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来的自己英:对传统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38:45

对传统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张忠华 赵明星

 

[摘要]传统德育思想是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主体,兼容佛道墨法诸家道德思想而形成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称。我国新时期传统德育思想的研究历经了启动期、展开与变革期、现代化时期和反思与深化研究期四个时期;主要研究传统德育思想、内容与特点,传统德育原则与方法;研究成果多、研究内容广、重质性研究是其优点,忽视德育理论整体建构是其不足。正确对待传统德育思想的两面性,在扬弃中,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体系。

[关键词]传统德育;德育思想;德育理论

 

德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基础,现代德育是对传统德育的扬弃。“传统德育”与“德育传统”这对范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在我国,相当多的学者对两者并没有做严格区分,一般在通用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所以,笔者在此也不做严格区分,都通归于“传统德育”。

一、传统德育的研究历程

1.传统德育的启动期 (1978- 1984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两年的拨乱反正,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人们开始对前一时期我国实行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进行反思和梳理,限于改革开放初期,可借鉴的国外经验有限,人们开始启动传统德育研究。较早从事该方面研究的是毛礼锐先生,他指出,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论基础是人性论和德治论,培养目标就是“士”、“君子”。其方法是: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立志与持志、培养道德情感、主动修养、“预”和“积”、知行并进、以身作则和中庸之道等,这些思想可以批判地继承[1]。其后,陈景磐先生探讨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鲁洁教授对古代思想家的德育过程观进行研究。

在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研究中,有学者对道德教育领域中的“唯一属性论”、“自然成长论”和“道德无用论”等几个理论问题进行澄清研究[2]。学者认为,中小学必须对学生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必须批判“四人帮”借口道德的阶级性,否定道德的继承性,否定一切优秀的道德传统的谬论。这场讨论一直持续到 1983年 7月在长春召开的“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讨论会”,会议解决了这场悬而未决的争论。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对于丰富无产阶级的德育理论,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2.传统德育研究的展开与变革期 (1985- 1995年)。从 1978年至 1984年,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最初的 7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们的思想也得到解放。1987年,党的“十三大”的召开,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由于对外开放,国外种种思潮涌入中国,人们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面对新的挑战,中国的传统德育要转型、要变革。冯恩洪率先从教育对象的变化、改革开放社会环境的变化等方面,谈传统德育面临的挑战问题。[4]

到了 20世纪 90年代初,传统德育思想的研究继续升温,即所谓的“儒学复兴说”。在改革开放的新问题面前,德育转换比较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德育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由于思想的混乱,最终导致 1989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由此出现 90年代初中期关于德育地位和德育功能的研究热潮。但有些学者比较冷静地看待中国的传统德育,既指出传统德育的优点,又对其不足进行批判。有学者还专门讨论传统德育精华与糟粕的分辨问题,提出分辨原则和分辨方法。[5]还有学者从中国德育传统的多源性、多端性和多序性,论述中国德育传统的多元性,并指出中国德育传统的博大精深是其璀璨文化的一部分,对待传统不可粗鲁、浮躁和简单化,弘扬传统德育的精华需要我们有脚踏实地和认真细致的精神。[6]这场讨论直到 1994年 10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得以总结而告一段落。大家一致认为,批判地继承传统德育要追求实效、明确对象、掌握原则。

3.传统德育的现代化时期 (1996- 2001年)。从 1996年开始,学者们对传统德育的研究开始转向,不再进行纯粹的传统德育思想研究,而把重点放在传统德育的现代化方面,即如何借鉴传统德育的精华,为现实的社会服务成为关注的重点。这一时期,发表了一系列该方面的研究论文。如,孟万金的 《继承与超越:中国德育传统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研究,1996.3)、辜伟节的 《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德育现代化的现实转换》(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3)、班华的 《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教育研究,1999.2) 和程敬宝的 《论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变》(江汉论坛,1999.2) 等。

