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奇战斧最高时速视频: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2:57:06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图)

    端午节各地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台湾省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古代民俗端午节图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周处《风土记》谓:‘角黍,人 并以新竹为筒粽。楝叶插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宋人余靖《端午日即事》诗:‘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 所谓五兵:弓、矛、戟、剑、戈;代表战乱,系朱丝避之。后剪采为小虎,粘艾叶戴之镇邪恶。《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 子、壶卢、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宋 染红指甲

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

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 骨,经年乃消。’再如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斜簪茉莉作幡胜,鬓影过处 绕香风。

辽 射柳

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

《辽史•礼志》载:契丹族为祈雨,进行射柳活动。先置百柱天棚,后奠先帝。皇帝、亲王、宰执依次射柳;败者向胜者进酒。第二天植柳天棚东南,子弟射柳 三日。雨下,赐赏。后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金史•礼志》载:射者以尊卑为序。柳枝有削白处,如在白处射断,且骑马接在手上者为冠军;只断不能接者为 次;其余皆负。

明 饮菖蒲酒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唐殷尧藩诗云:‘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可证唐 代已饮菖蒲酒。菖蒲又称‘剑水草’,生于水滨。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明代诗人瞿佑有《菖蒲酒》诗云:‘采得灵根傍藕 塘,只因佳节届端阳。金刀细切传纤手,玉 轻浮送异香。厨荐鲥鱼冰作鲙,盘供角黍蔗为浆。同时节物充筵会,纵饮何妨入醉乡。

清 挂钟馗

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事物纪原》中说: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乃召吴道子 画钟馗像供之。后民间亦多供奉。清李福有《钟馗图》诗:‘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么么枝,免使人间鬼画符。’即描写在端午时供钟馗事。 《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不得不知的端午习俗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即为端午节,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古时候的人们则把端午看成是毒日、恶日,随着思想的延续,所以至今仍流传了许多在端午这天驱邪、解毒、求平安的习俗。眼看端午将近,“科技紫微星座网”便贴身为12星座找到了适合的开运习俗,以达到最佳的趋吉避凶效果。

  吃粽子

  粽子又名“角黍”,传说是为了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如今已成为端午节的主要节日食品。并且端午节这天吃粽子也有很多美好的寓意,如“高中”即为增强考试运,“中子”则是求得贵子。所以端午这天美美的吃上一口粽子,让好运也与你伴随。

  特别关注星座:金牛座、巨蟹座、天蝎座、水瓶座

  游百病

  “游百病”即在端午这天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到山上、树林间、河水旁游走,其目的是让身上的疾病都抛在野外。所以清晨可携同家人一起到郊外游走,不单能助你疾病消除,一家其乐融融的感觉也实感惬意。

  特别关注星座:白羊座、天蝎座、射手座、双鱼座



  佩戴香囊

  端午节所佩戴的香囊,主要是将朱砂、香药、雄黄、艾叶、榴花缝制在精美的丝布内。其味道清香宜人,但对蚊虫而言则是致命的气味。用丝线相系佩戴在身上,既可作为一件佩饰,又可起到辟邪驱瘟的作用。自己若是懒于制作,如今在各大药店也可购买到。

  特别关注星座:金牛座、狮子座、处女座、魔羯座

  挂艾叶菖蒲

  端午时节,将家中打扫干净,再将艾叶和菖蒲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是一项很古老的端午习俗。艾叶能散发出一股奇特的芳香,能起到驱除蚊虫,净化空气的效果。而菖蒲除有驱虫的效用,形如剑,还有驱魔驱鬼之效。所以,两者结合用来辟邪驱瘴再好不过了。

  特别关注星座:巨蟹座、天秤座、射手座、水瓶座

  饮雄黄酒

  在白娘子传奇里我们会看到修炼千年的白素贞原本以为可以熬过“恶毒”端午节,不料因喝了雄黄酒最终还是现了原形。由此可见雄黄酒的杀毒、驱邪的效用有多强。若是小孩子,只需用雄黄酒在他们的额上画一个“王”字,则可使他们不受到毒物的伤害。

  特别关注星座:白羊座、狮子座、天秤座、射手座

  沐兰汤

  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端午这天,用菊科的佩兰煎水沐浴,可治皮肤病、驱除邪气。人们也选择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或是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效果也一样。

  特别关注星座:巨蟹座、处女座、天秤座、魔羯座

  悬钟馗像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的神灵,在端午这天则有将钟馗画像悬挂在家中的习俗。可用来镇宅驱魔,趋吉避凶,确保家中平安,让你住得也舒适安心。所以端午节若想让大鬼、小鬼都离你远去,不妨在家里挂张钟馗图。

  特别关注星座:金牛座、处女座、魔羯座、双鱼座

  带葫芦

  葫芦有“福禄”之意,还有收集福气的作用。葫芦本为藤本植物,藤蔓绵延则寓意万代绵长。加上葫芦的形状与太极阴阳极为贴近,在风水上也有化煞之用。所以在端午节民间许多人则习惯将葫芦带在身上,不但能辟邪驱瘟,还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特别关注星座:白羊座、狮子座、天蝎座、水瓶座、双鱼座           教你怎样包粽子(图解)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今天咱们一起学包粽子来记念我国伟大诗人---屈原。
具体步骤如下:



教你如何包粽子 粽子包法图解制作步骤:

