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欣 黑白照 演唱会:隨便想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3:37:33

隨便想想

     我們一生忙碌,如果忙碌能使人有益,那麼忙碌將使我們感到快樂。 Seven Eleven,Starbucks,家樂福,這些影響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機構登陸台灣,他是推手。左岸咖啡這類產品的精神與形貌,也有他的斟酌。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累積入世40年的思索,為現代人開出49帖身心靈清涼劑。從吃飯、睡覺、呼吸、走路、等紅燈、接電話、開會到宇宙能量、世紀轉換,探討生活與生命的許多本質問題.....

 

0-1 【導讀】 奇人蒼生,和一本不隨便的書 

我們一生忙碌,如果忙碌能使人有益,那麼忙碌將使我們感到快樂。
年輕時,進出教會,熟背牧師台語祈禱文,林蒼生在父親過世後,為了參悟生命,開始透過研讀佛經、易經,思考人生哲理。 日本當代管理大師船井幸雄說過:「一個公司的成敗,經營者佔了99%的影響因素。」

林蒼生早年辦雜誌、寫新詩,是個標準的文藝青年。四十年前,潛心進入企業界,卻經營出全亞洲最大、最成功的食品事業王國。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累積入世40年的思索,為現代人開出49帖身心靈清涼劑。從吃飯、睡覺、呼吸、走路、等紅燈、接電話、開會到宇宙能量、世紀轉換,探討生活與生命的許多本質問題。他說:「地球轉動的速度仍是一樣,我們生活的節奏為什麼要加快呢?」「落後的人比進步的人快樂,進步是對的嗎?」面對全球金融海嘯,面對現代人的焦躁不安,這些隨便想想其實是最難得認真的思索結晶。

林蒼生強調,2012年開始進入水瓶世紀,迎接這個非邏輯或是超邏輯的世紀,快樂是最高的智慧。我們要在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經濟與精神、欲望與靈性求得平衡。「從影子去思考太陽,是我寫《隨便想想》最大的難處。不過,如果影子還能夠給人們一點小清涼,那麼雖然白忙一場,應也可產生一點意義吧!」

【內容導讀】
奇人蒼生,和一本不隨便的書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Seven Eleven,Starbucks,家樂福,這些影響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機構登陸台灣,他是推手。左岸咖啡這類產品的精神與形貌,也有他的斟酌。

但是,這位統一集團的總裁,據說,開會時常會講出同仁聽不懂的話,提出奇怪的主張。
譬如,統一曾贊助劉寧生環航世界一週;大陸的統一目前正在青海進行黃河源頭的淨溪環保工作。這些,與促銷無直接關係,也不大鑼大鼓地宣揚。
企業界覺得林蒼生是奇人。

他寡言,低調,沒看過他皺眉頭,只記得他笑瞇瞇的樣子。他在東區的辦公室遙遙面對那鉅大匕首似的一○一大樓;十坪左右的房間,像個書齋,磁場美麗,能量優雅。坐下來,他談佛說禪,講易經,講水的品質如何影響生命的能量,又說二○一二年起,世界進入水瓶座世紀,非邏輯的思考當道,是感性的時代。然後,彷彿不好意思提,卻因實在有幾分得意而不得不提:統一的麵包廠播放莫札特的音樂給麵包聽。

坊間看得到的林蒼生履歷是這樣的:成功大學電機系畢業,服完兵役赴日本學習麵粉製作,返國加入統一麵粉廠,四十歲任統一企業副總經理,四十六歲升任總經理,六十歲任統一集團總裁。

這個履歷漏了一個重要的職銜:草原雜誌發行人兼社長。

林蒼生是嚴重的文學青年。大學畢業後,到台北和朋友創辦的「草原」,以「緣於傳統.傲視現代」為口號,反思當時台灣文化界嚴重西化的現象,主張「是結束模仿、移植、生吞等等變調情形的時候了!是起步走向我們民族的文學藝術的時候了。」徵稿啟事明言:「草原要的稿件是一個字:土。寫得愈土,我們越喜歡。」

那是一九六七年,距離鄉土文學的風起雲湧早了八、九年。
草原發表陳映真,余光中,黃春明,施叔青,七等生,林文月這些名家作品。文學之外,兼及各門藝術,第二期更以大量篇幅刊登丘延亮的「現階段民歌工作之總報告(一九六六~一九六七)」,介紹許常惠、史惟亮的民歌採集,提到一位名叫陳達的恆春歌手。

這些年輕人的豪情也見諸雜誌的視覺面貌。廣告界美編高手郭承豐操刀,「草原」以17.5 × 23公分的特殊開本問世,字體的運用,大膽突出。追憶「草原」,大家總會提到「漂亮」,「帥」。

