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忍不住上姐的床:培育一个活跃的大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1:33:51
  培育一个活跃的大社会作者:社论来源:经济观察网来源日期:2011-6-7  

  上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上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桌面。今年2月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此后社会管理独立成篇被写入“十二五”规划,社会各界人士建言多多,如今社会管理更被提升至“事关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决策层的讨论表明,此中要义仍当是以人为本,以民赋之权服务于民。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小政府、大市场之外,还需培育一个大社会。

  生活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愿意有尊严地生活,期待良好的社会秩序,避免可见的风险和动荡。这一命题今日为决策层重视,也是时势使然。国家财富的激增没有为普通民众创造更多福祉,机会不均等、分配不公平等社会矛盾凸显,利益表达渠道却并不畅通——经济改革的演进没有顺理成章地带来社会改革的破题。但是要把握好战略机遇期,就不能不更为妥帖地平滑社会矛盾,争取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

  社会管理因此需要加强和创新,但要避免以计划经济的思维进行社会管理。这恰是近年屡见的情形。在经济领域中,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责,政府和市场有清晰的边界,主要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等等,这些观念虽然也有争议乃至不同时期还有反复,不过大体上,承认市场主体拥有自主权利,市场的应该归于市场是基本共识。面对社会问题,不少政府机构喜欢或者习惯的还是计划经济的逻辑和思维、方法和方式。简单地把管理理解为管制和管控,甚至不乏家长作风,更惯于通过指令来安排社会事务,而非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不过事实证明,很多时候,管控而不是疏导,不利于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平等对话,也很容易造成政府和民间的疏离和不信任。

  这种思维和管理方式造成的另一后果,即是社会组织缺乏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一旦遇到问题需要社会协同的时候,要么缺乏这样的社会角色,要么缺乏成熟的协同机制。同时,公众参与的热情也不同程度地被压抑、被消解。反过来,缺乏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也往往导致一些原本通过对话和协同机制就能解决的矛盾,因缺乏疏通渠道而迟迟不能纾解,甚而演化成社会恶性事件。

  在上周的政治局会议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被置于 “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位置上,这说明决策层理解其中深意。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但因各种既得利益干扰推进艰难。如果不能以更积极的姿态推动社会改革,经济改革固然难以解开眼前的纠结,未来的政治改革也将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坚实的民意支撑。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期间政府工作的主旋律。需要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绝非更多的经济投入,公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不仅源于经济富足,也来自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正是决策层强调社会管理的根由所在。面对社会分层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现实,政府部门更应该尊重公众权利,鼓励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和表达,乐于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政府以民赋之权为民办事,并接受公众质询和监督。这是社会有序和谐的基础。

  就此而论,政府还权于民,放权于社会是应有之义。决策层提出“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即是一个积极信号。这意味着摒弃对社会组织曾有的排斥和戒备心理,从制度和规则层面实现积极的转变。我们期望,在小政府、大市场之外,政府还能提供相应的资源和协助,培育各类社会组织活跃的大社会,如此,方能兼顾不同利益主体诉求,共同追求社会公义和社会价值。