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传奇之混沌传承:纪坡民在“抗美援朝”6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5:08:58

纪坡民在“抗美援朝”6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0年10月25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坡民(纪登奎儿子)

抗美援朝,是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思考的问题。这些年来,关于这场战争的书出得不少了。我看过的,中国的,有军科院的大部头,有学术著作,还有各种回忆录,外国的,有美国人写的,有日本人写的,一共大概有十几本吧。我还见过南韩写的,可没有看。我感觉写得比较好的有两本:一本,是徐焰的《第一次较量》,他写抗美援朝的书有两本,这是前一本;另一本,是一个美国人写的,还是早些时候内部出版,主要内容是美国方面决策层的情况,史料很丰富,是权威史学著作。来前稍有一些准备,让我先发言,我就讲几点意见吧。对抗美援朝战争概况的简要评介

朝鲜战争爆发,是1950年6月25日。前四个月,是北朝鲜在打,先是和南朝鲜打,美国很快参战,又和美国打。前两个多月,北朝鲜打得不错,一直攻到釜山外围,朝鲜全境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没解决了。9月15日,麦克阿瑟策划的“仁川登陆”成功,形势急转直下,北朝鲜军队被拦腰截断,转胜为败,向北溃逃,美军大举反攻,越过三八线后,直指鸭绿江。——“仁川登陆”,这是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中的绝招,不过也是他唯一的绝招,随后则是瞎指挥引起的一连串失误,这是一本美国人写的书里介绍的情况。若不是麦克阿瑟的瞎指挥,我军在入朝之前,美军大部队就进抵鸭绿江,重兵沿江列阵,那样的话,对我军来说,麻烦就大了,会变得很难应付。

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正式宣布的时间,是1950月10月25日,也就是六十年前的今天;实际上,志愿军10月19日就入朝了。到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字,共两年九个月。这一段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抗美援朝”。

中国参战后的抗美援朝”,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是“运动战阶段”,基本是我军“解放战争”时期的打法,大步进退,运动歼敌,就是所谓“五次战役”:

第一次战役,是遭遇战,双方不期而遇,我军胜了,不过是小胜。

第二次战役,是我军的典型打法,驾轻就熟,又精心部署,佯为示弱后撤,却大胆向前穿插,然后东西两线大举反攻;美军措手不及,怆惶应战,狼狈后撤,第十师险些被全歼,第八军差点被包了饺子。此役我军大胜,一仗下来,歼敌数万,解放了平壤,推进到三八线。整个抗美援朝,这是打得最漂亮的一仗。美方后来说,就在这一个星期里,中国确立了作为世界军事强国的地位。

第三次战役,美军惊魂未定,继续溃逃,我军再接再厉,乘胜进攻,解放了汉城,战线推进至三七线,这是抗美援朝期间,我军向南推进的最远处。不过从军事上说,这一仗胜得有点勉强,歼敌也不多。我军的战役企图,主要是政治性的:三八线,既然美军打过来了,我军就必须打过去。我方能够取强,还因为美方的判断错误,他们吓坏了,一个劲儿往后逃跑。

第四次战役前,我军连续作战,极度疲劳,后勤距离拉长,粮弹补给不足;而美军摸清了我军弱点,粮弹均靠单兵携带,只能发动星期攻势”,而且美方统帅又换了个厉害的角色,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撤职,换上了李奇微。战役发起后,我方进攻,小有斩获;不久,李奇微强令美军全力反攻,我军火力太弱,力不能支,边打边退,汉城得而复失,到了三八线附近,战线稳定下来。因此,这次战役,我军是先胜后败。主要原因是,我军连战连胜,轻敌了,想把美军赶下海,不切实际。此役的汉江保卫战,我军打得十分艰苦,但非常顽强,美军实实在在地领教了中国军队强劲的战斗力。

前四次战役,基本是连续打的。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以后,我军休整补充,过了几个月,又发动了第五次战役。当时,有情报显示美军有重演仁川登陆”的迹象,我军东西海岸防御部署尚未完成,担心后方供应线被切断,这次战役提前发动,想打乱美军部署,因而准备不够充分。战役发动后,开始,我军向前推进,然后,美军大举反攻,结果,战线又回到三八线稳定下来。此役,我军先进后退,算是平局。这次战役,我军兵力占优势,70万对34万,超敌一倍;但是,美军的火力优势,远非我军所可匹敌,所以未能获胜。

西方国家的舆论时常单凭主观臆测,就渲染中国在朝鲜完全靠人海战术”,有些中国人也这样认为。其实,只有第五次战役,可以说是这样。而前四次战役,第一线兵力,我军比敌军的兵员还要少一些。实际上,我军的战斗力,主要源于勇敢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而不是单纯依赖人多。美军的优势,则是强大的火力和快速机动能力,至于背后有现代工业雄厚实力的支持,那时的中国可以说百不及一。

打仗要知已知彼”,这道理谁都知道,可朝鲜战争时,中美两军遇到的,却是相互非常陌生的对手。应当说,在了解和认识对手并转变应对之计方面,美方比中方更早些,美方是第三次战役后,中方则是第五次战役后。这不是因为美方的统帅更优秀,而是随军记者对美军败绩的狼狈像大肆渲染,搞得国内舆论大哗,统帅机关深受刺激,因此思维模式转变比较迅速。这是美国军队或者说美国这个国家的特点。革命时代的中国,手中没有多少物质手段,“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靠的完全是一股“精、气、神”,这就要求“我们万众一心”,七嘴八舌的,怕忧乱军心,因此不可能采取美国人那种办法。第二个阶段,从1951年6月到1953年7月,是“阵地战阶段”,双方已经开始谈判,不过,也是边谈边打,在三八线附近,反复冲杀,略有进退,战线基本稳定,有两年时间。

在第一年,从1951年夏秋到1952年夏秋,美方居主动、处攻势,依靠海陆空立体战力,用强大火力猛烈进攻,用优势空军的“铰杀战”企图斩断我军后勤供应线;但是,我军顶住了美军的进攻,上甘岭之役,打得最为出色。

到第二年,从1952年夏秋到1953年7月停战,我方武器装备提高,后勒保证改善,完全适应了美方的打法,越打越主动,优势转向我方,在停战前一个月,胜利完成“金城战役”。到朝鲜战争结束时,我军略占上风。

有趣的是,在这个阵地战阶段”,我军的打法,基本上是红军时代那个洋顾问李德指挥“第五反围剿”的打法:——“阵地战”加“短促实击”。看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种情况下错误的打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就成了正确的。打仗,没有什么固定之法,是最“实事求是”的事,我们的军队,传统非常优秀,作战思想灵活得很。

朝鲜战争,从1950年6月到1953年7月,打了三年多一点,从三八线开始,基本在三八线结束,是个平局。但是,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是从鸭绿江开始,打到三八线结束;因此,就抗美援朝而言,中国是胜方。

停战时的战线,就是如今南北朝鲜的分界线,与战前的三八线相比,略有出入:在东线,南方多占了一块,在西线,北方多占了一块;论面积,南方稍多一点,不过,南方在东线所占的,都是山区,穷地方,而北方在西线所占的是平原,人口稠密,经济富裕。所以,北朝鲜不算吃亏。

抗美援朝时,中美双方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差距,比美伊在海湾战争”时的对比之悬殊,还要大得多。我们不仅没有海空军、没有机械化陆军和现代通讯,而且因为没有国防工业,连武器的“制式化”都没有实现。徐焰的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相当典型:志愿军入朝前,因为武器都是缴获来的“万国牌”,枪枝的口径不一致,因此要在鸭绿江边停一天,调换武器,一个师的三个团,把美式武器集中到一个团,日本三八大盖集中到一个团,国产的汉阳造集中到一个团,便于战场上供应弹药。所以,抗美援朝的胜利,完全是个奇迹。