然而,像「現代文學」、「文季」、「劇場」這些同仁雜誌,「草原」贏得文化界的喝采,銷路打不開,資金的週轉成為問題。
在澎湖當兵的林蒼生寫信給同志們打氣:「做下去,做下去,只靠勇氣支持,沒有其他……」

林蒼生賠完父母親給他辦雜誌的資金,「草原」宣佈停刊。那三期雜誌為文學青年珍藏。而郭承豐的平面設計,林蒼生以娟秀字體書寫的詩箋小卡片更成為許多人尋覓收輯的稀有「古董」。「草原」,和寫出「春天是大地的謊言」詩句的林蒼生是文學界的一則美麗的傳說。

知曉了這段軼事,統一的飲料中有「飲冰室茶集」,「左岸咖啡」,就不是意外了。林蒼生自己從不提起「草原」的往事,別人提起時,他也不熱烈回應,但一貫的謙笑中,眼睛突然放光。

他紿終不能忘情。
「草原」停刊四十一年後,林蒼生寫出一本書,不改低調客謙的本色,書名題為「隨便想想」。
四十九帖身心靈的省思,關於如何對待生命,如何生活,思路清明,講得透澈。一點也不隨便。詩人的林蒼生問:多久沒好好看過月亮了?有多久沒光腳散步在軟軟泥土或青草上?

關於看月亮,他說,人們追求物質層面的事總是急迫的,精神層面的事總是遙遠。林蒼生問:多久沒有想起過年輕時候的雄心壯志了?關於光腳散步,他提醒我們,與自然共舞才是人類DNA的本性。

他認為,人們如能保持適當的飢餓感是比較健康的。因為人類進化過程中,餓的時候比飽足的時間多,我們的基因結構禁不起暴食暴飲。

他又問:地球轉動的速度仍是一樣,我們的生活節奏為何加快?
他說,幸福的感覺是人類幾千年文明所要找尋的「生命的答案」。而虛的數字的財富不是幸福;我們要培養「清富」的觀念,在飽足的環境中,保持「清淡」的心靈,不為物質的富裕所惑。

幸福的答案是「修行」。不是時間漫長的靜坐或特技姿態的瑜珈,只是簡單的調息,慢步,觀照,把心思單純化。
譬如看花,就只是看花,不要起心動念,讚頌花的美,進而想擁有。「平靜的心是與花的能量同步的必要條件。」林蒼生說:「心不平靜,能量的波動頻率相差太遠,無論如何,是交融不來的。」

「所有的心情世界,微笑的能量頻率是最高的,所以微笑的時候,比較不容易起妄念,比較容易看見心靈的蓮花。」他花了五個篇章闡述「微笑」,建議讀者勤加練習,「使微笑成一種習性,一種內在滿足的習性。」這種「獨自自知的微笑」使我們容易隨時感到「當下」。

林蒼生也勸讀者不要把得失心過度誇大,因為「成功、失敗,只是一件事情演變的過程中,某一個段落的狀態而已。」人們應該在意的是「當下」清明的觀照,才能「隨緣好去」。

師事南懷瑾的林蒼生長年鑽研佛學,「隨便想想」是他的心得分享,每一帖都是禪宗意念的延伸。與一般佛學書籍不同,他不掉書袋,不訴諸權威,只是言簡意賅地闢說。譬如金剛經裡的「降伏其心」,他一針見血地說,就是「管理自己的思想」。

林蒼生總結佛法,除了「禪定」與「拜佛」,也包括了──
動作時的輕緩
任事時的清明
說話時的親切
走路時的悠閒
獨處時的自在
睡覺時的安祥
以及無所不在的喜悅

「這些生活的小事,都是修行的大事。」因為「心靈的世界,事情是不分大小的。」跳過經文,跳過儀軌,如此簡明,如此溫暖,任何人都可以嚐試,實踐,任何人都可以「由低而高逐漸進步。」

在「生活調息」一帖,他提議,趕著去開會時,不要急,「安祥地呼吸幾次,然後很有信心地告訴自己,我開會時已經有很好的創意靈感出現。」
這是總裁的夫子之道嗎?

修行與思索會不會是浪漫的文學青年步入企業界後,安頓身心的法門?耕耘心田累積的智慧,會不會就是總裁綜理龐大集團的重要法寶?

