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蛇在线阅读:身體警訊及生活習慣病-解析百科:把台大健診團隊帶回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52:41

身體警訊及生活習慣病-解析百科:把台大健診團隊帶回家

上班族小心,不可不知的10大健康警訊!千金難買早知道,這些警訊,你絕對不要忽略!提早發現,健康就不會敲警鐘。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的生活習慣病,成為危害現代人健康的最大殺手。這些疾病的最大特徵,大都是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所造成的,然而這些疾病在發病前,其實都有跡可循。往往,一些人外表看似健康、無明顯症狀,但卻隱藏著可能致命的疾病.....

 

0-1 【導讀】擁抱健康人生,現在開始永不嫌
上班族小心,不可不知的10大健康警訊!
千金難買早知道,這些警訊,你
對不要忽略!提早發現,健康就不會敲警鐘。

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的生活習慣病,成為危害現代人健康的最大殺手。這些疾病的最大特徵,大都是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所造成的,然而這些疾病在發病前,其實都有跡可循。

這些身體的求救訊號,你知道嗎?你是否發現自己身體有異常?
.濕疹看似問題小,卻有可能是乳癌的前兆
.腹痛的痛點難捉摸,到底是哪裡有問題?
.身體有腫塊別慌張,先探是否會移動
.體重減輕胃口卻好,到底怎麼一回事?
.發燒別擔心,發生症狀的時間點才是首要
.輕微的胸悶有可能致命,嚴重的胸悶或許問題不大?

往往,一些人外表看似健康、無明顯症狀,但卻隱藏著可能致命的疾病,特別是上班族,因為忙碌於工作,你更須要小心一些異常的徵兆,隨時瞭解自已的健康是否亮起紅燈,提早知道,做到預防與治療,擁有踏實的健康。

台大醫院專業醫師群撰寫的健康讀本,將最強的醫療團隊帶回家。
這本書由台大健康管理中心的專業醫師所撰寫,24位台大名醫為你的身體狀況解碼,從生活壞習慣、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訊來做自我的檢測,介紹各種疾病的成因,並提供預防和治療的方法,為每一位上班族或家庭,可常備的健康書首選…..
【內容導讀】

擁抱健康人生,現在開始永不嫌
~吳明賢、曾屏輝/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主治醫師,本書作者群之一
健康長壽是維持好的生活習慣必然有的結果!
傾聽身體發出的對抗訊號,觀察身體的任何異常變化,在疾病還沒形成之前,防範於未然,做好自身的健康管理,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揪出致病壞習慣!
多數疾病,都不是一天養成的。事實上,除了常見的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外,就連癌症,也與不良的生活習慣脫不了關係。像是既愛吃甜食又不運動的人,久而久之就可能會出現血糖偏高的情形,此時如果不採取控制行動,很可能演變為肥胖,糖尿病,併發更嚴重的病症。

七大致病的不良習慣,你屬於那一種類型?
致病的不良習慣,請你立刻check!
一些生活上你可能會忽略的習慣,都可能對健康造成傷害。
想要長命百歲、永保安康嗎?那麼,就趕快來看看,生活中有哪些壞習慣會導致疾病,而你屬於哪一種類型,長期下來可能會引發何種疾病?


A型:好吃甜、油炸、高脂食物
大腸直腸癌、乳癌高危險群

˙不良生活習慣:
□ 愛吃炸雞、薯條、鹽酥雞或香雞排
□ 愛吃冰淇淋或巧克力等甜食
□ 常喝珍珠奶茶或汽水等含糖飲料
˙致病原因:
甜食與高油脂食物的熱量高,吃太多不但易轉變成脂肪堆積儲存起來,產生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情形,而且食物在油炸的過程中,油脂會氧化劣變,產生大量的化學物質,動物實驗已經證實會導致癌症,是大腸直腸癌、乳癌的高危險群。

B型:喜歡鹹、醃製的食物
胃癌高危險群

˙不良生活習慣:
□ 吃東西時喜歡加醬油
□ 愛吃鹹魚、鹹蛋、鹹豬肉
□ 愛吃醃製蔬菜,如鹹酸菜、榨菜、冬菜、泡菜等
□ 口味重鹹,不喜歡太清淡的飲食
˙致病原因:
太鹹的食物會讓體內的鈉離子滯留,而引發血壓升高等問題。至於醃製的食物常含有亞硝酸鹽,在人體內會轉化為亞硝酸胺,是一種致癌物質,最可能導致胃癌。

C型:不喜歡吃蔬菜水果
胃癌、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

˙不良生活習慣:
□ 常吃速食店,沒有蔬果可點
□ 工作忙碌,三餐隨便打發
□ 自己一個人住,沒冰箱可存放蔬果
□ 覺得蔬菜味道嚐起來不好吃
□ 經常喝蔬果汁飲料替代吃蔬果
□ 就是不喜歡吃蔬菜水果
˙致病原因:
新鮮蔬菜水果能提供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具有抗癌活性的植物化合物,除了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利腸道益菌生長,降低血中膽固醇,預防腦血管疾病之外,還可以對抗自由基,保護人體細胞免於傷害,有助於降低胃癌、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D型:少喝水
腎功能異常、痛風、便秘、血栓高危險群

˙不良生活習慣:
□ 工作忙碌,流汗很多,忘記或沒時間喝水
□ 白開水沒味道,喜歡喝飲料
□ 因為工作關係,不能或忘記多喝水
□ 小便不順,不喜歡常跑廁所
□ 就是不喜歡喝水
˙致病原因:
水分占身體總量的最大比例,約60%左右,隨時補充水分可以調節身體的消化、內分泌功能,讓血液保持良好的流動性,加速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每天建議至少喝水2000c.c.,可預防腎功能異常、痛風、便秘、血栓等疾病。

