来,渴了只好在路上挨着。行至此地时,他看到前面有一间小屋,以为屋里有人,可以讨杯水喝,于是向那旧屋走去,可是,屋里并没有人,是一处多年无人住的破屋。骆秉章向四周看了看,发现此处确实是一块无主之地,到处都是瓦砾和破烂,心想,在这地方能找到水喝,那才见鬼呢,正要离开,忽然发现破屋的后面在野草之间长了一棵西瓜藤,藤叶茂盛,幕僚说:“这棵西瓜孤零零地长着,肯定是有人在这里吃过西瓜,把瓜子扔在这里长出来的,说不定这棵无主西瓜藤还真结了西瓜呢,老爷也许吉人自有天相,渴了遇到西瓜,这下可以解渴了吗?”边说边往西瓜藤那儿走,到那儿一看,藤叶下正有一只人头大小的西瓜,园园鼓鼓的,很是诱人,因而用手去摘,抱回破屋骆秉章面前,口渴和的骆秉章说:“今天真是幸运,渴了就遇到这棵无主西瓜,这也说明,上天对我想当好官的想法是肯定的。”
幕僚说:“那是!那是!”同时,用身边带的小刀把西瓜切开,可是,西瓜一切开,里面流出一汪鲜红的血水来,幕僚一见,身上毛骨悚然,心想这个西瓜怎么会是这样呢,大叫地声。骆秉章见状,也觉得奇怪,两个人早就不知道把口渴的事忘到哪儿去了。骆秉章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他很快平静下来,捻着胡须,沉吟好一会儿,看看这一带的环境,确实觉得有些阴森可怖,他对幕僚说:“这个西瓜这么奇怪,好像是在向人们昭示着什么,血是冤屈的象征,来,我们到这棵西瓜的附近找找,说不定会找到什么线索。”
于是他们二人就来到那棵西瓜边,弯下腰在地上找着什么,不时用木棍子挑开地上的一些浮土。
找着找着,幕僚“啊”的一声说:“这是什么?”只见挑开的浮土里有一块写了字的瓦,上面的字清晰可见,血红血红的,还有一处有一个双拇指的血印,骆秉章蹲下去细读内容,只见瓦片上写着这么几行字:你又错时我又错,灯盏何必用膊(肩)托?若要报仇时,除非马生角。
骆秉章念了又念,觉得这是一首杀人后怕死鬼留下的冤魂找上门,杀人者为了向死者示威和表示嫌意,所以用血写了这几句话在瓦片上,最后停在最后一行字上,心想,这“马生角”,我姓骆,从谐音的意思看,碰到我骆秉章不就是到了马生角的时候吗?他自言自语地说:“看来,这里可能有一段冤屈,莫非这几句话不幸言中,冤魂报仇之事就落在我骆某人身上?是啊,身为父母官,虽然死者已死,但一定不能让死者之冤沉海底,本官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他又想,如果自己的推理正确的话,这地底下肯定还有尸肯之类的东西,骆秉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行的幕僚,幕僚一听,不忘奉承两句:“老爷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开始找吧”。于是他们开始往深土里挖,说也奇怪,此时已过午时时分,虽已是太阳当顶,地上的热气又重,他们二人竟然完全没有一点渴和饿的感觉。挖着挖着,只见长西瓜的地下,一具尸骨已经完全白骨化,旁边还有一堆瓦灯盏,这一下,更证明了自己的推想,他向白骨拜了两拜,对白骨说:“如果你真的是被人冤死,本官一定为你作主,坚决找出凶手,绝不手软!”然后又和幕僚一起把那尸骨重新埋好。骆秉章和幕僚再次来到那间破屋,他仔细地看了看屋里的情景,从屋角看到一些头发和废弃的理发工具,据此,他们认为,可能这里原来是一间理发店,骆秉章命幕僚拣了几把烂理发刀包好带回衙暑。
骆秉章根据各方面信息分析,认为如果这堆白骨真的有冤屈和话,可能与这间理发店有关。他们接下来又对这一带的居民进行走访。老百姓都说,三年前,这里有位姓郭的烂赌二,又名双指顺,曾在这间屋寮住,以理发为业,后来不知何因,没有开理发店,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旧时官僚很迷信,虽不科学,但有时还真能整出点事来。骆秉章根据自己的调查,他最后判断,那棵西瓜之所以打开流出的是血水,有可能是西瓜下面的尸骨冤魂未散,向人们昭示冤情的,假如冤情真的存在,这又有可能与这个开理发店后突然消失的郭姓双指顺有关,因而,回到衙门后,又叫了几个人一起来商量,大家一听,都觉得骆秉章的分析有道理,为此,更坚定了骆秉章要破此冤案的决心。
有人曾提出,这样的案真是毫无头绪,有许多要紧的事要做,何必自找烦恼,骆秉章说:“这不是小事,对死者而言,不明不白地死去,俗话说,人命关天,这能算小事吗?再说,从还活着的老百姓而言,让一个杀人犯生活在他们中间,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像死鬼一样的命运,这怎么行?要为民办事,就要为民着想,光做那些表面文章应付上级考核可以,但不能真正得到老百姓的民心。”因而骆秉章命令衙暑立即行文,描绘犯人头像,悬赏一千两银子,行文到各地,捉拿一个叫郭顺的双拇指理发匠。