「隨便想想」濃縮了佛法,哲學,養生學,能量科學……卻以溫婉,親切的漫談形式呈現;篇幅精短,大部份的章帖只有兩三頁。最讓人驚喜的是,林蒼生的文筆素樸明晰,清如流水,不可增減一字,是胡適之那一代名家的遺風。
因為這麼好看,我拿到書稿就展開資訊時代一目十行的本事快速閱讀,三帖之後才驚覺到自己手掬水月,一無所得。

林蒼生在書裡說了:
「我不知道為什麼,人們總是那麼匆忙。例如說喝一杯咖啡,也不知怎麼喝。只把咖啡當作飲料一口喝下,連香味都來不及品嚐。」
「隨便想想」四十九帖開示,提醒,鼓勵,促人反思,要求沈澱。好吃的東西要慢慢咀嚼,我放在案頭,每天讀一帖,我的生活多出一份清靜的空間與安定的心。

辦過草原雜誌的林蒼生無忘初心,閱歷豐富的總裁提筆寫下他探索生命的吉光片羽,與社會分享。這本書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我期待他繼續「隨便想想」,再寫下去。

【作者簡介】
林蒼生
1943年出生,台灣省台南市人,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畢業。1968年進入統一企業任職,歷任食品部經理、台北分公司經理、企劃部經理、副總經理,執行副總等職務。1989年就任統一企業公司總經理,2003年7月1日升任為統一企業集團總裁至今。
目前擔任:統一企業集團總裁、統一企業中國投資公司董事長、統一職棒公司董事長、統一星巴克公司董事長(與美國星巴克咖啡合資)、統一速達公司董事長(與日本宅急便合資)。


【目錄】
推薦序 奇才蒼生(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
上篇:
粗食淡飯
放慢腳步
回歸自然
遙遠的事
事無大小
隨緣好去
留白
生活調息
呼吸的關注
練習呼吸
內在淨土
小淨土
小沙彌的私密角落
聆聽流水
與咖啡對話
握手的觀察
絕對喜悅
微笑的省思
面帶微笑
捻花微笑
心靈蓮花
精神的生日
原諒
睡夢瑜伽
學佛的動機

下篇:
心靈的觀照
智慧與智識
農業習性
真實的財富
清富的理想國
寫詩的心情
時間尺度
靈感怎麼來
頭腦的平衡
萬法唯心
生命的認知
學佛不分大小乘
修心
真人
萬物一體
看花看世界
思想的觀照
一心不亂
慈悲心
與宇宙同心
無與有
空與無
後記

 

0-2 容試讀】上篇:放慢腳步 、 粗食淡飯
 放慢腳步

地球轉動的速度仍是一樣,我們生活的節奏為什麼要加快呢?

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佔了演化過程的絕大部分,到近代幾百年才有工業化社會的生活,最近十幾年才有資訊電腦化的社會生活。在最後這五十年中,雖在時間上,佔演化過程的不到1%,但其生活方式變動的激烈,如果從身體裡面的細胞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狂風暴雨式的變化。因此,我們身體裡慢慢成長的細胞無法適應這激烈的變化時,慢性疾病便逐漸蔓延,逐漸威脅著人類的生命。

親愛的朋友呀!把生活的腳步慢下來吧!地球轉動的速度仍是一樣,我們生活的節奏為什麼要加快呢?文明使我們遠離自然,因此我們病了,人病了,社會病了,大地也病了。想想看吧,既然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已大大使人們與自然相違,與自己體內生理機能的習性相違,那應如何在二十一世紀的思想體系中,提出對人們真的有用、更具體實在的宗教方法或生命的教導,才是我們今日現代人最緊迫的需要,才是今日禪家朋友們需要好好面對的課題吧!

 粗食淡飯

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應該是吃不飽的飢餓時候比吃得飽的經驗多出好幾倍。

從洪荒的時代到今天的資訊社會,人類在這進化的過程中,應該是吃不飽的飢餓時候比吃得飽的經驗多出好幾倍。所以,人類的肉體細胞、基因結構,應該比較習慣飢餓的狀態。

因此在今日吃得這麼豐富的時代,如能保持適當的飢餓感,相信是比較健康、比較符合身體進化需要的。吃得太多,甚至暴飲暴食,是現代人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近代的飲食,肉品的比例逐漸增多,與幾千年來的農耕文化吃蔬果的習慣相背離,這也是現代慢性疾病增多的另外原因。試看我們人類的牙齒有三十二支,其中四支是犬齒,這是不是暗示著四比二十八、亦即一比七是最好的肉品與蔬果的比例,也就是說,肉品不要超過十五%。如果我們在飲食中,遵守這樣的比例,是不是比較符合自然,比較健康,希望大家多想一想。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禪家朋友們喜歡粗食淡飯、簡簡單單、不怎麼計較飲食的內容,而只在寧靜禁語、專心咀嚼上用功的原因吧!

 回歸自然

有多久,你沒有上山,在樹與樹之間流汗,在雲與鳥之間,忘記了自己?