我看过美方的战史资料对中国军队的评价:一,他们在朝鲜遇到的,是世界第一流的军队”,二,“这还是一支文明的军队”。就是说,新的中国军队,不仅英勇善战、意志顽强、指挥高超,战斗力异常强劲;而且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善待俘虏,还是遵循国际有关公约的典范。

关于抗美援朝这场战争的后果,对参战各方尤其是对我们国家的利弊得失,如今人们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应当说,后人完全可以也应当进行分析评价。不过,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也许该专门写本书。

在这里,我只想谈这么两件事:

有一件事,中国政府干得很漂亮,对战争罪犯的教育改造,有国民党的战犯,也有日本战犯,最有名的例子,是把一位当过汉奸傀儡皇帝的溥仪改造成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不少日本战犯刑满归国后,还成为中日友好人士。

不过,据徐焰的书中说,开始的时候,日本战犯普遍拒绝改造,而且态度相当傲慢,主要是不服气。在他们看来,二次大战,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日本是败在美国和苏联手下,并不是被中国打败的。冈村宁茨的回忆录就说,直到战争结束,日军在中国还是百战百胜之军”。

日本人确实骄狂,可近代的中国军队,也实在不像样子。比如,日本曾两次攻打旅顺口要塞,第一次是1895年中日战争,第二次是1905年日俄战争,两次都是日本取胜;可是,俄军防守那一次,战况极其惨烈,日军阵亡了数万之多,而前一次中方守卫时,日军攻克要塞,只阵亡了38人。那时的中国军队如此不经打,也难怪人家有那样的印象。

日本战犯态度开始转变、逐渐认罪伏法、并有认真的反省,是抗美援朝。不过刚开战时,他们还在观望,是在得知中国军队打了胜仗之后,态度才真正产生变化。这说明,教育改造固然重要,可如果你不能表现出力量,而只靠道德感化,也难以奏效。

另一件,是朝鲜战争一、二十年以后,在越南战争时的事。

抗美援朝前夕,1950年10月2日,周恩来接见印度大使潘尼迦,因为中国和英美没有外交关系,托他通过英国给美国捎话:美军不能过三八线。否则,中国要管。这两句话很重要,如果稍作点解读,它实际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如果美军不过三八线,而只是南朝鲜军队进至三八线以北,中国还可以不出兵。大家知道,当时的形势,北朝鲜军队实际上已经瓦解,南方有美军守护而无后顾之忧,让南朝鲜军队全力打过三八线,北朝鲜的全部陷落,估计也只是多费点周章、多花点时间吧。这样的结局,对中国显然还是很不利,可美国人如果算盘打得精一点,就会知道他们的目标基本可以达到;自然,最倒霉的就是金日成了。可即便如此,如果美国人态度稍为节制一点,中国仍然准备接受。

懂点国际政治的人都知道,二战”以后,三八线,附属于“雅尔塔体制”,是它的一部份。因此,中国向美国传达的信息,实际上是告诉他们:虽然“雅尔塔体制”是美苏搞的,在也未必那么“正义”,中国当时并不想在世界上挑战“雅尔塔体制”。可以说,中国这个态度,对美国相当有利,完全可以接受。可是,美国人太傲慢、也太粗心,他们的眼里那里看得起中国人,对潘尼迦捎的话,根本不当回事儿。结果,就是后来发生的众所周知的历史。

1964年,“北部湾事件”后,越南战争急剧升级,美军在越南大举增兵,并轰炸北越。中国的态度,一方面,公开表示坚决“援越抗美”,另一方面,为避免战火烧到中国来,也私下给美国捎信:美国空军轰炸北越,不能越过中越边境;美国陆军的军事行动,不能越过十七度线。有了朝鲜战争的教训,这一回美国人学乖了,再也不敢不把中国人的话不当回事了。在那之后,越南战争又打了十来年,美国人搞得焦头烂额,还能不一肚子恼火!可是,一直到美军狼狈撤出越南,他们支持的南越政权也彻底垮台了,美国对中国私下传话告诉他们的底线,虽然很不情愿,却甘愿“自缚手脚”,始终信守着:美国空军轰炸北越,从来没有越过中越边境,虽然中国对越南的大量援助照样进行,中国境内始终没有落下美机的炸弹;

美国陆军在南越的军事行动,尽管明知北越是后方基地、而且全力向南方渗透,也相当自律”,一直限制在十七度线以南。

据说中国这个词,英文的字意是瓷器”。不知这是否让西方人认为,中国的饮食器具,就都是瓷的。不过,在朝鲜战场上试了试以后,美国知道了,起码中国人的锅,也是铁家伙。如今关于抗美援朝的一些议论

关于抗美援朝,如今议论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出兵的决策,是党中央的集体决策”?还是毛泽东的“个人决策”?有些人的观点认为,抗美援朝,是毛泽东的个人决策,是他解放以后“违背民主集中制”实行“独裁专断”的开端,因此“抗美援朝”的决策是错误的,并由此导致建国后的一系列错误。抗美援朝是个人决策”还是“集体决策”?让我说,既是“集体决策”,也是“个人决策”。中国关于抗美援朝的最后决定,不仅是中央领导集体做出的,而且中国政府和各民主党派,也都发表声明赞成,因此,从程序上说,是“集体决策”。当然,在决策过程中,有争论,也有不同意见,如今有些人的回忆录,提到关于这些不同意见的另星信息,引起人们的兴趣。不过,中央决策核心的三次最重要的会议,一次书记处会议,两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记录的档案材料尚未开放。所以,关于最高决策的详尽情况,我们现在还不知道。

最后决策层的情况,从如今披露的信息来看,当年的大多数中央领导人,开始都不赞成出兵,明确赞成出兵的,只有两个人,毛泽东和彭德怀。不过,我听军队一位朋友说,彭德怀赞成出兵,有点另外的缘由。

事情是这样的:1950年初,毛泽东在苏联访问,谈判出现僵持局面,可他也没闲着,又在操心国内的事。国际上关于西藏的动向,引起他的警觉,须迅速决策,他打电报给彭德怀,要求一野从西北尽快进军西藏。可彭德怀回电,却讲了一大堆困难,气候、道路、装备、准备不足等,总之是不行。毛泽东担心日久生变,迟疑拖延不得,遂打电报给刘、邓,要求二野从西南进军西藏。刘、邓一点价钱也没讲,痛快地答应了,随后的事大家都知道,进军西藏的,是二野的部队,张国华的十八军。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要进西藏,铁路、公路、航空都没有,确实非常困难。不过,对西藏地理形势有点了解就会知道:历史上的进藏路线,首选青藏线,还有人说是新藏线,这都在彭德怀一野的地盘;而西南的川藏线,地形是高山和深沟相间,历来是最难走的。刘、邓的部队胜利完成进藏任务,彭德怀自然脸上无光,而且会觉得,这一回,他欠了主席一笔情。

毛泽东要出兵,总得有人挂帅,和美国打仗,不可轻敌,自然要挑选他麾下最优秀的将领。可是,他的爱将林彪拒绝了,可能是怕砸了常胜将军”的招牌,身体也确实有病;另一位战将粟裕,脑部战伤发作,也病倒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正在为难之际,彭大将军挺身而出,正好还了前面欠主席那笔人情。我听来的这段缘由,准头不准头,大家也姑枉听之吧。

总之,抗美援朝,中国出兵,从程序上说,做到了集体决策”;不过,从实质上讲,应当说是毛泽东的“个人决策”。对这件事,我们可以这样想:假如当时的中央,没有毛泽东这个人,比如在解放战争后期牺牲了,那么,到抗美援朝时,很大的可能性,中国出兵的决策是做不出来的。