这骆秉章这一次行文和上次不同,这一次老百姓在大街通衢看到骆秉章的行文,引起了很多关注,因为是为死鬼的不白之冤捉拿凶手,老百姓觉得这个知府才是从实处为百姓着想,积极参与,提出供了很多线索,骆秉章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非常认真细致的排查,最后锁定在一个叫阿宝的赌徒提供的线索上,骆秉章根据这个人提供的线索派人在广州郊外的一处赌场把杀人的郭顺给抓了起来。原来这个郭顺是个二世祖,他好吃懒做,而且嫖、赌、荡、吹、饮,样样都沾,他把父亲留下的一点东西败光后便流落街头,实在没有办法,最后就在街上拣些破烂杂物找了一块空地,搭了一个破寮棚,就是骆秉章和他的幕僚发现西瓜的那个地方。因为无所事事,又要混饭吃,郭顺就学理发,结果手艺没学好,经常把人家的头理得岩岩谗谗,不是划破了人家的耳朵就是割破了人家的鼻子,要么就把人家的眉毛给剃掉了,为此知道他的人是没有人到他这儿来理发的。可是,有一年过年的时候,一个农夫打扮的人肩上托着一袋东西从他的理发店前经过,广州人有理发过年的习惯,这个农夫刚好从乡下到城里来走访亲戚,一路上想理发,看到所有的理发店都是排队等理发的人,这间店却一个人也没有,只有理发师傅一个人,他也顾不了那么多,因而就进来了,一进门就喊:“师傅,理发!”农夫把肩上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放下然后坐到理发椅上。郭顺好不容易见有人来理发,就客气地帮这个农夫理发,谁知,这个郭顺因为没钱过年,这个时候却起了歪心,他一边理发,一边眼睛盯着农放在地上的布袋,只见布袋鼓鼓的,想着刚才农夫进门时那种小心的样子,郭顺心想:“莫非这里面都是一些金元宝?嗯,刚才他进门的时候用肩膀托着,分明是很重的,同时他又是那么小心地放下,分明是怕落地时我听到响声,所以他故意轻轻放下。现在很多有钱佬都是这样,装出穷酸样,怕别人打劫了,嗯,这分明是送到我家的钱,我为什么要放过这个机会?”郭顺假装到门中吐痰,四下张望,发现周围竟然一个人都没有,觉得这真是天赐良机,于是退回屋里为农夫理发,当剃到要刮胡子的时候,说时迟,拿时快,他趁农夫仰头的时候,对着农夫的喉咙眼就是深深地一刀,这个农夫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是一命呜呼。杀死农夫后,郭顺迫不及待地关上门,打开农夫放在地上的布袋,郭顺傻了眼,发现里面根本没有什么金元宝之类的东西,而是普通老百姓家里过年拜神用的瓦灯盏,原来这个农夫入城探亲,乡下的乡亲们托他顺便买些瓦灯盏回去,为了不损坏这些东西,所以一路上都很小心,没想到会在郭顺的理发店遭此横祸。郭顺没有看到金元宝,很是有些为他的杀人行为感到有些后悔。但人已杀人,他只得匆匆忙忙地把农夫埋在了屋寮的后面一处空地上,埋的时候怕这个农夫阴魂不散找他报仇,他才在地上用手沾了些血迹写下了那瓦片上的几行字,没想到三年后,这竟成了新任广州知府骆秉章破案的线索。郭顺逃走后,看看没什么动静,又回到广州,托赌友在一赌场找了一份差事,而向官府告发他的正是介绍他做事的那位赌友。郭顺在事实面前开始抵赖,最后不得不承认事实,被判死刑。
骆秉章破案的这个地方因西瓜提供了破案线索,被广州人叫做西瓜园,成了后来广州的一处地名。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chendiansong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chendiansong 当前离线
积分
184 
金钱
124  
威望
10  
贡献
15  
帖子
52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10-6-21 
最后登录
2010-9-1 

大洋大虾

大洋大虾, 积分 1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地板 发表于 2010-7-17 07:57 |只看该作者 古代官场,很多都以皇帝为中心,自古以来,北方没有一个皇帝真正到过广州,但广州有很多名胜古迹都与皇帝都有关系,镇海楼就是其中的一处。当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镇海楼上想对乾隆皇帝留下的一联绝对的事在广州官场历代传为美谈。
相传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个很喜欢写诗题联的人,有一次他在宫苑里走动,看到庭宇金碧辉煌,廊庑婉延,湖水荡漾,烟柳低垂,突发灵感,想出一句联语来,他对随行的大臣说:“众位爱卿,看到眼前这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我忽然相起一句对联来,可惜一时对不出下联,你们愿意对这下联吗?”
众人一听,都兴奋起来,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是个喜欢诗文的人,有机会与皇帝唱和对联,在皇帝面前显示自己的文才,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大家说:“不知皇上出的是什么联语,请说给我们听听。”
乾隆皇帝颇为得意地说:“这句联语很简单,只有五个字,联语为‘烟锁池塘柳’,一般地对出下联问题不大,难就难在我这句联语每一个字都与‘火金水土木’这五个字分别对应,如果谁能对出对应的下联来,那才是好对联,我将重重地有赏。”
群臣个个都是才学之事,一个个兴奋得脸上乐开了花,本以为对这句联语不过小菜一碟,没想到,认真思考乾隆说的后面那句话,要考虑与五行对应,而且不能重复,那还真不好对,有几个人想了几句,又收了回去,大家只好说:“皇上仍天下第一圣人,臣等智慧不能达皇上之万一,此联下联确实对不上来,能够出这样让人们对不出下联的对联的人,当今也只有皇上一人能做到。”
乾隆皇帝当然知道这是奉承话,但他还是得意地说:“各位爱卿,一时对不上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这句联语确实有点难对,你们回去慢慢想吧,对出来之后告诉我,到我这里来领赏。”说也奇怪,这件事虽然一直在清朝的朝野传开,经过了好几代皇帝,虽然也有人曾尝试对上乾隆当年留下的那句上联,但一直都没有人对得符合要求。