如果人類身體裡細胞的形成,是來自農業社會漫長的演化,而農業社會的作息,是隨著自然的韻律在循環,那麼,這是不是暗示著,「回歸自然」才是我們生活在今日忙亂社會的唯一解藥?

那麼,親愛的朋友啊,請想想看,有多久,你沒有享受過,光腳散步在軟軟泥土或青草上的滋味了?有多久,你沒有坐在海邊看太陽沉沒入海,或靜聽海浪的濤音直到幾乎入睡了?有多久,你沒有上山,在樹與樹之間流汗,在雲與鳥之間,忘記了自己?其實,這也只是貼近自然的幾個例子,更重要的是,能不能配合著自然的韻律,把生活的節奏放慢,把快食變成慢食,把工作變成樂趣把競爭變成遊戲,把社會當做家庭,把世界看做花園,把月亮當成朋友,把清風穿做服飾,視清水為瓊漿....這一切,說起來像是夢語,那是因為我們忘記了,當農業尚未萌芽時,我們與自然共舞的記憶。

或許,所謂禪家朋友,他們是一群還能記得,在文明尚未開始前,自己與自然共舞經驗的人,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思維模式、他們的生命能量,每每與我們有很大不同,遂能跳躍而出成為人間龍鳳的原因吧!

 遙遠的事

親愛的朋友,想想看吧,多久沒好好看過月亮了?

你記不記得小時候的疑問:為什麼月亮總是跟著我走?

長大了,到如今也不覺得必須要有什麼答案。因為遠的東西,總是不急迫的。
而遠的事情也是一樣,大家都知道理想與道德很重要,但並不急迫,所以在不知不覺中,理想與道德就逐漸被淡忘了。遠的東西不急迫,遠的事情不急迫,於是挑急迫的事先做,逐漸變成人們做事理所當然的習慣。

親愛的朋友,想想看吧,多久沒好好看過月亮了? 多久沒有想過年輕時候的雄心壯志了? 因為精神層面的事總是遙遠的,而物質層面的事,總是近在眼前而急迫的。在急迫與不急迫之間,人類的天性不知不覺就給急迫事情的浪潮淹沒了。我們的社會也一樣,經濟的富足是刻不容緩的、是急迫的,精神的富足則是遙不可及、是不急迫的,於是經濟掛帥,文化拋諸腦後。這使得我們的社會,變成暴發戶的社會,我們的人民變成禪家朋友們,不論怎麼「棒喝」都叫不醒的那一類眾生。

如果能有這樣的認識,那麼,「月亮總是跟著我走」就不再只是一個疑問,而是一個美麗的叮嚀,一個需把遙遠的事,時時放在心上的叮嚀了。

 事無大小

在心靈的世界,事情是不分大小的。

事情是不能分大小的,大事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一件事。例如走幾步路是小事,但如何在走這幾步路時,能清清楚楚明白知道,走這幾步路所牽動的那幾塊肌肉有什麼感覺、腳與大地接觸的感覺如何、呼吸是怎麼樣、手如何擺動、眼睛正看著什麼地方....這一切都能清楚明白地覺知,則是修行的一件大事。往往生活中的小事,卻是修行中的「大事」。

當要做一件投資大事業的決策時,如果處心積慮,考量的只是利害關係,忽略了投資事業的「動機」這等「小事」。叫人驚訝的是,成效往往決定於這小小一丁點、常被忽略、看不見的「小事」上。如此看來,小事也是大事,大事的關鍵也在小事。那我們怎麼能說「要關心大事,不要把精力浪費在小事上」呢?

蓋凡人眼睛看的是利害關係,故有大小,而高人看的是義理情誼,故大小難分。而且在修行的路上,人要提升的是心靈的層次,而在心靈的世界,事情是不分大小的。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禪家朋友們,在做卑微的工作時,仍能始終怡然自得的原因吧!

 與咖啡對話

試試看吧,在喝咖啡之前,先花一分鐘安靜下來與咖啡對話,甚至祈禱。

我不知道為什麼,人們總是那麼匆忙。例如說喝一杯咖啡,也不知怎麼喝。只把咖啡當做飲料一口喝下,連咖啡的香味都來不及品嚐。

其實,咖啡的魅力,不只在於它的口味,更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把人的感覺由形而下的味蕾接觸提升到形而上的嗅覺以至於心靈的感受。這提升使人的覺知由粗而細,使人的感知能力由外在而轉向內在。所以有那麼多人喜歡喝咖啡,原因或許是:尋求外在與內在的平衡與合一,是人類生命最基本的本能。

所以試試看吧,在喝咖啡之前先花一分鐘安靜下來與咖啡對話,甚至祈禱。那麼咖啡將成為自己與內在心靈之間的橋樑,而進一步使身心和諧,使心更寧靜,使咖啡的香馥更容易昇華,而成為靜觀自得的靈感。或許,這也就是禪家朋友們喜歡喝茶並將之演變成茶道的原因吧!