关于抗美援朝,如今议论的另一个问题是,当年中国应该不应该出兵?抗美援朝已经过去60年了,如今又在争论这样的问题,这很有趣。因为,我想,当年中国出兵之前,在党中央会议上讨论的,就是这样的问题。不同的是,如今的讨论,只是“马后炮”,大概有人觉得,能当个“事后诸葛亮”,也是一件心理感觉很不错的事情吧。当然,我不是说今天不应该讨论这样的问题。不过,虽然档案尚未开放,可我想,不赞成出兵的理由,比如,中国战乱百年,应当休养生息,中美双方实力悬殊,打不胜怎么办?等等,当年的中央领导人,智力水平并不低,不会想不到这些情况。

至于有人说,抗美援朝影响了解放台湾,我看,在当年中央会议上,即使持不同意见的领导人,也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发动进攻,两天后的 6月27日,美国就宣布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凭我军当年的装备,这使解放台湾成为不可能了;实际上,毛主席撤销解放台湾的命令已经下达了。这些情况,已经是三个多月以前的事了,参加中央会议的领导人,如果连这都不知道,还坐在那里开什么会呢?如今认为抗美援朝影响解放台湾的人,他们对朝鲜战争相关背景了解的信息,比当年的中央领导人晚了六十年、还要加上三个多月。

关于抗美援朝,如今的争论,真正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当年中国出兵,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对抗美援朝的是非得失,这是一个我们事后如何评判的问题。这无疑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过,我们都知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因此,对中国出兵正确与否的评判,主要不是看它是“个人决策”还是“集体决策”、也不是纠缠毛泽东是否“违犯民主集中制”或者“凌驾党中央之上”一类问题,因为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当然,抗美援朝”的“实践”,已经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所以,我们今天讨论中国出兵正确与否,实际上是对抗美援朝以后的历史进行分析、研究和评判;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回顾往事,实事求是,资治通鉴,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不仅应当,也是有益的。

对中国出兵的是非得失,有些评判很好玩儿。比如说:抗美援朝扬国威军威,巩固了中苏友好同盟关系,这是正确的,而影响国内经济建设,造成中美对抗,则是错误的,等等。这些人大概是学会计的,像会计科目的收益”和“借贷”栏一样,拉了一个是非得失的清单。当然,现代社会崇尚“民主”,当会计的人,也完全有权评论国家大事,包括朝鲜战争。不过,这种评判是非的方法,就好比说:吃饭喝水是正确的,拉屎撒尿是错误的,起床上班是正确的,晚上睡觉是错误的,好玩吧。实际上,这打仗的事,即使胜仗,也是“毙敌三千,自损八百”,利弊得失,要综合权衡,决策正确与否,不是这么个说法。

对这些意见,有也有人提出反驳说:抗美援朝,国内经济恢复没有受影响。这其实也不符合实际,抗美援朝,军费花了六十多亿,这笔钱如果用来投资建设,经济发展的情况肯定要好得多,怎么能说没有影响呢?

还有,关于抗美援朝敌我双方毙、伤、俘、失踪”的数字,说我方比美方要少。我不相信这种说法。美军有海空优势,陆军火力也强得多,我方的伤亡多一些,这是合理的,并不丢人。有些文章在“阵亡”、“伤亡”、“作战减员”、“伤亡损失”这些词汇上,用不同口径,搞文字游戏,这不科学,也不严肃。

我不懂多少军事,不过我觉得,徐焰书中介绍的情况比较可信:我军阵亡34万,伤与亡的比例,一般为3︰1,也依战地救护水平有所不同,这方面我军不如美军。所以,我军伤亡总数约在百万左右。

我想,我们如今谈抗美援朝,是在研究历史,而不是像当年搞战前动员一样,主要考虑鼓舞士气。作为研究历史的观念和方法,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这些话,不能只挂在嘴上。

况且,抗美援朝的历史,涉及参战的各方,后来也不只是我们一家在研究。当年我们在战场上的仗打得那么漂亮,现在只是研究这段历史,如果讲得太不靠谱儿,会让人家笑话的。

夹击中的奋斗”—— 毛泽东在抗美援朝时的困难决策

对抗美援朝的决策,如今持肯定态度的,列举了这么几个方面的理由:

朝鲜是我们的近邻,两国历史关系悠久深厚,也是历史上外敌入侵中国的通道,北朝鲜政府已经正式向中国请求出兵援朝,我们不能拒绝。

美国在国共内战时支持国民党反共,在麦卡锡主义的浪潮中敌视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又进驻台湾海峡,干涉我国内政,阻碍解放台湾。

唇亡齿寒,户破堂危,如果不出兵援朝,让美军推进到鸭绿江,直接威胁我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基地,即使美军不大举进攻中国,但中美两方在鸭绿江两岸严峻对峙,我们国家也不能安心进行经济建设。

我国已经托印度大使捎信,为避免中美直接冲突,希望美国稍加节制。但美国人骄狂傲慢、一意孤行,根本不把中国政府的态度当会事儿。

我认为,这些理由都是对的。不过,这都是关于美国方面的因素。毛泽东出兵援朝的决策,还有一些因素,也许更重要,就是对苏联方面的考虑。

我国对外开放以后,关于朝鲜战争的信息,比过去多得多了,尤其是苏联档案解禁以后,我们也搞回来一批,国际方面的情况,如今很明确了:

1950625日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是北朝鲜;对这一点,以前我们不便说,主要是为了在外交上照顾北朝鲜的立场。这盟友之间的事情,也麻烦得很。

不过,美国在很长时间里,认为朝鲜战争是中苏合谋,要搞什么共产主义扩张,判断也是错误的。造成判断错误的重要原因是,美国在麦卡锡主义的狂潮中,把当年曾和中共领袖密切交往、有真知灼见的中国问题专家如谢伟思等,当作共党间谍整肃了,直到尼克松访华后,才平反昭雪。所以,对中共领袖的意图,纯属主观臆断,拍脑袋,盲目决策。

真实的历史情况,朝鲜战争,是斯大林和金日成两方背着中国秘密策划的,直到开战前才告诉毛泽东。在朝鲜方面,金日成要实现民族统一,即便使用武力,那是人家的内政,别人也不好说什么,无可厚非。不过,如果没有苏联支持,北朝鲜光靠自已的力量,金日成即使想打,也不现实。所以,朝鲜战争的决策,主导方是苏联,是斯大林的决定。

至于中国,不仅没有参加合谋,而且毛泽东很不希望发生这场战争。那时候,中国自已的仗还没有打完,毛泽东关心的是解放台湾。对苏朝合谋的事,也许有所觉察,但毛泽东的想法是:先解决台湾,立足于自已,也希望得到苏方援助;待台湾解决后,苏朝方还要在朝鲜打的话,中方腾出手了,也可以提供援助。可是,主导权掌握在斯大林手里,他一手托两家,军事援助给谁,取决于他的决定;而他的决定,同毛泽东的愿望截然相反,拒绝帮助中国解放台湾,却全力援助北朝鲜发动统一战争。

新中国刚成立,毛泽东刚执政,就碰上这么一件意料之外的事。这国家之间的事,真是冷酷无情,斯大林毫无信义,而且居心叵测。中苏之间刚签订了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还是盟友呢,可墨迹末干,他就和金日成密谋策划了一场战争,却背着毛泽东,把中国这个盟友给出卖了。《剑桥中国史》说,朝鲜战争,是斯大林对中国的一个阴谋。我赞成这种看法。

作为分析问题的逻辑,我们要弄清毛泽东出兵援朝的决策动因,就要先弄清朝鲜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为此,就要弄清斯大林策划朝鲜战争的决策动因。

