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筑垃圾:河北林业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4:08:09
河北省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工程主要造林指导模式
 | |大中小日期:2004-06-21 访问次数:4182
(试行)
一、编制造林模式的原则
1、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即造林模式的制定要符合国家关于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达到国家有关规程和标准的基本要求。
2、适合本地立地条件:即造林模式一要坚持科学性,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既符合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又满足生态目标;二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吸纳生产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实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目标。
3、受群众欢迎便于操作:即造林模式要简便灵活,在生产中易于推广应用,注重可参考性,只提出主要模式,不强求划一,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在本模式框架内自主选择确定。
4、造林树种的选择: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当地适生优良乡土树种为主,引进推广树种为辅,适当增加常绿树种,乔灌草相结合,带片混交。
二、主要造林指导模式
(一)坝上高原以乔木为主的农田(牧场)防护林网造林模式。
1、 模式概述
本模式主要是在我省坝上土壤条件较好的农牧交错地区,营造以乔木为主的农田(牧场)防护林网,提高森林防护功能。
2、 技术思路
按照宽林带大网格的要求,解决好农林牧矛盾,
提高防风固沙能力,防止土壤风蚀沙化,达到改变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目标。
3、 主要技术措施
(1) 树种选择: 根据退耕地立地条件不同,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针叶树以落叶松、樟子松等树种为主;阔叶树以杨树、榆树等树种为主。
(2) 造林模式:林网设主林带与副林带,主林带与主风方向垂直,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构成防护林网,主林带间距200-250米,由5-10行林木组成,副林带间距500米,由3-5行林木组成。林带建设实行乔灌结合。大网格由乔木组成,风蚀沙化严重的,在网格内发展灌木片林;条件较好的,在网格内采取灌草间作的方式。
林网内实行灌草混交造林的,凡达到模式(二)规定的灌木比例,均按林地计算面积;否则按有关规定只对林网和灌木计算林地面积。林带(单行除外)宽度按林带行距之和各外延3米计算,计算公式为:(行数-1)*平均行距+6米。
(3) 整地与栽植:采取穴状或沟状整地,株行距原则按2*3米、1.5*2米等配置,林带内每亩栽植乔木120-222株。
栽植一般采用2年生实生苗坐水栽植或埋干造林,以春、秋造林为主。
4、模式适宜区
本模式适合张家口、承德市坝上农田、牧场防护区。
(二)坝上沙化退耕地乔灌草(药)混交造林模式
1、模式概述
本模式主要是在沙化或潜在沙化的退耕地上,因地制宜,采用多树种、多形式营造乔灌、乔草、灌草(药)等混交形式的造林模式。
2、技术思路
通过应用乔灌草结合、乔灌、乔草(药)、灌草(药)片状和带状混交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治理措施,营造防风固沙林,以达到树种多样、群落稳定、生态功能齐全、经济功能与景观效果整体优化的整治目标。
