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县各局领导干部:一个需要辨析的问题:40岁,4000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52:19
一个需要辨析的问题:40岁,4000万
2011-05-16 21:12:00    作者:张戈    来源:苏州新东方学校    点击数:1748         40岁,4000万
  
  “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
  
  4月4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在微薄上发布了这条微薄。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巨大争议,很多网友发表了诸如“‘非常不赞成,难道财富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么?’、‘这种激励导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的不同见解或是批评。对于这位教授,我不认识更不了解,因此无从站在某一方的立场去坚决拥护或批判,但不妨将其言论浪漫化解读。
  
  自古“老师”就与“两袖清风”、“穷酸”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在社会普遍感觉大学精神迷失,以及教师师德风尚不在的背景下,这位教授如此露骨地说出了一句“4000万”, 与教师这个“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业相去甚远,徒然添上了浓重的“市侩”色彩,触动公众神经已是在所难免,意料之中。
  
  其实,究竟是言论出格还是社会的浮躁让这种话题格外敏感仍是一个需要辨析的问题。大学之中,各种富有个性的导师理应比比皆是。作为一个导师,完全可以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标准,若不是社会风气及国人心态有问题,人们根本不应担心这样的言论会导致所有的学生都想立志成为非富即贵的“人才”,因为还会有其他教授会要求学生“不做出学问不要来见我”。
  
  当然,我能理解众多学生与社会人士的反驳与愤怒,因为财富意识和发财意识极易混淆。如果将财富意识等同于到多大岁数弄到多少钱这么简单的目标,这当然不是在为人师表,也无异于在教唆人不择手段实现挣大钱、挣快钱的欲望。在很多人看来,4000万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在无数研究生愁于就业、无数毕业生苦于生计的今天,此言不犯众怒才怪。但若董教授提倡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意识”、“财富意识”,那么则无可厚非。每一个青年学子的心中都应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国家广设学校,所为何事?青年置身于学校,又所为何来?正因为一国之希望,在于青年;一国之未来,要由青年来担当。青年学子,责有攸归,更肩负着为国家储备实力的重任。合理合法致富、创造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实属应当。
  
  大部分人最无法认同的应该是最后一句“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我想站在为人师、为管理者的立场将之解读。之于我,很惭愧地无法认同当代的知识分子还要追求颜回式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现代社会,知识就应该充分体现出其价值,知识分子完全有理由过上优裕的生活。在“笑贫不笑娼”的年代,作为师者,看到接受了多年高等教育的学生还要为生计奔波,我会感觉心痛与不忍。作为管理者,看到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无法施展自我,找到平台,实现自身价值,我会惭愧与不安。我深信,为师者绝不会认为知识的价值是“4000万”,没有赚到“4000万”的知识分子就应承受“耻辱和失败”的嘲笑。且让我如此认为,绝决的话语断然是一种强忍心痛与不舍的励志与鼓舞,此种心情可以类比《霸王别姬》中狠心切掉幼年蝶衣手指的母亲。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时此刻,我更愿意抱着一颗包容之心去解读董教授的这寥寥数百字,将犀利、锋芒毕露的言语外衣拨开,我更愿意相信字里行间是董教授对自己培养的高等学子的殷切希望与浓浓爱意! (编辑: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