那么,斯大林策划朝鲜战争这个阴谋,他的想法是什么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已经有人查阅了苏联当年的历史档案,查证斯大林的电报、文件、谈话等;应当说,研究历史,首重史料,这很必要,也很重要。不过,我们也应该知道,执掌大权的政治领袖,主要是实践者,是做事的,而不是著书立说的,也不是只卖嘴皮子的,有些事情,尤其是重要的决策,他们有的时候也许是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朝鲜战争的决策,已经是六十年前的事了。因此,我们从朝鲜战争之后事态发展的轨迹中,来了解斯大林当年的想法,弄清他的战略思想和决策动因,不仅是可取的,也许还更可靠些。

朝鲜战争的大背景,自然是冷战。二战结束不久,美苏就由战时盟友反目成仇了。冷战的形成,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美苏都有责任;不过,干涉希腊内战富尔顿讲演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这一系列事件,美方似乎更主动一些。美国频频得手,苏联不甘示弱,可是,柏林危机一出手,斯大林对杜鲁门的决心估计不足,而且美国的实力之雄厚,竟然用飞机给西柏林运煤炭,也实在出乎意料。僵持了一年,以苏方退让告终。此前不久,还发生南斯拉夫叛离情报局的事。这些事,让斯大林很是灰头土脸。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东西方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倾斜,苏联的日子好过得多了,斯大林又开始打主意:西方不亮东方亮,也许在东方搞点名堂,能在冷战中扳回一局;同时,祸水东引,对苏联以及华约国家的小兄弟显然更为有利。这是斯大林决策的近因。

关于朝鲜战争的决策,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毛泽东访苏。在斯大林的眼里,毛泽东的桀傲不驯,令他颇费踌躇,一番思虑运筹,最后下定了朝鲜战争的决心。毛泽东访苏,总的来说,谈判桌上的较量,中苏双方互有妥协让步,基本算是平手;可对斯大林来说,这个毛泽东,若与刘少奇相比,也实在让他刮目相看。谈判的过程,有人已有专门著述。这里仅举一例:

19497月,刘少奇访苏,成果颇丰,相当成功,气氛也非常友好。斯大林高兴了,在宴会上祝酒时,要为世界革命中心将来转移到中国干杯。可是,刘少奇拒不举杯,推辞再三,甚至搞得有点尴尬了,最后也没有干这杯酒。尽管影响气氛,可这也让斯大林感到放心。当然,刘少奇当时做的也没有错。

1949年底毛泽东访苏,第一次见面就向斯大林抱怨:他这个人,长期受打击,有话无处说。有人评论,毛泽东外交应对不得体,这可能有点道理,这方面的本领,他不如周恩来。不过,领袖之间的应对,是战略家的意志较量,毛泽东见面第一句话,其言外之意,就是要追究苏联指导中国革命的错误和责任!斯大林不愧国际政坛的老手,应对可谓机敏得体,可心下也不免一惊:全世界的共产党领袖,有谁可曾一上来就敢对他这样讲话?以后的谈判,毛泽东本钱有限,却公然叫板,几度形成僵局;当然,对双方而言,当时都不可能破裂;可当初答应过刘少奇的有些事,也不再提了。

就在这时,19491月,老谋深算的斯大林,做出了朝鲜战争的决策。

在此之前,苏联对朝鲜的政策,并不支持金日成武力统一,也没有大规模武装北朝鲜,对日本在朝鲜留下的工业设备,能搬走的尽量搬走,然后军队也撤走了。而且还说了,亚洲革命的事,以后由中国负责。

可在此之后,苏联对朝鲜的政策变了。在军事方面,转而支持金日成武力统一朝鲜全境,为此,对北朝鲜进行大规模军事援助,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训练部队,参加制订作战计划等,尤其飞机坦克这些进攻性武器,使南北两方军力对比急剧倾斜。金日成还从中国要走了原属四野的朝鲜籍官兵,这些有实战经验的部队,成为北朝鲜军队的主力。

斯大林决定支持金日成发动朝鲜统一战争,当然希望北朝鲜能够打胜,实现朝鲜统一;不过,作为久历战争风云、见过大世面的军事统帅,斯大林也不会一厢情愿地只想着胜利,而根本不考虑失败的可能性。当然,对失败的可能性以及后果,为了鼓舞土气吧,他可能没有说过,但不等于他就没有考虑过。实际上,如果站在斯大林的角度,他的考虑可能会是这样的:

如果北朝鲜打胜了,实现了朝鲜统一,金日成自然最满意,可他不能不感激斯大林,苏联在朝鲜的影响力由此大增,当然什么事都好商量。比如:旅顺港如果归还中国了,军事基地就可以迁到釜山,苏联在远东照样有不冻港,而且可以控制日本海,作为对美国和日本的威摄,态势更为有利。朝鲜在东北亚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原来说中国负责亚洲革命事务,就可以不再包括朝鲜了。所以,综合权衡,如果打胜了,最大的受益者,实际上是苏联。

可是,如果北朝鲜打败了呢?如美军不干涉,这种可能性不大;倘若美国出兵,北朝鲜败局就很难避免。有些人评说,斯大林没有估计到美国出兵,是战略判断能力不行。我觉得,这种分析不透彻,低估了斯大林了。对美国出兵的可能性,斯大林可能没有说过,可是他不可能连想都没有想过。

实际上,我们只要看看地图就会明白,斯大林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打的:朝鲜和中国的边界长达一千多公里,和苏联的边界只有区区20公里;而且,相邻的中国,是工业中心的核心腹地,相邻的苏联,则是远离腹心的边疆之地。

因此,如果金日成打败了,美军推进到鸭绿江边,对苏联固然不利,但中国受到的威胁却大得多。中国被推到与美国隔江对峙的最前沿,这样的地缘战略形势,原来答应过的一边倒,恐怕就不能只是嘴上说说了。

所以,如果全面审视朝鲜战争:下最大睹注的,是金日成,胜了,是大赢,败了,则输光;斯大林的盘算最精,胜了,受益巨大,败了,受损有限;而最大的利益攸关方,则是中国,而对中国来说,如打胜了,收获的利益,中国没有份儿,除了已经失去解放台湾的机会,还要加上失去在朝鲜的影响;若打败了,除金日成之外,受害最大的一方,是中国。久历国际风云的斯大林,不会想不到这一点;也许他还想到,桀傲不驯又智力过人的毛泽东,未必看不破他走这一步棋的用心。所以,他与金日成谋划朝鲜战争时,要背着毛泽东。

以上的分析,是军事方面的。有人可能未必认可我这些话。那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斯大林在外交方面是如何运作的。

19491目,毛泽东还在苏联时,作为对中国的友好姿态,苏联在联合国提出一个提案,要求驱逐蒋介石集团,把联合国的席位给新中国。苏联这个提案,当然被美国否决了。苏联为表示抗议,愤而退出联合国。这件事,苏方事前曾向毛泽东通报,并征得中方同意。那时,中方对国际上的事所知不多,对联合国也不了解。可是,即使毛泽东心知肚明,那时中国在联合国没有席位,对苏联在联合国的行为,中国又能有什么办法?

