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升肉丸机:精诚大医的“爱心定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5:36:53

精诚大医的“爱心定律”

——记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一支部党支部兼神经内科主任王继立

体谅患者痛苦,原谅患者烦躁,忍受患者误解,赢得患者理解。

真诚面对患者,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用好每一分钱,努力减轻患者医药费的负担。

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病友咨询和病区呼叫,随叫随到,风雨无阻。

廉洁行医,抵制红包回扣,做人民信任的好医生。

——摘自神经内科专家王继立的党员承诺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一支部党支部书记,神经内科主任王继立,从医26年,视病人如亲人,潜心钻研神经解剖学,治疗脑血管病、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等医术走在全省前列,建立脑梗塞绿色通道,救治患者数千人。他把人间真爱写进每一张处方,凝结在每一间病房,融化为每一位病人战胜病魔的动力,把他的诺言,他的无悔,他的平凡全部镌刻在了行动中,用来诠释对工作的热忱和执着,践行着党的宗旨和义务,让“爱心定律”体现得如此的和谐、美丽。

爱病人,就是心疼病人。”

4月16日,神经内科,查房。

治疗脑梗塞专家王继立,轻轻托起病人的脚,用棉签在脚底板上划了两下,面对渐渐恢复神经知觉的病人,露出了他那幸福的微笑。

他习惯拉上病人的手,温和地跟病人打招呼,哪儿的人啊,家里几口人啊,睡觉怎么样啊。他为病人脱下袜子,检查神经感应怎么样,丝毫不嫌弃病人的脚臭。临走,再给病人盖好被子,拉拉被角,边做边嘱咐病人:吃点粥,啊?听话,医生会给你治好病的。

一个微笑,一种力量,一种修养。这就是定格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里的一个特写。

当一名百姓可以生命相托的好医生,是王继立在最初学医时就坚定地一种信念。

大学没毕业,父母就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医学人生课”。

老家武陟,早年闹荒。母亲收工回来,见继立的姐姐病倒在床,赶忙请来医生,医生一看却丢下一句话撒手而去:没气了。

母亲又喊来另一大夫,大夫耐心,了解到孩子已两天没吃上饭,一准是饿昏的,便立即抢救,才捡回姐姐的小命。

母亲把女儿的遭遇讲给儿子,盼继立长大学医。

医学院刚上大三,父亲身患肝癌,久治不愈,变卖了房屋,也没保住老父亲的命。父亲临终嘱托他:孩子啊,你当医生,一定要当一个会心疼病人的医生。

爱是什么?爱就是心疼。

继立明白:爱病人,就是心疼病人。那种病人陷于生活困境的痛苦,就这样一直牢牢地抓住他,在他的心里生根,并升华到一种自觉的职业感、责任感和人生动力,激发他尽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去抢救病人。

那是一个炎炎盛夏。信阳的两位青年坐在空调车里乘凉,遭受CO中毒,生命奄奄一息,一个送武汉抢救,一个被送到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患者小张深度昏迷。正在坐月子的妻子哭喊着:老公,不能走啊,孩子不能没有爸爸啊!

王主任迅速组织专家全力抢救。可是,因患者中毒过重,治疗半月,患者家属看实在没有希望,意欲放弃治疗。

“绝对不能放弃!虽然病人的神经变化微妙,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感觉到了,病人一定有希望的!”王主任用心沟通,把病人恢复的最大希望讲给家属。

小张的父母见专家如此信心百倍,又坚持为儿子持续治疗一个月。王主任守候在病房,细心观察病人生命体征,随时调整用药;医护人员采取不同的唤醒方式,精心护理。可是,40多天过去了,仍是不见亲人醒来,家属执意要回去办理后事。

上了火车,奇迹发生了。家属发现病人开始在流眼泪,尔后睁开眼睛,嘴角蠕动,仿佛在说:我不想走!

是真爱?是感动?还是生命奇迹?

第二天,小张的父亲又匆匆赶回三院,用粗糙的大手抱着王主任的双肩,泪眼凝视儿子的救命恩人,半天,又拿出一个1000元的红包,突然跪下:收下吧,这是俺全家的一片心意。

王主任赶忙将其搀起,动情地说:心意领了,红包不能收,拿回去好好给病人补补身子吧!