4.传统德育的反思与深化研究期 (2002- 2008年)。在新的世纪,传统德育怎样改革才能更好地为当今服务,这是新时期学者们比较关心的问题。自 2002年以来,我国传统德育研究发生重大转变,这就是反思研究和深化研究。反思研究主要是对以前研究内容进行清理,正本清源;深化研究是结合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如何使传统德育现代化,把传统德育中的精华内容更好地传承下去,并使之在今天发挥更大的效用。

这一时期,无论是传统德育的理论研究,还是传统德育的思想研究都是最多的,并形成一些有特色的研究成果。首先,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反思研究文献,对传统德育研究和传统德育思想研究进行反思,已达到对传统德育研究的理性认识。诸如“对传统德育的反思”、“对传统德育思想的再思考”等论文的出现,就是这种反思研究的代表。其次,关于传统德育现代化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的热点问题,发表文献也比较多。如,邓子纲的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现代演化》(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和王泽应的 《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开发与现代转化》(教育科学研究,2006.10) 等。第三,对传统德育思想整体系统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是在前三个研究阶段基础上进行的,对传统德育思想的研究有相当多的成果积累,系统总结传统德育思想已有可能。其代表作主要有:王泽应的《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张书丰的 《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当代教育科学,2006.11)和吴慧芳的 《中国传统德育的体系构成与特点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2) 等。

二、传统德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国道德教育发轫于先秦时代,将儒家道德教育奉为正统的关键人物是汉代的董仲舒,而宋代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则用思辨的形式将儒家道德教育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态。至此,以儒家道德教育内容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德育真正确立起来。

1.传统德育思想的整体研究。这是一种宏观的研究,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德育的内容与特征。如,中国德育思想是:浓厚的宗法封建伦理本位;“明人伦”、“成圣贤”的道德意境;德育过程的实践性品格;注重自我修养等。[7]还有道德教育被置于整个传统教育体系的核心;以政治思想道德的规范体系为内容,以内省和慎独为方法;重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德原则;重视环境对人的品德的影响以及德育与美育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主要表现。[8]也有人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是以人性论为理论前提,讲究个体道德自觉与规范教育相结合的践行原则,采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模式,最终达到经世致用——“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世俗目的。[9]还有学者把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总括为:“性相近”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仁者爱人”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正义君子”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四维八德”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施教内容;“知行相须”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认识论;“修身为本”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论。[10]

2.传统德育特点研究。有学者把中国传统德育的特点概括为:重视德育,德育为首;大德育观,德育不仅指道德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重视教授道德。[11]也有人把中国传统德育的特点概括为:在道德教育地位上强调德教为先、修身为本;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强调“教以人伦”;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强调克己修身、力行践履;在道德教育机制上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12]王泽应教授把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概括为四大特征,即合知行基础上的以行为旨归,合内外基础上的以内为根本,同真善基础上的以善为核心,一群己基础上的以群体为最高价值取向。[13]此外,也有学者从传统德育的“仁”、“中庸”,“三纲五常”、“义和利”和“修养治平”五大核心概念,推演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德育内容政治化、多元价值趋同化和独特的人文性质三大基本特征。[14]

3.传统德育内容体系研究。中国传统德育内容可以概括为: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克己奉公,见利思义,诚信知报,修己慎独,谦和好礼,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这些内容具体可以细化为:公忠、仁爱、忠恕、诚信、公正和谦虚等。[15]有学者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概括为:忠、孝、节、义、礼、智、廉、耻、仁、恕、谦、信、和、制、勇、强 16个字。[16]也有人把中国传统美德概括为: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践行十条内容。[17]栾传大把传统德目概括为:孝敬父母;尊师重教;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18]

4.传统德育原则和方法的研究。有人把传统德育原则和方法归纳为:重知尚行与知行相须;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启发诱导与寓教于乐。[19]有学者把传统德育方法概括为:“忠恕”之道的道德教育法;“内省”、“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知行合一的道德践履法;多管齐下,注重正面引导法;间接教育,全面渗透法;提倡“养成教育”,强调道德实践法;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法。[20]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文化,这种文化中蕴涵丰厚的德育方法论思想,诸如潜移默化的方法论、觉悟道德修养的方法论、修心育德的方法论、生活实践的方法论、保持心态平衡的中庸方法论、因材施教的方法论、循序渐进的方法论和启发诱导、礼乐结合与寓教于乐的方法论等。认真研究和深刻挖掘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对于建构科学的德育方法论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理论借鉴价值。