但是,苏联随后的行为就奇怪了,苏联宣布退出联合国,并没有放弃苏联在联合国以及各种机构包括安理会的席位、资格和权力,苏联驻联合国大使马立克也没有打道回国,只是不参加安理会的会议了,就在纽约联合国驻地的公寓里呆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苏联人玩得是什么把戏?我看过葛罗米柯的回忆录,他当时担任苏联副外长,三十多年后,葛罗米柯说,他还是不明白。

不过,随后发生的事实,却很清楚很明白。

1950627日,朝鲜战争爆发第三天,联合国做出决议,向朝鲜派遣联合国军,并提名麦克阿瑟挂帅,所谓联合国军,其实主要是美军,却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要说,联合国成立不久,世界就进入冷战,美苏对峙,外交亦然,奉行的是两个凡是的方针:凡是美国支持的提案,苏联就否决;凡是苏联支持的提案,美国就否决。所以,冷战时代的联合国,整天就是吵嘴磨牙,什么事也做不成。可这一次,美国比后来伊拉克战争时幸运得多,如此重大的事项,怎么就轻而易举地决定了呢?原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的苏联,驻联合国大使拒绝出席安理会,马立克缺席了。

19511月,中国已经出兵参战,三次战役,连战连捷,战线推进到三七线。这时,联合国做了一个就地停火的决议,中国拒绝了这个决议,应当说是个失误。随后,联合国又做了一个决议,谴责中国侵略。这些决议,对朝鲜的战场形势虽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可是,联合国决议指责中国侵略,毕竟不是什么好事,新中国还没有来得及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已,就不仅被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而且还被联合国谴责为侵略,这在软实力方面,无疑是重大损失。那么这个时候,享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苏联大使,马立克又在干什么呢?他仍然拒绝出席联合国安理会,在联合国官邸公寓里,悠哉悠哉地看热闹呢。

在联合国做出这两个决议时,苏联驻联合国大使马立克,一直呆在纽约联合国驻地,苏联退出联合国,时间大约一年,在这两个决议之后,他又回来了,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仍然坐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上,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资格和权力,毫发无损,一切照旧。对这桩怪事,三十多年后,葛罗米柯说他还是不明白。可是,如今我们想弄清楚的是:莫非1950年的斯大林老年性痴呆了?还是三十多年后的葛罗米柯在装糊涂?

刑侦学有一条道理,根椐后果的受益和受损,可以分析判断谁是罪犯和作案动机。一场朝鲜战争,使我们新生的共和国,在地缘战略上处于严峻而险恶的境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又背上侵略的恶名而被排斥在外。运用刑侦原理进行分析,这就是那个牢不可破友谊的盟友对中国设计的圈套。难道你能说,认为斯大林居心叵测,就一定是诛心之论?

当然,如果我们认为,毛泽东对斯大林的叵测居心,一开始就高瞻远瞩,洞察一切,那恐怕也未必。在国际舞台上,毛泽东毕竟是新手,若论纵横捭阖的经验之老道,斯大林显然远在他之上。实际上,中国人即使智力不是非常杰出,到了事后,对自已的国家吃了大亏,也不会毫无觉察。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抗美援朝的决策,毛泽东就面对这样的局面:前面的明枪,是向鸭绿江汹涌扑来的美军,背后则是一个超级大国的综合实力;后面的暗箭,则是曾在三巨头的交锋中修炼得道、老谋深算的斯大林设计的圈套,而且背后的综合实力,也是一个超级大国。

两军对阵,大敌当前。对前面的明枪,完全可以开动宣传机器,公开大声疾呼;可是,对后面的暗箭,斯大林居心叵测的圈套,那时的毛泽东,即使看出了门道,却只能默默地记在心里,不能公开讲出来。

作为中国的政治领袖,一个实践的战略家,毛泽东当下最紧要的事,是面对国家迫在眉睫的危急处境,迅速做出决策。作为打了半辈子仗的军事统帅,毛泽东深知兵凶战危,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况且要迎战的,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不过,出兵援朝,涉及战略全局,既迫在眉睫,更关乎国家未来,对后面的暗箭,即斯大林挑起朝鲜战争的决策动因,毛泽东在做决策时,也不可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概言之,前有明枪、后有暗箭,在这样的处境下,进行夹击中的奋斗。这就是毛泽东出兵援朝的决策背景。

对前面的明枪,当然主要是斗力,这是战场上的事。面对强敌,那时的中国,没有军事工业,没有国防科技,没有海空军,没有机械化陆军,武器装备连制式化也没有实现。毛泽东的手中,只有一支新的中国军队,这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军队,高度政治化,英勇顽强,指挥高超,久经战阵,经验丰富。这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军队,对这支军队,毛泽东很有信心。现在,到世界上同世界第一强国较量,主要就依靠这支军队了。

对后面的暗箭,则主要是斗智,而且表现为共同对敌的妙算。这种妙算,不能像对部队进行战前动员那样慷慨激昂,也不能像对群众进行公开宣传时那样义正辞严,甚至在党和政府的会议上,有些话也不方便讲。—— 有一件事,耐人寻味:以前我们都知道,周恩来让潘尼迦通过英国给美国捎信,是1950102日;可是,一本美国人的书里写道,时任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向印度武官也讲过同样的话,也是捎信的意思,而且时间还要早五天,是927日。对此,合理的推论是,102日周恩来同潘尼迦谈,是中央书记处会议的决定;而927日聂荣臻同印度武官谈,则是直接受毛泽东的差遣;显然,在此之前,毛泽东己经和将军们谈过此事,而且不止一次了。这使我产生一个公开材料没有讲过、实际上却相当合理的猜测:出兵援朝的决策,毛泽东当然要在中央的书记处和政治局的会议上集体讨论决定;可是,作为军委主席,事关出兵援朝,他也会把将军们找来商量;也许,有些在中央会议上不方便说的话,比如分析和应对斯大林的暗箭,和将军们谈起来,或许可以畅所欲言一些;而党中央,比如政治局吧,虽然在延安整风后,已经在思想上摆脱了苏联人的控制、能够独立决定自已的政策了,可那个时候,在有些人的眼里,斯大林仍然像一样,要在一起开会商量如何对付斯大林的暗箭,恐怕还是不大方便的,而且,如果毛泽东有点小人之心的话,可能还会怀疑是否有人会向斯大林告洋状呢。

毛泽东同暗箭主要设计者斯大林的较量,这场表现为庙算斗智,其一招一式,一字一句,一言一动,一进一退,既是军事的,又是政治的,既不能贻误转瞬即逝的战机,又要运筹对国家的长远影响。总之,既要对明枪,又要防暗箭;而且,这种斟酌再三,反复权衡,主要只能在毛泽东的心中默默地进行。对毛泽东来说,这无疑是对他领袖智慧的考验。

前有美国的明枪,后有斯大林的暗箭,是否出兵援朝,既要掂量国情,又要考虑世界格局,既不能贻误转瞬即逝的战机,又要运筹对国家未来的长远影响,毛泽东的决策,无疑是非常难难的。这一点,大家现在说得不少了。可是,如今六十年过去了,或许对历史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了。那么,今天看来,毛泽当年决定出兵援朝,究竟是正确的决策呢?还是错误的决策呢?我想,作为我们今天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或许可以反过来这样假定:如果当年毛泽东决策不出兵援朝,那样的话,后来的中国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

195010月,如果中国不出兵援朝,那么朝鲜战场的情况大体会是:美军推进到鸭绿江,朝鲜全境陷落;按斯大林指令,金日成带着他的党政机关和少量军队,逃过鸭绿江,在中国成立流亡政府;朝鲜境内,剩下少量部队打游击。

美国大获全胜,自然会更加傲慢骄狂,美军会不会撤走呢?从他们至今还赖在南朝鲜的情况看,恐怕未必撤军,甚至肯定不会。斯大林在冷战的较量中又输一局,未必就肯善罢甘休。金日成年轻气盛,更不会甘于如此惨败,他会下令游击队加紧活动,并在中国东北整训军队,准备卷土重来。

有金日成留下的游击队,李承晚统治的朝鲜,很难是个安定团结的局面,况且他也没有后来朴正熙的能力。在美国的支持和控制下,李承晚也不可能对中国友好。因此,对中国来说,朝鲜不仅是一个恶邻、还是一个敌国。