到了清朝末期,著名的才学之士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有一年九九重阳节到广州越秀山带了一帮随行官员登上镇海楼,北望白云山,南瞰珠江水,登临送目,一派深秋美景,他感到南方的秋天真是与自己的家乡天津的秋天很不一样,心情非常愉快,当众吟诗一首说:“朱蒙画栋遍星河,秋色苍然隐霹栎,地转青山开越井,天悬绿水下牂牁,凭栏渐觉清商冷,顾影其余白发何?乌乌有情成怅望,浮云西北晚来多。”这里所说的白发,是指自己年高而居要职,按照清朝的贯例,官至总督且身握重兵的人,一定是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人,主要是怕过于年轻授予要职兵权,会激起人们的个人野心,这一规定主要是满族皇帝用于防范汉族大臣的,张之洞到很大年岁才当上总督,所以有“白发红顶”之说,红顶是指总督的官帽。在座的官员们听到张之洞所吟之诗后,个个赞不绝口,一是因为张之洞向来就有才名,诗文本来写得不错,二是因为张之洞位高权重,大家都感到这是讨好张之洞最好的机会,所以人人都说好。可是这众多官员中有一个人却与别人很不一般,这个人叫郭自新,是一个年轻的进士,他的官级与张之洞相差大多了,只有五品,根本找不到与张之洞同起同座的机会,这一次登高他只是随从而已,他看到这么多人都那么称赞张之洞的诗,一个个都笑脸媚眼,觉得这些人也太过有点势利了,于是表现出很不以然的样子。
张之洞这个时候还在兴头上,他也觉察到了郭自新这个正值盛年的下属有些不服的表现,张之洞一时兴起,想趁机让这个年轻人再领教领自己的真才实学,于是对大家说:“各位,我此时又想起了我大清以前皇帝的一件有意思的事,在我还是刚考上秀才的时候,就听师友们传说,当年乾隆高皇帝出过一付对联,成为一句绝对,到现在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可至今无人对得出来,今天来到这镇海楼上,我突发灵感,想出了这付对联的下联。”他边说边笑着看看在下面就座的、心不在焉的郭自新。
张之洞看到郭自新从表情上看,似乎很不服其他随行大员对自己所吟诗句的褒扬,为了让这个年轻气盛的年轻人能对自己的真才实学心服口服,又提出了自己可以对得上当年乾隆皇帝留下的一句绝对。大家问张之洞:“香帅,您说说看乾隆高皇帝说的是什么绝对,您如何对下联?”人们称张之洞为香帅,是因为张之洞的字号叫“香涛”,按清朝的规矩,人们称总督为“帅座”。
张之洞故意整一整头上的花翎顶带,满脸堆笑说:“当年乾隆高皇帝的联语是‘烟锁池塘柳’,这句联语中的五字分别与五行说的‘火金水土木’相对,可惜,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对得上来,不知在座的有没有人可以对出这句绝句呢?”他有意地看看郭自新,那眼神似乎在说:年轻人,给你一个机会,能否表现表现?郭自新面无表情。
有人说:“唉呀,乾隆高皇帝这句联语真是对绝了,要对下联还真不好对,香帅,您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想必您一定有妙对应对?”张之洞看看无人应对,听闻此言,指指镇海楼上的三个题字,得意对说:“没想到乾隆高皇帝这句让我牵挂了数十年的绝对,今天让这座楼给了我灵感,让我想起了下句。”他故意停下来说:“各位,此联还是请你们先对吧。”大家跟着张之洞的目光,看着楼匾上“镇海楼”三个字,就是不知道怎么应对,看到许多人苦思冥想,希望显示一下自己能才的样子,张之洞内心别提有多高兴啦,他又看看心不在焉的郭自新,暗想,年轻人,不服不行,我毕竟还没有老到可以让你小瞧的时候,我这个总督可是凭真才实学爬上来的。张之洞骄傲地说:“乾隆高皇帝的‘烟锁池塘柳’对句,要对下句并不难,很多人都能对得出,难就能在要与五行相对,所以让历代的人们感到为难。今天既然各位谦虚,我也就不客气了,你们看这‘镇海楼’三字是不是与‘金水木’三字对应,所以这个楼名提醒了我,我认为如果以‘灰填镇海楼’对‘烟锁池塘柳’,应该是可以对的,因为‘灰填镇海楼’五字对应的是‘火土金水木’,也是与五行相合的。唉呀,我这几十年萦绕于心的这句绝对今天让我在镇海楼上对出了,心中真是无比的高兴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在座的官员听到张之洞这样说,恍然大悟,一个个都连声说好,满座都是赞叹之声。这时郭自新喝得半醉半醒,他借着酒意站起来问张之洞:“这是什么对联?这么俗不堪言的话也叫对联?在下郭自新也是从小就熟读诗书,虽然没有香帅您的学问高,但我可不可以问您,香帅,这‘灰填’两字说的是舍意思,有何出典之处?”
谁都没有料到郭自新会在这种场合说出这种话来,张之洞感到愕然,其他官员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场面一时陷入僵局,谁都没有想到在张之洞这位权势倾于一时的总督面前会有人当面责难。有一个比郭自新官阶高二级的三品大员为了讨好张之洞,马上对郭自新说:“你是什么人?敢如此质问香帅?太不懂规矩了吧,还不快点给我滚蛋?”
所有官员都屏住呼吸,看着脸色难看的张之洞。张之洞开始也不知道如何是好,看到那位三品大员厉声斥责郭自新,这才想起自己身居要职,绝不能让人说自己以大欺小,授人予话柄,于是对大家说:“不要对他这样,读书人做学问,需要的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交流切磋,这是好事情。”然后笑着对郭自新说:“郭大人可能读过《汉书 武帝本纪》吧,该书中记载,东方朔说,每一次变乱都要积存劫灰,镇海楼修建了数百年,经历许多浩劫,现在是太平盛世,我说‘灰填镇海楼’意思是指现在由于皇恩浩荡,此楼不会再遭战火,目的是歌颂太平世界而已。”
郭自新还是不知进退地说:“香帅,我没有喝醉,我指出来你对得不工整是有原因的,你想,乾隆高皇帝的对联一百来年无人可对,大家都说是绝对,你便要来对,你说你不是太自大了吗?再说以你对的联语本身来说,乾隆高皇帝的五行对应字都是在旁边,你这联中的‘灰’字中的火字却在下面,从这一点说,与乾隆记皇帝的对联也还差一些,你对出后却是那么得意。作为身居总督之要职的你,难道不应有居安思危的想法吗?对出了一句联语就当众表现的如此得意,我是怕您带着这种心态,大处误国误政,小处授人于话柄。”大家都为郭自新捏一把冷汗,没想到张之洞作揖让座,把郭自新请到自己身边就座,说:“我错了,郭大人真乃吾师也。”
从此以后,郭自亲果然成了张之洞的座上客,此事在清末的官州官坛一时成为佳话。

张之洞是近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在广州民间也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当年张之洞游萝岗的趣闻到今天还在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中传说。
那是在清朝的光绪年间,有一年冬天,身为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听说萝岗一带的梅花盛开,一时游兴大发,在大批官员的陪同下来到萝岗赏梅。他从广州天字码头坐船到达黄埔港,上岸后骑马乘轿,经乌涌一带的山路,来到萝岗洞首火村乡,火村人当时刚建好一座祠堂,火村人听说两广总督张之洞要路过本村,特在祠堂的正堂设一隆重酒宴,以尽地主之谊。张之洞这天心情特别好,平日里都是那些当官的宴请他,今天却是老百姓宴请他,村里的头面人物陪酒,虽说在村里是头面人物,可在他这个总督大人面前,都是普通百姓。酒过三巡,张之洞看到村民们一个个都那么高兴,为了表示对民生的关怀,他就用官话问道:“今年的稻子好不好?”因为他的话北方口音重,而当地士绅又听不太清楚官话,把“稻子”听成了“道士”,在场的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肯定听清楚了张之洞的问话,场面一度显得有些尴尬,本村的士绅没有人听得懂官话,有一个监生叫钟晖云,平时接触官场上人多,略能听懂一些官话,他以为张之洞问的是萝岗寺的事,于是答道:“回张总督,这萝峰寺里没有道士,只有两个和尚。”张之洞的随行人员一听,都忍不住笑了。
张之洞一听,心想,我问的是“稻子”,指的是水稻,他怎么回答的是道士,真是哭笑不得,本想解释一下,同时又想,自己这官话本来就讲的不是很准确,如果自己刻意去纠正,反而会弄巧成拙,这在他当年在山西省当巡抚时就出过类似的笑话,所以也就将错就错,点头表示知道了。大家酒醉饭饱之后,张之洞又在众士绅的陪同下起身前往萝峰寺,士绅们一路上陪同,一路上讲些当地的风俗民情,当来到火村的苗圃时,看到苗圃里有许多青青的树苗,可这些青树苗中又有一些枯黄了,张之洞问同行的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一个士绅以为张之洞是当今文坛上的一个人物,人家学问大,回话不能太俗,应该文雅一些,因而答道:“这是黄犬食根所致。”张之洞听了,哈哈大笑说:“什么,这里的黄狗还会钻到泥土下面去吃树苗之根?”这一解释又把众士绅搞得捧腹大笑,张之洞看看身边的人,左看看右看看,看到大家这样,自己也不禁暗自好笑,知道又是语言上出了问题,他轻声地问离自己最近的那个乡绅,那乡绅只好吃力地告诉张之洞:“这黄犬并不是真的指——狗,是指泥土中的一种会吃——植物根的害——虫。”张之洞一听,觉得有意思,本来以为广州人没文化,没想到给泥土里的虫子也取了这么一个有文化的名字,很有意思。