3、主要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与造林模式:根据退耕地的立地条件不同,适地适树地选择树种及造林模式。地势平缓,肥力较好可选择樟子松、落叶松、云杉、杨、榆等乔木树种与柠条、沙棘、紫穗槐等灌木混交(模型a)或选择樟子松、落叶松、杨、榆等乔木树种与草或金银花、甘草、草麻黄、柴胡等药用植物混交(模型b);在风口、流沙较多、土壤贫瘠的耕地上可考虑柠条、沙棘、沙柳、枸杞等耐干旱、抗风蚀灌木与草(药)混交(模型c)。草本为多年生牧草。
(2) 整地与栽植:栽植乔木或灌木的,采取穴状或沟状整地。草本可犁耕整地。乔灌混交的乔木造林按单行或双行配置,原则上株行距2*2米至2*3米,灌木按1*2米至1*3米栽植,带宽10-18米,每亩栽植167-333株。灌草(药)混交的,栽植灌木3-5行,间草带宽5-7米,灌木株行距原则上按1*1.5至1*2米栽植,灌木栽植株数每亩不少于170株。乔草混交的,乔木原则上按1.5*2(3行)*7米或1.5*2(4行)*9米配置,每亩株数不少于120株。乔草、灌草结合的模式,各树种的造林密度不得低于规定密度的90%。按上述模式造林的按林地计算面积。
一年生(针叶树二年生)以上实生苗植苗造林,春秋季造林皆可,柠条可在雨季直播造林,直播时间第一次透雨后进行。
栽植后要连续抚育管理3年,以除草、定株、松土和防治病虫害为主。
4、 模式适宜区
本模式适宜在河北北部坝上地区推广。尤其灌草模式在康保县已成为典型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沙化,而且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坝上盐碱地(盐渍化)灌木防护林造林模式
1、模式概述
本模式主要是对轻度盐碱地,通过选择抗盐碱树种及特殊的整地方法来实现对盐碱地的治理。
2、技术思路
本模式主要是采取特殊的整地方法,使土壤中的盐碱排出,降低土壤的盐碱度,通过栽植抗盐碱树木进行生物排碱,改良土壤,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通过灌溉淋碱、洗盐,或施用一些有改碱能力的肥料,提高树木的生长和固沙能力。
3、主要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选择枸杞、柽柳、沙枣等抗盐碱树种造林,进行生物排碱。选用实生良种壮苗。
(2)整地与栽植:整地应在栽植前一年进行。整地方法为a:
每隔3-6米挖深80厘米,宽80厘米的水平沟排碱,沟内的土培埂,埂高50-80厘米,埂顶宽50-80厘米。b:每隔30米挖一条深宽各1米的排碱沟,在两沟间进行穴状整地,行距2-4米。两种整地方法均在春季或雨季进行枸杞或柽柳等抗盐碱树种植苗造林,在埂上或沟内挖植苗穴,株距50厘米。每亩栽植株数在222株以上。穴内栽植1-2年生实生壮苗,栽植时要注意分层埋土,注意舒展根系并踩实,埋土超过原土印4-5厘米,栽后沟面撒松土1-2厘米以利保墒。
4、模式适宜区
本模式适宜河北北部和坝上盐碱滩地。本模式在坝下阳原县一带已有广泛应用。
(四)坝上和接坝山地乔草、灌草混交水土保持林造林模式
1、 模式概述
在坝上和冀北接坝山区多为农牧交错地区,部分地区土壤沙
化退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林牧矛盾突出,只有通过造林改善水土流失状况,通过育草促进牧业发展,才能实现山区综合治理目标。
2、 技术思路
从解决林牧矛盾和土地水土保持能力入手,改变牧业放养习
惯,满足舍饲牧草需要,按照等行距、窄株距、中间留出打草带的要求,根据不同立地条件,营造乔木树种与草带或灌木树种与草带按照一定面积比例配置,形成带状混交形式的水土保持防护林,进行封山造林育草,形成以林育草,以草促牧,以牧增收的良性循环。
3、 主要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和混交形式:根据不同立地条件,树种有所不同,应按照坝上高原和坝下山地进行选择。乔木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油松、桦树、榆树、杨树、椴树等为主。灌木以白腊、沙棘、柠条、荆条、杨柴、紫穗槐等为主,草本以多年生草本为主。
混交形式采用带间混交。乔草混交方式可按2行乔木、6-9米草带配置;灌草混交方式可按3-4行灌木、5-7米草带进行配置(具体配置可参照模式二)。草带实行隔年隔带轮流打草制度。执行此种配置造林乔灌木达到每亩最低造林株数的可全部按林地计算面积。