5.传统德育思想的借鉴研究 。 有学者认为,儒家十分重视德育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坚持德育的首要地位;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坚持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儒家“仁爱”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德育原则;儒家德育内容的具体条目有助于道德教育的具体化;儒家丰富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助于德育方法的完善;儒家严于律己的道德修养思想有助于我们搞好学生的自我教育;儒家身教示范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加强德育队伍建设。[21]有学者指出,孔子德育思想中直指人格崇高的道德理想,具有个人道德修养与教育指向的普适价值和永恒意义;孔子德育思想中充满仁爱的群际关系,倡导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思维视角和价值取向;孔子德育思想中充满人文情怀的生态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值得借鉴的有效方法。[22]也有学者提出,传统德育的借鉴价值在于:理念的借鉴——德教为先,修身为本;内容的借鉴——教以人伦,修己安身;方法的借鉴——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评价的借鉴——言行一致,内省慎独。[23]还有学者认为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人格为本”的德育目标对和谐个体人格、“仁爱为纲”的德育内容,对和谐群际关系、“天人合一”的生态德育理念,对和谐人与自然、“以德治国”的思想,对和谐干群关系、“中庸”、“尚义”道德准则,对和谐利益关系具有启发借鉴价值。[24]笔者认为,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是我国道德教育传统的一大特色,这对于我们准确定位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借鉴价值;丰富而完整的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对于我们今天建构社会主义德育内容体系具有启发意义;科学揭示知、情、意、行的德育规律,对于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具有指导作用;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原则,对于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诸如内省、自讼、慎独、知耻、笃行等独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方法,对于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方法论的参照系。

三、传统德育当代研究的再思考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是以儒家为主体,儒、墨、道、佛、法五维交互发展,呈现和、实、柔、忍、刚五种风格,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厚乎德性”、“道法自然”、“三觉圆融”、“耕战事功”五种道德境界,五位一体,汇成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洪流。综观 30年研究总况,研究成果多、研究内容广泛、重质性研究是其特点和成就,但在研究中也存在重视具体内容的探索,忽视理论上的整体建构,重复成果多、创新作品少等不足。

1.充分认识传统德育的两面性,在扬弃中传承。传统德育思想是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其历史久远、影响根深蒂固。传统德育思想的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但今天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发展都与传统德育基础有所不同。我们在研究传统德育时,一定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态度,采取“扬弃”态度,批判地继承传统德育思想中的合理内核,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接受与创新的关系。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传统德育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具有许多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如,儒家的“德政”思想对于当今克服有权无德、官场腐败等具有现实价值。再如,对德育的前提基础的认识,无论是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认定人是教育的对象,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这就为实施德育奠定了基础。还有传统德育内容,子女对父母孝顺,负担起赡养的责任;夫妻之间互敬互让;邻里朋友之间相互帮助等,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对于克服人们之间的“道德冷漠”、“道德陌生人”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这些传统美德内容,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我们怎样继承好的问题。但传统德育还有许多弊端以及不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内容。如,过分强调伦理本位、崇尚德教至上、信奉宿命论、奉行情权大于法和人治思想,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会制约中国民主法制的现代化进程。传统德育理论强调占有性生存而轻视共生性生存,使人“物化”,使人工具化而形成“单向度的人”,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规范约束而忽视自由发展使人的创造性难以发挥。再如,传统德育以培养“圣人”为目标,德育目标过高,忽视德育目标的多层次性,对人才求全责备,要求先进人物十全十美,特别是忽视了对社会成员公民意识的培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容,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有其积极性,但要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它不可能完全消灭不道德行为,道德的实施必须有各项法规和具体社会制度的支持。