张之洞一行顺着山路向萝峰山上走去,来到玉岩书院时,看到两边翠竹夹道,流水淙淙,很是幽静,与那满山的梅树相映成趣。又来到附近的文昌庙,他先进庙焚香拜祭,再出来站在台阶上远望附近农田和山野,万树梅花正迎风开放,白如霜雪,香如兰桂,顿觉心旷神怡,相到唐诗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与当前的梅景真是有天壤之别,一时诗兴大发,口里念念有词,随行的人见张之洞如此有诗兴,立即让人奉上纸笔,只见张之洞大笔一挥写了一首游萝峰山的诗,其诗写道:
“踏上萝峰不愿归,满山形胜不胜题。云涯露冷寒僧骨,石径苔深滑马蹄。涧水淙淙晴若雨,古木森森画亦迷。更看梅花千树雪,香风送我上云霓。”
他刚一落笔,随行的人们一片拍手称好。不要说是张之洞的诗写得真好,凭张之洞当时两广总督的身份,有哪个敢说半个不好。张之洞本来就是个有学问的人,他知道自己写的诗不会太差,至少在眼前这帮人面前他是绝不必谦虚的,但听到大家的称赞之声,他还是客气地拱了拱手说:“过讲过讲。”这时,他看看天色已经不早了,他还要赶时间回广州城里,于是下山回城。张之洞虽然离开了萝峰山,但他的诗和他游萝峰时留下的趣事却在当地百姓中流传了下来。
在广州还有一处古迹与张之洞有关,到过南海神庙旅游的人,对南海神庙头门上的那副对联一定有很深的印象,据说,张之洞曾经想改动这副对联,结果闹了个大笑话。
南海神庙头门上的对联是清代广东增城神童林子觉所撰,其联语说:
白浪起时,浪花拍天,山骨折,呼吸雷风;
黑云过后,云芽拂渚,海怀开,吞吐星月。
这副对联写的是南海神庙前港湾怒涛澎湃、壮阔雄奇的海面及周围群山环抱的景观。当年,张之洞听说南海神庙在历史上曾经吸引过很多著名文人游历,也带着一帮人兴致勃勃地前来参观,当他来到神庙的头门时,举头一望,就看到了用描金大字书写的林子觉撰写的这副对联,认为很有气势,作者有才气,连连称赞。张之洞身边的人也都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有的人对联语品头评足,有的对书写联语的书法说长论短。张之洞听到大家的议论,不时地点头颔首。这时一位姓王的同僚问张之洞:“张大人,您认为此联好在何处?”张之洞略加思考地说:“联语文笔不错,很有气势,不过,联语美中不足的是,内容主要描述的是自然景象,人文方面没有什么涉及,云、海、星、月,写的都是眼前之景,难于让人发思古之幽情。”

王姓同僚说:“张公所评真是入木三分,在下也正有如此同感。”
其他随行官员也都附和地说:“对对对,联语写得确实不错,但在反映本地人事方面没有涉及,没有用典故的内容,难于引发人们对古代事物的沉思。”
这时,傍边一个人说:“张公学贯古今,在山西时就写过不少被人传扬的名联,今日难得来到南海神庙,何不趁兴题上一联,以供后人欣赏?”
张之洞听众人这么称赞自己,果然有些兴奋,他又对林子觉的联语评述道:“此联嘛,我们不说它内容如何,我看这平仄方面也有些不完美的地方。”并对几处平仄进行了点评。大家一听,连连击掌,都说张之洞评得好。这时,刚才那个提议张之洞为南海神庙拟联的人又说:“张大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既然来了,还是为本庙赐联吧。林子觉此联既有欠缺之处,我们可以把大人的对联换下此联。”
张之洞说:“这可使不得,瑕不掩瑜,林子觉此联总体还是很不错的。”
这个时候,庙里已有人把纸笔送到了张之洞的面前,张之洞见此情景,当然只得提笔作联,他看看庙内的环境,又向外面望去,很快有了灵感,迅速提出笔,拟就一联,同行的人都围着看,看到张之洞写完,也没有细看具体内容,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好,好,真好,这比林子觉那对联可强多了。”
张之洞再抬头重读一遍挂在面前的林子觉联语,他自己心里明白,自己草就的这副对联,无论是从内容和气势上,都没有面前那对联写得好,他脸上一脸严肃的表情。这时其他人都静下来认真细看张之洞的题联,感到境界确实没有林子觉写得好,于是再也没人敢作声了。过了一会儿,有一个人看到张之洞对自己题联的不满意,出来打圆场,希望张之洞重写一副更好的对联,以免丢了面子,说道:“张公此联与林子觉联语各有千秋,不仿请张公再写一联。”张之洞没有反对,大家又把纸笔送上,张之洞再次欣然命笔,写了一联。也不知怎么回事,本来是写联高手的张之洞这一天就是写不出什么好对联,根本没有写对联的灵感,这次重拟的联语比前一联更不如意。周围的人礼貌性地赞叹一番后,都往庙里去朝拜南海神了,大家再也没有对庙里的其它对联说三道四了。
张之洞离开南海神庙的时候,再次来到头门,指着林子觉的联语对庙祝说:“此联挂于此处非常贴近,十全十美的对联达不到这种气势。本人拟的对联太规整,很难有此境界,你们千万不必迁就于我,我今天不过即兴而作,不必示人,让我写的联语换下此联的事是万万不能做的,好的联语,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传扬。”庙祝心里明白,张之洞这说的也是真心话,所以,林子觉那对联一直挂在头门那儿,而张之洞题的两幅对联却没有保存下来,他到底写了什么,至今没有人知道。
当官位置越高,越需要谦虚的品格,张之洞之所以在广州官场留下许多正面的传说,这与他自身的谦虚品格是分不开的。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chendiansong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chendiansong 当前离线
积分
184 
金钱
124  
威望
10  
贡献
15  
帖子
52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10-6-21 
最后登录
2010-9-1 

大洋大虾

大洋大虾, 积分 1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5楼 发表于 2010-7-17 08:00 |只看该作者 旧时官员在任期间,有的比较重视修桥铺路,他们认为老百姓的出行是很重要的事情。在广州北郊的石井镇小坪村边有一座小桥,叫历平桥,是小坪村通往石井镇的必经要道,这座桥横跨一条小涌,桥面虽然不大,但却很有来头。
夕日的石门风光曾令许多广州城内的大小官员流连忘返