1.将手洗干净湿润,再把一碗饭的分量放在左手手心上先稍压平,中间放入准备好的馅。

2.将饭往中心包起,成为一个圆球状。

3.左手稍微曲起,并弯成山状,将饭团稍加压挤形成三角形状。然后将饭团数次翻转。

4.左右两侧边用手指往内略压,让两边圆凸起,将成形的饭团放在盘子上,再将双手弄湿搓上少许盐。

5.将饭团再塑一次形,以便将手上的盐融入饭团。

6.将做好的饭团放在海苔中,并稍压一压,使海苔黏紧饭团。然后,掀起两侧的海苔将三角饭团包起即可。


包粽子请留心以下几点:
   粽叶的选用:广州人包粽子多用箬叶,选表面光滑软韧的较好。汕头人包粽子多用竹叶,粽子有竹叶的清香味,但要煮软再用。上海等地采用每年大伏天从安徽黄山采下的箬叶,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俗称“徽州伏箬”。

   粽馅的调味:咸肉粽要先将新鲜的猪肉用少许味精、白糖、酒、盐、生抽拌匀反复揉擦至调味品渗入猪肉再包。

   粽子的捆扎:豆沙粽不宜捆得太紧,防止米粒挤进豆沙中,如果煮不透会出现夹生现象。咸肉粽如果用肥猪肉不宜扎紧、松紧适度即可。如果用瘦猪肉就要扎紧,因为瘦肉熟了以后会收缩,粽馅的肥汁会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

   粽的烹煮: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3个小时左右即可。在煮粽过程中不要添生水。要留意枧水粽不能和其它粽子一同煮。煮好以后趁热取出。吃时打开粽叶,粽香喷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是为上品。
选购粽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三无”产品;
二、如果是真空包装,查看是否有漏气或气鼓现象,如果有不要购买;
三、选购粽子最好到商场、超市和正规的副食商店购买;
四、吃粽子若感到口味不正,千万不要食用。
另外,购买粽子时不要贪图颜色鲜绿好看,原色的粽叶颜色发黄发暗,虽然不好看,但是更加自然、安全。市场上凡是颜色青绿的粽叶基本都是通过添加硫酸铜、氯化铜、工业碱等工业化工原料回染制成,食用此种棕叶包装的粽子产品,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安全隐患。


二、材料处理:
1、粽叶和粽绳洗干净放在水中浸泡约1小时;
2、五花肉洗净切片(每一片都要半肥瘦哦),加入少许油、酱油、盐、五香粉,用筷子拌匀;
3、糯米洗净,滤干水,放入盐、油,用筷子拌匀;
4、花生、冬菇、绿豆洗净分装,冬菇浸泡半小时后滤干切片,绿豆浸泡半小时滤干加少许盐、油;
5、用硬纸绕出漏斗形状,用胶布粘好。
慢火蒸煮:
三、
1、裹好的粽子检查一遍,不要有穿洞或者漏米的哦,绳子要绑紧,以免煮的时候松开哦!

2、把裹好的粽子整齐地摆进锅里,加水(漫过最上面一层粽子即可),猛火烧开,改慢火煮2-3个小时。(如果亲们有时间可以煮上4、5个小时,糯米会更软,肉也更香,一点都不腻哦!)煮粽子最好的煮法是用煤火慢慢的煮上他几个小时,现在条件限制都是用天然气,只好用高压锅了,开锅气压上来后小火再煮半个小时,关火闷到气完全没有就可以了。
煮的过程省略,直接上成品。
      端午香包的做法   其一 简单一些的(来自联众网络)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片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等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花果、蔬菜、飞禽走兽形等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据说戴上它,能“以毒攻毒”,消灾祛病。
香包的做法(邻居王婆婆指导):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 
2.工具:剪刀、针、缝衣线 
3.步骤: 
(1)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等。 
(2)剪下相对的两片 
(3)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4)翻过来,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 
(5)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



其二 复杂一些的(来自宝树,见我的宝葫芦)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记得小时候,每到这时候姥姥会给我用五色线捻成彩绳,给我带在手腕和脚腕上。当过了端午下第一场雨的时候,把彩绳剪下来,放进水里。姥姥说会变成五彩的龙飞上天去,你的愿望也会实现。关于端午的记忆,还有很多,比如包粽子、摘艾草、接露水、做香包等。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彩棕香包,很有民族特色呢!

 

  准备材料:硬纸板、各种颜色的线、针、双面胶和香料

  

  做法:1、将硬纸板剪成2厘米宽、15厘米左右长的长条

  折法如下图:

  

  2、根据折痕,把长条围成立体的6面形,并把香料放入其内。记得姥姥说放雄黄,可以防蚊虫的。

  

  3、在六面形最短径的上、下顶点处沾上双面胶,并以此向最长边的3个角绕线,做法如图:

  

 

4、缠到0.5毫米宽时,与另外一种颜色的线连接后,继续缠,效果如图:

 

5、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线的颜色,建议相邻的两种线,反差大一些会有效果。可以这样一直缠到底,也可以缠到一半时,从对面定点重新缠,效果如下:

 

 

6、用彩线做成穗子串起来,挂在衣服扣子上或是窗前,既有节日气氛,又可以防虫。

 


  我等手拙,就暂时努力这两个吧,哈哈!希望有小惊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