E型:吃消夜
肥胖、心血管、腦血管高危險群

˙不良生活習慣:
□ 晚上超過9點後還會吃東西
□ 每天睡前不吃東西睡不著
□ 工作輪班制,常在上夜班時吃東西
□ 晚餐沒吃或很晚才吃
□ 常一邊深夜上網、看電視,一邊吃零食
□ 經常逛夜市
˙致病原因:
晚上人體活動力降低,腸胃道慢慢進入休息狀態,此時進食,除了會影響接下來的睡眠品質外,消化也不順暢。當入睡後,體內代謝變慢,消耗的熱量相對也較低,消夜的熱量一旦吸收後,容易轉變成脂肪堆積儲存起來,可能導致肥胖、心血管、腦血管等相關疾病。

F型:常熬夜
新陳代謝和免疫力低下、體力弱、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高危險群

˙不良生活習慣:
□ 工作太多做不完,經常帶回家繼續做
□ 工作輪班制,常要上夜班
□ 常因打報告找資料、念書準備考試到深夜
□ 常深夜上網玩遊戲或聊天
□ 個人宴會應酬多,常續攤唱歌或逛夜店
˙致病原因:
健康的成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因人而異,一般約為6~8小時。長期睡眠不足會影響體內新陳代謝功能,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失調,體力降低,精神恍惚,大腦的認知、思考及判斷能力也都會受到影響。

G型:不喜歡運動
新陳代謝不良、免疫力低、肌力弱、骨質疏鬆高危險群

˙不良生活習慣:
□ 怕流汗,多待在冷氣房
□ 只搭電梯,不喜歡爬樓梯
□ 不喜歡走路,多以車代步
□ 怕曬太陽,假日多待在家裡
□ 運動時較費力,容易喘,所以不喜歡運動
□ 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
˙致病原因:
要活就要動,規律運動的好處多多,包括強化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提高免疫能力,強化肌力及減緩骨質疏鬆。

致命三豪賭,要即刻遠離!
除了上述的致病壞習慣外,許多嚴重病症更是與菸、酒、檳榔等脫離不了關係,就像是拿自己的健康去押注一樣,只不過戰勝的機率卻是零,十賭十輸。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進而從日常生活的保養積極做起。只要恪遵養生四部曲,擁有平和的心態、均衡的營養,適量的運動、充足的睡眠,身體這部機器自然能夠長長久久……

【作者簡介】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醫療團隊
過去幾十年來,隨著醫學的突飛猛進,民眾對個人健康水準的要求日漸提高,各種疾病的檢查、診斷與治療方法也隨著科技的進步迅速發展。對於疾病的發生,不但要有效治療,更期待能防患於未然。也由於對疾病的自然史已有深入了解,能否及早發現可能有病的個案,給予適當處理,是目前醫學及公共衛生重要的課題之一。
其中,健康檢查在於篩檢疾病,針對外表健康、無明顯症狀的人群施予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可能發生某種疾病的高危險群個案,再做進一步的檢查,以求得正確的診斷與必要的後續追蹤與治療。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自2003年建立以來,即由台大醫院各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專業的健檢醫療團隊,在陳明豐院長及吳明賢主任的帶領下,以高科技的醫療設備,客製化的檢查項目,流暢的檢查流程,及舒適的檢查環境,良好的後續諮詢及轉介服務,提供民眾整合性的健康檢查及健康管理服務,為國人的健康做好把關的工作。此外,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提供的是人性化、專業化及效率化的服務,重視健康檢查及健康管理的品質與精確,期待能成為國內健康檢查的領導品牌、健康促進的領航舵手以及成為預防醫學的研究標竿。


醫師群:
  吳明賢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王成平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耳鼻喉科臨床助理教授
  李百卿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李宜家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林鴻儒 台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邱銘章 台大神經部主治醫師.神經科副教授
  邱瀚模 台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副秘書長
  施翔蓉 台大醫院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兼任講師.內分泌學會副秘書長
  陳思遠 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復健科助理教授
  陳啟信 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醫師.胸腔專科醫師
  陳建全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陳信銘 台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台灣大學牙醫專業學院助理教授
  陳美州 台大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暨臨床助理教授
  黃俊升 台大醫院公館院區綜合外科部主任.台大醫院外科部暨腫瘤部主治醫師
  黃惠君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黃昭淵 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
  曾屏輝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蔡子修 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治醫師
  蔡兆勳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廖偉智 台大醫院內科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內科兼任助理教授
  鄭金寶 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
  鄭建興 台大醫院神經部暨腦中風中心.副教授兼主治醫師
  賴祐平 台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羅 喬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目錄】
若想擁有健康的生命,必須先有健康的習慣 陳明豐
有衛生之道,無長生之藥 吳明賢

Chapter 01:擁抱健康人生,現在開始永不嫌晚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揪出致病壞習慣!