那是在清朝道光年间,到广州上任的官员一般都要乘轿前往石门看风景,据说石门返照为当时广州的“羊城八景”之一,官员从广州去石门要经过一条河涌,很是有些不便,而当地的村民要到广州城里去,也要经过这里,路虽不大,因来往经过的官员很多,当地老百姓叫这条路为大官路,可是这条官路上就因为一条小小的河涌确实给过往之人带来许多不便,大家商议要修一座桥解决这条大官路上过河的问题,有人建议大家集资修桥,可是有村民说:“这是官道,我们老百姓本来就生活困难,我们集资为那些官老爷过路修桥,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大家觉得也很是在理,于是由乡绅出面向官府交涉,希望官府能给些银钱在这河涌上修一座桥。乡绅到知县那里说明情况,知县一想,这条大官路大多是广州城里当官的那些人来看石门返照的人走的多,每任知府大人上任都要来这里,让县里承担这笔费用还不如向知府大人报告,让知府大人给些钱不是更好,事情到了知府那里,知府又想,巡抚大人也经常经过这里,知道此处应该修一座桥,与其让我这个知府拨这笔钱还不如报告巡抚,巡抚那里钱可是多得用不完,还不如报告巡抚,在省财政里出这笔钱,那简值就是九牛一毛。事情到了巡抚那里,巡抚不知修桥要多少钱,看到知府报了过来,心想这一定是个大工程,于是写了一个报告,报到总督那里,总督一看,凭他的经验,民间修桥一般不会这么隆重地报到他这里来,心想既然报来了,那说明这座桥一定非常重要,并且是府县财政解决不了的大问题,于是叫来幕僚,叫一个很有文才的幕僚拟了一道奏章,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那幕僚其实没有来过这里,他看到巡抚报来的材料把那座桥写得那么重要,于是发挥他自己的想象,用最为华丽的词句,把要修桥的地方写成东起白云山,西至石门头,并在奏章中说:“白云一汪水,白鹤飞不过。”这本是夸张之句,奏章到了皇帝那儿,皇帝一看,白鹤都飞不过的地方,那修桥工程一定非常浩大,因而大笔一挥,从国库里拨出两万两白银用于修桥。
款到总督那儿,总督素知基层黑幕多,知道基层的官员会报假数,于是把皇帝拨下来的两万两银子拦腰一划,一半留作总督的办公经费,一万两拨到巡抚那里,巡抚胆小,不敢大手笔扣下那笔修桥款,但也以同样的办法,留下了两千两白银,把八千两划到广州府,广州知府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他知道官场上的规矩,当然也留下了两千两,将六千两白银划到知县那儿,知县不敢大做动作,除了收了包工头五百两白银的红包外,全都把六千两用于修桥。大桥修成之后,举行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庆典,从总督到知县,在广州城里的大小官吏都参加了这座大官路上的大桥落成典礼。参加典礼的官吏如此之众,在广州并不多见,特别是为一座桥的落成而来这么多官员则更是少见。典礼完成之后,各级官吏前往现场参观大桥,总督和巡抚一看,原来是这么一座小桥,大家心照不宣,都只是一个劲地说:“这桥修得好,真是皇恩浩荡,造福子孙万代。”大桥落成典礼就这样结束了。然而,自古道:人善人欺天不欺,官员们通过修一座小桥而欺上瞒下的事被上天侦知,派了一个天神前来巡路,天神来到这据说是白鹤都飞不过的大桥,发现原来是一座不过数丈长的小桥,于是大怒,化作一个人来到桥上,在桥上跺了一脚,桥石上立即留下了一个很深的脚印。那人觉得这里的人都是骗子,想教训教训这一带的人,变作一个疯子拦在桥上谁都不让过,乡亲们感到很奇怪,派人细细观察那桥上的疯子,发现那人其实并不真的发疯,而是有意在为难过往行人,大家只得派人与那人细谈,那人说:“你们不是说白鹤都飞不过吗?怎么就这么一座小桥,你们能骗皇帝,我就不能在这里装疯呀?”乡亲们一听,真是哭笑不得,告诉那人:“这都是那些当官的人做的事,与我们老百姓没关系。”
大家把乡亲们想修桥的初衷告诉了那人,那人感到本地的百姓都是善良之人,于是答应留下来长住,永远保佑乡亲们的平安,乡亲们真是高兴极了,在石井镇的古市街口修了一座庙,传门供奉这尊天神。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chendiansong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chendiansong 当前离线
积分
184 
金钱
124  
威望
10  
贡献
15  
帖子
52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10-6-21 
最后登录
2010-9-1 

大洋大虾

大洋大虾, 积分 1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6楼 发表于 2010-7-17 08:02 |只看该作者 广州有很多码头,其中有些还是官员的专用码头。
在清代雍正年间,广东布政使王士俊考虑到广州历代的接官亭都已荒废,而且远离市中心,接官送官多有不便,在现在的天字码头一带修了一处官亭,专门供接官送官之用。新官员到任,地方士绅和有关本地官员在此为之接风洗尘,旧官员离任,大家要在这里为之送行,该官本人还要在这里面向北方向皇帝行谢恩礼和向皇帝恭请圣安。为此王士俊将这个码头取名为日近停,意思是指此处为广州最接近皇帝的地方,因为古代人们将皇帝比作“日”,也就是太阳的意思。这个码头只能供官员专用,民船不得停靠,民间以为这是广州地区的天字第一号码头,所以称之为天字码头。
大概过了一百多年后,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39年夏天,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来广东督办禁烟事务,林则徐的官船顺珠江而行,直达天字码头,在广州的督府等官吏都来这里接应,林则徐和大家在这里沟通了有关禁烟的事宜,林则徐看到当地的人们对禁烟的热情非常高涨,所以更觉得自己的禁烟主张是得到民心的,因而对禁烟运动也是充满了信心。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天字码头。

可是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迫于英军的压力,昏庸的皇帝把引发战争的责任归咎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将其免职,并发配新疆伊犁充军。林则徐也是在天字码头离开广州的,当时林则徐的离开本来是秘而不宣的,但士民前来送行的非常之多,林则徐看着大家,不禁老泪流出,内心深深为羊城人民对自己的苦心而感动,心想,不管我林某是对是错,老百姓心中始终有一杆称,今天我要以这老病之身前往新疆,它日能再回广州的机会是很渺茫的,本来还担心我走之后,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将无人可继,现在眼前这么多人前来送行,说明禁烟是顺民心得民意的事,它日如有外国人企图侵略广州的话,还有这么多正义的人民在为广州尊严而斗争着,所以,内心稍有安慰。送行的百姓们目送着林则徐的船远去,深深为这位心中的民族英雄而祝福。这可以说是一次非常令人震憾的民送官行为。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日益激化,半个多世纪后,广州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对沦为外国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清王朝完全失望,很多志士仁人都投入到反清斗争中来。
辛亥革命前夕,清庭为了加强对广州的防卫,派满族人凤山为驻粤将军。凤山一路上神气兮兮,顺珠江而来广州上任,沿途都要各地安排非常有气派的接待活动,他神气活现出现在天字码头时,地方官不敢怠慢,为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接待活动,以此来向广州人民市威。
但是,当时革命的种子正在广州萌生,革命党人早就预备好了接待这位反动将军的方式,当凤山威风凛凛地坐轿从天字码头行至仓前街时,革命党人用炸弹将凤山当场炸死,凤山的卫队二十余人亦横尸街边。革命党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天字码头演绎了一次特殊的接官行动,为清朝政权的灭亡再一次敲响了丧钟。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chendiansong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chendiansong 当前离线
积分
184 
金钱
124  
威望
10  
贡献
15  
帖子
52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10-6-21 
最后登录
2010-9-1 