中国面临的形势,也许更切近的是,鸭绿江两岸会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只要看看后来的三八线,我们就不难想象:鸭绿江就变成三八线了。不同的是,鸭绿江的对岸,就是中国。中美双方重兵集结,虎视眈眈,隔江对峙。而金日成要支援朝鲜境内的游击队,传递情报、提供补给、武装渗透等。那么美军呢,从他过去的行为看,也未必不会直接干预。因为还在中国出兵拨朝之前,美国飞机就轰炸了中国边境城市丹东。—— 对这件事,美方的解释是:美国空军轰炸的目标,并不是中国,只是鸭绿江桥;炸弹落在中国,是投弹技术上的原因。可是,军事行动,永远都会有技术因素,这个理由,随时可以找。因此,鸭绿江这条中朝边境,绝对不会是和平的。

如果中美双方长期隔江对峙,中国面临的问题是:美军拥有现代化的强大武力,尤其是有海空优势,而这些,中国没有;中国的优势,是英勇顽强的官兵和灵活机动的战术,而这些优势,在隔江对峙的情况下,却用不上。

隔江面对现代化的美军,中国要守卫自已的领土,怎么办呢?比如,要在鸭绿江北岸部署空军,当时的办法,只能向苏联求援,帮助中国组建空军。

这时,斯大林会会是什么态度呢?设想一下吧,假如我们是斯大林,会怎么想?会怎么说?斯大林对中国的想法,印象肯定不好,一是不听话,让你出兵,你不出,二是看不起,缩头乌龟,胆小鬼。斯大林或许会这样说:唉呀,这个空军,是技术军种啊,你们搞不了的;而且,空勤、地勤、气象、雷达,各种专业技术人材,要培训好几年呢,现在临阵磨枪,也来不及呀;这样吧,还是苏联派空军过去,一个军够了,先替你们顶着。随之而来的,斯大林又会说:空军的基地场站,要有苏联的高炮和陆军部队守卫,后勤供应的铁路线,也要驻扎苏军保证安全,等等。如果斯大林提出这样一些要求,中国有什么讨价还价的本钱呢?恐怕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听斯大林安排。

我们不要忘记,当年的东北,旅顺还有苏联驻军,海陆空军都有,大连是国际港,行政权属苏联,那个丁字形的中长铁路,则由中苏共管。而这些,都是雅尔塔定下来的,中苏两国也有条约依据,虽然承诺归还了,可尚未到期,条约仍然有效,中方不能不遵守条约吧。因此,如果斯大林提出这些要求,不仅是大敌当前的客观形势需要,而且,两国之间并不需要重新订立新的条约,只须将原有的条约作点解释,在时间上稍加延长、在内容上稍加扩展而已,不费多大事儿。

可这样一来,中国会是个什么情形呢?不需要太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就会知道:如果苏联在中国的东北驻军,海陆空军都有,不多说,五十万吧,东北就变成东德了。西方人说:无论世界任何地方,只要俄国人进去了,就不会离开。这句话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不过,同东德不同的是,东北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中国的领土。因此,除非东北变成满州国、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或者俄国人更熟悉的黄俄罗斯;那么,斯大林把东北攒到自已的手心里,就等于把整个中国都攒在自已的手心里了。

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力吧,如果混到那种地步,中国会怎么样呢?

南面的台湾海峡,第七舰队早已进驻了;北面的鸭绿江,中美隔江对峙、冲突不断;只要看看今天还在闹什么藏独疆独,天晓得中国周边还会闹什么事?在美国人眼里,中国既贫穷又怯懦,既是无赖国家,还是缩头乌龟,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份量,国际上也不可能有什么地位。在那样一种情形下,我们能希望将来有一天,还会有什么中美友好或者战略伙伴的关系、甚至“2G”的局面吗?

而在东方阵营里,朝鲜战争的缩头乌龟,怎么能让斯大林青眼有加?中国人还会有什么发言权?不过,苏联已经把中国攒到手心里了,对中苏友谊牢不可破,也许还会友谊地久天长,斯大林倒是可以比较放心了。当然,有苏联的核保护伞罩着,也许美国不敢对中国大动干戈,比如扔原子弹;可是,如果中国还要发展经济、搞工业化、甚至搞什么国防建设,在向苏联要求援助的时候,那可就要看苏联人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了。而且,中国的外交内政,都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即便只是国内政策的重要变动,也得先到莫斯科请示汇报、得到批准才行,更不要说后来改革开放那样的历史性变革了。谓予不信,布拉格之春便是榜样!

那样一个中国,还有什么前途呢?可以说,永无出头之日。

身为中国人,想到这里,能不倒抽一口凉气、出一身冷汗吗?我写到这一段时,也大有毛骨悚然之感。所幸的是,这不是我们国家的历史。因为,早在六十年前,为了出兵援朝的决策,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当毛主席苦思焦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时候,大概已经出过好几身冷汗了。

如今,在有些中国人的眼里,这个世界的真理,似乎就只有市场经济富起来,有了这两条,中国就会繁荣强盛起来。真是幼稚得吓死人。“156”—— 中国抗美援朝的战利品

对这个小标题,人们可能有点莫名其妙。让我们还从朝鲜战争说起吧。

对毛泽东出兵援朝的决策过程,沈志华搜集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并进行了多年的扎实研究,我看过他的书,也听他谈过,对他的研究,我很钦佩。据沈志华的研究,毛泽东出兵援朝的决策,经历了三反三复。沈志华的研究,曾经和李海文有更深入的交流,我听李海文说,她也研究过毛泽东出兵援朝的决策,她的研究要更加细致,李海文的研究结论,是五反五复

我得承认,对毛泽东出兵援朝的决策,我研究的很不够,看过沈志华的书,却没有认真研究,所以今天要出丑了,这三反三复五反五复的具体情况,我记不起来了。总的印象,这三反三复五反五复,经历的时间并不长,应当都是毛泽东在同斯大林斗智期间发生的事。这三反三复五反五复中,我的印象比较深、记得比较清楚的,是最后一次反复,在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有关情况和我的分析。

时间到了1950108日,中国出兵援朝的决策,经历了前面的几次反复,大体定下来了。这时,周恩来奉毛泽东之命赴苏访问,同斯大林谈判出兵援朝的有关事宜:中国军队出兵援朝,苏联提供武器援助,尤其是出动空军参战。此前双方交换意见,这些事大概已有初步的共同意向,这次需要最后当面敲定。已在苏联养病的林彪,也同周恩来一起参加谈判。

但是,谈判中间,斯大林又变卦了,苏联空军参战,原来答应过的,又拒绝出动了;说是部队转移时间来不及,可这理由完全站不住脚,空军机动能力强,比地面部队快得多嘛。实际上,斯大林内心的真实想法,对和美军直接交手,还是有顾虑,不愿让苏军亲自上阵。前面答应出动苏联空军,大概也是哄着憨狗咬狼,为了说服中国出兵吧。现在,看到中国出兵的事已经定下来了,入朝的命令也下达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斯大林却临事而惧,在最后关头,一个紧急闪避,又出溜到一边去了。他的如意算盘大概是:让中国凭着决策的强大惯性,像离弦之箭一样射向朝鲜,同美国迎面相撞!而苏联人则可以彻底抱个不哭的孩儿,隔岸观火,连空军也不用出动了。

有毛泽东临行时交待的底线,周恩来坚持中方立场:苏联必须出动空军参战,否则中国就不出兵。双方唇枪舌剑,软磨硬泡,一直熬到凌晨,最后还是谈崩了:斯大林拒绝出动空军,中方则收回出兵援朝的决定。

但是,据师哲回忆,第二天上午,毛泽东来电,宣布中方决定:即使苏联不出动空军,中国也要出兵援朝。周恩来当即给苏联外长维辛斯基打电话,维辛斯基很感诧异:昨天晚上不是已经谈过了吗?既然你们决定不出兵了,我们还有什么好谈的呢?周恩来的态度,大概会让顾维均艳羡不已,他说话的口气,从容淡定:我现在给你打电话,并不是要和你们再谈什么;我只是将中国政府的决定,通知你方。

据说,斯大林听了以后,掉泪了,是啊,他确实感动,眼看就要在全世界面前大大丢脸了,现在,毛泽东的决定,可以让把他把面子捡回来了。可是,斯大林无疑也会意识到,这出兵援朝的决策,在经历了几反几复之后,他在毛泽东的面前,却把理输光了,面子也丢光了。

是啊,朝鲜战争,本来是斯大林挑起来的。可是,现在打败了,苏联却撒手不管了,要往后出溜,让中国去给他擦屁股、收拾这个烂摊子!