(2)整地与栽植:造林采取穴状、鱼鳞坑、水平阶或聚流水平沟与鱼鳞坑结合整地,沿等高线按品字形排列;种草以犁耕整地或点播小坑整地为主。乔木造林密度每亩栽植不少于120株,灌木不少于170株。种草带每亩播草种3-5公斤。
栽植以1--2年生实生裸根苗植苗造林为主,春秋季造林均可。柠条等可直播造林。部分树种可采用容器苗在雨季进行造林。植苗造林一般每穴一株,成活株数每穴多于一株的按一株计。
裸根苗造林要做好苗木起苗、运输、假植等各环节的管理,严禁失水。栽植前要进行ABT生根粉浸根、蘸浆等技术处理,土壤条件较差的地区要应用保水剂、地膜覆盖等抗旱措施,确保造林成活。栽植后的抚育管理严格执行"2-2-1"程序。
4、 模式适宜区
本模式适合坝上丘陵和接坝山区的农牧交错区大量需要牧草
地区的匹配荒山和坝上荒滩草地。
(五)冀北、冀西北山地以乔木为主的防护用材兼用林造林模式
1、 模式概述
本模式地区为深远山、阴坡中厚层土和坝上曼甸及立地条件
较好的山区造林地。
2、 技术思路
本区造林地立地条件较好,土层深厚,适宜营造水源涵养林
和水土保持林,并注意保护和培养原生植被,通过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形成针阔、乔灌混交的水源涵养林。
3、 主要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以落叶松、云杉、油松、五角枫、椴树、山杨、柞树等为主。
(2)整地与栽植:沿等高线鱼鳞坑或鱼鳞坑间隔聚流水平沟形式整地。坡度较陡的,每隔5行鱼鳞坑加一行水平沟,水平沟长度视坡面而定。造林密度每亩栽植120-222株。2年生实生苗植苗造林或营养杯造林。造林季节分春、雨(容器苗)、秋三季。造林后要进行常规的"2-2-1"抚育管护。
4、 模式适宜区
本模式适合在燕山和张家口部分山区水源地。
(六)冀北山地中厚层土针阔混交防护用材兼用林造林模式
1、模式概述
本模式主要是冀北山区中低山阴坡半阴坡、部分阳坡半阳坡中厚层土宜林荒山及退耕地。该地区水土流失相对较轻,植被较好,特别是宜林荒山较多,且有一定的林业生产基础,以发展防护用材兼用林为主。
2、技术思路
在立地条件较好地区,通过针阔叶树混交造林,改善当地森林结构,降低水土流失,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蔓延,促进林木生长,形成良好的针阔混交优良林分。
3、主要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营造针阔混交林,造林树种选择以生长快的优良树种为主,主要有华北落叶松、油松、桦树、椴树等。
(2)整地与栽植:采用穴状和鱼鳞坑反坡整地,呈品字形排列,穴面中的小反坡既能很好的蓄水保水,又能够拦蓄雨水。整地规格为70*50*30厘米。株行距为1.5*2米、2*2米或2*3米,整地密度每亩120-222株。混交方式采用带状或块状,带状混交的沿等高线横山方向以20米远为一带进行混交,顺山混交带以15米远为一带混交,混交比例为1:1。造林季节春、秋两季均可。春季营造混交林时要先栽植桦树,后栽植落叶松,主要考虑桦树叶片大,蒸腾量随天气的变暖会加大,所以要先栽桦树;秋季造林要先栽植落叶松,后栽桦树。
栽植方式:华北落叶松的栽植要使用专用工具"植苗锹"。
用"窄缝"栽植法,栽植时必须达到三锹半。即:第一锹选择整地穴当中部位垂直踏入,前后推拉开缝,拔出植苗锹后用蘸好泥浆的落叶松放入窄缝底部,然后再慢慢的提起,提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摆动,在地际径深与地面1 厘米处用脚踩缝边的土挤住苗木,然后离苗木一侧5厘米处,垂直下踏第二锹,踏下锹后要先往胸前拉锹柄,挤紧苗木根部,然后往外推锹柄,挤紧苗木地际径部分,千万不可再拉推一次。第三锹重复第二锹动作。半锹是踏下植苗锹半锹,向前推锹柄,将第三锹眼挤住,然后将苗木扶正,在苗木四周用脚踩实,同时封死锹眼。桦树用铁锹栽植,采取靠壁栽植法。使用"三埋两踩一提苗"技术。在穴面的小反坡当中部位,垂直插入铁锹,向小反坡的下坡挖土,然后将坑挖开,视苗木根系的大小而定,不能窝根,不能平放苗根。将苗木茎部靠紧垂直面第一次填土,填穴面的一半后,向上提苗,然后踩实。第二次填土至穴面平,踩实。第三次将穴面填平,整理好穴面,注意苗木要扶正。
为提高造林成活率,使用节水保墒新技术新产品。在苗木栽植蘸浆时,按苗木数量的多少在泥浆中拌入ABT生根粉,有利于苗本生根。 桦树栽植时挖好坑后,每小坑施入1O-15克保水剂颗粒或干水,以利抗旱确保成活。