大洋大虾

大洋大虾, 积分 1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7楼 发表于 2010-7-17 08:04 |只看该作者 说到林则徐,广州百姓真是有很多感念。林则徐是历史上的著名民族英雄,鸦片战争前他在广东发动的禁烟运动在中外历史上都是有深远影响的。当时,林则徐受皇帝之命,身为钦差,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广东有着至高的权威,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这么有权有势,林则徐不仅没有以权谋私,反而,在广州民间还流传着一则关于他大义灭亲的故事。自古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有不少为官清正的人,常常失手在儿女私情方面。林则徐在广东当钦差的时候也就面对着这样的情况,林则徐是怎么面对的呢?值得后世为官者思考。

林则徐到广东的主要任务是查禁鸦片,他一天到晚奔波忙碌,严厉禁烟,然而,他有一个儿子,因为受到奸商的诱惑,竟然进入了那些不法鸦片烟商的圈套,背着林则徐与不法商人勾结,包庇有些商人贩卖鸦片,而且自己也染上了吸食鸦片的习惯,有些贩烟和吸烟的人看到查禁鸦片的林则徐的儿子也吸食鸦片,于是更加明目张胆地在广州贩卖鸦片。开始,林则徐因忙于公务,对此全然不知,在民间老百姓们就开始议论起来:“大老爷禁烟,儿子吸烟,这是什么世道呀?”慢慢地,老百姓的议论终于传到林则徐的耳朵里,开始,林则徐不相信,他认为儿子应该知道自己为查禁鸦片而同朝中权贵们所作的斗争,对自己禁烟的决心是清楚的,应该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去吸食鸦片,可是已经被人诱上贼船的儿子实在无法控制自己,在与鸦片烟贩的接触中是越陷越深。
当林则徐从侧面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派了一个幕僚,对儿子吸食鸦片的事进行了秘密调查,发现外界关于儿子吸食鸦片的事情属实,林则徐是气得咬牙切齿,没想到自己的亲生骨肉会做出如此有损自己声誉的事来。幕僚建议林则徐秘密地让儿子离开广州,林则徐也曾考虑过幕僚的建议,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血肉,面对亲情,林则徐从来没有这样感到事情的难办。然而,他转而一想,觉得不妥,自己在广东禁烟,这是昭然于天下的大事,禁烟是个非常艰巨而复杂的事情,许多不法烟贩都被自己绳之以法,这不是光与自己声誉有关的事,而是关系到天下苍生的大问题,现在,自己身为禁烟大臣,儿子却吸烟和包庇烟贩子,如果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自己态度不明确,那以后怎样去执法呢?所以,他又否定了幕僚关于送儿子离开广州的建议,他决定亲自调查儿子吸食鸦片的事情。
林则徐带着一帮随从找到儿子的住处,对儿子进行了一次突击大检查,儿子对父亲的这一招一点也没有提防,当林则徐到来的时候,他的儿子正在那里吸食鸦片,嘴里吞云吐雾,正沉浸在云里雾里。林则徐一看,气得大喊一声:“畜牲!你也太大胆了,明知老子是禁烟大臣,还敢如此放肆!”
儿子以为父亲忙,在这个时候绝对不会找到自己这里来的,没想到父亲会突然出现,吓得赶快丢了鸦片,跪倒在地,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声。林则徐走上前去,先是“啪!”的一声,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然后,对着门外的差役喊道:“来人!”差役们全副武装地进来了。林则徐对着跪在地上的儿子说:“把这人拉出去斩首示众!”差役们也不知道这个就是林则徐的亲儿子,把他拉起绑住,直推到门外。这时,差役中有人提醒大家道:“钦差大人现在正在气头上,此人从他家里拉出来,说不定是他的什么亲人,我们先别忙行刑,等大人冷静下来,也许他就会改变主意的,否则后悔就来不及了。”大家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把林则徐的儿子绑在门外,没有立即行刑。

林则徐正在家中生气,他的儿媳妇听说丈夫因吸食鸦片被公公抓起来要斩首示众,吓得哭哭啼啼跑来求林则徐手下留情,对林则徐说:“爹爹呀!看在儿媳和你孙子的份上,你就饶了他这一次吧。你可以不要儿子,我可不能没有丈夫呀!”
林则徐听着媳的苦苦哀求,真是心如刀绞,他走上前去扶起儿媳并对儿媳妇说:“孩子呀,不要怪做公公的心恨,他自己隐进了这个泥潭,杀不杀他并不是光是我们的家事,我受皇帝之命执法,别人犯法了要杀头,我自己的儿子犯了法不杀的话,我还有什么资格杀其他的犯法之人呢?我还有什么资格做这个执法官呢?”
林则徐来到门外,见手下人还没有行刑,命令立即行刑。差役们知道林则徐的为人,当场就将他的儿子斩首示众。
由于林则徐执法的严明,所以,他的禁烟运动很快在广州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chendiansong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chendiansong 当前离线
积分
184 
金钱
124  
威望
10  
贡献
15  
帖子
52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10-6-21 
最后登录
2010-9-1 

大洋大虾

大洋大虾, 积分 1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8楼 发表于 2010-7-17 08:15 |只看该作者 在清代广州本土官员中,张维屏是一个较有影响的人。广州北郊有座种满梅树的山岗,当地人称之为萝岗,萝岗山上有座萝峰寺,萝峰寺是广州白云区萝岗镇人民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萝岗香雪”作为旧时广州的羊城八景之一,曾一度令萝岗引起自豪。“萝岗香雪”其实并不是真的雪,而是指梅花,每当冬季来临,萝岗山上萝峰一带,万株梅树凌寒盛开,仿如万亩雪原,真是美不胜收,引得广州城里人慕名而往,当然,那时候的普通老百姓哪有条件专门来赏梅花,能来观赏梅花的不是各级官吏,就是地方士绅,当然也不泛文人学士。这些人在游萝峰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趣闻迭事,当年张维屏游萝峰寺的事在当地百姓中还有传闻。
张维屏是清朝道光年间广东著名的文人,他曾任学海堂的山长,还曾在广州白云山上修建过一座云泉仙馆,张维屏不仅自己文才很高,而且与当时到过广州的各方面文人多有来往,所以,他曾经成为广东文坛的一面旗帜。张维屏不仅诗文做得好,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广州不少名胜都曾经留下过张维屏的手迹,在萝岗的萝峰寺里也有一副张维屏手书的对联。
有一年冬天,生活在广州城里的张维屏接到萝岗文人钟逢庆的邀请,专门前往萝岗去看萝峰寺一带的梅花。钟逢庆在邀请信上说,每年萝岗的梅花盛开之时,广州城里很多人都会来萝岗看梅花,今年的萝岗的梅花与往年更是不一样,梅花开得特别繁盛,希望张先生一定不要错过了今年的梅花胜景。张维屏接信后,非常高兴,这时他又想,有如此美景,自己不能独享,于是约了好友黄培芳、黄玉阶等人一同前往萝岗赏梅。张维屏一行兴致勃勃来到萝岗,受到了邀请者钟逢庆的热情接待。他们从萝岗山下往上走,只见放眼望去,一片梅树,到处是盛开的梅花,风景十分优美,群山在眼前起伏,远处的苍松高耸云天,周围的梅花如白雪茫茫的北方冬天的平原,梅花的幽香散发在空气中,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同行的黄培芳说:“真是好景好景啊!”黄玉阶也说:“如此胜景,妙妙妙,真是妙不可言。”
钟逢庆正尽地主之谊,见大家对这里的梅花胜景果然是兴致很高,因而借机为萝岗的梅花景色作宣传,他说:“生活在广州,如果不来萝岗看梅花,那真是很有遗憾的,怎么样,各位这次来萝岗没有白来吧。你们真应该每年都在这个时候来一次萝岗,只要你们能来,每年这里的梅花景色都不一样,你们都会有新收获的,我愿意每年都在这里恭候各位。”
张维屏说:“那多麻烦你呀,一回生二回熟,以后要来,我们自己来就行了,说真的,看了这么好的梅花,这还是我平生第一回,我以后真的会每年都来的。”