中间,金日成打得顺利时,毛泽东就告诫他们不要太乐观,并提出可以让中国军队给他们守卫后方,可好心当成驴肝肺,被苏朝方面拒绝了。斯大林很戒备也很自私:眼看鸭子快要煮熟了,怎么会让中国来分一杯羹?

仁川登陆之前,中方以惊人的准确性,向苏朝方通报了美军动向的情报;可是,他们被一时胜利冲昏了头脑,听不进去,可能也不相信,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又不愿接受中国的援助;结果,煮熟的鸭子竟然又飞了,胜利化为泡影,而且一败涂地,金日成差一点就要亡党亡国!

当初,斯大林刚愎自用,反复无常,又一意孤行,毛泽东却顾全大局,精心谋划,又诚心相待,而且表现出惊人的准确预见和杰出的战略智慧,在几反几复之后,面临危急的战局,终于达成共识。可是,现在出兵援朝、箭在弦上了,斯大林却临阵怯战,出动空军的事,又变卦了。是英雄还是狗熊,关键时刻要看行动,嘴上说了不算,暗箭在战场上也派不上什么用场。最后,还是毛泽东血气方刚,挺身而出,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而且,中国出兵援朝后,三次战役,连战连捷,先到三八线,取了平壤,继而三七线,又占汉城。对此,斯大林的心里,一则以喜,打得这么好,完全出乎意料,一则也以忧,这一来,他今后的面子,可往那里搁?

实际上,师哲的回忆并不准确。据沈志华考证,中苏谈崩以后,不是第二天清晨,而是又过了两天,毛泽东才发出单独出兵的电报。这两天发生的事情是,斯大林打电报正式通知金日成:中国不出兵了,苏联也不管了,朝鲜的战局完了,让残余部队留下打游击,他自已退到中国找地方搞个流亡政府吧。

沈志华的考证太捧了!对嘛,同斯大林斗智,这才是毛泽东的手笔!这最后一个反复,在最后一刻,反手把缩头乌龟的帽子戴到斯大林的头上了,连摘下来的机会也没有了,让斯大林不仅在中国面前也在朝鲜面前,把理输得光光的,面子结结实实掉在地上,摔成八瓣!足智多谋的毛泽东,深知出兵援朝事关重大,不仅要留下白纸黑字,还要拉上金日成来做个旁证,把它办成铁案,绝对不给斯大林事后的辩解留下任何余地!

那个时代,打败了法西斯的斯大林,威望可谓如日中天,虽然冷战爆发后,在西方不大灵光了,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阵营中,却是当之无愧的领袖。不过,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领袖其实也不是白当的,得有国家的综合实力,更有红军将士的流血牺牲,还得有英明正确的领导形象,才能建立起来,也才能维持下去。可是,在这场朝鲜战争中,在毛泽东还有金日成的面前,斯大林的理输光了,面子也丢光了。这今后的日子可还长着呢,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这些人是否还要在一起见个面、谈点事、开个会呢?到那时,如果毛泽东还像第一次见面那样,桀骜不驯,讥刺嘲讽,含沙射影,那壶不开掂那壶,还要追究什么错误和责任,众目睽睽之下,人们切切私语,一片嘁嘁喳喳的,弄成那么个局面,让他斯大林的老脸可往那里搁?

毫无疑问,这国际共运的领袖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家长,今后还得当下去,丢了的面子,也得想办法捡回来。可是,这就得听听中国人的了,而且要让毛泽东满意才行。和中国人打过几次交道了,斯大林也许听说过中国民间那个灶王爷的故事,要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只要把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送得够份量,大概也能堵住他的嘴。而且,我们也不应该把斯大林说得太不堪了,他不可能一年四季、一天到晚都在算计着怎么放暗箭,他也有人的正常感情,也会掉泪呢。何况,毕竟是当年的三巨头之一,身后又有一个超级大国,斯大林的眼泪,还是相当有份量、也很值钱的。于是,随后发生的事情,便是苏联对中国的156项援助。

所以我们说,156项,是中国抗美援朝的战利品。当然,这个战利品,不是取之于战场对面的美国,而是取之于在后面策划这场战争的苏联。失之桑榆,收之东偶,朝鲜战场,毛泽东同美国人斗力,无疑付出了重大代价,可是,他同斯大林斗智,却为中国赢得了156项。当然,从根本上说,那是几十万志愿军将士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因此,“156项是抗美援朝的战利品,这是拐了个弯儿的说法。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我编出来的故事。我们来看看事实是否如此。

还是朝鲜战争爆发的半年之前,毛泽东访苏时,中苏谈判,关于苏联对华经济援助,最后定下来的规模,是贷款三亿美元。这个数目有多大,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此前几个月,苏联给波兰的贷款,是四亿五千万美元。中国只占波兰的三分之二,而中国却比波兰要大二十倍。当然,苏联人没有多给,也是中国就没有多要。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会疼的。对斯大林,毛泽东心存戒备久矣。无功不受禄天上不会掉馅饼,他不愿意欠苏联人的情。后来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规模有多大?根据《剑桥中国史》里费正清的计算,苏联对华贷款是27 ─ 30亿美元,而在苏联援助中,贷款只占百分之四,主要部份是贸易,这样算起来,苏联援助的总规模,大体上是三亿美元的200多倍。不过,我听沈志华说,他仔细研究过苏联对中国贷款的情况,前后过程,变来变去,相当复杂,不过他搞清楚了,而且还纠正了国家统计局的若干错误,国家统计局的人也很服气。按沈志华的考证,费正清讲的贷款数字,明显不对。

156项有多大规模,我一直想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可是知道自已的能力和条件不具备,一直没有进行。不过,研究的方法,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还是得折算成美元,才容易比较,人们也会有个明确印象。

那时的美元牌价是固定的,一盎司黄金35美元,一盎司28克多点。

陈云同志算账是用小米,一千斤小米几克黄金。

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十年大庆时公布的是七亿两黄金,那时的黄金如果还是按老称,一斤十六两,一两是500克的十六分之一,我初步算了一下,七亿两黄金,是二百七十多亿美元。

156项在基建投资总额中,无疑是大头,可占多少比例,不大清楚。

当然,更准确的算法,是把156项每一项的投资一项一项加起来,比如,洛拖是三个亿,洛矿是八千万,这是我小时听来的,不知道准头不准头。不过,项目进度不一,有的完成了,我父亲那个项目洛矿,提前一年零三个月建成投产了;有的项目在苏联人撤走后成了半拉子工程、拖到六十年代中期;个别项目因为有些技术难关攻不下来,甚至拖到文革时代。因此,每个项目的起止时间,算起来也很麻烦。

