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中國名勝古跡(山西、湖北)【圖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8:58:35
中國名勝古跡(山西、湖北)
★★★還舊樓主2011年6月5日整理自《古建筑图片库》★★★

阅读请先点击


金阁寺 大殿
金阁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1900多米,距台怀镇15公里。远望金阁寺,有时阳光辉映,似有“灵光”,有时云遮雾掩,犹浮半空。及登山门,峰峦聚于脚下,云雾环绕身边,有如置身苍茫海涛中,飘忽上下天地间。
金阁寺大殿内的造像设置,是采用了《传略》的说法。千手观音身旁又有两尊高大的胁侍像,一男一女,名为“妙庄王夫妇”,左边男像怀抱宝剑,据说,这是观音的父母。

五台山 云境寺

五台山 法华寺

大佛光寺
位于山西五台县豆村镇北5公里,向东远眺,就看到了高低层叠的佛光寺。据唐著《古清凉传》记载,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隋唐时期,寺内曾有3层7间高9丈5尺的弥勒大阁,当时寺况极为兴盛,后来唐武宗灭法,殿宇遭到破坏。唐宣宗大中以后,佛法再兴,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修建了现存的正殿东殿。
寺区共有三层院落,层层叠高,计有殿堂楼阁120多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东大殿是该寺主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位于最上一层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距今1100多年,堪称国宝。

大佛光寺 三尊中 西方阿弥陀如来

天龙山石窟
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的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隋代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石窟,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
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

天龙山石窟 第十六窟及第十七窟

永祚寺 双塔
位于山西太原。永柞寺主要建筑是被称为双塔的宣文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万历四十年竣工,主持修建者为福登和尚,资助者为明神宗之母慈圣太后。慈圣太后曾加尊号为“宣文”.故塔以此名之。它位于寺院的东南角,南北对峙,均为八角十三层,砖筑楼阁式,通高54.7米。北塔没有琉璃剪边,塔顶由覆钵、宝珠、宝瓶组成;南塔则有琉璃剪边,塔顶有铁铸覆盆、宝珠等。外表饰以精美的砖雕斗拱,承托着辉煌的琉璃飞檐。其雕工之细致,形象之逼真,都显示了明代艺术家的匠心和才华。

永祚寺 大雄殿及东庑
双塔寺,又名永祚寺,位于太原东南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因寺内双塔高耸,故俗称双塔寺。它坐南朝北,依山构筑,居高临下而视野开阔。
双塔寺现存主要建筑均为砖构,由前院、后院、塔院三部分组成。塔院现存双塔、过殿和后殿。后院现存大雄宝殿、三圣阁、排堂、方丈等建筑。寺内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皆系无梁殿形制,以青砖雕仿木结构建造。

永祚寺 大雄殿 楼上内部 天井
大雄殿结构严谨、开阔,是不可多得的明代砖石无梁建筑。沿大雄宝殿东侧“方丈”门前的台阶折转而上,可达三圣阁。它虽不如前者高大豁敞,但却更为精巧细致。
.
大佛寺(净因寺) 舍利塔
大佛寺又名净因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坐北向南,东临汾水,古柏参天,杂树交荫。据考证,寺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现存除垂带下端两躯石狮为金代雕刻外,余皆明清遗物。寺分前后两进,前院有天土殿和东配殿,中部有卡墙和垂花门相隔,后院有大雄宝殿、罗汉殿和地藏殿。各殿塑像清代曾予装绘,已失明塑风格。寺址两侧,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依山崖筑有重檐歇山式楼阁一座,阁内土洞深邃,供一佛二菩萨。佛高9米,结跏跌坐,前有二菩萨分侍左右,皆为明物。寺旁古柏,长势奇特、怪异,俗称“土堂怪柏”,为太原一大奇观,亦为晋阳一景。

奉圣寺 七层塔
位于山西太原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

童子寺 摩崖观音像
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龙山上。寺为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僧宏礼禅师创建。金天辅元年(公元1117年)寺毁于兵火,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 重建。寺内建筑及其石雕佛像早已不存。寺前有燃灯石塔,高4.12米,平面六角形,下部束腰基座约及全高之半,塔身中空,内置灯室,三面开门,顶部排烟。塔身比例适度,造形秀美。虽历经1400多年风雨,依然如故,是我国已知最古的燃灯石塔。

童子寺 石造灯明台

晋祠 发源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字。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佛宫寺 八角五层木塔
应县木塔, 在山西应县城佛宫寺内。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塔内明层都有塑像,近年来在整修塑像时,发现一批辽代写经,刻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在进一步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应县 永寿寺

九龙壁
原来是大同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1980年拆迁于善化寺。壁长19.9米,高7米,厚1.48米。壁面用五彩琉璃镶砌,下筑须弥座。须弥座的束腰雕有蛇、兔、牛、马等十多种动物,姿态各异。壁顶是仿木构房屋建筑形式,镶嵌着屋檐、斗拱、瓦垅、垂莲柱,以及鸱吻垂兽等。宽大的壁面上浮雕着五条四爪金龙,盘旋回绕,上下翻腾,色泽斑斓。这些雕龙,其形态之优美、雕刻之精细、意境之深远,与明代大同代王府的九龙壁可相媲美。

雁门关
位于山西代县城西北雁门山腰。现存雁门关,基本保持完整,整个关城雄伟壮观,左右边墙雉谍,烽墩壕堑俱备,诚有“城随山势转,关并塞云齐”之威。雁门关西北,约10公里处有广武城,分新、旧广武城两堡。旧广武城,是一处长方形古代城堡,10多米高的长城,为条石基砖包砌。城堡除垛上女儿墙损坏外,其余保存较好。城头上有石碑,是公元1725年所立。