而那位一同遭遇不幸的同志早已化为骨灰。小张深感幸运,一年后身体完全恢复健康,并能照常上班。时隔三年,他一家三口欢欢喜喜来到三院,给王主任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道:大爱无言。

王继立就是这样心疼病人,看不得痛苦的患者病倒在眼前。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因此,抢救病人仅仅尽心尽力还不够,一定要竭尽全力。他始终坚持把时间让给病人,把“对”让给病人,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为患者提供耐心、细心、精心的服务。

神经内科的老年病人多、痴呆病人多、瘫痪病人多,病情变化快,死亡率特别高。为此,王主任专家坐诊,常常加班到下午一点多,直到把病人看完。无论再忙,他从不“快刀斩乱麻”,而是尽可能的让患者把病史叙述清楚。诊断过后,病人起身,他总是主动搀扶,药物如何服用,要注意什么,再三交待,因为他面对的多是大脑有病的患者。

他把午间、晚上这些容易松懈的时间视为 “魔鬼时间”, 坚持查房“四必看”,对新入院病人、危重病人、疑难病人和贫困患者特别关照,不分凌晨黑夜,随叫随到,不叫也到,时时去诊治,常常去帮助,适时去安慰。

他常说,不能因为事小而不为。医生都知道正常人的两侧的血压差别不大,可是王主任给患者测血压从来不怕麻烦,每次尽可能左右两侧都要进行测量,测量后再细心帮病人把挽起的袖子放下来。他说,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早期治疗可以避免脑梗塞,20多年来他发现这样的病例近100个。“若是懒懒手,病人错过治疗,给患者家庭带来的必将是承受不尽的痛苦。”

王主任的耐心,就是这样炼成的。

 “对患者爱得有多深,技术就会有多高。”

王继立实心,朴实得像一块石头。

他心疼患者因病致贫看病难,常常为病人精打细算每一分钱,不让患者多做一项检查,不给患者多开一片药,不让患者多住一天院,不让患者多跑一趟路。

王主任有位老朋友叫庆嫂,是南曹镇一位50多岁的脑梗塞患者。那年庆嫂因拿不起昂贵的手术费而被一家医院拒绝在大门外,无奈住进了第三人民医院。

结合患者病情,王主任作出细致分析。如果采用一次性脑血肿穿刺针,给病人做微创脑血肿清除术,因风险性大,需要准确定位。若是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医疗设备立体定位,再经过复杂计算,那样花费大、时间长。

王主任和专家组一琢磨,决定把这一复杂的方法简单化,依据CT找到大致穿刺点,用一图钉确定,再做一次CT,根据图钉投影,就可以精确二次定位穿刺点。

如此创新的二次定位微创脑血肿清除术,不仅能为病人减少一半手术费用,还赢得了抢救时间,并且实现二次出血的“零突破”。这一技术后来得到广泛运用,获得科技二等奖。

庆嫂得救。她虽然不知道王主任医术有多奇妙,但是她感觉到王主任给她治病花钱少、治得好。5年来,庆嫂一直还坚持下地干活,每个月来医院复查一次,每3个月来化验一次,每次化验后不等单子出来就回家忙活去了。王继立总是替庆嫂把化验单子取回保管,把化验结果电话通知一下病人,如此,他整整坚持关爱庆嫂6年多。

乡亲们羡慕庆嫂,庆嫂逢人便夸:王主任是谁啊,他是俺兄弟!

在王主任的眼里,病人就是父母、兄弟。

创新、更新、求新,王继立潜心研究怎样提前预防避免脑梗情况发生,创新破解难题,在全省率先开设周围神经门诊,强化市直医院这一薄弱环节,有效避免脑梗塞误诊、漏诊。开展认知障碍筛查与治疗,提前预防老人痴呆,开展脑血管介入治疗,建立重症监护室。如今两个神经内科病区发展到100多张床位。

70多岁的冯太太头晕,王继立通过检查确诊老人是小脑梗死,病人已出现头痛,亟需开颅减压,如不手术难保病人生命。冯太太儿女都是医生,不肯相信这一诊断结果:不至于开颅吧?王主任力争,详细阐述观察记录,坚持劝说病人手术。开颅手术,果然证明了王主任的判断科学。老人得救,家属为之赞叹!