Chapter 02:注意!身體發出的十大警訊
腹痛難捉摸,到底是哪理出問題?
發燒卻沒有感冒症狀,這樣正常嗎?
經常性頭痛,要去看醫生嗎?
排便不正常,要怎麼解決?
體重突然減輕!這樣正常嗎?
胸悶不舒服,立刻就醫最安心
久咳不停,怎麼辦才好?
異常腫塊,務必追蹤觀察
吞嚥困難,怎麼一回事?
尿中有血色,問題嚴重嗎?
◎專家意見 正確吃,營養均衡,自然不生病

Chapter 03:生活習慣病,是重症的溫床
生活習慣好,病痛上身少
掌握黃金三小時,救救腦中風!
冠狀動脈疾病,要趁早預防
糖尿病高危險群少,越早注意越好
高血壓,有這麼嚴重嗎?
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的開端
遠離肥胖,健康自然來!
你是代謝症候群候選人嗎?
中重度脂肪肝,恐引發慢性肝炎
◎專家意見 適量、適當的運動,身心都健康

Chapter 04:十大癌症,早發現早治療痊癒有望
不想被肝癌擊倒,早早定期檢查
背痛,肺癌引起的?
減少大腸癌,定期檢查就不怕
避免子宮頸癌,安全「性」超重要
聞乳癌色變!?平日務必多關心!
胃癌難纏,日常就要預防!
下咽癌好可怕,該怎麼辦?
口腔癌,絕對不能拖
男人的最怕~前列腺癌這樣預防!
沉默胰臟癌,代謝留線索!
◎專家意見 一夜好眠,身心健康之鑰!

 

0-2 容試讀】Chapter 03:生活習慣病,是重症的

(部份內容摘錄)
戒掉菸酒、檳榔,睡眠習慣好、飲食正確、營養均衡、飲水量夠、運動適當、心情愉悅生活習慣好,體態自然不肥胖,癌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等,罹患風險當然就低。

第1單元:生活習慣好,病痛上身少
~蔡兆勳 醫師

遺傳與環境,是影響健康的兩大主因。先天的遺傳因素目前不易改變;但是如果從環境因素來改善,對於疾病的預防,將有很大的幫助。
環境因素的範圍很廣,包括日常飲食、運動、喝酒、抽菸、個人衛生保健、居住環境、休息睡眠、休閒娛樂等,都與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同時也是確保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千萬輕忽不得。

十大死亡原因,多與生活習慣有關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2008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依序如下:
1 惡性腫瘤(癌症)
2 心臟疾病
3 腦血管疾病
4 肺炎
5 糖尿病
6 意外事故
7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8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9 自殺
10 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

仔細探討這些疾病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疾病的產生與飲食、運動、喝酒、抽菸、嚼檳榔等生活習慣有著極大的關連。

肥胖,就是致病危險因素
隨著醫學知識的累積,大家漸漸有「肥胖不是福」的觀念,因為肥胖是很多疾病的致病原因,諸如癌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而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又是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可見由肥胖衍生的「後遺症」有多少。
除此之外,過度飲酒、抽菸、嚼檳榔也都被證實跟很多疾病有關。譬如過量飲酒是食道癌、心血管疾病、肝病的危險因子;抽菸是肺癌、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險因子;嚼檳榔是口腔癌、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不想得生活習慣病,請從檢三高開始
因為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高血壓、高血脂症、脂肪肝、肥胖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也統稱為生活習慣病(lifestylerelated diseases)。

長期忽略血壓、血糖、血脂肪異常→糖尿病、高血壓等生活習慣病出現─不處理→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

生活習慣病的特徵是:檢查時可能出現血壓、血糖、血脂肪等異常,但是臨床上不一定出現症狀,也讓人容易忽略,而這些指標長期異常的結果就會產生症狀,甚至導致許多器官不可逆的結構功能異常,造成目前醫學上無法治癒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就必須長期藉由飲食、運動、藥物來控制病況,以避免形成更嚴重的併發症(如腦中風、心肌梗塞)。
事實上,這類生活習慣病只要在早期發現時,就開始透過積極的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的改善,便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

健康生活,從正確飲食運動開始
維持適當的體重是預防生活習慣病的最重要因素,正確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又是維持適當體重的不二法門,因此預防生活習慣病首先要由飲食和運動著手。

★飲食法則:因人注意
一般人要注意三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嚥、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降低鹽分的攝取、減少菸酒、咖啡、茶,並避免刺激性食物,切勿暴飲暴食等基本原則。
有特殊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飲食習慣,注意原則如下:

高血壓
˙ 注意食鹽的控制
˙ 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菜和水果
˙ 少攝取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
˙ 減少酒精的攝取
˙ 戒菸

高血脂
˙ 食用低糖、低熱量、低油脂及高纖維飲食
˙ 避免飲酒及食用動物油脂、少油煎和油炸食物、拒加糖罐頭和醃製品等
˙ 減少食用核果類、油麵、餅乾
˙ 減少濃茶及咖啡的攝取量

高尿酸/痛風
˙ 減少含高單位普林的食物
˙ 避免攝食過多的蛋白質
˙ 避免高油飲食及油炸食物
˙ 每天攝足量的水分
˙ 避免飲酒

糖尿病
˙ 遵守營養師建議的飲食原則,以免飲食過量造成血糖控制不好,或太嚴格控制飲食造成營養不良

★運動法則:舒適為先
運動也是預防生活習慣病的重要方法。
一般人應養成每日適度運動的習慣。適度運動的原則以不引起任何不舒服為原則,避免太熱或太冷的天氣到戶外運動。如果能進一步每週做有氧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到心跳每分鐘達130次的程度,對健康會有很大幫助。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散步、慢跑、打高爾夫球)。運動流程要包括有效的熱身運動、適當強度的主要運動、緩和運動,以避免運動傷害。

除了飲食和運動外,戒菸、戒檳榔、飲酒勿過量、養成良好排便習慣都是維持健康、遠離生活習慣病的必要原則。

身體健康,心理也要健康

194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下了定義:「一個人的身體、心理、社會(及心靈)的完美安適狀態。」
在現代社會中,因為緊張、恐懼、擔心、自我要求高等情緒引發的壓力、焦慮症狀的人越來越多,這些負面的情緒累積久了,也會讓身體出現不適,因此,調整生活作息、安排適當的休閒活動、保持愉快的心情、減少生活壓力、保有充足的睡眠,都是維持身心靈健康的重要方法。