 握手的觀察

有些人握手的時候很專注,有些人握手的時候心不在焉,

人身體的每一部份,可以說都是「心」的延伸,「心」的具體化呈現。例如怒髮衝冠,一定是心生氣了;毛骨悚然,一定是心寒了;眉開眼笑,而且還哼歌,一定是心安泰了;手腳發抖,一定是心涼了、心怯了。其中最簡單、最有趣的是去觀察一個人怎麼握手,因為握手是發生在人與人、互動的剎那,從握手可以清楚看出,這握手的人,在握手時所牽動的內心情境。

有些人握手的時候很專注,有些人握手的時候心不在焉,有些人盼顧左右,有些人談笑風生,有些人蜻蜓點水、意思意思,有些人熱情非常、緊握不放……這樣的眾生百態,只要仔細觀察他的身心有沒有一致、他的手與眼有沒有同步,就可以知道此人修行的層次了。

人的行動是內在思想意識的延伸,內外一致,其意識是完整的,內外不一致,其意識就分裂,而變成生命能量的流失了。

或許這也是禪家朋友怎麼從人們的生活起居,甚至只要看他走幾步,就能知道這個人是不是已「入道」的原因吧!

0-3 容試讀】下篇:時間尺度 、 靈感怎麼來


 時間尺度

有時光陰似箭,有時度日如年,但自己仍是同一個自己。

當逐漸有了年紀,才又想起年輕時天馬行空的幻想,甚至那拿起筆來寫詩的心情。雖然,現在已與沉溺在幻想的當年,隔了幾十年之遙,但那活生生的感覺,卻又恍若同時。

難道在這幻想的世界,時間是不存在的嗎? 或者,更進一步,在所有形而上思維層次來說,不同的層次會有不同層次的時間尺度嗎?換句話說,時間的尺寸是會改變的。因此,有時光陰似箭,有時度日如年,但自己仍是同一個自己。

聽說射箭高手,在精神專注到一個程度時,那看起來如豆的箭靶,會變成月亮一樣大,因而百發百中。而棒球的打擊手,在精神專注到一個程度時,從投手飛來的球,速度看似愈來愈慢,以致可以一出擊就是全壘打。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暗示著,在不同的思維層次裡,時間與空間的尺度是不同的。

因此,唸佛要唸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精神專注的開始,是沒有妄念的狀態,能夠一心不亂,專注地唸佛,才是提升自己的精神層次、以與禪家朋友們同一時空境界的最好方法吧!

雖然如此,那麼在天馬行空幻想的當年,與我專心唸佛的現在到底是不是同一個我呢?

 靈感怎麼來

為什麼最好的創意、靈感,總是在做最簡單的動作時出現。

你知道,為什麼最好的創意、靈感,總是在做最簡單的動作時出現嗎?例如刷牙、如廁、散步、喝茶、聊天、塗鴉、想睡的時候、睡醒的時候、開完會回家的時候,或者在看一隻小鳥以美妙的弧度飛過的時候,或者無趣或有趣地看著兩隻小貓玩耍的時候.....這些時候,常常會忽然一道靈光出現,一下子把百思的難題解決了,這背後,相信一定有什麼道理存在著。只要我們留意一下,所有禪家朋友,他們的生活,都是那麼單純,房間的佈置也一定非常簡明淨潔,生活如是,思維如是,語言如是,行為也如是。這是不是暗示著,單純才是生命能量的來源。

現代科學的研究顯示,當專司邏輯的左腦休息不工作時,將經由腦樑而連接專司非邏輯的右腦,左腦與右腦的頻率因而趨於接近。這時腦內會出現α 波,α 波是大自然存在最天然的波,海浪、松濤、瀑布、蟬聲、水流以及郊外曠野吹來的清風都是α 波,當我們腦內出現α 波時,便會使自己與大自然相共振了。

生命的能量來自宇宙大地,所以我們的創意、靈感,也一定來自宇宙大地。每當我們的腦波與宇宙大地相共振時,創意、靈感便會出現,可見創意靈感並非個人的聰明才智可以思考出來的。

如此推演,人類的自我(ego)、成見,才是不能迸發創意、靈感的障礙。或許這就是禪家朋友告誡我們,要把所有雜念、雜事放下,使心單純,以最單純的心境來面對世界的原因吧!