本模式的优点在于,造林完成后,短期内即可控制住林地的水土流失。成林郁闭后,可净化空气,形成小气候。由于实行了
针阔混交,可有效控制松毛虫等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曼延。
4、模式适宜区
本模式适宜我省承德地区等冀北山地海拔在500-1500米的阴坡、半阴坡宜林荒山和退耕地(黄土母质除外)。
(七)山地薄土(石质山区)水土保持林造林模式
1、 模式概述
本模式主要用于立地条件较差,土层厚度在10-15厘米的阳
坡或半阳坡和石质山区。该地区水土流失和原生植被破坏严重,造林难度较大,树种选择以易于成活、保持水土为重点。
2、技术思路
干旱阳坡和石质山区立地条件较差,整地困难、树木难以成
活,造林模式应以保持水土、生物工程与水利建设工程相配套,造封育相结合,尽量保护和恢复原生植被。并选择耐旱、耐瘠薄、抗逆性、适应性强的树种。通过不同整地方式,以加大集水面积充分利用现有自然降雨量促进树木成活,提高成活率,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3、主要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造林树种选择以耐干旱、耐瘠薄固水土树种为主,干旱阳坡主要有:山杏、柠条、侧柏、沙棘、藤本类等。土壤条件较好地区可选择刺槐、黑松、油松、火炬树、栾树等。
(2)整地与栽植:整地方式有:a、在栽植前一年沿等高线
水平沟整地,心土堆埂,土埂要踏实;表土回填坑。两沟行距3-5米。造林方式采用直播造林。播种前在水平沟上整植苗穴,山杏每亩170-222穴,柠条每亩170-444穴。山杏在秋季播种,每穴3-5粒,撒2-5厘米土并踩实;柠条在雨季直播,每穴25-30粒,撒土不超过种子直径的3倍并踩实。

b、采用沿等高线鱼鳞坑整地或鱼鳞坑和水平沟相结合整地方法,提高截水保土功能。鱼鳞坑和水平沟相结合的整地方式是每5行鱼鳞坑加一道水平沟。阴坡以乔木为主,乔木每亩造林120-133株,阳坡半阳坡以山杏为主,每亩造林170株以上。乔木重点以容器苗造林为主,以提高成活率。同时,注意封造结合保护好原生植被,使之形成针阔混交或乔灌混交的水土保持林。
4、模式适宜区
本模式适宜在海拔800米以下石质山区和干旱阳坡薄土条件下推广,特别是承德、张家口和太行山部分地区。本模式在张家口地区已有较好运用。
(八)山地陡坡退耕地造林模式
1、 模式概述
本模式主要是在冀北山地16度以上退耕地上,因地制宜,采用乔灌混交、针阔混交形式的造林模式,营造水源涵养林。
2、 技术思路
在此范围内对坡度大于25度以上的退耕地,采取乔木稀植,
配置一定比例的灌木,促其恢复原生植被,形成乔灌混交的水源涵养林。对坡度在25度以下退耕地、土质较好,树种选择余地较大,应根据不同坡向,选择适生优质树种,营造水土保持林,适当发展水保经济林。
3、 主要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根据乔灌木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按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乔木以落叶松、油松、云杉、侧柏、桦树、榆树、刺槐、山杨、椴树、黄栌、楸树、五角枫、柞树、板栗、苹果、山楂、杏、杏扁等为主。灌木可选择山杏、柠条、沙棘、稠李、山丁子、荆条等。
(2)整地与栽植:采取沿等高线鱼鳞坑整地,实行品字型排列。根据立地条件和造林树种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整地规格,乔木栽植行距为2-3米,株距为2-3米,每亩120株以上。主要采用营养杯造林或实生苗植苗造林,采用裸根苗选择一级苗木,栽植要领是深送、高提、不窝根、扶正、挤严、踏实。灌木树种根据实地情况确定混交形式和栽植密度,山杏、柠条等也可实行直播造林。
4、 模式适宜区
本模式适宜于张家口、承德市坡度大于16度以上山区退耕地。
(九)山地丘陵和缓坡退耕地造林模式
1、 模式概述
对山前丘陵和坡度在16度以下的退耕地,土壤和水肥条件较好,适于多树种生长,可营造水保经济林。
2、 技术思路
对此范围内的退耕地,土质条件较好、交通便利、便于管护。