第2單元:掌握金三小時,救救腦中風!
~鄭建興 醫師
任職於某大外商公司的洪先生,現年55歲,平日需要北、中、南走透透視查業務,雖然曾經被醫生警告有高血壓現象,但他自恃自己的健康狀況一向不錯,身體也沒有疲累感,並未加以留意。
有一天,當先生正要出發前往機場時,突然覺得右側手腳無力,同事發現不對勁,立刻將他送醫急診。

★腦中風小檔案:
好發年齡65歲以上(但年輕中風亦不算少見)
發生率占國人十大死因第三位
男女性比率男性比女性多
(資料來源: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

致命殺手腦中風,各種警訊要注意

當大腦的血管(主要以動脈居多)受到阻塞而缺血,或因為破裂而出血,使得腦細胞受損,出現語言、意識、肢體的神經功能障礙時,就稱為腦中風。

★一分鐘check:腦中風警訊立刻check!
絕大多數的腦中風,都是急性發作,發作前並沒有太多的症狀,因此認識腦中風警訊,就更顯重要了。
˙ 暈眩
˙ 整個人失去平衡感
˙ 半邊臉部出現麻木感
˙ 身體一側的手或腳(或手腳)無力或麻木
˙ 莫名其妙的跌倒
˙ 走路不穩
˙ 對於別人所說的事無法理解
˙ 突然間出現說話困難的現象
˙ 說話口齒不清,甚至發不出聲音
˙ 突然出現頭部劇烈疼痛
˙ 眼睛突然感到視力一片模糊(單眼或雙眼)
˙ 出現吞嚥困難或嗆到的情形

★醫學小常識:認識血管性失智症
雖然大部分的腦中風都是急性發作,但也有些腦內的細小動脈阻塞時,患者是以漸進的方式出現步伐不穩、智力及生活能力退化等現象,稱為「血管性失智症」或「血管性巴金森氏症」。

懷疑中風,立刻送醫不能拖延

腦中風聽起來很嚇人,但是如果可以在徵兆出現的三小時內立即就醫,不但可以加速搶救的機會,還可能讓受損的腦細胞恢復。
遺憾的是,根據台大醫院的統計,目前國人只有20%的腦中風患者可以在中風3小時內到院,錯過了黃金治療期,不但會加重病情,甚至可能失去寶貴的生命。

當懷疑自己有中風警訊時,一定要立刻就醫,不要光是在家休息或以為「忍一忍就沒事」。
當發生中風現象時,首先讓患者慢慢地平躺,鬆開衣服(尤其是頸部),注意呼吸道的暢通,如患者口中有異物務必取出。
當患者有麻痺的情形,請讓麻痺的一側朝上側躺,等待救護車來到。

1平躺→2鬆開衣物→3注意呼吸道暢通

★醫學小常識:暫時性腦缺血
腦中風可分成三大種類,分別是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與蜘蛛膜下腔出血三種。
當出現腦中風現象時,有些患者會發現症狀在24小時內就消失了,因此不以為意,甚至以為自己只是「太累了」。其實,這正是「暫時性腦缺血」,必須快點就醫,不能小覷嚴重性。在出現「暫時性腦缺血」的患者中,有20%的患者在一年內出現大中風的現象。

缺血性中風/平均65歲/72%
出血性中風/平均58歲/23%
蜘蛛膜下腔出血/平均56歲/5%

放血,有用嗎?
常見網路上流傳著一則腦中風的處理方式,大意是當出現腦中風現象時,立刻用消毒後的針扎指頭及耳朵。這麼做真的有用嗎?
首先,放血的做法並未獲得療效的證實。再者,腦中風的種類並非只有一種,放血的方式是否有助於所有類型的腦中風?或是以此方法處理,情況反而更糟糕了?這些都有待考量,因此建議有腦中風現象出現時,一定要快速就醫。

預防腦中風,從「改變原因」做起
在腦中風患者中,高血壓者占70%以上;糖尿病患者占了40%;高血脂、高膽固醇,或者三酸甘油脂的人也不少,這些雖然都是腦中風的危險群,卻可從調整日常生活來避免中風。
預防腦中風,就從可改變的方式做起!
˙ 遠離腹部肥胖
˙ 讓血壓維持在標準值內(<140/90毫米汞柱)
˙ 降低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
˙ 戒菸(抽菸會提高2~3倍的腦梗塞發生)
˙ 戒酒

維持規律的運動
預防方式實際做法:
˙遠離肥胖:
保持適當體重
男性腹圍控制在90公分內;女性腹圍控制在80公分
多吃蔬菜和水果
維持規律運動

˙避免高血壓:
飲食少鹽
少吃重口味食物
保持穩定的情緒
多吃蔬菜和水果
有高血壓者,服用降血壓藥物

˙避免高血糖:
飲食不過量
清淡飲食
有糖尿病者需積極控制血糖值

˙避免血脂異常:
透過飲食維持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標準
當血脂異常時,聽醫師指示服藥

第3單元:你是代謝症候群候選人嗎?
~林鴻儒 醫師
三十五的先生是位電子新貴。因為工作需要,常常在電腦前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平常也習慣以偏油膩的速食當正餐,因此,體重一直持續上升。

由於沒有任何身體上的不適,先生對於日漸變胖的自己也不以為意。一次,在公司安排的員工健康檢查中,發現自己不僅血壓高達150/90豪米汞柱,連血脂肪及血糖都有偏高的現象,醫師告訴他,這就是代謝症狀群。

★代謝症候群小檔案
好發年齡:三十五歲以上
男性發生率:29~30%
女性發生率:22~25%
資料來源: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2006年至2008年統計資料)