玄中寺 全景
玄中寺在山西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面积6,000平方米,又名石壁玄中寺、永宁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名刹。
据寺内碑文记载,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27年),落成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玄中寺的木构建筑,以天王殿历史较长,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重建。前院左右为唐碑亭,大雄宝殿位居中央,五间六缘,前檐廊深一间,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中主供的是如来佛,但玄中寺供的却是弥勒佛,这是因为玄中寺是净土宗的念佛寺。

广胜寺 八角十三层琉璃塔
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东北方向的霍山南麓,为我国一著名佛教寺院。据《平阳府志》记载,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元代毁于地震,现存殿堂为元代所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公元1515-1527年)在上寺增建琉璃飞虹塔,始成今日规模。
广胜寺坐北朝南,由上寺、下寺、水神庙、霍泉四部分组成。上寺踞山顶,主要建筑有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主殿、观音殿、地藏殿、厢房、廊戾。虽经明代重建,但形制仍保持元代风格。
下寺建立在霍山脚下,面临霍泉,坐北朝南,和上寺不过二里之遥。下寺由山门、前殿、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
明应王殿是下寺旁水神庙。这一元代建筑内,塑像,壁画都是元代作品。壁画布满殿内四壁。

承天寺
在谷城县城东南约45公里的万铜山(一名永安山)。相传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原名宝岩寺,唐代改称唐德寺。宋元以来,兴废频仍,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重修,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改承恩寺。主要殿宇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天佛殿和钟楼等。

承天寺 大雄宝殿

承天寺 三门
前  铁炉
玉泉寺 大雄宝殿
位于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山东麓。相传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普净禅师在玉泉山结庵,后就原址建覆船山寺。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天台山智者大师移锡到此,在覆船山寺旧址重建寺庙,名玉泉寺。唐代该寺又加以增建,北宋时大加扩建,并名为景德禅寺。玉泉寺现在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毗卢上方、东堂、西堂、般若堂及藏经楼等。玉泉寺的大雄宝殿始建于隋初,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加以修葺,并增筑围墙,扩建成现在的规模。大殿为重檐歇山式,高二十二米,面阔七间(四十米),进深五间(二十八米),两侧走廊内套封边墙。整座建筑由七十二根金丝楠木大立柱支承,立柱直径二点二米,规模宏大,是湖北省现存最大、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玉泉寺 大雄宝殿前  铁炉

玉泉寺 铁塔

玉泉山 度门寺 三门
玉泉山一称堆蓝山,又称覆船山,山麓有玉泉古刹、玉泉铁塔,丛林笼阴,金碧宏丽。

玉泉山 度门寺 楞伽蜂 无迹塔

玉泉山 大通寺 三门

汉口关帝庙

归元寺全景
在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为武汉市四大丛林之一。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由白光法师在清朝汉阳寺人王氏葵园旧址上兴建,取“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的佛偈而命名。

宝通寺 八角七层砖塔
在武汉市洪山南麓。南宋端平年间(公元1234一1236年),由随州大洪山迁此。原名崇宁万寿禅寺,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始易今名。现存殿宇,多系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至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建筑。为武汉市四大丛林之一。寺内建筑自下而上有山门、放生池、圣僧桥、接引殿、大雄宝殿、祖师殿和藏经楼。左有禅堂,右有方太堂。登上山可见铁佛殿,再上为华严洞、华严亭、法界宫和洪山宝塔。寺内尚存有南宋嘉熙年间孟珙所铸大铁钟两口;在弥勒殿前还保存有明代初年的石雕大狮子一对,为寺庙增添了威严的气氛,寺院后山多古树,有著名的“岳飞松”。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上,楼因山而得名。黄鹤楼始建年代无考。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祖冲之(公元429-500年)《述异记》中关于荀瑰一文中称瑰“憩江夏黄鹤楼”。
宋画中的黄鹤楼乃主体为二层二重檐十字脊的典型楼台形式。楼四面均出抱厦,正面单层重檐,余均单重单檐。台的平面为十字形,台顶除正面外,余均被楼的抱厦所满占。其后累有毁建,最后一次可考察的为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修建的黄鹤楼已演变成一幢三层三重檐、平面为八边形母体的建筑,并移建于坡台之上,高砖台已全部消失。光绪十年黄鹤楼毁于火灾。在距此整整100年后的1984年,当地再次重建了黄鹤楼。
现图片中展示的是黄鹤楼被毁前旧貌的珍贵资料。

晴川阁
又名晴川楼,在湖北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公矾上,与黄鹤楼隔岸相对,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年),为当时汉阳知府范之箴倡议兴建,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晴川”二字命名。

高塔寺 砖塔
高塔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境内,为北宋古塔。

黄梅县 东渐寺

四祖寺(正觉寺) 四祖庵
四祖寺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城西北十五公里的双峰山中。是佛教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它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庙创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 。

四祖寺(正觉寺) 毗卢塔
又称慈云塔,在湖北黄梅四祖寺西侧山坡上。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四祖道信圆寂后于此建塔。

四祖寺(正觉寺) 四祖龛
四祖寺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城西北十五公里的双峰山中。是佛教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它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庙创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 。

五祖山(东山)真慧寺
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 年)创建,位于黄梅县东12公里的东山,当时称东山寺,后世改称五祖寺。
在黄梅得道的五祖,曾经卓锡于真慧寺。

五祖山(东山)真慧寺寺后授法洞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