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烧鸡铺:叶澜教授谈研究生应如何学习_生命实践:...优势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6:38:33

2006年7月5日,在山西大学主楼九楼会议室,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与来自教育科学学院、哲学社会学院和其他学院的研究生及慕名而来的一线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叶澜教授就研究生应如何学习和与会人员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流。

座谈会开始,叶澜教授采用动态生成的方式,在听取了六位同学的相关问题后,将六个问题归纳为三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同学们提出的六个问题分别是:

问题一:如何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保持一种优雅、美丽的生活姿态?

问题二:研究成果如何快速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产生市场效应?

问题三:如何处理好学习、工作的关系,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问题四:基础教育阶段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师生互动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问题五:研究生一年级应该学什么,如何学?

问题六:“动态生成”如何在研究生生活中体现,如何让研究生的生命更加精彩?

叶澜教授归纳为以下三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 师生“互动”问题。

第二类问题:研究成果如何产生社会效应问题。

第三类问题:怎样处理好学术、工作、生活的关系问题。

以下为叶澜教授对以上三个问题的交流情况。

一、有关“互动”问题的交流

叶澜教授睿智地将座谈会展现为一个鲜活的“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她指出,互动不是一次性的、互动不是有一个刻板的公式、互动不是有固定的内容。为什么要互动,就是因为过程是生成的,在生成的过程中不断地分析、不断地形成、不断地向前。并指出,互动不是光学生动,互动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的价值娴熟于心,课堂上所有的精力主要是放在观察、认识、研究学生身上,要对学生的各种信息、反应要及时地做出归纳、提升、回馈。这样也就生成了教育智慧。在变动的背景下最终要形成确定性的东西如何从一个开放的不确定性中最终形成有条件的确定性,再向前推进。永远处于不确定性状态下的课堂是没有教学的,它只是各种闪点式地跳跃。确定性地问题在中小学可以推下去继续让学生讨论,而在大学是要回馈的。老师要有在课堂上捕捉、判断、封阻信息的能力,然后归到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轨道上,再作展开的、有针对性的回答。 

互动对教师的教育智慧提出了很高地挑战,让老师感到教师职业并不是一个机械重复的职业,而感到每一节课都是新鲜的、鲜活的,与过去程式化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

二、有关研究成果如何转化问题的交流

叶澜教授指出,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并不是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能产生社会效应。研究成果能否产生社会效应,与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在什么水平上研究是相关的。不能绝对地说一个研究成果出来,它就一定产生社会效应。第二,研究成果产生社会效应的转换机制又很多种。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培训的方式实现转换,应用性研究成果通过公共产品的方式实现转换,而新基础教育是把研究和推进现实的变革结合在一起的互动方式实现转换。

三、有关怎样处理好学术、工作和生活关系的交流

叶澜教授首先就生活和学术的关系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她结合自身体悟谈到,在目前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我们可选择的空间很大,有太多的选择,这就要求个人的自我非常地清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都是做选择的决定性的东西。只有这些都想明白了,就能静心来。我们可能把握的空间就是做选择,不要问自己如何,要问自己到底珍惜什么、珍爱什么,我们最在乎什么是很重要的。谈到优雅时,她说,女孩子优雅不优雅和内在的气质有关系,真正的优雅是一种精神状态的优雅,而不是外表的时尚,有了修养以后会在多个层面呈现。学生阶段“清纯”是最好的优雅,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美丽和优雅,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年龄段的就是最好的。

学术成功不是生活失败的代名词,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生活和学术,尤其是学教育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悟出生活的道理、人生的道理、教育的道理。感悟和悟性越高,生活质量就越高,学术也就越有味道,做得也就越有人味,做教育的学术不要做得没有人味。

谈到工作和学习时,叶澜教授指出,只要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专业、愿意去研究的专业就要认真去做。随后,她也就个人多年的体悟,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沟通。先生指出,教学和科研从来都不是矛盾的,每一个教学都用科研做支撑。学习、科研、教学本来应是连成一体的,不可分割的。科研得有味道、教学得有味道、读书是如饥似渴。在大学工作更需要研究,一个没有研究能力的大学教师站在课堂上是会对不起学生的,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区别首先在于自己研究的需要、研究的冲动和研究的能力,随后才会有研究的成果,才会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创造。如果真爱研究,就不会觉得工作是没法研究的。人都有一种智慧的需要、发现的需要、寻找的需要,我们可以让这个需要慢慢地泯灭、麻木,也可以用一点一点的火把它点燃,然后就逐渐成为一个长明的灯、长燃的火。这就是大学教师的生命

最后,叶澜教授引用两句与自己的经历和体悟相吻合的话作为座谈的结束语。分别是著名历史学家王力的“大学教师应该是写书教学生,而不是买书教学生”和弘一法师的“道理是悟出来的,事情是做出来的。理事观照,才是真功夫”。先生随后就以上两句结语做了这阐释:用自己创造的科研去教学生,而不是去拿很多别人的创造,别人嚼过的馍你再嚼嚼碎再教给学生。把别人说过的你觉得有道理的话再说一遍的时候可能不完全是你弄懂的道理,我们做学问,特别是做教育的学问,就要去寻找,就要去炼就这种真功夫,而这种真功夫的炼就不是一个月、两个月,也许是一生的事情,而这个炼就的过程也是享受自己生命,包括精神生命发展、丰富、成长的过程。所以,一个真正的享受是一个过程中的享受,而不是一个结果、一顶官帽、一大笔财富、豪宅、汽车等,真正地享受是在生命的过程中,过好生命过程的人才是会享受的人,也是幸福的人,也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未经叶澜教授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