代謝症候群,與重大疾病密不可分
腦血管疾病、心臟病、腎病變、高血壓、糖尿病……,這些,都是你我希望完全遠離的疾病。而這些疾病,都與代謝症候群有著極大的關聯。

因為,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其罹患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的危險,比沒有代謝症候群的人高。
從下面幾項診斷標準,可評估一個人是否為代謝症候群:

□腹部肥胖:男性腰圍≧ 90 cm、女性腰圍≧ 80 cm
□血壓偏高:收縮壓≥ 130 mmHg 或舒張壓≥ 85mmHg 或已知有高血壓病史。
□三酸甘油脂偏高:≥ 150mg/d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 40mg/dL 或 女性< 50mg/dL
□空腹葡萄糖偏高 ≥ 100mg/dL 或已知有糖尿病史。

腹部肥胖,是代謝症群的警訊
代謝症候群患者並沒有太顯著的身體不適,臨床上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目前醫界認為,正是因為肥胖造成血脂肪和血糖的代謝異常。

★你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嗎?速check!
□體重偏重(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4)
□有糖尿病家族史
□男性腰圍≧ 90 cm、女性腰圍≧ 80 cm□喜好攝取高熱量或高油脂類食物
□平日缺乏運動

對要知道-肥胖,不只是美觀上的問題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來看,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機率,而代謝症候群又是從肥胖而來,所以,千萬不要再說「肥胖,頂多是外表不美觀而已」這類的話,因為,肥胖程度愈嚴重,對健康的傷害也愈大。

如果,你發現自己可能是代謝症候群的一員,或是已經有代謝症候群,請記得做到下面兩件事,將可協助你遠離代謝症狀群。

□控制體重: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將每天攝取的熱量減少
□規律運動:規律的運動可以避免減重後體重又快速回升

0-3 容試讀】Chapter 04:十大癌症,早發現早治療痊癒有望

(部份內容摘錄)

肝癌、肺癌、大腸直腸癌、子宮頸癌、乳癌、胃癌、食道癌、口腔癌、攝護腺癌、胰臟癌等癌症的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目前已有科學數據證實,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者治癒率可達100%。


第1單元:不想被肝癌擊倒,早早定期檢
~賴祐平 醫師

65歲的先生,是C型肝炎患者,10年來都按時抽血或超音波檢查都正常時,不料這次健康檢查時,卻發現肝臟有1.5公分大小的陰影,抽血檢驗發現胎兒球蛋白升高,經過進一步電腦斷層的精密檢查後,幾乎確定是肝癌,立即住院進行手術治療,並且順利出院休養。

★肝癌小檔案:
˙好發年齡:40歲~50歲(B型肝炎) 60歲~70歲(C型肝炎)
˙發生率:男性每10萬人有25人,女性每10萬人有10人
˙死亡率:排行榜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2位
˙男女性比率:男性多於女性
˙治後五年存活率:早期(小型)肝癌為50%以上

出現典型症已經太

在台灣地區,絕大部份的肝癌都是經由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慢性肝炎進展而來。
早期肝癌跟其他很多癌症一樣,是沒有任何症狀的,一旦到出現腹部腫塊、全身倦怠、黃疸、腹痛、腹水等,典型肝癌症狀時,多半已進展至末期肝癌了。由於幾乎所有的肝癌都是由於肝細胞的慢性發炎進展形成,因此一旦知道自己罹患B或C型肝炎,最好就要定期追蹤,若有持續性的慢性B型或C型肝炎可以及早治療,另外透過抽血及超音波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腫瘤的存在,而小型肝癌(<3公分)在早期發現時就進行手術切除,治癒率也很高。

★末期肝癌症狀:
倦 怠食慾不振
黃疸、
眼白黃
腹部腫塊
疼痛或腹水

別讓彩色人生變黑白!

雖然近年來,台灣的肝癌終於從十大癌症死亡原因排行榜第1名降至第2名,但仍然是非常嚴重的健康問題。然而,早期肝癌並無任何的症狀,先是以慢性肝炎的型態悄悄侵蝕肝臟,慢慢影響我們的健康,一旦形成早期肝癌又錯失早期診斷治療良機,進展成大型肝癌後才診斷出來,不但限制了治療的方式,而且治療的後復發機率大增,甚而在一、二年內即可奪人性命,使人人聞之色變!

★早期(小型肝癌)預後存活率:
五年存活率 50%
八年存活率 30%
肝癌會合併肝硬化,若治療後仍然惡化,是因為肝硬化的併發症所導致。

如果不幸,當診斷時已經是大型肝癌的情形下,病患的肝臟也常常是嚴重的肝硬化,即使能夠順利地治療大型肝癌,病患也常因為嚴重肝硬化或肝癌復發而難以繼續進行治療。

養成好習慣,才有好心肝!

為了不讓慢性肝病靠近影響我們的健康進而發展成肝硬化與肝癌,醫學上從預防病毒性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等)的發生,到防治追蹤慢性肝炎病患病情的變化、防止肝硬化與肝癌的發生,已經累積許多具體有效的方法。簡單的說,要遠離肝癌就要先預防慢性肝炎,並且阻止慢性肝炎惡化產生肝硬化與肝癌。

★遠離肝癌,你做到了嗎?趕快自我check一下!
□ B型、C型肝炎患者每半年定期血液、超音波檢查
現在醫學已經有藥物可治癒慢性B型、C型肝炎。若超音波檢查發現腫瘤立刻治療