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出发,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顶、坡、沟综合治理,以发展水保经济林为主,适当营造常绿景观树种。
3、 主要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可选择油松、侧柏、圆柏、刺槐、栾树、楝树、榆树、黄波罗、黄栌、火炬树、杏扁、板栗、枣树、李子、石榴、花椒、柿子等,水肥条件较好的可选用苹果、梨、桃等。
(2)整地与栽植:以水平阶(围山转)整地为主,沿等高线每隔3-4米挖一条水平沟,水平沟内回填表土或添加农家肥。根据不同树种确定行距和株距,每亩33-120株为宜,其中生态林不低于120株。根据需要及水土流失情况,适当建设以牧草或紫穗槐、柠条、金银花等灌木为主的生物埂。
4、 模式适宜区
本模式适合全省广大的山地丘陵退耕还林地区。
(十)太行山低山丘陵水保经济林造林模式
1、 模型概述
太行山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海拔相对较低、土地脊薄干旱、
土壤母质以石灰岩和片麻岩为主、造林成活困难而且土地面积少、人口密度较大,从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出发确定造林模式。
2、 技术思路
以恢复生态功能、减少水土流失为根本点,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根据不同坡向和土壤母质确定造林树种,营造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
3、 主要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根据土壤母质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选择根系发达、固土效果好,树冠开阔、防护能力强的刺槐、椿树、火炬、侧柏、漆树以及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板栗、核桃、花椒、柿子、枣树、黄连木、石榴、山杏等。
(2)整地与栽植:根据不同的坡度、坡向采取水平沟或鱼鳞坑整地;栽植密度每亩33-120株。实生苗植苗造林。
4、 模式适宜区
本模式适宜太行山广大退耕地区。
(十一)沟谷川地防护用材兼用林造林模式
1、 模式概述
指山区以沙质土壤为主的河滩沟谷川地,原耕地产量低而不
稳,比较适合发展林业,除发展部分经济林外,以营造川地防护用材兼用林为主。
2、 技术思路
本区域地域广阔、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立地条件较好,适合多树种生长,以营造速生、具有防护和用材功能的树种为主。
3、 主要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以杨、柳、榆、槐、椿、泡桐等用材树种和核桃、柿子、枣、银杏、杜仲、杏扁等生态经济树种为主。
(2)整地与栽植:以穴状整地为主。栽植密度每亩56-222株。春、秋两季大苗坐水造林。
4、 模式适宜区
本模式适宜全省广大河滩沟谷阶地地区。
(十二)平原沙地防护用材林造林模式
1、 模式概述
在平原地区沙化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的退耕地进行造林,可防止土壤进一步沙化,降低风速,起到防风固沙效果,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产量,达到美化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双赢目标。
2、 技术思路
平原沙地造林以防风固沙为主,适当发展防护用材林,水肥条件较好的可适当发展经济林。
3、 主要技术措施
(1) 树种选择:以杨树、榆树、刺槐、国槐、臭椿、泡桐、
柳树、白腊、圆柏、侧柏等防护用材树种和紫穗槐、柠条、枸杞等灌木树种以及香椿、银杏、杏、枣、李子、柿子、苹果、梨、桃等生态经济树种为主。
(2)整地与栽植:采用穴状整地,植苗造林,片状、株间、带状混交造林。每亩造林密度56-222株。
4、 模式适宜区
本模式适宜全省平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