 頭腦的平衡

落後的人,比進步的人快樂,進步是對的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有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音樂家.....各種不同的人物,他們的思維方式有什麼不同,他們的專長是先天的嗎?如果是先天的,他們先天的條件是怎麼來的?在芸芸眾生中,各種五花八門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思考模式,又是怎麼形成的?

這些問題不容易找到答案,也沒有權威性的回答可以讓人信服,直到最近三十年,腦波的科學儀器發展到足以讓人明白腦的結構及運作情形,才慢慢解開其謎底。

我們不討論專業性的科學知識,所以只概略地說明,人類、哺乳類大腦皮質層進步的發展,是我們之所以異於禽獸的原因。皮質層分成左右兩半,邏輯的科技思維,概居左半;情感的非邏輯思維,概居右半。經歷千萬年的文明,人類為了生活、利害關係的算計,為了現實的需要,左腦逐漸進步擴大,以致大於右腦,而主宰了思維的習慣。

聽說到今日社會,我們人類的嬰兒生下來時左腦大於右腦的佔絕大多數,而右腦較發達的不會超過10%,只有約3%的人是左腦、右腦平衡發展的人類精英。這是不是可以讓我們警覺到,文明的發展,是讓人們的腦筋結構失衡,而不是進步。果真如此,那麼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是正確的嗎?這真是一件值得深思的大問題。而且從醫學上來瞭解,人們之所以能感到快樂,乃因左右腦在平衡的時候,腦波的α 波會促使β - 內啡呔(β-endorphin)的分泌,造成人們快樂的感覺。那麼這種現象的產生,是不是也暗示著文明的進展、社會利害關係的競逐,會使人們逐漸不那麼快樂。

因此落後的人,比進步的人快樂,那麼進步是對的嗎?想到這些事情,想到人們在股市裡失落自己,想到人們在資本主義的漩渦裡迷失,想到人類的文明,把大自然污染成地球的危機,想到..... 想到這些,不得不想起古來那麼多有智慧的禪家朋友們,為什麼要一直堅持以自然的方式生活,而遠離名利競逐的原因了。
親愛的朋友啊!下輩子生下來,你會是那3%裡面左右腦平衡的嬰兒之ㄧ嗎?如果沒有把握,那麼就多找一些快樂的事做吧!

 萬法唯心

我們的胡思亂想,造成了起伏不平、森羅萬象的世界。

如果能量不減是個定論,而人的思想也是一種能量那一閃而過的思想雖然在我們腦海消失了,一定仍在宇宙的什麼地方存在著。

有人說山河大地就是芸芸眾生所有思想消失後聚集而成物質狀態(楞嚴經-卷六)。換句話說,外在的物質世界,從能量的角度來說,確實是人們內在生命能量的延伸與累積。於是我們的胡思亂想,造成了起伏不平、森羅萬象的世界。我們的憤怒造成了外在世界的戰爭,我們的安祥與靜寧造成了大地的美麗,而我們的喜悅造成了人間的溫暖與慈愛。親愛的朋友呀!如果世界的百態是這樣形成的,那麼「萬法唯心」就不是一個宗教觀念,而是一個在科學上已經可以理解的名詞了。果真如此,則正如那些禪家朋友們所告誡的,我們可以不好好叮嚀自己,在修行的路上,從管理自己的思想開始嗎?

 智慧與智識  

兩個人吵架,一定是智慧高的先讓步。

年輕時常說不清楚「智慧」與「智識」的差別在那裡。後來聽說「智慧是智識累積後的結晶」,想想好像有道理,也好像沒什麼道理。因為很多飽讀群書、很有智識的人並不見得有智慧。而一個有智慧的人,有時竟然並不怎樣有智識。這樣看來,智識與智慧之間似乎並不一定存在著什麼關聯。

後來年歲多了,才逐漸了解,「智識」是在邏輯與非邏輯中,人、事、物的資訊組合,「智慧」則是要超越邏輯與非邏輯,而在人、事、物上得到的體會與思維。所謂超越邏輯與非邏輯,意即「智慧」所因循的是更高次元的規則,換句話說,大自然有多高的次元,智慧就有多高的次元,與大自然的規律相符合,是「智慧」所賴以為智慧的原因。

因此用古代的方式來說明,智識是有為的,智慧是無為的。智慧與智識處於不同的次元,智識可以推理、可以學習。智慧是一閃而來的靈感,或飽經世故的體驗結晶。智慧不能推理、非靠學習,而是要親身體驗。這體驗就像學佛,如人飲水,非靠自己不可。

所以科學是智識的累積,而學佛則是智慧的接引,其分別在此。又,古人「敬天」的「天」是指大自然背後那龐大渾沌的「未知世界」。學佛的「佛」,指的是法身佛,是人人心靈深處、那與宇宙自然微細能量同為一體的能量世界,因此「敬天」與「學佛」都是在試著與宇宙自然最終極次元的能量世界相呼應。這最終極次元的能量世界,我實在很不願意稱之為「神」,但很多人都這麼稱呼。