□有家族肝癌史的人定期檢查
危險性較高,應注意自己肝臟的健康狀況

□良好的喝酒習慣
長期酗酒易致肝硬化

□ 不亂服藥
不明藥物或未經醫生處方的藥劑造成肝臟負擔,這些都可能引發藥物性肝炎

□ 不熬夜
容易使B肝患者的肝功能指數異常
一般人的肝功能指數因為熬夜偏高
任何人熬夜都是肝病的危險因子

□ 避免不當的血液接觸—注意針筒使用以及接觸血液器具的衛生
例如歐美國家的C型肝炎病患,許多是因注射毒品(海洛因等)而染病
不當的紋眉、紋身容易感染C型肝炎

□戒煙
因為抽煙會增加肝癌惡化速度

□ 不食用發霉的穀類、玉米、花生
發霉的稻穀、玉米、花生等容易產生過量的黃麴毒素,黃麴毒素可引發肝癌

香菸增加癌症的惡化速度

研究顯示:香菸所致的罹癌風險,雖然因癌症種類而異,但是所有的癌症卻都會因為抽煙而增加罹癌風險,以肝癌的發生為例,抽煙會增加三到五倍的風險。


保肝Q&A大公開

臨床上常見許多病人針對保肝提出一些問題,最常見的迷思如下:

Q保護肝臟,花生不能吃!是嗎?
A: 如果花生經過檢測未含黃麴毒素就安全。造成肝臟傷害的原因,通常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吃進含有大量黃麴毒素的發霉花生。

Q醫生也開過這種藥,所以我自已買來吃也可以嗎?
A: 病人在使用某些特定藥物後,醫生會密切觀察,一旦發現肝功能指數增加即停用,不會影響肝臟健康。但未經醫師處方的藥物一旦不當服用,極易造成肝臟傷害。

Q聽說得到肝癌就沒救了,不如不知道的好,是這樣嗎?
A: 早期肝癌雖然無症狀,但是可以經由治療治癒,且預後良好,所以高危險群定期追蹤治療是很重要的。絕對要知道

Q喝蜆精可以治肝炎?
A: 某些研究顯示蜆精可能會降低肝功能指數,但是肝癌病毒並未被清除。

QB肝會垂直傳染,所以媽媽是B肝患者小孩一定會有?
A: B肝病毒有機會透過母親垂直傳染給新生兒,但25年前台灣開始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小於24歲的B肝患者已非常少。

QB肝疫苗是新生兒打的,我已經30多歲,打有用嗎?
A: 施打B型肝炎疫苗後,約70%成人仍可產生抗體(新生兒90%以上),仍鼓勵施打。

QC肝疫苗也可以施打疫苗預防?
A: 因為C肝病毒會不斷產生突變,導致目前仍無有效C肝疫苗的研發。

第2單元:背痛,肺癌引起的?
~陳啟信、蔡子修醫師

62歲的先生,從年輕時就是個老菸槍,過去幾年除了慢性咳嗽外並無其他身體不適。但最近數個月來,發生背痛的情形越來越厲害,吃了許多藥都不見好轉,到醫院做了檢查才發現脊椎長了腫瘤。進一步追查後,又在肺部發現約1.5公分的肺腫瘤,最後診斷為肺腺癌併發骨頭的轉移。

★肺癌小檔案:
˙好發年齡:40歲以上
˙發生率:十大癌症第三位
˙男女性比率:1.9:1
˙組織學分類:分成小細胞與非小細胞癌兩類。非小細胞癌又包括腺癌、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等。
˙治後五年存活率:早期肺癌>75%
(資料來源:2007年台灣癌症調查報告)

得到肺癌不是只會咳嗽!
雖然咳嗽是肺癌最常見的症狀,但肺癌依據形成原因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表現,請立刻看看你有沒有下列情況:

A.肺癌腫瘤直接造成肺部壓迫或侵襲
˙ 咳嗽
˙ 咳血
˙ 氣喘
˙ 胸痛
˙ 胸悶
˙ 聲音沙啞
˙ 上腔靜脈症候群:感覺身體很緊、咳嗽、呼吸困難、甚至昏迷

B.肺癌腫瘤轉移後造成
常見的肺癌轉移器官──骨頭、腎上腺、腦、肝
˙ 骨頭疼痛
˙ 頭痛
˙ 噁心嘔吐
˙ 肢體無力等神經學症狀

C.腫瘤分泌毒性物質
˙ 體重下降
˙ 噁心嘔吐
˙ 電解質不平衡
˙ 杵狀指
˙ 骨關節病變疼痛
˙ 凝血功能異常(易發生血栓)
˙ 神經病變與肢體無力
˙ 有類似長期服用類固醇的表現:
如:月形臉、軀幹肥胖、水牛肩、無力、疲倦、高血壓、血糖升高、青紫色紋、易瘀血傷、傷口癒合不良、腳踝水腫、眼瞼浮腫、頻尿、夜尿、煩渴、頭痛、月經異常、多毛症、面皰、及心智變化等

★一分鐘check:注意!早期肺癌幾乎無症狀
在所有的癌症中,肺癌的死亡率是男性癌症的第二位,女性的第一位。由於早期的肺癌幾乎沒有症狀,請趕快看看自己是不是肺癌的高危險群。

˙ 有吸菸的習慣
˙ 經常吸到二手煙
˙ 處於不良的環境中:經常處於於石棉、砷、鉻、鎳、焦油、煤灰之中,或接觸鐳、氡等放射物質,或大氣污染等。
˙ 經常炒炸食物:炒炸食物的油煙也可能與肺癌有關。
˙ 肺部慢性病變:肺結核、間質性肺病等。
˙ 有肺癌家族病史

肺癌Q&A,你答對了嗎? 