他们说着走着,来到附近的文昌庙,张维屏想起在文坛流传的当年钟姓一位祖先为了得到文昌君的保佑考中举人的事,他开玩笑对同行的钟逢庆说:“当年令祖为了中举人,大年初一的一大早到这里拜文昌君的事你还记得吗?”
钟逢庆不好意思地说:“那都是民间流传的笑话,虽然文昌帝那一年没有保佑我们的老祖中举人,但我们对文昌帝供奉的热情并没有减少,重视子孙的文化教育是我们本地钟姓人家一贯的传统。”
张维屏说:“这就对了,虽说文昌帝管文曲星,但要想人文昌明,很多还需要人事的配合,你看钟先生你本人不就是很有才学吗?”
钟逢庆说:“张先生真是过讲了。”
他们一边讲一边谈,不知不觉来到萝峰寺,这时太阳已经西斜,钟逢庆向寺僧介绍张维屏一行,寺僧一听张维屏的大名,立即客气起来,先是摆上香茗,接着又奉上斋饭。大家一边吃一边谈,一边饮一边笑,文人相聚总少不了说古论今,说着说着,张维屏不禁吟起古诗来,这时一下触发了钟逢庆的想法,他觉得难得张维屏来游萝岗,何不借机请他留些墨宝给萝峰寺作个纪念呢,于是对寺僧说:“法师,你看张先生今天有如此兴致,何不奉上笔墨为宝寺写一联语呢?”
钟逢庆这一点拨立即提醒了寺僧,寺僧当即命小和尚奉上纸笔。张维屏正在高兴的时候,他并不推辞,拿起笔,略作思考,看着寺外的夜景,又看看对面的钟逢庆,笑着写道:“行云流水见真性,明月清风逢故人。”大家拍手说好,寺僧如获至宝,将对联收起,后来刻在寺中。张维屏为萝峰寺题联之事在当地民间一直传为美谈。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chendiansong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chendiansong 当前离线
积分
184 
金钱
124  
威望
10  
贡献
15  
帖子
52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10-6-21 
最后登录
2010-9-1 

大洋大虾

大洋大虾, 积分 1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9楼 发表于 2010-7-17 08:17 |只看该作者 我国民间有很多有关动物能通人性的说法,尤其是狗和马,所以古代有所谓节马、烈马之说,在广州,也有一个关于节马的故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广州有几位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人员来到东莞,在那里发现一块精美的《节马图》,碑上遒劲苍古的碑文及骏马形象清晰可见,他们深深被其内容所打动,几经周折将此《节马图》征集到广州,此碑现存广州博物馆,而且曾经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节马图长152厘米,宽40厘米,上刻一匹骏马,一足提起,昂首挺胸。此石刻名为《节马图》。在节马后面刻有一段文字,全文如下:“节马者,都督陈连升之马也。庚子冬,沙角陷,公父子死之。马为逆夷所获至香港,群夷饲之不食,近则蹄击。跨则堕摇,逆怒刀斫不从,放置香港山中,草亦不食,向沙滩北面悲鸣。必以手捧之,若置地,则昂首而去,以其地为夷有也。每华人围视,指为陈公马,即泪涔涔下;或呼能带归,亟摇尾随之,然逆终不肯放还,以致饥饿骨立,犹守节不变。道光壬寅(1842)四月马卒香港。”
文后刻有《节马图》诗:
君不见
    太白经天海出血,将星坠地天厩折。
搀枪一起海氛生,人兮物兮成大节。
    岭南虎海为天关,天设险阻门重环。
    沙角首当第一隘,口英夷突犯先功攀。
    乃公死守不肯下,大帅畏令避三舍。
    跋前踬后可奈何,公子精忠贯华夏。
    岂知有马心如公,汗血霜蹄曾立功。
胡沙百战骋神骏,雄姿壮志同群空。
    主人云亡竟被执,泪眼盈盈垂涕泣。
    恨不行空驾烈魂,追随神武天门入。
    逆夷牵向香港中,悲嘶首北难朝东。
    抚摩叫跑跨摇堕,侧目疾视仇讎同。
    贞操耻贪夷人粟,只受吾华芻一束。
    忍饥忍痛骨如柴,山下采薇犹自辱。
    古来骐骥传名驹,如斯节烈前古无。
    良马之性犹人性,乌锥赤兔难齐驱。
可知天朝忠义洽,马犹不肯为夷胁。
何况斯民沐化深,肯向蠢夷甘服压?
    蠢夷投饵奸民贪,奸民见马当怀惭。
    吁嗟呼!可怜香港荒烟没,谁肯千金收骏骨?!
    今我题诗当史书,壬寅四月节马卒。”
《节马图》石刻,镌于清同治元年(1862),距“节马”死后20年。原刻存广东东莞虎门“节忠祠”,祠被毁后,流落民间,裂为数块。建国后被人发现.现存广州市博物馆