而「敬天」的「敬」,關鍵在內心的虔誠,內心虔誠才能與宇宙自然合一;與自然合一,才有智慧。「學佛」的「學」,也要靠虔誠,虔誠首須「無雜念」,無雜念,才能與最純淨的宇宙自然合而為一;與最純淨的宇宙自然合一,當然就是智慧了。
或許,這就是古代禪家朋友要把「格物」放在「致知」前面,很技巧地讓「智慧」(格物,意指與自然同感)來引導「智識」(致知,即智識學問)的原因吧!

 清富的思想

去尋找一個物質養分與非物質養分可以平衡運作的生活方式。

古代農業社會,生活貧困簡單,所以會崇尚「清貧」思想。「清」是在精神與心靈上的安逸,「貧」是生活的物質狀態,例如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是清貧的典型。而現代社會,經濟已相當富足,清貧的思想已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所以我們要探討「清富」思想是什麼,要如何做到,能不能解決現代人的問題!

要談這一件事,相當困難而複雜,但整個世界既然已敗壞到這個程度,不談也不行,所以只好勉為其難,也試談一下。

我們先看看,我們身邊的植物是怎麼生長的。植物需要水與陽光。水是物質的養分,陽光是非物質的養分,這兩者必須平衡,水太多、太少,皆不行,陽光太猛或缺乏也不可。而人類也一樣,物質的養分與非物質的養分必須平衡吸收。如果沒有平衡吸取,人類與社會環境都會走樣。

問題在人類的天性,其欲望喜歡累積財富,因為財富是一種可以帶來安全感與自尊的東西。所以這幾百年來,在資本主義的引導下,財富這物質養分,已大大超過文化、藝術、音樂……等的非物質養分。我們今天看到的世界的紛亂,就是它的不平衡現象。因此,病根就在財富,我們必須先了解財富是什麼(在下章談)然後再談其他。

在沒有人類的時候,也沒有「財富」這不知道什麼東西的東西,有了人類,才出現「財富」這個東西的觀念。因此我們可以了解,財富是人類向大自然借來的,在離開世界之後,財富也將還給大自然。這借貸的關係,如果人類讓它發生太大的不平衡現象,大自然也將承受不了,因此,人類要破產。

現在人類正面臨破產的邊緣,我們須如何補救,這將是全世界的政治家、經濟家、金融家,以致於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要汗流浹背、絞盡腦汁去解決的問題,而在這上面禪家朋友們是不是能夠幫上什麼忙,能否扮演一個什麼角色,似乎很值得探討。

這個時候,「清富」的思想是不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法,所以我們全世界所有的專家必須與所有的禪家朋友們合作,去尋找一個物質養分與非物質養分可以平衡運作的生活方式。那時,如果清富思想能夠普及天下,而且變成人類在千禧年嶄新的生活方式,或許這才是我們全人類殷切期待,並全力以赴的方向吧!


 清富的理想國

幸福的感覺才是人類幾千年文明想要尋找的「生命的答案」。

如果我們能遵守前章所說的五則「財富觀」,來創造我們好能量的財富,相信這財富的創造過程,也一定是健康的過程,可以為人們帶來健康、和諧與快樂。

如果遵守財富五則的人逐漸增多,社會也將逐漸健康,並且到處充滿和樂的氣氛。然後,我們可以不去追求不需要的「虛假財富」,將節省下來的精力與時間,轉而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

所謂更有意義,在於我們財富第一則所提及的,去增加生活的品質,提升精神與心靈的層次。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將節省下來的精力、時間與財富用在文明或文化的工作上,使藝術、文學、音樂、哲學、舞蹈、歌劇、運動....的形而上涵養與娛樂更為豐富,逐漸在人類的生活中生根,成為每天必要的精神糧食。

精神與心靈逐漸富足,清貧時代的「清」,其安逸心境就會逐漸顯現,安逸的心境會孕育出清淨、善良、愉悅的幸福感,幸福的感覺才是人類幾千年文明想要尋找的「生命的答案」。

如果大多數的人類,開始共同擁有這樣的安逸心境,我們在前面幾章都談過,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能量的反映,那麼漸漸地,外在世界也將變成到處和諧、清淨、善良、愉悅的世界了。這時,孔子、柏拉圖...... 這幾位禪家朋友所說的大同世界或理想國才會出現,我們才會看到到處都是孔子所談及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樣的生活情境了。