臨床上經常看見許多肺癌病人有錯誤的迷思,這些迷思如下:

Q肺癌只是抽菸人才會有的問題嗎?
A: 事實上,肺癌病人有一半以上不抽菸。研究顯示,國內肺癌病人中至少有8成女性及3成男性完全沒有抽菸史。

Q慢性咳嗽=肺癌或是肺癌=慢性咳嗽?
A: 造成慢性咳嗽的原因很多,肺癌只是其中一種。

Q肺癌是不治之症嗎?
A: 若能早期發現,肺癌經過手術是可以達到永久治癒的。

Q我父母親抽菸一輩子也沒有得到肺癌,我應該也不會吧?
A: 孩子的基因只有一半和父母相同,因此不代表孩子就會一樣幸運,更何況孩子從小吸二手菸將使肺癌的機會大增!

Q我還年輕,所以不會得到肺癌吧?
A: 肺癌可以在任何年齡層發生,而且20~30歲的年輕肺癌案例越來越多!

Q我用健康飲食、生機療法、以及中醫治療就可以將肺癌治癒?
A: 健康飲食與生機療法單獨使用並無法殺死或治癒肺癌,反而讓腫瘤有長大與轉移的時間!應該是跟醫師討論評估是否可和治療同時併用。

Q反正我已經抽菸了,會不會得肺癌已經註定了,所以不需要再戒菸了 吧?
A: 戒菸15年後,發生肺癌的風險將從10~20倍的風險降至1.9倍,明顯下降。

Q我太老了,沒有辦法治療肺癌了吧?
A: 其他的身體狀況才是主要影響的原因。

老菸槍罹患肺癌機率最高!

雖然肺癌病人不一定是老菸槍,然而研究顯示:每天吸一包菸持續40年,得肺癌的機會是不吸菸人的20倍;吸菸仍然是肺癌的最高危險因子。
而且吸煙的量越大、年限越長、越早(年輕)開始吸煙、或香煙中的焦油含量愈高以及吸無濾嘴的香煙,罹患肺癌的機會也越高!


你做到了嗎?不良習慣快止

肺癌早期大都沒有症狀,因此高危險群的人應定期接受檢查,認識正確的防護方法、遠離容易造成肺癌的不良習慣!

˙戒菸、避免二手煙
˙生活作息規律、多運動
˙下廚時使用抽油煙機、保持通風良好
˙有相關的症狀或不適,如咳嗽,宜及早就醫檢查
˙避免食用壞油(植物酥油、回鍋油、動物性油脂、反式脂肪酸)
˙採用高纖低脂飲食、多吃蔬果、少吃油炸與人工添加食品
˙改變熱油煎炒的烹調習慣
˙避免處在石棉、砷、鉻、鎳、焦油、煤灰、鐳、氡等物質中,如因工作中必須接觸時,注意通風並攜帶個人呼吸防護具
˙定期追蹤胸部影像檢查(尤其是高危險族群)


第3單元:減少大腸癌,定期檢就不怕
~邱瀚模 醫師

50歲的陳老闆,平日忙於工作,經常台灣、上海兩地跑,壓力一來就抽菸,應酬更是家常便飯。大學時代曾經加入足球隊的陳老闆,對於自己的健康一向很有自信,某天,陳老闆在解便時,覺得時間比平日久,但因為事業繁忙,並未特別留意,直到有一天,更發現自己解出了血便,這下子把陳老闆嚇壞了,趕緊安排時間找醫生檢查。

★大腸癌小檔案:
˙好發年齡:50歲以上
˙發生率:十大癌症發生率第1名
˙男女發生率:男性每10萬人口42.71;女性每10萬人口32.17
˙地緣:都市>鄉村
˙治後五年存活率:早期大腸癌為72~93%、第四期為小於30%
(資料來源:2006年台灣癌症年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一分鐘check:不想成為大腸癌潛在患者,立刻check!
在大腸癌患者中,有家族病史的人只占了四分之一,多數的大腸癌病患都是因為長期生活習慣不好,或曾經有過相關疾病所造成的。

˙ 有不運動
˙ 三餐沒吃到肉就覺得沒意思
˙ 經常吃油炸類食物
˙ 愛吃燒烤食物
˙ 對於蛋糕、甜食無法抗拒
˙ 經常吃冰淇淋
˙ 蔬菜是最少吃的食物
˙ 很少吃水果
˙ 平日少喝白開水
˙ 有抽菸的習慣
˙ 腰圍愈來愈大
˙ 年齡大於五十歲
˙ 曾經得過大腸直腸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
˙ 曾經得過潰瘍性結腸炎

早期期大腸癌,治療方式大不同

根據衛生署的最新統計,大腸癌已經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令人聞之色變。其中,有家族史、年齡大於50歲、懶散不愛運動、愛吃高脂高熱量食物者,為大腸癌危險因子。

大腸癌可分為「早期大腸癌」及「進行性大腸癌」,治療方式也不同。
˙早期大腸癌:惡性細胞只出現在腸黏膜或黏膜下層較表淺的地方,以大腸內視鏡或腹腔鏡切除即可。
˙進行性大腸癌:惡性細胞已經大量侵犯到黏膜下層甚至比肌肉組織更深層之處,需開腹手術, 如較嚴重或轉移現象,須輔以化學藥物治療

我得了大腸癌嗎?