原来这块《节马图》是专门纪念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为国捐躯的虎门守将陈连升和他的战马的。
清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英军出动两千多人、炮舰二十余艘,突袭虎门,一时虎门江面炮火连天,当时虎门有众多清军炮台,英军先是见炮台就轰,后来见大角炮台守备较弱,便集中火力攻破大角炮台,将大角炮台攻破,占领大角炮台后,又集中火力攻击沙角炮台,沙角炮台的守将陈连升和他的儿子陈举鹏率六百名兵勇奋勇还击,炮台被攻破后,又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肉搏战,陈连升中弹牺牲,陈举鹏投海殉国,六百名官兵全部壮烈捐躯。当英军登上沙角炮台时,只见陈连升的尸体傍有一匹黄骠马在对着陈连升的尸体嘶鸣,有一个英军士兵准备用刀刺向战马,战马扬起前蹄,将这个士兵踢下炮台,有人建议将马杀了,让大家吃一餐马肉,英军的一个头目见此马膘肥体壮,毛色清纯,而且没有受伤,希望将此马据为已有,于是命人将此马掳往香港,用上等草料喂食,但是这匹战马竟然不吃英军喂养的马料,英军没有办法,又有人提出要杀此马,英军头目说:“中国人自古就认为马通人性,看来这匹马的主人死了,它是真的通人性了,我们杀这样一匹忠于主人的马不好,它可能是没见过长得我们这样的人,所以不吃我们的马料,如果把它放到野外养一段时期,也许会好些,仍后我们再来收养它。”于是命人将马放到香港海滨荒山中。
有意思的是该马仍然不吃草,而是天天对着虎门方向悲鸣,有几位英国士兵天天跑去看,天天都是如此。英军见这样还是不行,于是动员一个中国人前去喂马,该马见到有辫子的中国人,不再嘶鸣,而是看着这个中国人,两行马泪刷刷流了下来,这个中国人一阵心动,也流下了眼泪,再上前摸了摸马头,试图喂马,马儿扬起头来又是一阵悲鸣,这个中国人实在不忍心再呆下去了,将马料放下走开了,可第二天前去察看,马料竟然一动未动。几天后,又有好心人备有好的马料偷偷前往喂食,该马还是不吃,只是对着虎门嘶鸣,有时还流下几滴马泪,好心人走近马前,只见马儿仰天长嘶,最后终因悲衰过度,绝食而死。好心人只好回到村中,约了几个村民在马儿倒地的附近挖了一个土坑,用稻草垫底,将马埋入其中,并竖一小石碑,上书节马之墓,后来由于事过境迁,此墓已无迹可寻,但节马的故事却越传越广。


陈连升殉国后,当地士绅建“昭忠祠”以纪念他,这时有知战马之事者于清同治元年刻《节马图》碑刻于祠内,这样,有关节马的故事才广为人知,并被广泛传扬,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美谈。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chendiansong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chendiansong 当前离线
积分
184 
金钱
124  
威望
10  
贡献
15  
帖子
52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10-6-21 
最后登录
2010-9-1 

大洋大虾

大洋大虾, 积分 1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10楼 发表于 2010-7-17 08:20 |只看该作者 宗教标榜的是超脱红尘,其实很多宗教都与官场都有这样那样的关联,官员侫佛这在历史上并不希奇。
广州的越秀山在古代也叫观音山,其得名于原来越秀山上原来有座观音阁,观音阁最初又叫万善寺,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个叫花英的都指挥,有一次来到越秀山,进万寿寺拜佛,感到寺庙太小,又在山林之中,一般人不易注意到,于是将此寺扩建,并改名为观音阁。因为山上有观音阁,所以民间又称越秀山为观音山。相传观音有时会在每天早晨在观音阁的上空显灵,因而很多人慕名到观音山烧香拜佛,而且一定会赶大早,那时的越秀山总是天刚放亮时就已经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不久,有一个官员带了一位风水先生来到观音山,风水先生站在观音阁附近察看了一番,对该官说:“大人,你看这观音阁建在这个山头,下压广州城的灵气,上撼镇海楼的威严,确实是煞气很重。”
广州越秀山在古代又称观音山,山上有观音阁,位于今中山纪念碑附近,现不存。


该官说:“依先生之见,应该怎么办呢?难道拆掉它?”
风水先生点了点头说:“一般似这种情况对老百姓影响不大,而且有这样一处烧香拜佛的地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在本地当官的老爷来说,则是有较大影响,这观音阁所在的位置,正好不上不下,这叫做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这就是说当官两头为难。”
该官一听,马上说:“那就拆掉吧,大不了在另外一个地方重建一观音阁。”于是下令将观音阁拆掉。
越秀山上观音阁被拆的消息很快传到当时的两广总督戴凤岐耳朵里,戴凤岐是一个信佛的人,他一听就说:“真是荒唐!这观音阁是为民间礼佛提供方便的,怎么说拆就拆,你们把沈鸣雷沈大人请来!”这位沈鸣雷正是当时的广州知府,戴凤岐的手下人很快来到广州知府衙门,把这位知府大人请到戴凤岐的官衙,沈鸣雷不知是何急事,站在戴凤岐面前不敢作声,心中那个着急是不用说了,差点出了一身冷汗。
当戴凤岐向他询问观音阁被拆的事时,他这才放松了一些,心想原来是为了观音这么一宗小事,总督大人竟然如此兴师动众,但也不好表现出来,只得将有关情况细细地向戴凤岐汇报,话说完了,身上的冷汗也干了,沈鸣雷终于轻松了许多。戴凤岐仍然非常生气,以命令的口气对沈鸣雷说:“我不管风水先生怎么说,难道我们这些读书人都不懂《周易》、《八卦》吗?简值是一派胡言!你说哪一个人当官不是两头为难,到哪里当官不是两头为难?这是基本的常识,怕难就不要当官,当官难怎么就和观音阁扯到一块?拆了观音阁就可以在这里当官不两头为难了?”沈鸣雷真是摸不着头脑,堂堂一总督大人竟为此事发如此大火,实在不可理解。
戴凤岐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是不是觉得我一个总督来过问这件事是不是小题大做作了?其实不是,不是说你们拆观音阁是什么大事,但你们拆观音阁的理由太荒唐,这话要传到外面去,显得我们广州的这般官员很可笑。”
沈雷鸣见总督大人如此郑重其事,当然不敢怠慢,心中暗想,我现在真是上又上不得,下又下不得,这才真是两头为难呢?他非常谨慎地问:“依大人之见,现在应该怎么办?”
戴凤岐说:“这事也不难办,我命令你,
广州故事(41).阮总督_广州城事_大洋论坛 外地人子女在广州上学_家广州社区,住在广州介绍广州美食,广州创业,广州生活,广州游玩,外地... 广州预算公开为何大步倒退_ 广州“城中村”的罪与罚 旧城改造纪实_广州写字楼-搜房网 广州城 广州十条精品绿道游路线出炉_ 广州耗资千万元亚运建筑遭强拆_ 钟南山称广州负债2100亿元办亚运_ 谁才是广州车展的表情女王?_ 广州南湖毛泽东住所工程风波解密(组图)_ 购买二手房,收房时应注意什么_广州团购网 广州安全攻略,广州火车站生存手册_白沙βLog?? 广州强制要求流动人员办理居住证_ 广州最大美发连锁店无照经营 一门店已被查封_ 广州批发市场全集[超齐全,推荐!!!!!!!!]_二手杂货铺论坛_太平洋电脑网产品论坛 广州内衣批发市场情况介绍_沙河服装批发市场_酷有拿货网 如何确定玉器的价格_投资技巧_广州玉器街网 广州到张家界自驾游_自驾游吧_贴吧 教你如何鉴别和田仔料的方法_和田玉_广州玉器街网 公司经营范围有哪些规定_广州公司注册_广州工商注册、代办进出口权、公司注册、工商执照、代办... 特区不特,先疯城市路在何方?_都市论剑_大洋论坛 现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全都诞生在毛泽东时代_珠江评论_大洋论坛 广州治安(史话) 孙中山后裔等16名辛亥革命后人将聚首广州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