2.充分认识传统德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教育的发展也具有继承性,这是教育独立性特点的具体表现。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然是与教育密切融合在一起的,但人们为了研究方便,把德育从教育整体中分化出来,进行单独的深化研究。德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历史社会形成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等都应该发生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德育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社会永远处在发展变革之中。现代德育由传统德育演化而来,仍保留了传统德育中的精华,注入了创新等现代性的道德规范,但在传统德育的现代化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充分尊重中国的传统德育思想,用客观和历史的态度对待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使用“否定一切”的思想方法对待传统德育思想。在传统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过程中,遵循尊重传统德育资源与发掘传统德育资源,源于传统德育资源与超越传统德育资源的原则,赋予传统德育资源以新的生命,不断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道德。二是要采取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对传统德育资源做出客观的诠释。我们尊重历史,对传统德育思想的发掘,一定要符合原作者的本意,不能为我所用,任意发挥,甚至曲解和篡改作者原意,以至于很生硬地机械地套搬套用。

三是学会选择。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找准传统德育思想与当代德育的结合点,使传统德育思想再现光辉,体现古为今用的价值。

3.充分认识传承传统德育思想是德育研究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道德教育没有很好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同步,以至于思想道德方面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多元文化的产生,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许多人接受了“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社会上歪风邪气上升,正气不扬,人际关系冷漠,个人利己主义严重等不良道德现象蔓延。面对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共存的时代境遇,西方先后产生了“价值澄清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关怀理论”和“品格教育运动”等,各家学派从不同视角探索道德教育的新方案和新对策。我国在引进这些西方理论的过程中,有“食而不化”的嫌疑,一味引进而忘记使其中国化,全面学习外国而忽视中国本土化。改革开放的 30年,德育从宏观理念到具体方法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但细心思考,许多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等,都有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根。如,德育方法的转向,由道德灌输走向对话和协商,充分调动受教育者品德修养的主动性,注重内因的作用。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不乏这方面的经验,强调自律和内省一直是儒家和佛家的重要主张。再如,最近比较时髦的“生活德育理论”,中国从古到今,都贯穿着生活实践的德育方法论,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德在践履,重行的知行统一论更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精髓。

4.充分认识传统德育思想的理论化研究还任重而道远。传统德育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精神保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本”、“根”和“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如何对传统德育思想进行“深加工”,使之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论,数量多和研究内容广泛是其主要特点。但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具有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多数研究成果是以历史发展为序,对各个时期思想家的德育思想的总结研究,很少把传统德育思想作为一个理论研究领域,从整体系统上进行概括研究。以笔者拙见,比较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成果有汪凤炎著的 《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张世欣著的 《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 和崔华前著的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 等。但是,从整体上系统地对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进行理论化研究的著作还没有出现,有待我们学界后人去耕作。

 

注释:

[1]毛礼锐.论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3).

[2]魏道履,王玉山.关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0,(4).

[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8.

[4]冯恩洪.传统德育面临的挑战[J].现代中小学教育,1989,(3).

[5]于钦波.传统德育精华与糟粕分辨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1994,(4).

[6]檀传宝.简论中国德育传统的多元性[J].教育评论,1994,(3).

[7]江万秀,李春秋.第三讲 中国德育思想的基本特点[J].道德与文明,1992,(2).

[8]张典兵.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迪[J].江淮论坛,2006,(1).

[9]胡艳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之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10]张书丰.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6,(11).

[11]丁伯成.中国传统德育思想[J].江西教育科研,1995,(2).

[12]吴勇.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2003,(2).

[13]王泽应.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14]陈宇光.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概念及其特征浅说[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4).

[15]吴勇.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2003,(2).

[16]赵连山.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54- 88.

[1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2- 219.

[18]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0,(9).

[19]姜婕,邓子纲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原则和方法 [J].湖湘论坛,2003,(6).

[20]林五星 .传统德育方法的现代借鉴 [J].教学与管理,2008,(30).

[21]唐敏,李跃龙.论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现实价值[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3).

[22]石磊.传统与创新: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与精神蕴涵[J].理论学刊,2006,(9).

[23]唐炜 .传统德育思想的现代借鉴 [J].成都大学学报,2006,(4).

[24]姚迎春.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