早期的大腸癌幾乎沒有任何跡象,如50歲以上出現下列這些狀況,請迅速就醫。
大腸癌跡象:
˙ 排便習慣跟以前不同(如腹瀉+腹脹,或排便困難)
˙ 出現血便
˙ 出現貧血現象(如臉色蒼白或暈眩)
˙ 有腹痛情形
˙ 胃口不好
˙ 體重減輕
˙ 經常覺得噁心
˙ 有嘔吐現象

大腸癌其實很

和其他的癌症比起來,大腸癌是一種相對溫和的癌症,原因在於大腸癌的形成期約要5到10年左右,且早期發現大腸癌,存活率都相當地良好。
大部分的大腸癌來自腺瘤性息肉,過去國外的研究已經證實:切除大腸直腸腺瘤,可以大大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正因如此,只要在50歲後,定期做大腸相關檢查,早早將大腸癌的前癌病變──大腸息肉切除,就可以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會。
根據調查,美國有近半數50歲以上的成人,已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也使美國這幾年來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逐漸呈現下降之勢。

預防大腸癌,運動飲食+檢雙管其下

不想得到十大癌症之首的大腸癌,除了要規律運動、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外,儘早、定期的檢查也是絕對必須的。
大腸癌預防守則:
1、吃肉時以白肉(雞肉/魚肉)為第一選擇,減少紅肉攝取
2、少吃高脂類食物
3、少吃油炸類食物
4、以植物油烹調食物
5、多吃糙米、胚芽米、全麥,減少精製穀類
6、多吃新鮮蔬果
7、戒菸
8、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50起,定期做糞便潛血檢

由於大腸癌的好發年齡從50歲開始,建議國人到達此年齡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但如有家族史,建議不妨提早10年受檢。
特別說明的是,有別於過去大腸鏡檢查步驟較多且有痛感,另許多民眾一想到大腸鏡檢查就望之卻步,現在則有無痛式大腸鏡檢查,幫你的大腸健康把關。

第4單元:聞乳癌色變?!平日務必多關心!
~羅喬、黃俊升 醫師

四十二歲的太太,在一個月前,發現右側乳頭有凹陷的現象,但乳頭並沒有分泌物,也沒有摸到乳房內有腫塊,讓她覺得沒有大礙,於是拖了一個月才就診。醫師在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後,診斷太太得的是侵犯性乳管癌,讓太太十分震驚,無法置信……

★乳癌小檔案:
好發年齡:45-64歲之間
發生率: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一名,女性癌症死因第四名
男女性比率:1:212.36(女)
五年存活率%:
零期:95.7
一期:93.9
二期:88.5
三期:65.0
四期:18.5

★醫學小常識-認識乳癌
乳房的癌前病變包括原位性乳管癌及原位性乳小葉癌,這兩者皆是指變異的癌細胞尚未侵入乳腺組織的基底層。倘若癌細胞侵入了基底層,則成為乳癌,或稱為侵犯性乳癌。

侵犯性乳癌最常見的是侵犯性乳管癌,排名第二的則是侵犯性乳小葉癌,其餘還有各式各樣的乳癌,包括了管狀癌,黏液狀或膠狀癌,髓狀細胞癌,腺囊腫癌,乳頭狀癌,惡性葉狀細胞癌,癌肉瘤,惡性血管瘤,轉移至乳房的癌症等等。

乳癌症,怎麼看?

部分乳癌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必須經過例行性的乳房攝影才發現──這類型的乳癌病人癒後往往情形比較好。
除了無症狀的乳癌患者外,大部分的乳癌患者最常出現下面的症狀:
□乳房內有腫塊
□腋下有腫塊
□乳房皮膚有橘皮樣的變化
□乳房皮膚潰瘍
□乳暈皮膚有濕疹樣變化
□乳頭凹陷

對要知道-乳癌來不來,荷爾蒙成關鍵

乳癌的發生可能是環境、賀爾蒙、生活形態跟基因多重交互影響作用的結果。初經來的較早 (小於十二歲),停經較晚(大於五十五歲)會使身體暴露在女性賀爾蒙的時間較長,產生乳癌的危險性較高。
此外,停經後肥胖與停經後接受女性賀爾蒙治療(包括動情素及黃體激素)也會增加危險性。年齡及性別是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年紀越大的女性,得到乳癌的機會也越高。

誰是乳癌危險群?

符合下列所述任何一項,你就算是乳癌的高危險群喔,趕快確認吧~

高危險群:
□依據Gail model 運算其終身危險性大於等於 20%的患者
□有 BRCA1 或 BRCA2 基因變異
□一等親小於50歲的家屬中有兩人或兩人以上得到乳癌
□一等親家屬有三人以上得乳癌
□家族中小於50歲的家屬有三人以上得乳癌
□一等親的家屬有BRCA1或 BRCA2 基因變異,而不知自己有無基因變異者
□有Li-Fraumeni 症候群, Cowden症候群, 或Bannayan-Riley-Ruvalcaba 症候群
□一等親的家屬有以上這些症候群

中危險群:
□根據Gail model 運算其終身危險性介於15%至20%
□本身有乳管原位癌、乳小葉原位癌 、非典型乳管細胞增生或非典型乳小葉細胞增生
□有極度緻密的乳房

酗酒、高脂肪飲食是目前所知跟乳癌最有關連的不良生活習慣。因此,除了及早發現與治療之外,預防乳癌還可以從生活中做起-
□維持理想體重( BMI 19-25 Kg/ m2)
□適度運動
□四十歲以上開始做乳房攝影

★醫學小常識-乳癌非不治之症
乳癌是一種早期發現就能及早治療的癌症,零期的乳癌甚至可以治癒。即便是晚期乳癌,也可以經由適當的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賀爾蒙治療等等療程,使病情獲得相當程度的控制,因此,相較其他常見的肝癌,胃癌,食道癌等癌症,乳癌擁有相對令人滿意的預後。

★醫學小常識-乳癌化療
乳癌的化學治療藥物有相當多種,導致掉髮的化學治療藥物只佔其中的一部份,患者可以在化療前與醫師充分討論。此外,由於劑量的精準計算及化療前預防性的藥物給予,大部分的患者僅有少許的不適感,已不再如早年化療時那麼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