一位身高体壮30多岁的大厨师傅,突然左手麻木,辗转几家医院,不少专家都按照脑梗给他治疗,病情却不见好转,慕名找到王继立主任。王主任建议病人做肌电图检查,发现病人正中神经在腕部被压,考虑到是这位大厨用力翻掂勺子所致,建议休息调理,一分钱的药没吃,还避免了一系列的检查浪费。稍作调理,半月过去,这位大厨师傅身体渐渐恢复。为感谢王主任,大厨师傅执意要亲自炒上几个菜,请王主任喝上两杯,王继立婉言谢绝。

 

 “心装百姓有多重,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就会有多高大。”

                                        

在王继立的心中,患者的分量到底有多重?先看一则他与“中国保尔”的故事。

王继立难忘患者亓官男,那是他遇到的第一个疑难病例。

在王主任的办公室珍藏着一幅山水画,上面写有四字赠言:“恩重如山”。

谁送的?署名是:中国的保尔——亓官男。

何谓“中国的保尔”?

在郑州工作的亓官男,毕业于美术学院。20年前,他突发疾病,高烧15天,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全身阵发剧痛,四处求医,看了半年依然找不出病因,一家人眼看亲人痛不欲生,无奈投医王继立再试一把。

王继立搀扶着患者走上几步,再走,细心琢磨,耐心询问病史。原来患者在部队当兵时曾经患过视神经炎,王继立发现,病人时隔10年如今病变又表现在脊髓。

多发性硬化。王继立迅速确诊。

多发性硬化,亚洲罕见,误诊率高,治疗难度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患的就是这种病,正是因误诊为伤寒而导致终身瘫

痪的,存活还不到15年。

王继立深知自己肩头责任有多重,日夜守候在病房,细致观察患者发病状态。患者多半在后半夜抽搐,情绪焦躁不安,时哭、时笑、时闹,反复无常。这一切,王继立都一一包容,耐心开导,采取血液缓流术治疗,仅一个疗程,病人便拄着棍子就可下地活动了。

可是,亓官男出院后却不断复发,从此王继立便成了亓官男的家庭医生。亓官男发病最重期间,妻子担心他自杀,20天不敢睡觉,王继立夜夜骑着自行车前去开导,指导治疗。他利用学术交流求教国内外专家,同法国专家沟通,结合亓官男的病情,研究制订出最佳治疗方案。此后,亓官男抽搐疼了,就坚强地起来画画,以分散疼痛注意力。就这样病人整整画了一年,画了一幅山水画。

亓官男——中国的保尔,奇迹般地康复了,连续多年再没有复发。持续8年的救治,已计算不出王主任往家里跑了多少趟,可他从没有吃过病人的一顿饭,没有收过病人的一分钱。为感谢救命恩人,亓官男把这幅山水画送给了这位恩重如山的好医生。

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那是他抗拒着剧烈疼痛,那是他蘸满深情倾注着感恩与坚强的画笔描绘的人间真情。

多年来,王继立牢记党的宗旨,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三院人的人文关怀精神,彰显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风彩,他说:以服务群众为荣,关键是要心里有民,说起来容易,但是要持之以恒地做到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就要不断增强党性锻炼,实在是不容易。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结合医护人员的特点,为下属量身定做“职业生涯规划”,实行精英培养战略的第一步就是引导队伍贴近患者听心声,带领科室人员主动参加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深入到中牟、新郑等10多个城乡和100多个社区,了解百姓疾苦,开展咨询义诊。

他鼓励下属超越自己,能够站在自己肩上,立得更高,看得更远。近年来,王继立取得两项重大“成果”,一是有成千上万个他精心救治过的病人信赖他,二是他带出来的人才梯队又特别爱戴他,一批青年专家和护士长得到医院重用。

医生有两座高峰,一是技术高峰,二是医德高峰。荣获人民健康好卫士的王继立,始终把医德放在第一位,以一颗感恩之心连接你我他,温暖千万家。

有一种力量令人感动,它就是大爱无声。多少个日日夜夜,灯火如烟,照亮的是别人,燃烧的是自己,风拂过的脸庞,多的是沧桑和笑容,少的是容光与年轻。不经意间,流走的日子,零散地缀成一片星空,诉说着一段动人的传奇。

有一种奉献震彻心扉,它就是热血豪情。王继立仅仅是医海里的一朵浪花,然而这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竭诚奉献,用他的热血和汗水却坚持不懈地书写着对党和人们的忠诚。

“苦也无悔,累也无悔,只有无悔的人生才爱得更加彻底;忧也无悔,怨也无悔,只有无悔的人生才奉献自己。”王继立对人民群众捧出一颗共产党人的爱心,同时也收获了广大患者的真心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