有的同志算账,美元和人民币比价按2.51,可那是1980年代的牌价,1971年的尼克松冲击后,布林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大幅贬值,这个算法是不对的。

156项的规模有多大?粗略估算一下:如果基建总投资还按七亿两黄金,而苏联援助的156项占基建投资总额按七成计算,大致会是三亿美元的七八十倍。当然,七亿两黄金这个数目,是为了便于宣传,会是个约数;国庆节前公布,大概是截止到1959年上半年的数字;苏联撤专家、撕合同是一年后的事,包括156项的基建投资,又搞了一年;因此,156项期间的基建投资规模,比七亿两黄金应该还会多一些。如果加上最后一年,大致说吧,苏联156项援助最后实际的总规模,可能会达到原来三亿美元的近百倍。

那么,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在毛泽东访苏时定下的规模,三亿美元贷款,后来为什么增加了七八十倍或者近百倍呢?这中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就是朝鲜战争。因此,从事情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来看,毫无疑问,是抗美援朝,使中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斯大林才大幅增加对华援助。

到这个时候,毛泽东原来不愿欠苏联情的态度,自然也就变了。几十万志愿军将士的生命和鲜血,这个账该怎么算?这个道理,其实斯大林也很清楚:二战期间,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对苏联提供的援助,共100多亿美元吧,苏联人接受起来就从来没有觉得不好意思过,而战后归还的,连个零头也没有,其余的全都就那么算了,美国人也不好意思再追债。原因很简单,理由却很充分:苏联红军付出的是生命和鲜血。现在,轮到斯大林来面对他的中国盟友了,原因和理由同样很简单也很充分:志愿军将士付出的是生命和鲜血。于是,在谈判确定苏联对华援助时,中国人在苏联人面前,好像完全换了一副面孔,理直气壮,毫无愧色,而且几乎是狮子大张嘴,凡是知道苏联人有的,只要我们能想到的,都毫不客气地提出来,统统都要拿到手。是啊,他们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中国人在朝鲜战场上流血牺牲,难道苏联还不该给点经济援助?而且并不是白给,还要用钱买。

文献出版社有本文集,里面有何长工的回忆文章,有趣极了。何长工访苏时,对华援助的大盘子已经基本定下来了。可是,在和维辛斯基谈判时,何长工死缠活缠,咋咋唬唬,甚至大吵大闹,吹胡子瞪眼,拍桌子打板凳,还威胁要到斯大林同志那里告状,这一下可把维辛斯基给吓坏了。这让我们领略了一番两国官员不同的精神风貌:苏联的军事官僚体制已经相当僵化了,上下级关系如同猫鼠;但中国的官员,却还是游击战士充满朝气的草莽作风。何长工可谓不虚此行,结果,又给中国要回来一个航空工业,是制造军用喷气式飞机的全套工厂,还捎带了一个武汉钢铁公司。回国向中央汇报,陈云听了以后,高兴之余,又发起愁来,赶快打算盘,计算一下基建投资总额又要增加多少亿斤小米?还得搜枯索肠,增加这么大一笔钱,到哪里去弄呢?

所谓156项,其实只是人们的习惯说法。薄一波的书里说的情况,应当是最权威的。苏联援助的项目,实际上中间变化很大,过程相当复杂,时而增减,时而分合,添添去去,分开合并,变来交去,最后,大约是一百五十项左右。斯大林时代定的,是109项,后来赫鲁晓夫又增加了40多项。其中,纯粹的军事工业,是四十多项,约占近三分之一;不过,同样规模的企业,军用项目比民用项目的投资,数目要大得多;总的估计,军工企业投资数额,或许应在援助总额的半数以上;况且,民用工业中,重工业为主,其中又有相当一部份是为军工企业服务的。不过,其中的具体情况,我就没有能力细说了。

抗美援朝,对新中国后来的发展,影响极为重大。战略方面的影响、包括负面影响,需要专门论述,仅以抗美援朝的战利品”156项来说,对中国发生的影响就极为深刻。后来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统购统销、农业集体化、三大改造、工业化建设,以至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变成社会主义、形成后来公有制加计划经济的体制模式,还有后来大跃进的失误和三年困难时期的灾难,都与此有深刻的因果逻辑关系。

罗素说,中国的崛起,靠得是英雄主义。中国人民在精神亢奋却生活清贫中渡过的日子,显然过于长了点。但是,新中国的英雄主义历史,却为我们国家后来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极其重要而坚实的基础。不过,详尽分析与论述这段历史,是个相当复杂的课题,不是三两句能说清楚的。

有人说,毛泽东这个人是很记仇的,这自然不是什么好话,可毛泽东终其一生,却没有私敌。但是,若是关乎他的国家,毛泽东确实很记仇。年轻的共和国刚建立,斯大林就居心叵测地来了这么一手,对毛泽东来说,其创痛巨深,可谓刻骨铭心。当然,毛泽东懂得,力量对比是很现实的东西,还得有适当的条件和时机。中国古语有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不行,那就二十年,对于等待,他有足够的耐心。苍天有眼,毛泽东是幸运的,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还是等到了这一天。这就是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

斯大林当然早就已经死了,但他当年的暗箭对中国的伤害,毛泽东却依然刻骨铭心,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此仇不报非君子,俄国人这笔历史欠账,必须把它找回来。而且,回敬斯大林当年的暗箭,要斗智,毛泽东并不缺少谋略。不过,毛泽东这时斗智的对手,换成同样傲慢却有点愚钝的勃列日涅夫了,这让人觉得多少有一点儿欺负老实人的味道。说起来,毛泽东的手法也确实不那么光明正大,只能说地地道道是马基雅维里式的。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毛泽东也不是天使,让上帝原谅他吧。

毛泽东在珍宝岛玩的这场惊险的战略游戏,将朝鲜战争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扫而光,并为他的国家带来暂新的发展前景;同时,像尼克松讲的,也改变了世界。后来发生的中美和解,这是真正的契机。至于媒体广为传播的乒乓外交,虽然听起来很是浪漫温馨,但尼克松不会那样幼稚的。毛泽东看事很透彻,如果中苏之间只是文斗、一味地论战,而不见点血,美国人是不会动心的。结果,毛泽东用世界上最小的一场战争,实现了最伟大的战略转变。同当年朝鲜战争的惨烈相比,小小的珍宝岛战役简直不值一提,可毕竟也有年青人流血牺牲。阿弥陀佛,也许毛泽东不能不这样。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对改革开放来说,最重要的前提,无疑是国际环境了,这是毛泽东开创的事业,他把这笔遗产留给邓小平了。作为政治家的邓小平,本来话就不多,不过,如果他对自已诚实的话,也该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这改革开放的事业,他最多只有三分功劳。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是否也是毛泽东思想呢?恐怕不行,这些奇门遁甲、权谋机诈的东西,从鬼谷子阴苻经里学来的旁门左道,怎么能登上我党集体智慧的大雅之堂呢?所以要我说,还是不算的好。

 

纪坡民在“抗美援朝”6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鲁院建院6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 李延明实事求是,分段表述——在林彪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实事求是,分段表述——在林彪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1 实事求是,分段表述——在林彪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1` 实事求是,分段表述——在林彪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林彪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转帖) 在镇村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朱元璋同志诞辰六百八十二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叶剑英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首都各界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殷海光逝世四十周年会上的发言 [转载]我在课改座谈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刘日新:浅谈当前我国通货膨胀问题——在“五一”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 陈荣高在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典型发言[中国·万年] 黑龙江省副省长 于莎燕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座谈会上的发言 我在课改座谈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_李炳亭 131. 在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生态农业考察团红河建水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 袁东星PX座谈会上的发言校正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