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pe工具箱v2.0版本:钱学森选择志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39:58
钱学森选择志愿 By: 智效民 发表于 2005-4-8 13:32:17  

考生选择志愿,往往偏重于实用。这其实是个世纪性倾向。早在20世纪初,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就是为了提倡实学。流风所及,就连胡适、鲁迅等酷爱文史者,在留学之初也选择了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这种倾向经过近百年的强化,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潜意识,让一代又一代人走上重技术轻理论的不归路。我以为,古代士人把西方技术视为奇技淫巧固然不对,但是后来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有问题。在这方面,看一看蒋百里对钱学森的影响,也许不无补益。

与钱学森相比,蒋恐怕是鲜为人知了,但在大半个世纪之前他却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早年留学日本,为宣传新思想创办《浙江潮》杂志,鲁迅的第一批编译作品就发表在这个刊物上。辛亥革命后,蔡锷致电孙中山和黄兴,推荐他担任参谋总长,后因形势变化而没有实现。一年后,他出任保定军校校长,民国时期的许多著名将领,如陈铭枢、唐生智等人,都是他的学生。五四运动后,他与梁启超一道致力于整理国故和介绍西学的工作。

在此期间,他除了主持“共学社”编译事宜,出版了一大批西方学术思想名著外,还兼任“讲学社”总干事。在他的操作下,杜威、罗素、泰戈尔、杜里舒先后来华讲学并引起很大轰动。

1936年,蒋百里偕家人出国考察。他从欧洲抵达美国后,看望了正在那里留学的钱学森。钱学森的父亲钱家治(字均甫),是蒋百里在浙江求是书院时的老同学。当年蒋东渡日本时,曾托钱照顾自己生病的母亲,可见二人交情很深。钱家治后来也到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与鲁迅是同学。学成回国后,他与鲁迅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和北京教育部共事。1917年,他出任吉林省教育厅厅长,但不知什么原因,上任仅四天就拂袖而去。

蒋百里看望钱学森时,钱已获硕士学位,想由航空工程改学航空理论,但是他父亲却不同意。理由是重理论轻实际、崇尚空谈没有行动,既是中国士大夫的通病,也是我们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所以他要求儿子在“国家已经到了祸燃眉睫的重要关头,应在航空工程上深入钻研,不宜见异思迁,走上理论的途径。”据说父子俩在这个问题上看法不一,且互不相让。

为此,蒋百里回国后专门找钱家治谈了自己的意见。他说:“学森的转向是对的,你的想法却落伍了。欧美各国的航空趋势,进于工程、理论一元化,工程是跟着理论走的。而且,美国是一个富国,中国是一个穷国,美国造一架飞机,如果有理论上的新发现,立刻可以拆下来改造过,我们中国就做不到了。所以中国人学习航空,在理论上加工是有意义的。”这番话不仅改变了钱家治的观点,还让他觉得“百里的头脑,一日千里,值得刮目相看”。

这件事在曹聚仁《蒋百里评传》和陶菊隐的《蒋百里传》都有记载。我不知道曹与蒋、钱两家私交如何,但是陶与他们关系很深。据陶菊隐讲,早在20年代末,他就多次采访过蒋百里;后来熟悉了,蒋经常请他吃饭聊天。1946年,钱学森和蒋氏三女儿蒋英结婚时,陶曾经参加他们的婚礼;婚礼后二人飞往美国,陶还为他们送行。第二年,为了写《蒋百里传》,陶又访问了钱家治先生,那时钱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望之如五十许人”。可见上述说法比较可信。

蒋百里是1938年去世的。他大概不会想到,几十年后,那种重技术轻理论的观念依然甚嚣尘上,并发展到视理论为无用的地步。他也不会想到,实用第一、技术至上之风愈演愈烈,也许是想让人们变成只有技术没有思想的空心人,进而沦为会说话的工具,任人驱使的奴隶。这难道不是一个世纪性的悲剧?

                 200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