相信這才是「清富」觀念下未來的生活方式,才是我們今日世界問題的解藥。才是未來人類文明要走的方向,才是我們所有禪家朋友們需與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寫詩的心情

詩成為邏輯與非邏輯之間的橋樑。

我年輕的時候,一直想寫詩,但才氣不夠,怎麼寫也只是爾爾。奇怪的是這想寫詩的心情,與讀誦詩的心情一樣,似乎是在心中一直很深刻地留著一點痕跡。我開始意識到「寫詩的心情」一定與「更高一層的心境」有關。於是,不論在心境上有什麼起伏變化,我都以進入「寫詩的心情」來化解。例如,將悲傷提升為悲傷的詩情,將愉悅提升為愉悅的詩情,將高遠提升為高遠的詩情,將寂寞提升為寂寞的詩情.....但不管什麼心情,只要提升成為詩情,那被困住的情境就比較容易解開了。後來我才知道,語言是邏輯的,音樂或高一層次的情懷是非邏輯的,而詩剛好是在這邏輯與非邏輯的中間。因為,「詩」一方面是語言文字的組合,一方面也具有音樂的韻律與更高層次的思維,詩的音樂性與思維將文字提升到平常不容易表現的情懷。也因而使詩成為邏輯與非邏輯之間的橋樑,而在心境上呈現很不同的感覺。

親愛的朋友啊,如果你不認為你會寫詩,那麼嘗試著培養寫詩的心情也很不錯。或者,試試「朗誦詩」來提升自己的心境的層次吧!或許這才是禪家朋友們為什麼總是把心靈的體會寫成「詩偈」的原因吧!

0-4 容試讀】後記:入世四十年心得報告


本書開始的時候,只是寫在日記給自己看,後來愈寫愈多,不能罷手,遂逐漸形成散文幾篇。後來請朋友指正。朋友們看了,居然積極建議應該將之面世,但我身在企業界多年,年輕時候的文學興趣已經「年久失修」,寫這些完全不同領域的東西,似乎不宜。考慮再三,只好找個筆名騙騙自己,其實騙騙自己,其動機也只在希望對人有益而已。尤其在今日生活繁忙社會,欲望與壓力橫捲天下,如果這些生活的觀念能對年輕人有益,那麼我們將會更加堅信,佛之所以為佛,確實是有其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佛的教義,不是宗教的教條,而是生命的科學。

後來「隨便想想」終於「打住了」,也決心讓它以另外的筆名面世,於是開始想編輯的問題。當然正如我們在書中談過的,留白是必須的;但人的天性,留白太多,便會被寂寥的孤獨感侵襲,所以尋找適當的插圖來填補一些留白,變得非常需要。

剛好這時,看到一本不知誰寄贈的李蕭錕教授的書《坐者何人》,此書文章令人深思,禪畫逗趣而寓深意,適足以補我文章的不足。

所以開始尋找《坐者何人》的作者李教授,當我們通了電話,他好像還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後來才知原來是他的學生要了幾本他簽名的書,兩本送馬叔禮老師,請馬老師轉寄我一本,於是牽起了這樣一段巧合的緣份。

這種事,在東方我們說是老天的安排,在西方說是巧合,在佛教說是緣份,在基督教便讚美上帝,而身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巧合」背後的「為什麼」?為什麼總是說曹操,曹操就到!

本書分上、下篇,上篇談生活的觀念,下篇便在尋找這個「為什麼」,雖然引用了一些科學的智識,但我不是科學家,不可以造次,所以只談智識範圍內的科學,不涉及更深入的科技專業。

書終於脫稿了,腦筋又回歸本來的清淨,這幾個月,我的腦筋就好像懷孕了一樣,我終於知道,女人懷孕是怎麼一回事。女人以愛孕育了心愛的嬰兒,我們也以愛孕育了屬於精神生命的思潮,嬰兒出生,母親解脫了,解脫之後會有一陣充滿了感恩與滿足的平靜瀰漫全身,而滿腦的思潮在宣洩之後,也有相同的感覺。我在這平靜中,沈愐多時,很想知道這風雨過後的平靜,是不是暗藏著與「本來面目」相去不遠的「秘密」?然後思潮再湧,便又在這思潮沒完沒了的漩渦中,離「本來面目」愈來愈遠了。

在社會工作四十年,或許這也可說是一份心得報告,這報告寫來,確實是煞費腦力的,正如在「序」裡言及的「從影子去思考太陽」是我寫這些文章最大的難處,如今,困難是過去了,太陽仍舊是太陽,影子仍舊是影子,我不知道,我做這一件事有沒有意義,但我也已盡了力了。只好把責任交給後來的禪家朋友,讓大家共同為未來的社會尋找出一條路吧!

簡單補充是為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